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鳳,王 鋼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四平 136000)
在“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戲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戲劇是四大文學體裁之一,與詩歌、小說、散文并駕齊驅。高中語文課本中戲劇雖比小說篇章少,但它們題材相似,具有共同的敘述性特征,都以敘述故事為中心。同時它們有所不同,其最大的區別在于戲劇比小說更講求矛盾的沖突,即事情發展的高潮,戲劇的環境、人物、時間、情節都必須集中在一個范圍內,篇幅不能過長,人物不能過多,場景也不能隨意變換。篇章少不代表不重要,戲劇之所以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說明其對學生的學習至關重要。而大單元教學則是指以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根基,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統籌單元教學內容,基于單元特定的主題設計教學目標,實施教學活動,并進行教學評價。以下將以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為例,講述如何實施戲劇的大單元教學。
與大單元教學相比較,以往的語文戲劇教學封閉落后。例如,大部分語文教師的教學都以單篇教學為主,很少將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整合,所展現的內容零散,碎片化嚴重,導致學生很難從全局、整體去分析和理解戲劇作品,更無法建構完整的知識框架,學生對戲劇作品的學習一直處于蜻蜓點水的狀態,浮于表面。而戲劇大單元教學則一改往日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讓戲劇教學從零散走向統一,由單一走向多元,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能全面把握戲劇作品,掌握戲劇學習的主動權,深入學習戲劇作品。
實施戲劇大單元教學,呈現的教學內容是多元的。這與以往教師所用的單一、片面的教學方式形成鮮明對比。以往教師難以合理有效地運用戲劇教學手段,學生對戲劇的學習和認識感受不深,課堂效率降低,教學效果不佳。而實施戲劇大單元教學,教師能創新教學方式,站在更完整、多元的角度對戲劇作品進行縱向、橫向的分析和比對,學生能更全面、深入地把握單元戲劇內容。這不僅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戲劇作品所折射出的思想內涵和哲學價值也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審美鑒賞能力,更能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連通語文學習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使語文知識應用范圍更加廣泛。
大單元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18 個學習任務群中的劃分,每一個學習任務群代表一個大單元,每一個大單元應當作一個整體,進行統一的教學。例如在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中,第二單元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在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這個板塊中通過閱讀古今中外劇本體裁的優秀文學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文學欣賞能力,并嘗試進行文學寫作,撰寫文學評論,以提高自身的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戲劇教學之前,應先進行單元教學研究,對本單元的作品進行深入研讀、總結,凝練成一個大的單元主題,以這個單元主題為背景來指導學生整個單元的學習。
在“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二單元中,包含《竇娥冤》《哈姆雷特》《雷雨》三篇不同的戲劇作品,教師在凝練單元主題時,應首先關注單元的導語。單元的導語往往含有本單元主題的關鍵信息,教師可利用導語,結合作品具體內容,凝練單元主題。在凝練單元主題的過程中,不應讓學生覺得這是教師一個人的工作,而是雙方的共同任務。這就需要教師在講授本單元的內容之前,讓學生提前熟悉本單元的內容,閱讀本單元的戲劇作品。首先告知學生不僅要關注每部戲劇作品本身,還要關注單元導語,導語往往會給出單元主題的關鍵信息;其次讓學生在閱讀戲劇前先了解作者,了解當時作者所處的年代,社會背景;最后提醒學生注重戲劇中人物的性格、語言、矛盾沖突(發生、發展、高潮、結尾)、場景、時間。在上課時,先讓幾個學生試著說出本單元的主題,當學生對本單元主題凝練得不準確時,教師可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通過本單元戲劇的主要內容、人物性格、結局等接近單元的主題。
2.2.1 確定大單元教學目標
在引導學生確定大單元的主題之后,將大單元主題作為宏觀背景來引導學生進行戲劇作品的學習。首先,在確定戲劇單元的教學目標時,教師應深入了解課程標準,因為語文大單元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即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思維發展、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師應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學生在感受戲劇中人文形象、品味語言的過程中,領悟戲劇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戲劇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并以此為基礎來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其次,教師應深入研讀課本,統編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單元是戲劇單元,這三篇戲劇作品主要是通過戲劇中的悲劇來展現不同時代,不同種族的劇作家對當時社會現實的理解,體現他們對人生命運的關注。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讓學生品味戲劇的語言,感受戲劇中人物的形象,并通過體驗戲劇中人物的情感,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基于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及教材內容來確定單元的學習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讓學生明白在戲劇學習時應該學習什么,要學會哪些知識。所以在設計第二單元的教學目標時,教師應根據本單元主題“心懷悲憫,堅守良知”來引導學生把握本單元的悲劇含義,激發學生心中的良知與悲憫情懷。同時要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語文閱讀時間去閱讀這三部戲劇作品。本單元只節選了戲劇的部分內容,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閱讀整部戲劇,才能達到對這部戲劇作品的充分理解。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戲劇作品的特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戲劇表演活動。當學生進入情境時,才可能真正了解戲劇人物、主要的情節、風格特征,才能更好地對本單元的內容進行評價,并且順利展開寫作。最重要的是學生在進行戲劇表演時,通過體驗,既能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也能發展思維能力。
2.2.2 安排教學任務
學習任務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大單元教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教師在設計單元學習任務時,應以大單元的教學目標為依據,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立足于課本,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當學生把注意力和興趣放在戲劇當中時,才有可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可以提前準備關于戲劇的電影片段或相關視頻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視頻可引出本單元的戲劇主題,“心懷悲憫,堅守良知”,以此為基礎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完成本單元的學習任務。
本單元設計了四個學習任務:了解作者,探究背景;整體感知戲劇,凝練主題;析讀戲劇,注重矛盾沖突;鑒賞人物,注重實踐。教師根據這四個學習任務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戲劇中的矛盾沖突、情節、人物、作者背景等。在完成這些學習任務之后,學生根據對戲劇的大體了解,學著試寫,做到學以致用,而不是只會紙上談兵。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學生可以對大單元有一個大體的了解。
2.3.1 課前預習,自主學習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節選了三部戲劇,這三部戲劇是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在高中語文課程中,每節課時長45 分鐘,時間較短,因此,教師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引導學生把三篇戲劇全部閱讀完畢,所以在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可以提前閱讀這三篇戲劇作品。學生閱讀這三部戲劇并不是盲目地閱讀,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去閱讀作品。在閱讀中注重戲劇中的主要人物,戲劇發生的主要場景,以及矛盾沖突。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大家在課余時間閱讀時,注意這三部戲劇的矛盾沖突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尾是在文中哪里展現出來的,并且說出是矛盾發生時,還是在矛盾沖突發展到高潮的時候更扣人心弦”,學生帶著任務去閱讀,可能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課前預習可以使學生充分掌握戲劇的主要內容,初步建構本單元的知識,為學習本單元的內容打好基礎,也便于教師順利展開教學活動。
2.3.2 小組合作,分組探究
小組合作,在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單元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也不可或缺。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可以明確表達自己在閱讀、學習中的想法,打開學生的思路;隨著一步步闡述自己的觀點,以及結合他人的觀點,學生的思路會越來越清晰。同時在與小組成員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通過發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不僅提升了思維能力,也鍛煉了表達能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進行大單元教學時,不能忽略小組合作。
在學習第二單元的戲劇作品時,學生先初步了解戲劇,了解戲劇中的人物以及矛盾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尾。然后教師在PPT上制作課前預習任務單,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完成PPT 上的任務。學生可以在充分閱讀完戲劇篇目之后,在自己的組內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看法,最后小組成員一起填充任務單。在學生完成任務單之后,每組推薦一名學生發言,說出自己小組內任務單的答案,也可以讓其他組的同學進行補充評價,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集體討論,完善這個任務單,使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更加簡單明確。
經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對戲劇內容有了充分的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對實際內容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扮演戲劇中某個人物的角色,通過角色來體會戲劇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戲劇主題、人物語言以及矛盾沖突等,了解本單元的悲劇主題。以《雷雨》為例,學生可以扮演《雷雨》中的周樸園、繁漪、侍萍、四鳳等人物。在扮演時,盡量還原劇中的主要情節和矛盾沖突等,仔細揣摩人物的心理,達到對戲劇的深入了解。通過扮演,讓學生深入情景去了解人物性格、心理,感受作品的悲劇意識,把握人物形象,體驗情感,提升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對戲劇的理解能力,了解本單元的主題。
整本書閱讀處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中也指出要“在指定范圍內選擇閱讀一部學術著作”,因此要著重整本書的閱讀。但高中語文教材所選擇的戲劇文章大部分是節選,內容較少,情節不完整,所以導致學生在閱讀時所學到的知識比較少。我們雖然實行單元教學,但是根據單元教學所組合的戲劇篇目大都是擁有一個特定的主題,這種特定的主題往往是教師帶領學生去了解的,所以有很大的引導傾向。久而久之,這種引導會對學生自己去探索戲劇的主題、情感有很大阻礙作用。因此在學習完本單元的戲劇作品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與本單元戲劇內容相關的整本書。例如,學生學習了《哈姆雷特》部分章節之后,再去閱讀《哈姆雷特》這一整部戲劇,就能夠更加充分地了解這部戲劇的內容,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人物,作者的寫作手法,單元的悲劇主題。與學生只閱讀課本上的部分內容相比,整部戲劇的內容更加豐富,語言體系更加完善,情節完成、矛盾沖突更加明顯;同時,學生對作品中的語言進行模仿,可以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這些知識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寫作,而且對于其他文學作品的閱讀也有具有重要作用。
評價是否達到,或者是在何種程度上達到既定的目標,不僅能夠衡量教師的教學水平,也能衡量學生學習的水平,還能反映教學目標是否具有合理性。實施評價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是否實現了本單元的課程目標,也是為了教師及時發現教學目標的不合理性,改善本單元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
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大單元教學模式中更應該注重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因此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時,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行體驗,在體驗過程中展現學習效果,這樣的過程性評價,不僅能夠展現學生的學習質量,也能夠體現教師的教學水平。例如,學生在學習了第二單元的戲劇內容后,通過對戲劇的學習和把握,了解其中的人物語言、情節發展、矛盾沖突以及作者使用的手法等,利用這些知識去寫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發揮自己的想象去寫作,在完成寫作任務之后,分小組進行互評。評價時,根據作文的內容、中心思想、藝術手法、結構是否清晰等,找出組內寫得最好的學生,同時也要找出組內最需要改進的學生。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時查漏補缺。這種方法可以檢查學生對于戲劇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戲劇學習的質量,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發展能力。
綜上所述,實施戲劇的大單元教學可以明顯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實施高中戲劇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基礎,按照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學習現狀,以及學習任務群等來設計大單元教學。確定大單元的主題,設計單元目標,基于單元學習任務組織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并進行評價。但同時,也要隨時關注大單元教學效果,及時完善教育活動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