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當前,數字經濟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在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新業態、新就業形態出現的同時,也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格局與人才結構產生了深刻影響。為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目標,亟須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加強職工隊伍建設,提升勞動者數字技能水平,以盡快適應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在高質量發展中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實現勞動力供需匹配。
從理論上看,數字經濟的發展對就業既有“創造效應”,也有“擠出效應”。數字經濟催生了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創造了大量新就業形態,誕生了許多新崗位。但同時,數字經濟對就業的“擠出效應”也較為明顯,一些不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舊職業被淘汰。與以往三次技術革命不同的是,數字技術革命不僅會替代低技術勞動力,還出現了向中等技術勞動力替代蔓延的趨勢。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為例,有可能被其替代的崗位包括普通程序員、數據錄入員等部分具有一定技術要求的職業。正是因為數字技術的這種特點,才形成了勞動力市場的“極化現象”,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向高低技能勞動者聚集,而對中等技能勞動者需求下降,這也是導致部分勞動者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更好地發揮數字經濟對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積極作用,就是要使數字經濟的就業“創造效應”大于“擠出效應”,并且在擴大就業的同時推動就業質量的提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凈增了158個新職業,其中首次標注了97個數字職業,占職業總數的6%。為適應數字經濟的發展,在提升勞動者數字技能上應著力做好以下幾點。
其一,加快勞動者數字技能提升速度,不斷完善終身教育培訓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對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急需的技術技能要求進行跟蹤,以此作為技術技能培訓的目標。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的建設,需要政府、企業與社會等多方主體協同發力,形成以政府部門為主體,企業和社會全方位支持配合的合作機制。
其二,以優化就業結構為目標,培養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要的技能。數字經濟推動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也將引發就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這不僅表現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的比重仍將進一步上升,還表現在三次產業結構內部也將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將不斷擴大。結構性就業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部分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能不能適應新技術的需要。因此,必須以提高勞動力素質為抓手,優化就業結構,適應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需要。同時,采取多種措施提高大學畢業生群體的技能水平,加強校企合作力度,在普通高校探索“知識+技能”的培養模式,推廣以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微課程”,讓大學生在獲得文憑的同時,也能夠掌握一技之長,增強就業市場的適應能力。
其三,加快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讓更多勞動者享受到技術發展帶來的紅利。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個特點就是突破了地域、時間等方面的限制,使勞動者能夠自由靈活地參與就業活動并獲取收入,即便是地處偏遠地區或是身有殘疾的特殊群體,也能夠在數字經濟中找到就業的機會。因此,要充分發揮數字經濟輻射面廣、普惠性強的功能,加快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擴大帶動就業的范圍,盡快消除“數字鴻溝”。
第四,高度重視技術倫理建設。技術的發展必須符合人類倫理的基本要求。與大多數傳統技術不同,數字技術具有更強的隱蔽性。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出現了不少違反技術倫理的現象,比如利用算法優勢將勞動者困在系統里,或設置隱蔽性門檻造成就業歧視。因此,在數字技術應用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技術的先進性,還要考慮技術使用的目的、手段及后果的正當性,實現勞動者體面就業。這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理論的根基,也是提高勞動者就業質量和實現體面就業的重要基礎。
第五,各級工會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做好職工發展和技能提升工作。在數字經濟時代,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是做好工會工作、更好促進職工發展的必要手段。2023年底,全總發布了《全國總工會應用人工智能行動綱領》,正式啟動應用人工智能行動。要抓住重大戰略機遇,廣泛推動人工智能在全國工會系統中的應用,把人工智能的應用作為滿足職工群眾多樣化需求的關鍵工具,大力提升工會服務職工群眾的能力和水平。運用數字技術更加系統和精準地研發適應職工需求的技能提升手段,拓展培訓內容和途徑,更好促進職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