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璧
(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貴州 黔南 551300)
《2023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成為高頻詞之一,要求“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這說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2024 年秋招已經開啟,預計在2024 年,中國的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87 萬人,除去專升本、考研招生人數,2024年實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有990 萬人左右。如此龐大的數據表明高校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顯,同時,大學生也因為就業問題感到迷茫,更有些大學生因為家庭、同伴比較、個人要求過高等因素產生巨大壓力,進而伴隨焦慮不安情緒,這是值得人們重視的問題。
大學生就業焦慮是指大學生在即將畢業或已畢業后,由于競爭壓力、自我期望等因素而產生的強烈焦慮情緒。在以往的研究中,學者發現大部分高校畢業生有不同程度的就業焦慮。這種焦慮情緒可能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生活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身體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自我價值感問題、社交障礙、延遲職業規劃和決策、經濟問題、教育浪費等。在以往的研究中發現,睡眠質量差者更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本研究試圖探討高校畢業生的心理焦慮對高校畢業生睡眠的影響,討論其中職業相關父母支持的中介作用,幫助大學生減輕就業焦慮,并豐富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為高校進一步制訂就業政策提供心理學的依據。
本研究以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師范專業應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以班級為單位隨機抽取部分師范專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計發放問卷456 份;男生28 人,女生428 人;生源地來自農村的381 人,生源地來自城鎮的75 人;獨生子女307 人,非獨生子女149 人。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是美國匹茲堡大學精神科醫生Buysse 博士等人于1989 年編制的,用于評定被試最近1 個月的睡眠質量。
90 項癥狀清單(SymptomChecklist90,SCL-90)。于1975 年編制,其作者是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該量表共有90 個項目,本研究只使用其中焦慮分量表,包括2,17,23,33,39,57,72,78,80 和86,共10 個項目。
職業相關父母支持情況的調查采用胡艷軍于2009 年編制的“職業相關父母支持量表”。該量表分四個維度,一共25 題,包括口頭鼓勵、情感支持、工作模型支持、職業技能支持。量表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分數越高,表明子女得到這一方面的支持水平越高。
運用SPSS25.0 和Process 插件進行統計分析。
從數據分析中可得出,高職院校師范畢業生心理焦慮得分普遍在20 分以下,中位數為14,平均數為15.81,得分大于30 的個體16 人,可知樣本中的畢業生焦慮程度不高。
通過獨立樣本T 檢驗發現,在不同性別、不同生源地、是否為獨生子女條件下,畢業生的焦慮情況沒有差異。
通過對睡眠質量問卷數據的分析后發現,樣本中高職院校師范畢業生的睡眠質量一般,問卷平均得分是9.55±2.88,得分在0―5 分,睡眠質量良好的占9.6%;得分在6―10 分,睡眠質量較好的占55.3%;得分在11―15 分,睡眠質量一般的占33.6%;得分在16―21 分,睡眠質量還行的占1.5%。得分小于7 的人數占比21.3%,即有97 人睡眠質量正常;得分大于7 的人數占比78.7%,即有359 人睡眠質量有問題。通過比較發現,畢業生的睡眠質量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9.43±3.87)的睡眠質量得分明顯低于女生(9.56±2.81),因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為反向記分,睡眠質量得分越低說明睡眠質量越好,得知男生的睡眠質量比女生稍好;其次,女生睡眠問題檢出率高于男生分別為17.3%和15%;農村生源地的學生睡眠問題檢出率高于城鎮生源地分別為80.1%和72%。
數據分析結果表明,高職院校師范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得到的職業相關父母支持最多的是口頭鼓勵(4.05±0.56),其次是情感支持(3.68±0.72)和工作模型支持(3.52±0.82),最少的是職業技能支持(3.49±0.87)。
使用SPSS25.0 對高職院校師范畢業生的職業相關自我支持、就業焦慮、睡眠情況進行了相關性分析,計算出它們之間的Pearson 積差相關系數,得知就業焦慮和睡眠質量之間(t(456 )=0.467,p<0.01)、職業相關自我支持和睡眠質量(t(456)=―0.148,p<0.01)之間均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由此可知,高職院校師范畢業生的睡眠質量與職業相關自我支持、心理焦慮之間均存在正相關關系。
以心理焦慮為自變量,職業相關父母支持為中介變量,睡眠質量為因變量的中介效應分析,心理焦慮對睡眠質量影響的總效應值為0.949(p<0.001),總效應顯著,但是間接效應值為―0.025,間接效應不顯著。說明心理焦慮確實對高職院校師范畢業生的睡眠質量產生影響,但職業相關父母支持并不能減少焦慮,從而保證良好的睡眠。
從數據的整體情況來看,樣本中的高職院校師范畢業生心理焦慮情況一般,普遍能夠處理當前的生活學習問題,只有少部分同學有嚴重焦慮情緒,需要進一步采取措施來緩解,在心理焦慮的調查中,沒有發現性別、是否是獨生子女等差別。在專業認同上,師范生的專業認同相對其他專業較高,他們對自己的專業有較高的興趣和職業規劃,因此,師范專業的畢業生對于就業問題沒有較高的焦慮情緒。
從調研的結果來看,高職院校師范畢業生的睡眠質量一般,有78.7%的人睡眠質量有問題,只有21.3%的人睡眠質量正常。這可能是因為師范畢業生在畢業前夕通常面臨較大的學業壓力,包括課程作業、考試和擇業就業等。這些壓力可能導致學生晚上難以入睡,或者在夜間醒來;其次不良的生活習慣,如不規律的作息時間、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過度飲食或過量攝入咖啡因,都可能影響睡眠。從其他的研究中可知,大學生普遍有熬夜的習慣,熬夜玩手機的占很大部分,有研究表明晚上使用電子設備,如手機、電腦或平板電腦,會暴露于藍光,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響入睡;不適宜的睡眠環境,如噪音、光線過亮、溫度不適等,都可能影響睡眠質量,大學生的宿舍一般為4 人、6 人或8 人寢,多人的寢室難免會出現作息不一致,或者從眾的熬夜行為。
從調研的結果來看,師范畢業生在擇業的過程中,普遍能收到父母的支持,但是比較多的是口頭鼓勵,其次是情感支持和工作模型支持,最少的是職業技能支持,說明在師范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父母還是給予很大的關注,但是實際行動方面卻較少。這可能是由于父母對孩子的專業了解不多,并且大學生一般是離家在外,和父母的溝通交流少,父母和孩子雙方長時間見面的機會不多,自然共同研究分析就業擇業問題的機會不多,所以其支持僅限于口頭鼓勵。另外,來自城鎮的大學生要比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收到的職業相關父母支持要多,這可能是由于城鎮的就業資源比農村要好,父母有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和孩子一起做職業規劃。
從對數據的分析來看,高職院校師范畢業生的睡眠質量與職業相關父母支持、心理焦慮之間均存在正相關關系。這說明父母的關心和支持能夠促進良好睡眠,降低心理焦慮程度也能夠促進睡眠。但是在中介分析中,我們沒有發現高職院校師范畢業生職業相關父母支持情況的中介效應,只能得出心理焦慮和睡眠質量的關系是正相關,這說明師范畢業生并不能依靠增加職業相關父母支持情況從而減少焦慮并促進睡眠,這可能是由于大學生離家在外和父母聯系較少,溝通機會較少造成的。
從上文的調查中可知,高職院校師范畢業生的心理焦慮情緒對睡眠質量有很大影響,并且在擇業的過程中收到的職業技能支持和工作模型支持較少,所以在大學生的就業過程中,父母可以給孩子以下支持:
①開展溝通與傾聽。與孩子進行深入的對話,了解他們的興趣、價值觀、技能和目標。通過傾聽,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期望。
②提供支持和鼓勵。父母的支持和鼓勵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至關重要。表達對孩子的信任,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的夢想,同時提供實際的幫助和支持。
③分享經驗和建議。父母可以分享自己的職業經驗,包括成功和失敗的故事。這有助于大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職業的現實情況,幫助他們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④提供信息和資源。父母可以提供有關不同職業領域的信息,幫助大學生了解職業市場的趨勢、薪資水平、職業發展前景等,以便更好地做出職業選擇。
⑤引導職業規劃。協助大學生制訂職業規劃,包括設定短期和長期的職業目標。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如何發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