張鎮琦、王道連、淳于嘉杰、劉媛媛、張之瑞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十四五”期間是中國航天快速發展的機遇期,也是推進航天強國戰略建設的關鍵期。在新形勢任務下,新領域不斷拓展、高密度發射進入常態化、裝備靠前保障業務需求激增,故而型號外場涉及的區域越來越多,同一區域涉及的型號任務也越來越多。
型號外場的保障服務是科研生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科研生產正常有序開展的重要基礎。傳統的服務于單一型號、僅面向行政后勤的型號外場保障管理模式與日益增長的型號任務愈發不相適應,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資源集中統籌、成本集約控制、要素閉環管理的外場保障管理模式,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科研生產需求。
傳統的型號外場保障模式是行政后勤團隊為外場一支隊伍點對點地提供醫療、供餐、住宿和交通運輸服務。近年來,隨著高密度發射進入常態化以及新領域的不斷拓展,航天型號任務種類越來越豐富,其中既包括傳統的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等多型號同時開展任務的常規基地,也包括年度任務數量不多的非常規區域,部分艱苦地區還要統籌組織開展保障裝備的配置和建設,使其具備保障能力。
一個型號一支隊伍的隨隊保障模式加劇了快速增長的型號任務與人力資源保障的沖突,在多個崗位出現了人員緊張。同時,保密、保衛、技安、機要通信等業務職能類保障沒有納入統籌管理,造成管理與實施多口、多人、多責且信息不共享,無法形成保障全要素閉環,表現出資源不足且效率低下、保障服務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因此,傳統的服務于單一型號、僅面向行政后勤的保障管理模式已難以支撐整體任務快速發展需求,亟需向資源集中統籌、成本集約控制、要素閉環管理的模式轉型。
區域一體化保障管理模式是實現向資源集中統籌、成本集約控制、要素閉環管理轉型的有效途徑。在討論區域一體化保障管理模式前,需要先明確其內涵以及各要素間的邏輯關系,為區域一體化保障管理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礎。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對“軍事后勤”的定義是籌劃和運用人力、物力、財力、技術,從經費物資、醫療衛生、交通運輸、裝備維修、基建營房等方面保障軍事斗爭、軍事建設及其他活動需要的各項專業工作的統稱。參照軍事后勤的定義,結合實際業務工作,型號外場廣義后勤保障的內涵應包括物資的供應,人員的運送與醫療,各種設施的獲得、營建、管理及處理,各種勤務的獲得,以及各種業務職能支持性活動的獲得,包括型號外場的范圍,涉及發射試驗任務、地面試驗任務和維修保障任務的所有區域;保障的要素不僅包括醫療、供餐、住宿、交通運輸等狹義行政后勤類的保障,還包括面向科研生產工作的保密、保衛、技安、機要通信等業務職能類的保障。
航天型號外場保障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構建了“保障管理+業務要素+區域統籌”的三維保障架構,形成了以區域一體化保障為基礎的全周期、全要素的保障管理模式(見圖1)。

圖1 區域一體化保障管理模型圖
在保障管理方面,后臺保障管理部門實施“中心化”管理,即與型號的計劃管理部門核對任務計劃,根據任務計劃制定并動態更新保障計劃,從而對保障工作進行統一規劃,確定各類保障資源的需求量,并提前開展保障資源的布局和協調,對不同外場任務的需求進行統籌管理,對保障資源進行統一籌措和分配,實現后臺保障管理模式向“工”型轉變(見圖2),以確保保障工作合規、有序開展,同時也防止由于保障效率不足而導致的計劃過渡,從而避免資源浪費。

圖2 后臺保障管理模式向“工”轉變
在業務要素方面,針對后勤保障人員、職能保障人員及相應的勤務工作,后臺保障管理部門應制定統一的服務標準,按照標準建立統一的人員培訓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推動保障業務專業化、職業化發展,不斷提升保障實施工作的專業化水平;針對物資和設施,實施前后方聯動機制,推進物資和設施的集約配置與共享共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在區域統籌方面,前方指揮系統和保障系統與后臺保障管理部門實施區域一體化管理,對接計劃、統籌需求,制定具體的保障工作方案,統一開展保障現場管理、協調、指揮、調度;同時,加強區域內屬地資源的合作,強化屬地化、市場化資源配置,在堅守保密、安全等底線要求的前提下,提升保障服務的專業化水平與服務滿意度。
由于醫護人員的派駐數量是根據參與型號任務的人員數量按一定比例配置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采用傳統的服務于單一型號的保障模式,需要為每個型號任務都配備醫護人員,當多任務并行時,傳統模式不僅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還會提高醫療保障的成本。
采用區域一體化保障模式,在區域內設置醫療站,為區域內所有人員提供醫療保障服務,醫療站的醫護人員對分管試驗隊各有側重,在健康巡診等工作中應集中人力資源,快速完成工作。這樣不僅節約了醫院的醫療資源,還提高了外場醫療保障的工作效率。此外,區域一體化保障模式還將外場屬地的醫療保障資源納入其中,通過與屬地醫療機構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增強外場應急情況的緊急救護能力。
保密、保衛、技安、機要通信等業務職能類工作既為型號外場試驗任務提供保障,同時也是一個單位相關管理職能在型號外場的延伸,因此業務職能類保障一般不采取合同制管理,而是由單位統一計劃,組織相關業務職能保障人員前往型號外場開展工作。但由于型號外場工作量的大幅增加,型號外場任務的保障需求與職能保障人員人力資源緊張的矛盾日益突出,進一步造成人員專業性不強以及培訓等管理工作成本的提高。
技安人員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性,如水平轉運、垂直轉運,常溫、低溫,液體、固體,不同的型號外場需要不同的專業知識,因而在保障計劃精細化管理的前提下,對技安人員在某型號外場采用區域一體化保障管理后,達到了以下預期效果。
一是人力資源緊張的局面得到了緩解。原先一個人服務一個型號任務,區域一體化管理則按專業由專業對口的人員服務區域內的多個型號,不僅緩解了人力資源緊張的局面,而且還有利于形成專門、專業的團隊,有利于在工作中培養、鍛煉、提高相關人員型號外場職能保障業務水平。
二是流程界面更加清晰,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后臺保障向“工”型轉變后,以統一的組織形式形成統一的協作流程,使溝通流程更加簡單,工作界面更加清晰;前方外場區域派駐人員相對固定,對型號外場的相關協作人員、設備、環境、業務流程更加熟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形成了知識積累。通過區域一體化管理固化了前方外場經驗,從而逐步建立了知識體系,完善了專業建設,為型號外場工作安全、有序提供了專業化支撐。
鑒于技安保障區域一體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還在逐步推進保衛、機要通信、網絡運維等職能向區域一體化模式轉型。
本文描述了當前型號外場保障工作的現狀,分析了傳統服務于單一型號、僅面向行政后勤的型號外場保障管理模式與當前型號外場任務保障需求的主要矛盾,說明了要向資源集中統籌、成本集約控制、要素閉環管理模式轉型的必要性,參照軍事后勤的定義,結合實際業務工作,定義了型號外場廣義后勤保障的內涵,并根據參照“后勤結構”理論,構建了“保障管理+業務要素+區域統籌”的三維保障架構,形成了以區域一體化保障為基礎的全周期、全要素的保障管理模式。通過實踐應用,在提高保障資源利用率、提升保障工作專業化程度、降低保障成本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