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歐陽瑜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是落實“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邏輯起點。課程思政建設為推進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提供“三全育人”的沃土。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存在擇業功利化、就業模糊化、事業短期化等現象,該研究剖析課程思政視域下強化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內在價值,立足現實困境,提出全人員協同、全課程融合、全要素挖掘和全方位聯動等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培育的實施路徑,以期打通就業育人“最后一公里”,推動大學生實現更高質量的充分就業。
關鍵詞:職業價值觀;課程思政;大學生;教育路徑;高校
中圖分類號:G71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S2-0086-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mployment priority policy, improve the employment promotion mechanism and promote full employment with high quality.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implementing "Higher quality employ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provides fertile soil for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henomena in the vocation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utilitarianism in career selection, fuzziness in employment and short-term career.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vocational value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cultivating the vocation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all-member cooperation, all-course integration, all-factor mining, all-round linkage,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to achieve a higher quality of full employment, to help the "Employment priority strategy".
Keywords: professional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path; university
國際形勢深刻變化,技術迭代和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推進,疊加疫情影響,大學生就業面臨空前壓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1]。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歷史性地達到1 076萬人,同比增長167萬人[2]。“慢就業”“懶就業”“唯薪論”“編制熱”等社會現象日益凸顯,折射出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迫切性。課程思政是教育改革發展與實踐的全新產物,其要求高校各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學生個人發展與國家和社會的未來發展緊密結合,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融合統一。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符合課程思政改革的題中之意,二者具有目標一致性、內容契合性與主體交叉性。借助課程思政改革春風,全面推進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對落實“高質量充分就業”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一? 職業價值觀的內涵及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
價值觀(Values)是一個使用廣泛、涉及眾多學科,反映人們深層心理特性的概念。《辭海》對“價值觀”的定義為:“人們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和根本態度,人生觀的組成部分,具有行為取向的功能。[3]”職業價值觀(Work Values)是人們根據需要對待職業、職業行為和工作結果的一套信念系統,對個人職業選擇有著導向作用,具有性情傾向性、行為選擇性、觀念協調性等特征[3]。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是大學生群體對職業評價、職業選擇和職業價值取向等的總體看法,反映了大學生的擇業方向和要求,會對其職業態度、工作積極性,乃至對社會穩定、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都有著重要影響。
當前,高校大學生生逢其時、勇擔重任,即便就業形勢異常嚴峻,仍積極上進、迎難而上、知難而進,總體就業情況呈現向上向好態勢。但在多元思潮沖擊下,部分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發生偏差,導致出現擇業功利化、就業模糊化、事業短期化等問題。
(一)? 擇業功利化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薪酬福利是65%的高校畢業生的首要關注點[4]。當前,部分大學生在擇業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功利化傾向,看重崗位的“含金量”,把“高文憑”曲解為“高職高薪”,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略了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社會利益的結合,偏離了高等教育的功能導向。
(二)? 就業模糊化
面對越來越“內卷”的就業形勢,部分學生在就業競爭中無所適從、盲目盲從,自我定位模糊,出現“眼高手低”或“妄自菲薄”的情況,繼而待就業、緩就業、慢就業現象逐漸增多。2022屆高校畢業生中,15.9%的畢業生選擇慢就業、緩就業,較前一年提高3個百分點[4]。慢就業給了大學生一個緩沖期,但容易使大學生習慣于“啃老”、逃避社會責任、懈怠奮斗精神,對其自身、家庭和社會都會造成消極影響。
(三)? 事業短期化
“工資獎金低,錢不到位”“晉升空間小,沒有升職機會”“工作重復,學不到新東西”……年輕人選擇跳槽的理由五花八門,出現事業短期化。調查顯示,年輕的95后和00后尤其偏好頻繁跳槽,15.8%的95后和00后不到一年就已經換了工作,在1至2年內跳槽的比例高達36.8%[4]。高校大學生缺乏契約精神而跳槽頻繁、誠信意識弱化而隨意違約,不利于大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二? 價值意蘊
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把“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作為“就業是民生之本”的新目標和新要求[5]。大學生作為就業群體中的高知識群體,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中流砥柱。職業價值觀對大學生就業、擇業、事業具有重要影響。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依托課程思政“三全育人”沃土,讓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種子”生根發芽,開出國家強盛、高校發展、個人成才之花。
(一)?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是實現高質量就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重要抓手。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戰略機遇期,國內外環境嚴峻復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依然凸顯。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對卓越人才的渴求非常強烈。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全員精準對標黨和國家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強化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著力轉變當前高校畢業生“唯收入”“唯地域”“唯前景”等觀念,化解大學生“高期待”“慢就業”“尼特族”等消極現象,引導大學生根植中國大地、聚焦國家需求、瞄準國際前沿、服務發展戰略,服務“四個面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智力與科技支撐。
(二)? 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現實需要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全球疫情和經濟新常態使高校就業工作更為嚴峻復雜。就業工作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一環,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當前,大學生社會閱歷尚淺、價值判斷能力較弱、價值取向定力不足,易被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侵蝕,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被社會中不良就業價值取向所驅使。高校要“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6]。高校肩負人才培養重要使命,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推進課程思政綜合改革,強化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育人的高度、力度和效度,積極引導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為青年職業選擇行為提供正確方向,增強就業育人實效性。
(三)? 促進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題中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高校畢業生也要改變擇業觀、就業觀,找到自己的定位,投入踏踏實實的工作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7]”當代大學生生逢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擁有更充分的發展條件、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更全面的保障支持、更廣闊的成長空間,正迎來建功立業的難得人生際遇。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是推動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加強職業價值觀教育,全員協同推動知識本位的單一向度轉化為價值、知識、能力一體化的三維向度。一方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奠定“成才之基”;另一方面,培育正確的價值觀、就業觀和擇業觀,補足“精神之鈣”,實現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三? 現實困境
課程思政建設為高校加強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提供了“三全育人”的沃土,但在當前課程思政背景下,推進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存在以下困境。
(一)? 隊伍全員性、專業性不強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程思政建設持續深入,“全員就業育人”理念不斷推進。但高校育人意識、能力及協同合作還待進一步提升。在育人主體意識方面,“唯就業率”等思想依舊存在,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意識較為淡薄;在育人能力方面,育人主體專業性不強,更加側重專業知識傳授、求職技能的教育,缺乏“有機挖掘”和“生動融入”就業思政元素的能力,如專業課教師無法將專業課程教學、就業指導服務及思想價值引領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將課程學習、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在協同合作方面,校院兩級、各部門“一盤棋”,各育人主體“一股繩”,學校、家庭與社會“一張網”建設不足,難以形成就業育人“大思政”格局。
(二)? 課程融合性、協同性不足
課程思政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各類課程形成圈層效應。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業指導課、專業課程等所有課程均應承擔“課程育人”責任,發揮好協同育人作用。當前,高校課程有著“重理論傳授、輕價值引導”的現象,暫未形成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培養、塑造價值的協調統一。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應根據學生成長發展各階段的特點和規律,進行整體規劃,做到循序漸進、層次遞進,前后銜接貫穿于整個學習生涯。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業指導課、專業課程等未形成相互支撐、有機融合、協同并進的格局,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作用發揮不足,難以最大化發揮職業價值觀教育立德樹人的作用。
(三)? 育人資源性、創新性不夠
課程思政中加強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應如鹽入肴,潤物無聲、浸潤心田、指導行動,讓課程大餐既美觀、又美味,更頗有營養價值。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素材資源不足,教育主體未充分挖掘與利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譜系、時代故事、先鋒力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育人資源,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中,導致“專業教育+價值教育”兩張皮。教育形式的單一化、簡單化、傳統化已無法滿足與時俱進的大學生新需求,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缺乏針對性、創新性與吸引力。
四? 實施路徑
(一)? 全人員協同:構建就業育人共同體
高校要充分吸收和調動政府、家庭、社會等各種資源和力量,凝聚強大育人合力,寫好全員推進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大文章”,構建“人人重視就業”“人人參與就業”的就業育人共同體[8]。第一,做好頂層設計,深入推動課程思政綜合改革,將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思想教育、教學改革、科學研究等各部門統一思想認識,完善制度保障、激勵舉措與監督機制,下好“一盤棋”;第二,強化隊伍建設,建設一批政治堅定、情懷深厚、學識扎實、視野開闊的高素質高校教師隊伍,深入挖掘各學科、各專業、各課程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元素,將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有效融入社會實踐、課程建設、學術研究和日常服務管理中,引導學生服務面向國家發展與社會需求來做好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擰成“一股繩”;第三,整合校外資源,發揮輔導員、班導師、思政課教師的教育引導作用,引進企業骨干、勞動模范、行業專家及優秀校友等優質社會資源,建設一支強有力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兼職教師隊伍,凝聚教育力量織就“一張網”。構建多主體參與、多渠道配合、多資源協調的就業育人共同體,各主體既能“種好責任田、守好一段渠”,又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引導大學生將個人價值取向對標社會價值導向,以此實現學生個人職業理想與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同頻共振、同向同行,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全面保障。
(二)? 全課程融合:打造課程互促生態圈
高校應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進一步優化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課程體系,推進“思政課程指導就業”“就業課程內含思政”“專業課程融入就業”協同互促,思想政治教育、職業價值觀教育、專業知識教育相互融合,構建“門門課程有就業,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良好格局。第一,思政課作為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的基礎課程,可在思政課中挖掘就業育人元素,深度剖析馬克思青年擇業觀,如馬克思提出將“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作為青年擇業的基本原則等[9],引導同學們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論來認知世界、塑造價值、選擇職業、規劃人生;第二,開好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將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列入教育教學計劃,安排不少于38學時的必修課。在覆蓋年級上,要將職業價值觀教育貫穿全學制,根據學生不同成長階段,建立全覆蓋就業指導課程,將職業價值觀教育潤物無聲全程融入,讓大學生從唯“利”就業向實現個人價值轉變;第三,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高校教師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專業學習[10]。這4個“80%”充分證明,專業課是課程思政的“主渠道”、專任教師是加強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主力軍”。專任老師立足學科特點、專業特色、課程實際,挖掘工匠精神等就業育人元素,分享行業專家、知名校友等服務“四個面向”的榜樣故事,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
(三)? 全要素挖掘:組建育人資源素材庫
強化課程思政基本功,牢牢抓住就業育人內容的“挖掘”與“融入”這個關鍵點,實現全要素挖掘,并如鹽入肴,以潤物無聲的形式將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傳導給學生,實現育人效果最大化。第一,專業教師等育人力量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緊抓青年發展需求,以理論課為依托,立足行業需求、學科優勢、專業特點與課程實際,挖掘、融入理想信念宗旨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育人元素,形成有學科專業特色的職業價值觀教育體系,引導學生心懷“國之大者”,服務“四個面向”。如面對理工科學生,專任教師可將行業產業發展趨勢、科研技術攻關進展、人才培養核心素養等引入教學過程,樹立“工匠精神”榜樣,引導其主動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和“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戰略實施,激發學生將我國從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的使命感;第二,注重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融合,把就業實踐中零散的、活生生的“育人元素”梳理成系統的、有溫度的“育人故事”,建立職業價值觀教育資源庫與案例庫,如剖析袁隆平、鐘南山等榜樣人物的職業發展路徑,解決重知識講授而輕課堂育人的問題;第三,邀請在基層一線、西部地區、重大戰略崗位工作的校友進入課堂,以青年話語體系講述成長故事,分享職業選擇。
(四)? 全方位聯動:形成豐富多彩大課堂
積極探索“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全方位聯動的課程思政新模式,切實增強職業價值觀教育的親和力與實效性。第一,創新“第一課堂”,著力提高學生向學的積極性、創造性與自主性,采取多元化教學設計,邀請企業HR進校授課,打造共創式課堂,有機融入項目式、情景式、體驗式、案例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實現職業價值觀教育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第二,拓展課外“第二課堂”,開展企業參觀、實習實踐、外出學習等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戰略新興產業、走進行業龍頭企業、對話優秀企業家、體驗紅色基地與偉人紀念館,讓學生深刻感受國家經濟發展脈搏、民族力量的奮斗歷程,堅定理想信念、激發奮斗力量,強化學生投身偉大祖國建設的強烈信心。以打造現代科技化、沉浸體驗式的就業育人場域為著力點,精準供給職業價值觀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場館體驗、參與實踐中學習知識、共鳴情感、強化意識、養成實踐,形成“知識—情感—意識—實踐”良性循環機制,以理論認知促進情感升華,以情感升華塑造價值意識,以價值意識引導實踐養成,以實踐體驗促進理論發展,如打造價值引領課堂、價值觀體驗課堂、職業能力訓練實驗中心等就業育人場域;第三,融合互聯網“第三課堂”,密切結合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現代青年強烈追求新科技的時代特點,積極推進新媒體、人工智能、VR等現代創新科技與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度融合,增強教育吸引力與親和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報,2014-05-05..
[2] 葉雨婷.2022屆高校畢業生首破千萬[N].中國青年報,2021-11-22(4).
[3] 黃希庭,鄭涌.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EB/OL].http://jl.ifeng.com/c/8FXwdOVBEf3.2022-4-28.
[5] 董世洪,胡昌翠.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培育的理論建構及對策建議[J].科教發展評論,2022(00):46-55.
[6] 左惟.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以崇高的使命驅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21(10):15-18.
[7] 習近平關心高校畢業生就業[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796719.
[8] 李穎,王文杰.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及其培育——基于北京地區5所高校大學生的調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2):118-121.
[9] 李健,沈雯.習近平關于青年職業價值觀重要論述的四維探析[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2,14(6):70-74.
[10] 在專業課中用好思政“鹽”[EB/OL].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7/14/nw.D110000gmrb_20200714_3-13.htm.
基金項目: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就業指導課教學改革與強化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研究”(HNJG-2022-0434);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在學科樓棟創新實踐的路徑研究”(22F02)
第一作者簡介:張悅(1994-),女,漢族,湖南永州人,碩士,講師,輔導員。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