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平
[摘要]武漢都市圈以同城化為發展方向,基礎是產業,未來則是科技同興。在此背景下,文章探析武漢都市圈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解決知識產權協同保護面臨的頂層設計缺乏剛性約束、日常協作機構未建立、協同保護水平不高以及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難題,創建全面支持創新的發展環境,對推動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武漢都市圈;科技同興;創新;知識產權協同保護
隨著我國進入“十四五”時期,武漢也經歷了從打造“武漢城市圈”到打造“武漢都市圈”的實踐歷程。武漢城市圈(又稱“1+8”城市圈)指以武漢為中心,由武漢和周邊約100公里半徑范圍內的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8個周邊城市所組成的區域經濟聯合體。2010年3月,武漢城市圈被列為國家“十二五”重點發展區域,武漢被國務院批準成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至此,武漢城市圈從地方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1]。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發布,意見提出“加快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2022年12月,《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獲批。雖然武漢都市圈在區域面積上變小了,但是一體化發展的程度更高,更能成為武漢城市圈內的核心動力圈[1]。
武漢都市圈以同城化為發展方向,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科技同興、產業同鏈、民生同保一體推進。武漢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的基礎是產業,未來則是科技同興,通過資源共享、平臺共建、主體共育、活動共辦、項目共謀,彌補都市圈內部創新資源、能力不平衡等問題,不斷提升都市圈協同創新能力,逐步形成科技創新和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然而,科技創新并非一個自發過程,而是多種要素及創新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知識產權作為促進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素已成為普遍共識。在此背景下,文章探析武漢都市圈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破除制約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創建全面支持創新的發展環境,對打造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實現都市圈科技同興至關重要。
一、武漢都市圈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發展現狀
(一)頂層設計初步形成
早在2004年,湖北省和武漢市知識產權局在全國率先倡導并建立城市圈知識產權協作機制,武漢城市圈所屬九市聯合發表了《武漢城市圈知識產權協作宣言》(以下簡稱《協作宣言》),提出要在知識產權戰略研究、知識產權管理交流、專利行政和司法保護、知識產權人才培訓、專利中介服務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2022年4月,武漢城市圈所屬九市又共同簽署了《武漢城市圈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合作協議》),城市圈所屬九市將從會商研討、聯合行政執法、執法證據調用互通、信息交換及資源共享、海外維權協作及交流、高價值專利培育、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協作等九個方面進行合作,助力都市圈同城化發展。
(二)溝通協同機制基本建立
在實踐中,武漢都市圈所屬九市關于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的各項工作一般采用召開聯席會議、開展調研等方式進行。2022年4月,武漢城市圈所屬九市在簽署《合作協議》之后,共同召開了“武漢城市圈知識產權同城化發展第一次聯席會議”,并正式啟動高價值專利培育巡回審查工作。這標志著武漢都市圈知識產權保護已正式進入同建設、同保護、同發展的實質化推進階段。
(三)多元化爭議解決機制日趨完善
武漢都市圈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最早集中在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領域。在跨區域行政執法方面,自2005年起,武漢市知識產權局便與枝江市、潛江市、黃石市等知識產權局多次開展城市圈內的異地執法協作實踐,并取得良好效果。此外,武漢都市圈通過組織召開都市圈知識產權執法協作業務研討會,開展行政執法能力建設交流活動等,有效提升了協作水平。在司法保護方面,2017年2月,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掛牌運行,跨區域管轄全省專利、技術秘密、計算機軟件、植物新品種等技術類案件,有效統一了武漢城市圈所屬九市知識產權案件的司法裁判標準。在多元化爭議解決機制建設方面,武漢都市圈通過借助武漢仲裁委員會、武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武漢知識產權快維中心、各層級保護站等平臺,積極開展知識產權糾紛的仲裁、調解、快速維權,推動知識產權糾紛快速化解。
(四)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貫穿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等各個環節,服務內容包含提供政策保障以及免費或低成本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等,服務載體則是公共服務機構和基礎設施。經過多年發展,多個國家級、省級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落戶武漢。依托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湖北中心、武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武漢都市圈開創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下沉模式,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巡回審查工作,為都市圈創新主體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面向區域內光電子信息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武漢都市圈提供快速預審、快速確權和快速維權服務,保障和提升創新主體的權利和權益維護速度。
二、武漢都市圈知識產權協同保護面臨的難題
(一)頂層設計缺乏剛性約束
《合作協議》作為跨區域知識產權合作協議,雖然從九個方面明確了合作事項,但是其本質屬于行政協議,并非法律法規或規范性文件,而且內容也只是就協同保護的相關事項達成了共識,對締約主體不具有拘束力[2]。當行政協議與武漢都市圈所屬九市地方性法規、規章發生沖突時,能否優先適用協議條款是存疑的[3]。此外,《合作協議》未對社會公眾公開,無法接受社會監督,對武漢都市圈所屬九市也沒有相應的考核要求,合作事項能否被這些城市落實全憑主觀意愿,缺乏一定的約束力。
(二)日常協作機構未建立
截至目前,武漢都市圈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日常協作機構還未建立,主要采用聯席會議和走訪調研的形式開展工作。雖然上述方式可以起到積聚協同合力,達成協同共識的作用,但是相較設置日常協作機構而言,這兩種形式存在較大弊端:一是聯席會議召開時間不確定,組織形式較為松散,并且聯席會議上達成的各項共識在會議結束之后缺乏落實機制;二是走訪調研主要在武漢市與都市圈其他城市之間進行,交流面較窄,達不到整體協作的應有效果。
(三)協同保護水平不高
當前,行政執法協作仍是武漢都市圈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的主要內容,并且鑒于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體制的原因,武漢都市圈行政執法協作多集中在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領域,未能兼顧著作權、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等其他種類的知識產權領域,知識產權綜合執法效應無法體現[4]。另外,武漢都市圈所屬九市的行政執法協作活動仍局限于專項治理行動,常態化行政執法協作機制尚未在都市圈層面建立。
(四)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在公共服務層面,受制于知識產權發展水平及專業人才力量薄弱不均等現實情況,當前武漢都市圈還未建立統一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數字化平臺。此外,武漢都市圈還面臨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備、公共服務機構和基礎設施集中化、知識產權基礎數據未實現開放共享等問題,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
三、加強武漢都市圈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的對策路徑
(一)完善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
武漢都市圈應進一步健全知識產權協同保護聯席會議機制,制定聯席會議議事章程,在聯席會議下設日常協作機構,負責跟進聯席會議達成的各項共識在會后的實施情況。武漢都市圈在聯席會議原有成員的基礎上,應將法院、檢察院以及版權局等其他負有知識產權保護職責的行政部門納入其中,擴大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的范圍[3]。另外,在探索形成都市圈協同立法程序的基礎上,武漢都市圈應加快制定都市圈知識產權協同保護規劃綱要以及武漢都市圈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等,為都市圈內各級政府制定或修改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提供參照依據。
(二)創新行政執法、司法保護協同方式
首先,武漢都市圈要逐步建立都市圈常態化聯合執法工作機制,細化案件移送、證據保全、協助執法等程序;定期發布都市圈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指導案例,召開都市圈知識產權執法協作業務研討會,有效統一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標準和流程。其次,武漢都市圈應聯合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復審和無效審理部,共同打造“遠程審理+聯合審理”模式,進行行政確權和司法訴訟聯合審理,縮短知識產權侵權糾紛中的確權和維權周期,提高維權效率[5]。最后,武漢都市圈應建立跨部門知識產權保護協作機制,明確涉嫌犯罪的知識產權類行政執法案件移送要求和證據標準,推進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立案標準協調銜接,提高銜接成功率。
(三)健全多元化爭議解決機制
以武漢市為中心的武漢都市圈聚集豐富的人才、平臺和資源,都市圈所屬九市共同推動多元化爭議解決機制的建立將會大大提高都市圈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水平。一是建立知識產權糾紛調解工作委員會。武漢都市圈所屬九市通過組建知識產權侵權糾紛調解工作隊伍,能夠推動當事人快速達成和解,有效緩解司法機關的審判壓力[5]。二是以調解制度為基礎,深入探索組合式化解矛盾糾紛的方法。武漢都市圈所屬九市可協調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武漢市中院、武漢仲裁委員會等多部門,構建“調解+司法確認”“調解+仲裁”等糾紛化解機制[5]。三是武漢都市圈借助武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平臺,探索建立都市圈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統一的線上服務平臺,提升都市圈快速維權水平。四是武漢都市圈充分發揮國家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武漢分中心的專業力量,建立都市圈內企業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與協助機制,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海外知識產權維權專業服務。
(四)提升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能力
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工作要圍繞知識產權全鏈條提供開放、共享、均衡、便利化的服務供給。一是武漢都市圈應有效整合所屬九市的知識產權基礎數據、信息資源,逐步建立都市圈一體化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業務辦理、信息查詢、數據下載等一站式服務,逐步實現“一網通辦”。二是武漢都市圈知識產權聯席會議應全方位發揮武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湖北中心等平臺作用,圍繞都市圈重點產業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方向,聚焦產業園區、重點企業等創新發展需求,構建快速審查綠色通道,開展前瞻性的專利導航項目,更好地支撐都市圈高質量發展。三是武漢都市圈所屬九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應鼓勵優質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推動都市圈知識產權服務業和服務人才交流合作;綜合運用網課、直播、社交軟件等多種方式組織引導企業參加各類知識產權培訓;啟動專利公益體檢活動,為創新主體出具定制化專利全景分析報告,助力企業提升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營水平。
四、結語
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是湖北省產業和生產要素最為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區,也是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的地區,對此,該地區消除區域科技創新障礙,優化區域創新環境,建立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不容忽視。武漢都市圈應不斷完善都市圈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細化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的落地實施,強化知識產權協同保護各項工作的執行監督,提升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的水平和效果,為都市圈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楊丞娟,楊文慧,孫沙沙.武漢都市圈府際協同治理:歷程、障礙及對策[J].長江論壇,2021(01):38-43.
[2]金明浩.區域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協同機制體系構建及其實現路徑[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50-59.
[3]萬里鵬.長三角區域知識產權執法協作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20(05):100-108.
[4]程秀才,曹坤,秦琲琛.都市圈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研究[J].中國市場監管研究,2022(09):35-39.
[5]多元保護 多方協同:佛山市有效推進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工作[EB/OL].(2021-10-28)[2024-01-20].https://fsamr.foshan.gov.cn/gkmlpt/content/5/5051/mpost_5051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