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媒體傳播是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的新機遇、新渠道和新手段。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播環境、傳播格局、媒介載體等均發生了深刻變化,全媒體傳播體系逐漸完善,給黨和國家開展思想宣傳工作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利用全媒體傳播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意義,包括有助于中國共產黨實現自身的使命任務,有助于以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有利于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等。同時,全媒體傳播給網絡思想宣傳帶來巨大改變和影響,如傳播主體多元化導致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弱化、高質量作品供給不足無法滿足民眾的更高需求,以及傳播內容碎片化提高宣傳工作的難度等,這些問題給中國共產黨人講好理想信念故事帶來全新挑戰。為此,基于新的現實背景,文章提出具體的、與時俱進的實踐路徑。文章認為,全媒體傳播時代要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需要關注網絡空間的深度變化,以導向為魂,發揮理想信念的引領作用;以人民為本,注重滿足高質量的精神需求;以創新為要,充分利用全媒體傳播優勢;以內容為王,創作優質精良的故事作品;以動情為勝,注重挖掘典型榜樣的故事,進而全面增強理想信念故事的傳播力、感染力、影響力。
關鍵詞:全媒體;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網絡傳播;思想宣傳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5-0063-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項目“新發展階段加強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1LLMLC02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1]44。這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戰略全局的角度對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為開展思想理論宣傳和引導主流輿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形勢下,要想做好思想宣傳工作,有必要利用全媒體傳播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全媒體傳播時代,依托互聯網和數字科技成果,充分融合各種媒介形態、利用多種傳播渠道、運用多種媒介模式將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講好已經成為現實課題。對此,文章將從價值意蘊、現實審視和實踐路徑三個維度,深入探究如何利用全媒體傳播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為做好有關思想宣傳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全媒體通過網絡資源融合和共享,為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有力保障。
首先,利用全媒體傳播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有助于更好完成新征程上黨的使命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21。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孜孜以求的歷史宏愿。中國共產黨人要實現使命任務,“必須有理想信念的召喚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眾志成城,創造偉業”[2]。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為主流思想信息傳播提供良好的技術條件,有利于在更具覆蓋面、更具全程性、更具實效性的維度上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利用全媒體傳播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能讓理想信念故事的講述更加鮮活生動,更加深入人心,進而凝聚起黨內外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增強政治凝聚力,為全黨全國人民實現新的使命任務注入不竭的力量源泉。
其次,利用全媒體傳播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有助于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1]64。自我革命最為根本的是堅定共產黨人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最為關鍵的是用共產黨人理想信念來引領民眾,將黨的理想信念轉化為改造社會的強大物質力量。而要做到這些,最為基本的是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息化為我們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我們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3]。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持續推進,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在全媒體傳播背景下,信息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傳播模式下的固定時段和版面,傳播主體可以實現全歷程傳播,信息接收對象也可以零時差獲取內容,大眾接收主流意識形態內容的機會顯著增加,提高了傳播的效率和效果。
最后,利用全媒體傳播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有助于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西方國家利用全媒體信息傳播多元化、難控性、突發性等特征,頻繁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西方國家互聯網領域的技術更為先進,導致現實中的“數據霸權”。西方國家利用先進技術加劇意識形態傳播的隱匿性,誘導部分網民接收錯誤觀點,嚴重威脅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全媒體時代,算法技術的普及化使黨和國家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工作增加了難度,如信息繭房使得大眾接觸單一化的信息,大幅提升大眾辨別信息內容真實性的難度,部分網民容易受到錯誤思潮的誤導。回音室效應致使部分網民產生偏激觀點,造成社會輿論沖突、思想分化、群體對立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利用全媒體傳播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能夠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陣地,以及抵抗西方意識形態的層層滲透,科學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盡管全媒體傳播具有多方面的優勢,但全媒體傳播的負面效應也給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帶來新的挑戰。
(一)全媒體時代傳播主體多元化導致主流媒體影響力下降
馬克思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4]178,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決定了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必須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全媒體傳播作為意識形態內容傳播的新渠道,承擔著宣傳主流思想和發揮輿論引導作用的關鍵使命,在講好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全媒體傳播視域下,信息源廣泛和信息量豐富正在重塑傳統傳播格局,扁平化的傳播格局取代了縱向的科層化傳播格局,主流媒體這一傳播主體的力量被社會化媒體分散,容易導致在宣傳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時,主流媒體的引導力和影響力受到一定的沖擊。在全媒體傳播視域下,信息的傳播不再是單一和垂直的單鏈條傳遞模式,而是呈現出多鏈條、多環狀、分布式網狀結構的特點。“當傳播手段變得普及、去中心化和容易獲得時,自由就會獲得促進”,相反,“當傳播手段變得集中、壟斷和稀缺時,中央控制更可能成為現實”[5],立體多元的傳播模式加之傳播門檻降低,大眾獲取信息更加便捷多樣,傳播主體不再局限于專業主流媒體,結果是傳播權力的范式實現轉換,傳播權力和信息資源轉移到多元化主體之間,導致主流媒體在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的效果方面逐漸弱化甚至邊緣化。
(二)全媒體時代受眾需求高質化導致供給內容持續性不足
根據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存在物的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6]。同時,馬克思強調,“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159。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要之后,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1]43,反映了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性。李斯特探討“技術的想象力”問題時,認為正是借助“新媒介技術的想象力”,人們“對社會現實的不滿(經常是性別化的)以及對更美好之社會的期許被投射于技術之上”[7]。隨著全媒體傳播的發展,新媒介技術不斷滿足人們對社會愿景的“美好想象”,人們對精神文化產品從“量”的需求滿足轉變為“質”的需求滿足。
在這種背景下,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難免受到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業生產活動的沖擊,各種信息產品被批量生產,精細化供給模式難以實現轉變,粗放型的故事作品和傳統的傳播模式難以滿足人們的現實需求。
(三)全媒體時代傳播內容碎片化導致宣傳效果成效性弱化
隨著終端技術的發展,信息碎片網絡不斷形成和擴大,傳播內容碎片化導致人們注意力分散,人們習慣運用短時記憶接收信息,難以從價值層面的角度對某一問題形成共識和進行深度思考,致使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的傳播面臨新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不僅需要交代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還要引導人們領悟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和信仰追求,要求傳播的內容比較完整且聯結緊密。但網絡上信息碎片的疊加和累積,切割了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傳統話語歷史敘事的表達方式,碎片化內容的呈現使得大眾對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只能實現淺層次理解和感性化認識,難以深入學習和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和精神境界,也難以感受故事所承載的思想內涵,致使宣傳效果成效性減弱,這對主流媒體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需要借助全媒體平臺,充分順應信息傳播新趨勢和遵循媒介發展新規律,提供更加優質的故事作品,助力主流輿論新格局的塑造。
(一)以導向為魂,發揮理想信念的引領作用
堅持黨的領導是無產階級政黨開展思想宣傳工作的根本原則。革命導師強調黨報的黨性原則,如恩格斯指出,“《社會民主黨人報》是德國黨的旗幟”[8]284,將報刊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傳播意識形態的重要媒介,“而黨本身正是像它在報刊和代表大會上讓公眾所看到的那樣”[9]。全媒體時代,黨的傳播媒介日益豐富,不再局限于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介,但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仍要堅持黨性原則。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故事,提升傳播主體的政治素養尤為關鍵。因此,主流媒體要不斷開展政治素養提升工作。同時,要借助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發揮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引領作用。針對全媒體傳播視域下復雜的輿論場,信息失真、觀念混淆、內容偏差等問題時有發生,動搖了民眾對實現理想目標的信念、信心。對此,主流媒體要合理利用新技術解決負面問題,敢于亮劍,科學引導大眾辨別錯誤思潮和有害信息,增強對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認同感。
(二)以人民為本,注重滿足高質量的精神需求
人民作家歷來重視宣傳黨的科學理論,注重利用報刊增強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馬克思旗幟鮮明地強調,“真正的報刊即人民報刊”,報紙必須“生活在人民當中,它真誠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與憂患、熱愛與憎恨、歡樂與痛苦”[10],啟示我們開展思想宣傳要“將黨性與人民性有機結合起來,本著為人民服務,尊重人民的意愿”[11]。開展思想宣傳工作要切實結合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注重增強大眾的體驗感和獲得感。利用全媒體傳播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要將以人民為本的理念放在關鍵位置,利用全媒體傳播的獨特優勢,為大眾提供獨特的沉浸式視聽感受,讓大眾體驗全媒體時代的高質量信息服務。在全媒體環境下,要關注大眾的差異性需求,不斷豐富和完善故事的敘說方式和場景設計。面對不同需求的群體,要借助大數據和智能算法等技術,精準把握其特征和需求,堅持輸出能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理想信念故事作品,持續為大眾提供高質量、針對性的信息產品。
(三)以創新為要,充分利用全媒體傳播優勢
全媒體結合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點,使得傳播投入更少、受眾更廣、傳播更優。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要挖掘傳統媒體內容形態的優勢,利用文字、圖片、聲像等形式有效展示故事內容。
同時,要利用新媒體的獨特技術優勢,豐富理想信念故事的呈現方式,如運用虛擬現實、互動藝術、三維模型等多元化表現方式更好地表達故事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價值,促使大眾切實體會共產黨人的精神信念。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還要“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12],借助多個網絡平臺開展故事傳播,全方位、立體化地呈現理想信念故事。數字化媒介為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實現可視化話語表達和傳播方式的革新提供了重要驅動力,要充分利用數字媒介增強大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適度采取問答視聽、話題討論等良性互動方式,引導大眾積極參與表達和交流,增強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的影響力。
(四)以“內容為王”,創作優質精良的故事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13]。傳播內容依然是決定傳播效果的關鍵所在。要想讓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講好、講深、講透、講活,必須以內容建設為根本。黨的百年歷史中出現了大量感人肺腑的理想信念故事,有的故事已成為大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如陳望道關于“真理的味道”、李大釗英勇就義等故事已經家喻戶曉。對此,要結合社會熱點和文化元素,不斷創新故事內容的呈現方式。同時,全媒體視覺呈現具有可視化感知特點,為中國共產黨人創新該類故事的內容呈現方式提供了新契機,如利用圖表、視頻等可視化模式加工故事內容,可以助力提升故事作品的品質,吸引更多受眾深刻感悟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此外,針對傳播內容碎片化這一問題,要掌握全媒體傳播規律以更新故事內容,使理想信念故事更為系統化、具象化、生動化,進一步調整以往的傳播模式促使大眾能系統地接收信息。
(五)以動情為勝,注重挖掘典型榜樣的故事
馬克思指出,“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14]。全媒體時代,情感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要注重以情動人,尤其要注重挖掘典型榜樣的故事。典型榜樣宣傳歷來受到中國共產黨的高度重視,已經成為增強理想信念故事感染力的重要宣傳方式。運用典型榜樣宣傳方式,能夠喚起群眾情感共鳴,進而激發信仰信念信心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15]。講好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要注重挖掘典型榜樣故事中的情感元素,采用視頻、動畫、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對人物事件進行虛擬重構,多元化、立體化展現典型榜樣的先進事跡,促使人民群眾深刻感受先進人物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此外,在敘說典型榜樣故事時,要遵循真實性原則。恩格斯指出,“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了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8]590。因此,在講述先進人物感人事跡時,只有詳細描述事件的細節和真實呈現典型人物特點,才能避免過分渲染和夸大事實,讓人民群眾感同身受和增強情感認同。
踏上新的趕考之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且符合時代發展變化的全媒體傳播格局,是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力和引領力的必要工作。要準確把握時代精神,緊密結合全媒體傳播變化,充分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將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故事講好,不斷增強理想信念故事宣傳的成效性,進而凝聚黨內外群眾投身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以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44,21,64.
[2] 吳林龍.推動凝心鑄魂: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職責[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6):37-42.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8.
[4]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159.
[5] 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杜永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41.
[6]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7] 馬丁·李斯特,喬恩·多維,塞斯·吉丁斯,等.新媒體批判導論[M]. 2版.吳煒華,付曉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80.
[8]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4,590.
[9]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3.
[10]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2.
[11] 吳林龍,肖一笑.新型主流媒體價值引領的理蘊探究與建構路徑[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84-90.
[12] 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N].人民日報,2019-03-16(1).
[13] 習近平.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01).
[14]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1.
[15] 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 傳承好紅色基因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4-18.
作者簡介 郭思吟,研究方向:媒體宣傳與政治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