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新興的休閑方式,具有豐富的農業體驗和良好的心理放松效果,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新媒體時代,休閑農業作為連接城市與鄉村、現代與傳統的重要橋梁,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應用潛力日益顯現。為改善農村產業結構、挖掘農村豐富的資源,鄉村地區可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充分開發其多樣化功能。文章采用文獻研究、實踐研究等方法,首先闡述新媒體時代休閑農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然后提出創作優質內容的主要做法,最后提出具體的傳播策略。研究發現,新媒體平臺為休閑農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創作和傳播空間,各類社交媒體平臺和短視頻平臺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分享經驗的主要渠道,利用新媒體平臺可以更好地傳播休閑農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為此,文章提出創作優質內容和傳播的具體路徑建議:在內容創作方面,要注重體驗性和情感性,通過精心設計的農業體驗活動,讓用戶獲得愉悅和放松的心理體驗;在傳播過程中,要綜合運用社交媒體平臺傳播和網絡直播互動傳播,注重個性化和互動性,以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和認同感。
關鍵詞:新媒體;休閑農業;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創作;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7;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5-0051-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山西省教育廳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共享菜園——綠色療愈之旅”研究成果,項目編號:TYX2023053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身心疲憊成為很多人的生活常態。在這種情況下,休閑放松逐漸成為他們的一項重要需求。與此同時,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載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它不僅可以讓人們親近自然,放松身心,還能提供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1]。因此,如何將休閑農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利用新媒體工具和平臺進行有效的內容創作和傳播,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休閑農業成為現代社會人們追求身心健康、回歸自然的一種生活方式。新媒體時代,將休閑農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獨特且深遠的意義。
(一)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受限于學校或機構的時間和空間,內容和形式也相對單一。但在新媒體的助力下,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突破這些限制,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觸及更廣泛的人群[2]。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為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載體,它們可以通過圖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將教育內容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受眾,從而極大地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二)新媒體的交互性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單向的、灌輸式的,缺乏與受眾的互動和反饋。而在新媒體時代,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助各種互動工具和技術,如虛擬現實、在線問答、社群交流等,實現與受眾的即時互動和深度參與[3]。這種互動式體驗不僅能使教育內容更加深入人心,還能激發受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在參與中感受到成長和變化。
(三)新媒體平臺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個性化的可能
每個人的心理健康需求和問題都是獨特的,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難以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而在新媒體時代,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受眾進行精準的分析和定位,為他們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內容和解決方案[4]。這種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更加有效地滿足受眾的需求,還能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一)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的心理健康元素
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文化積淀,不僅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更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元素。在休閑農業實踐中,可以深入挖掘這些元素,將其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創作出富有深度和內涵的內容。
耐心是農耕文化中最為顯著的心理健康元素之一[5]。耕種是一個需要等待的過程,農民在播種后需要耐心等待作物的生長和成熟。這種等待不僅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更是一種積極應對生活中挫折和困難的方式。通過講述農民在耕種過程中的耐心和堅持,引導人們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學會保持平和的心態,不急不躁,相信時間的力量。
責任感是農耕文化的另一重要心理健康元素。農民對土地和作物有著深厚的感情和責任,他們知道只有通過辛勤勞動和精心照料,才能獲得豐收的喜悅。這種責任感不僅體現在對土地和作物的關懷上,更體現在對生活的態度和對他人的關心上[6]。通過讓游客參與到種植、收割等農事活動中,讓他們親身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從而培養他們的感恩之心和責任感。
此外,農耕文化還強調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被各種壓力和焦慮困擾,與自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7]。但在農耕文化中,人們通過與自然親密接觸和交流,學會了與自然和諧相處,學會了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寧靜和平和。這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不僅有助于提升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還能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創設寓教于樂的農事體驗活動
寓教于樂的農事體驗活動,不僅是讓游客體驗農耕樂趣的絕佳方式,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動課堂。可以結合農耕的各個環節,設計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教育意義的農事體驗活動。在種植環節,引導游客親手播下種子,讓他們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長過程。通過親自耕耘、澆水、施肥,游客可以深刻體會到勞動的艱辛,也能在親手培育植物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美好[8]。到了收割季節,可以組織游客參與收割活動。當游客親手割下成熟的作物,感受到沉甸甸的收獲時,他們的內心也會充滿喜悅和成就感。這種親身體驗不僅能讓游客更加珍惜糧食,更能培養他們的感恩之心和責任感[9]。
(三)借助新媒體創作互動式與沉浸式體驗內容
第一,直播互動,實現實時交流與深度參與。直播是新媒體時代最具互動性的內容形式之一。通過直播平臺實時互動,不僅可以實現信息的即時傳遞,還能讓受眾感受到參與的樂趣和成就感。在休閑農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創作中,可以利用直播工具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可以定期邀請心理健康專家、休閑農業從業者等嘉賓,圍繞休閑農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10]。觀眾可以通過彈幕、評論等方式參與互動,提問或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這種直播互動形式不僅可以提高受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還能讓心理健康教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深入人心。
第二,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與能觸動心靈的內容。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提供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讓受眾仿佛置身另一個世界。在休閑農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創作中,可以利用VR技術創建沉浸式的休閑農業體驗場景[11]。例如,可以開發一款名為“虛擬農場”的VR應用。用戶通過頭戴設備可以進入一個仿真的虛擬農場,體驗耕種、收割等農事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應用會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引導用戶感受農耕的樂趣、大自然的治愈力量以及心靈的成長與變化[12]。這種沉浸式體驗能讓用戶更加深入地了解休閑農業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和價值。
在創作優質內容的基礎上,還要充分借助新媒體平臺,構建全新的傳播路徑,不斷提高休閑農業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應用的社會影響力,從而助推這一行業發展。
(一)社交媒體平臺傳播
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等,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這些平臺,信息可以快速、廣泛地觸達大眾。在休閑農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中,社交媒體平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微信公眾號可以發布關于休閑農業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圖文內容,通過朋友圈的分享和推薦,擴大信息的覆蓋面[13];微博上的短視頻和直播功能可以用來展示休閑農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
(二)網絡直播互動傳播
網絡直播是新媒體時代的一種重要傳播方式,能夠實現信息的即時傳遞和互動。在休閑農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中,網絡直播可以用來展示農耕體驗、農業景觀、心理健康講座等內容,讓觀眾在實時互動中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魅力。
例如,休閑農莊可以利用直播平臺開展“農耕與心理健康”系列直播活動。在直播中,主播可以帶領觀眾參觀農場、體驗農耕樂趣,同時邀請心理專家進行心理健康知識講解和互動問答[14]。觀眾可以通過彈幕、評論等方式參與互動,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這種直播形式不僅能提高休閑農業的知名度,還能有效地傳播心理健康知識。
(三)跨平臺合作傳播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和手段日新月異,跨平臺、多渠道的合作與整合成為必然趨勢。在休閑農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各種平臺和資源,形成傳播合力。與旅游平臺的合作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入旅游線路中[15]。例如,設計包含農耕體驗、心理健康講座等元素的特色旅游線路,讓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時,能感受到心靈的滋養。與教育機構的合作則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農耕文化體驗相結合,打造出寓教于樂的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參與農耕體驗,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責任感。與心理健康組織的合作可以進一步提升公眾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和重視度。通過共同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工作坊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學會應對壓力和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
休閑農業不僅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種回歸自然、體驗農耕樂趣的生活方式,更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通過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的心理健康元素,創設寓教于樂的農事體驗活動,借助新媒體創作互動式與沉浸式體驗內容,能夠實現將農田變為教室,將勞作變為教材,為參與者帶來親近自然的機會,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休閑的有效結合。可以預見,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新媒體形式的不斷創新,休閑農業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和深入,將成為促進人類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 蘇國東,陸川,陳廣宇,等.基于“鏈式+場景”的休閑農業智慧化發展:動因分析、體系構建與推進路徑[J].江蘇農業科學,2023,51(22):257-264.
[2] 弓萍.淺析新媒體背景下休閑農業園營銷策略的轉變[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7):53,90.
[3] 高靚陽.新媒體語境下的“田園綜合體”發展探究[J].大眾文藝,2019(9):259-260.
[4] 徐超.客戶感知視域下休閑農業吸引力的影響因素分析:以江西大豐田園生態農業旅游景區為例[J].臺灣農業探索,2022(1):40-45.
[5] 單琳琳,王蒙.民眾參與下的可持續生態農莊平行空間體驗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23,2(5):38-41.
[6] 易能,郭宇軒,朱舒悅,等.基于農業科普教育的“自產食蔬”休閑農園設計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23,51(6):122-127.
[7] 劉安琪.關于發展森林康養產業與中青年心理療愈結合必要性研究[J].經濟師,2023(2):134-135.
[8] 曹璞淵,賈新平,劉華周.園藝療法在休閑農業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9):122-126.
[9] 何顯紅,喬方,陳曉.休閑農業的教育與心理療愈功能探索與實踐[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4):26-33.
[10] 花昭紅,張玲.互聯網背景下中國休閑農業價值共創機制構建研究[J].商業經濟,2022(3):123-126.
[11] 尹文莉,李超,陳春,等.網絡背景下休閑農業體驗價值體系研究[J].新余學院學報,2022,27(1):89-101.
[12] 蘆天罡,何繼源,金娟,等.基于智能化技術的休閑農業平臺構建及應用[J].農業展望,2021,17(12):27-32.
[13] 郭美榮,李瑾,馮獻.互聯網環境下北京休閑農業創新發展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40(2):189-196.
[14] 葉淑蕾,袁媛,孫萬琦.“互聯網+”背景下消費者對休閑農業營銷接受意愿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農場經濟管理,2020(8):19-22.
[15] 申晴,畢宇珠.北京市“互聯網+”休閑農業發展策略探析:以順義區北郎中村為例[J].農業展望,2020,16(5):65-69.
作者簡介 鄔子新,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