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元魏末期,山東士族博陵崔氏入關較有影響者有崔士謙、崔士約、崔宣猷三人。入唐后,崔宣猷子孫最為興盛,貞觀時編《氏族志》,居天下士族之首的博陵崔氏代表人物崔民幹便是其孫,高宗宰相崔敦禮是其曾孫,伊沛霞《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在“長安崔氏的軍事經歷”一節所選取的對象正是崔宣猷支①[美]伊沛霞:《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87-90頁。。崔士約(后改名為說)支在中唐前期崛起,其五世孫崔祐甫相德宗、六世孫崔植相穆宗。崔珙乃崔士謙八世孫,其先世在隋至中唐時期平淡無奇,但自文宗朝起,“昆仲子弟紆組拖紳,歷臺閣、踐藩岳者二十余人。大中以來盛族,時推甲等?!雹冢ê髸x)劉昫等:《舊唐書》卷177《崔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其中珙及侄孫遠皆官居宰相。《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是目前對中古士族博陵崔氏整體研究的唯一著述,也是士族研究的名作,墓志是其重要的材料支撐,有七十二方之多③[美]伊沛霞:《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01-204頁。,涉及唐代崔珙、崔遠家族者僅有傳世的《獨孤公夫人崔氏墓志》一方①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出土墓志,崔士謙有三子:曠、彭、曄,本文研究對象是其長子隋淅州刺史崔曠一支。。依據政治地位,伊沛霞將墓志所涉及的博陵崔氏男性分作政治上重要者及其近親屬、其他崔氏成員兩類(女性亦如此),崔珙父、祖皆被劃分到“其他崔氏成員”一欄,②[美]伊沛霞:《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附錄三《唐代博陵崔氏的婚姻關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90-200頁。這顯然不符合事實,但也反映了晚唐時期相關史料的匱乏。同樣,毛漢光先生的《晚唐五姓著房之婚姻關系》是研究唐代士族婚姻關系的名篇③毛漢光:《晚唐五姓著房之婚姻關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90年第15期。,其統計宣宗至昭宗時期六十年間博陵崔氏婚姻十一例,沒有一例屬于崔珙、崔遠家族。此外,李文才、前田愛子、陳建萍、鄭芳、單龍、楊艷敏等學者對唐代博陵崔氏的仕宦、婚姻和文學成就均有研究,但崔珙、崔遠家族是極為邊緣、甚至完全被忽視的存在。④相關研究分別見李文才、董理《〈大唐故溱州司戶崔府君墓志銘〉讀后》(《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十一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04-211頁),陳建萍《唐代博陵崔氏個案研究》(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鄭芳《中古世家大族博陵崔氏研究》(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日]前田愛子、郝燭光《唐代山東五姓婚姻與其政治影響力:通過制作崔氏、盧氏、鄭氏婚姻表考察》(《唐史論叢》第14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47-271頁),單龍《博陵崔氏與中唐文學》(河北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劉云云《唐代博陵崔氏科舉家族的初步考察》(《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年第6期),楊艷敏、顧乃武《唐代博陵崔氏世宦的盛衰》(《衡水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段卜華《〈1996-2012北京大學圖書館新藏金石拓本菁華〉隋唐五代部分整理與研究》(西南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近年在西安、洛陽二地出土崔珙家族唐代墓志二十四方,新出墓志不僅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以下簡稱《新表》)有訂補之用,更為其婚姻、籍貫、興衰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作為中唐后期興起的華麗家族,有關崔珙家族唐代墓志的發現也姍姍來遲。趙超《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纷鳛槔脗魇篮统鐾帘炯m謬《新表》的集大成者,其于唐代崔珙一族幾無著墨,此因除了傳世的《獨孤公妻崔氏墓志》外,在20 世紀末趙先生之書殺青之時,崔珙家族唐代墓志未有一方刊布于世。近年出土的崔珙家族二十四方唐代墓志,《崔齊榮墓志》《崔思乂墓志》《崔浩墓志》和崔颋夫婦墓志對《新表》的訂補之用,研究者已經指出,⑤分別見鄭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博陵崔氏訂補》(《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9年第2期),繆韻《洛陽新出土的幾方唐代墓志》(《唐史論叢》第14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76-185頁),張應橋《崔颋妻鄭氏墓志疏證》(《隋唐滎陽鄭氏家族墓志疏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397頁),王慶昱《新見唐崔颋夫婦墓志考釋》(《碑林論叢》第23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年,第77-83頁)。本文不再贅述。
1.崔文倩及子庭穆、孫景祥、曾孫寵
崔曠四子,惟長子崔丕后裔《新表》未有著錄,新出《崔景祥及尹氏合葬志》曰:“公諱景祥,字□山,博陵安平人也?!尕?,□隨鞏縣令,襲武康公。祖文倩,皇荊王府諮議。父庭穆,皇同州司法參軍?!米訉櫟龋鞭ぴ隹?,欒棘其傷?!雹迯堄廊A、趙文成、趙君平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三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第672頁。據《周書》卷三五《崔士謙傳》,士謙在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晉爵武康郡公,天和四年(569)卒,子曠嗣爵。檢尋《周書》《北史》和《新表》“崔氏世系”,爵武康郡公或武康公者僅崔士謙一人。依《新表》,崔士謙職官周江陵總管、爵武康郡公,長子曠職官隋淅州刺史①《新表》作“浙州刺史”。浙州之名,亦見于《新唐書》卷100《韋弘機傳》,稱弘機祖元禮官“隋浙州刺史”,中華書局標點本改“浙州”為“淅州”。其《??庇洝吩疲骸啊乐荨鞅驹鳌阒荨?。按隋無浙州?!端鍟肪?0《地理志》有淅陽郡,注云‘西魏置淅州’。《寰宇記》卷142‘鄧州內鄉縣’下云:‘后魏孝文于此置淅陽郡,隋置淅州。’‘浙州’當是‘淅州’之訛,據改?!逼湔f是。《新表》崔曠官“隋浙州刺史”亦當改之。,曠長子丕,官職和爵位皆無。對比《周書》《新表》和《崔景祥及尹氏合葬志》,可知崔景祥曾祖崔丕與《新表》中的崔丕當是一人,文倩、庭穆、景祥、寵四代姓名與職官,皆可補《新表》之闕。
2.崔子偘
《崔子侃墓志》曰:“君諱子偘,字金毗羅,博陵安平人也。祖大方,唐朝海州刺史。妣隆山縣主。父思古,唐朝永州司士。母寶安縣主?!雹趨卿撝骶帲骸度莆难a遺》第八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296頁。崔子偘卒年二十三,官職為朝散郎、武騎尉。子偘名字和職官,《新表》皆失載。
3.崔思兢及子季梁
《李晅墓志》曰:“夫人博陵崔氏,字鑒。曾祖大方,海州刺史。祖思兢,高安縣令。父季梁,郴州刺史?!雹圳w君平、趙文成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第814頁。崔思兢終官高安縣令,亦見崔季梁為母所撰《崔君妻獨孤氏墓志》④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54頁。;崔季梁終官郴州刺史,亦見于其外孫即李晅子李坦墓志⑤張永華、趙文成、趙君平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三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第813頁。。
4.崔昱、崔遜父子及遜子長奴、乙奴
《唐故宣德郎前惠莊太子挽郎崔公墓志銘》曰:“公諱遜,字克謙,博陵人也。……曾祖恭禮,銀青光祿大夫、駙馬都尉、延齊易三州刺史,博陵郡開國公。祖去惑,朝議郎、并州參軍、單于大都護府士曹參軍?!戈?,朝散郎、光州定城縣令?!米娱L奴、乙奴,充窮哀慟,宅兆卜葬?!雹挹w君平、趙文成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第558頁。崔昱、崔遜父子名字、職官,《新表》俱未載錄。崔遜卒年三十五,其二子長奴、乙奴當尚未成年,似皆為小名。
5.崔通理及子珣,珣子□、惟
葬于天寶十年(751)的《唐故漢東郡棗陽令博陵崔府君志》曰:“公諱珣,字珣,博陵郡安平人也?!娴],金紫光祿大夫、中書舍人、饒隴榖三州刺史?!婀ФY,銀青光祿大夫,尚真定長公主,延齊易三州刺史。……父通理,朝請大夫、果州相如縣令,尚清平縣主。……有子怦、惟等。”⑦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新藏專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25頁。葬于貞元四年(788)的《崔珣及鄭氏合葬志》所記與之基本相同,但崔珣二子已有功名,長子之名也發生更改:“有子男二人、六女焉?!L子□,宣州遂安主簿?!僮游癯V萁庁!雹鄥卿撝骶帲骸度莆难a遺》千唐志齋新藏專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72頁。通理、珣、□、惟四人之名字與職官皆能補《新表》之闕。
6.崔彬及二子韶、頌
《崔萬石墓志》曰:“君諱萬石,字大素,博陵安平人也。曾祖士謙,……祖□,……父奕,……有子彬,洛州密縣尉,衣冠禮樂,盡在是矣。不幸短命,今也則亡。有孫韶、頌等。”①趙君平、趙文成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第302頁。崔彬及二子韶、頌,《新表》均無,可據補。
7.崔洧
《崔孟墓志》曰:“咸通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博陵崔氏室女,年廿六,卒于昭國私第。……小字孟,唐相國、贈太尉諱珙之孫,故秘省校書諱洧之女?!雹谖靼彩形奈锘殛牼帲骸段靼残芦@墓志集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226-227頁。崔洧,《新表》闕,可據補。
8.崔滔職官
《新表》載崔璪有子名滔,字深之,但未著其職官。新出《唐故淮南觀察判官殿中侍御史內供奉賜緋魚袋博陵崔君墓志銘》曰:“君諱滔,字深之,博陵人也。曾王父博州聊城縣令、贈司空府君諱意,王父左散騎常侍致仕、贈太保府君諱颋。烈考兵部尚書、贈右仆射府君諱璪?!雹郏ㄌ疲┼嵎保骸洞尢夏怪尽罚尻査饺耸詹亍4尢下毠倏裳a《新表》之闕。
9.崔玙二子:濬、漪
《崔玙墓志》曰:“公諱玙,字朗士,世為博陵安平人。……夫人范陽盧氏,同州錄事參軍佐女,先公廿七年歿。夫人凡生四男二女,長與二女早夭。次濬,秘書郎;次澹,右拾遺;次渤,監察御史。咸以文行稱。又一子漪,太子通事舍人,亦克承嗣。”④(唐)崔慎由:《崔玙墓志》,洛陽私人收藏?!洞瞢_妻盧遠墓志》亦已出土,志載其所生子女曰:“爾生四男,長曰國,三歲而夭;次曰宗,九歲矣,喪祭知哀敬;曰鄭七,六歲;曰鄭八,四歲,提以臨喪,傷哉!嘗誕二女,曾不及襁抱?!雹荩ㄌ疲┐瞢_:《崔玙妻盧遠墓志》,洛陽私人收藏。據墓志,盧氏卒時年僅二十八歲,所生子女皆甚年幼,所錄子女名諱如鄭七、鄭八顯系小名?!缎卤怼反瞢_僅有二子:澹、勃,濬、漪皆失載。另外,《新表》之崔勃,墓志作崔渤??即瞢_五子,除夭折的崔國外,澹、濬、漪三兄弟皆以三點水旁行名,崔玙侄輩可考者有崔涓、崔滔、崔瀆、崔澄四人,名亦皆為三點水旁,當以崔渤為是,《新表》蓋系傳鈔致誤。
10.崔珷,子浩,浩子酂、鄂、郵及浩從祖弟洎
《唐故汴州浚儀縣令崔府君墓志》曰:“府君諱浩,字廣及,博陵安平人也。曾祖意,皇博州聊城縣令,贈司空。祖潁,皇檢校尚書金部員外郎、侍御史、充鄜州節度判官,賜緋魚袋,贈太子左庶子。烈考珷,皇京兆咸陽縣令?!凶釉秽?、曰鄂、曰郵,克遵昭訓,必大其后。”⑥趙文成、趙君平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續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1316頁?!缎卤怼反抟馑淖樱逎}是其再堂侄,且無兄弟,此當非傳鈔致誤,或是崔潁被過繼給崔意再堂兄弟造成的。崔潁子珷,珷子浩,浩子酂、鄂、郵五人,《新表》皆未載錄。墓志撰者“從祖弟儒林郎、前守河中府河西縣尉洎”,對《新表》亦有補缺之用。
11.崔述,子朝用,朝用子尋陽令及其子兢、鑄、讓、誼
由兄長崔兢撰文、崔誼書丹的《韋諫妻崔氏墓志》曰:“五代祖諱礭,唐中書舍人。大王父諱述,普州安居縣令。王父諱朝用,廬州巢縣令。烈考諱□,□□節度參謀,后為江州尋陽縣令。兄兢、鑄、讓、誼。”①張永華、趙文成、趙君平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三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第1041頁。上述諸人僅崔礭見《新表》,但所署職官為隴州刺史,新出之韋諫母崔氏墓志明確記載其外氏乃博陵崔氏第二房崔楷三子說支(按:《新表》崔礭乃崔說次兄之子)②胡戟、榮新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801-802頁。,與韋諫墓志稱妻父亦為從舅相吻合,則韋諫妻崔氏確為《新表》之崔礭后裔。前引《崔珣墓志》載崔礭先后歷中書舍人、饒隴榖三州刺史,可知《韋諫妻崔氏墓志》及《新表》乃皆擇其一官言之。崔述,述子朝用,朝用子尋陽令及其子兢、鑄、讓、誼,《新表》皆失載。
1.崔儁與崔興宗的關系
傳世的由獨孤及撰文的《獨孤公妻崔氏墓志》曰:“夫人諱某,博陵安平人也。曾祖恭禮,國朝駙馬都尉、延齊易三州刺史,封博陵郡男。祖興宗,饒州長史。考雋,亳州臨渙縣丞?!雹郏ㄇ澹┒a等編:《全唐文》卷39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60頁。墓志所記崔氏父、祖、曾祖名諱、職官與《新表》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父親之名有“雋”“儁”之別,二字形似,當系傳鈔致誤。獨孤及是中唐著名文士,該墓志作為傳世文獻,極有可能是《新表》之史源。關于崔儁之父,新出《崔颋墓志》提供了另一種說法:“曾祖去惑,皇單于大都護府士曹參軍。祖儁,皇亳州臨渙縣丞,贈亳州司馬。”④趙文成、趙君平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續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1067頁。崔儁之父究竟是崔去惑,還是崔興宗,即使再有崔儁后裔墓志出土,也難斷是非,我們不妨在其他證據中尋找答案。新出《崔遜墓志》曰:“公諱遜,字克謙,博陵人也?!婀ФY,祖去惑……父昱?!雹葳w君平、趙文成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第718頁。據此可知,崔去惑有子名昱,《新表》尚有一子名嵩者,而《新表》崔興宗僅有一子儁。如此一來,則豁然開朗,真實情況當是崔去惑有數子,而崔興宗無子,過繼弟去惑之子儁為嗣,而崔儁后裔,有追尊生父者,有追尊嗣父者,對后世讀者造成了混淆。
2.崔珙兄弟次序
崔珙兄弟八人以政治顯達知名于晚唐,時人有“荀氏八龍”之譽⑥(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177《崔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然兄弟八人之次序,傳世和出土的文獻說法各異?!杜f唐書·崔珙傳》次序為琯、珙、瑨、璪、玙、球、珦,《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次序為琯、珦、璪、珙、玙、瑨、球,葬于元和六年(811)的《崔颋妻鄭氏墓志》所載次序為琯、珙、璪、瑝、璲、璋、琚、珣,葬于元和十二年(817)的《崔颋墓志》所載次序為琯、珙、璪、瑝、璲、球、玙、璋。四種說法,新、舊《唐書》均遺漏一人,《新唐書·崔珙傳》明言崔璪乃崔珙之弟,《新表》之說顯然有誤。崔颋夫妻墓志關于諸子的記載均無遺漏,二說法也最為接近,僅有第六至第八子次序不同。崔颋下葬時間較其妻鄭氏晚六年,崔颋墓志撰者乃崔珙好友兼世交薛存慶,鄭氏墓志撰者乃其堂弟鄭敬,就熟悉程度而言,薛存慶之說法似乎較鄭敬更為可靠,這種可靠性也從《崔玙墓志》得到了驗證:“太保(案:指崔颋,太保乃贈官)娶滎陽鄭夫人,生八子,公于次為第七?!贝揎F夫妻離世時均年壽已高,崔颋更是罕見的八十四壽齡,其時諸子早已成年且有功名,但除琯、珙、璪三兄弟外,皆陸續改名,由于資料匱乏,其所改之名無法一一對應。
綜合以上考辨及相關單方墓志的研究,唐代崔珙、崔遠家族譜系如下:

入關的山東士族作為北周北齊政權對峙時期的特殊群體,隨著北齊的滅亡,這一人為的政治鴻溝也隨之消失,故研究者認為,“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入關房支對山東士族的復歸過程在隋代已基本結束,到唐代,入關房支的后裔已完全以山東士族高門的身份出現”①劉馳:《山東士族入關房支與關隴集團的合流及其復歸》,《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2年第3期。。這種變化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通婚對象由關隴士族轉向山東士族;二是拋棄北周所賜胡姓轉用原來的漢姓,與之相應,郡望也隨之更改。放之整個入關的山東士族,此說無疑是可信的,然就崔謙長子崔曠一支而言,卻不盡然。相對于胡姓漢姓賜予、恢復的簡單直接明了,通婚對象的轉變非常緩慢。據《周書》和出土文獻,崔謙等山東士族入關居要職者,在北周初皆被賜姓胡氏,崔謙、崔說和崔猷被賜國姓宇文氏。②李文才:《試論西魏北周時期的賜、復胡姓》,《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在婚姻層面,出于融入的公私目的,東魏北齊與西魏北周近五十年的對立使得其子孫的婚配主體必然在關隴和虜姓士族之間進行。崔謙有三子,其長子為崔曠,出土墓志和傳世文獻均表明崔曠四子及其后裔仍長期與關隴士族保持通婚,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盛唐。依據傳世和新出墓志以及《新唐書·崔珙傳》的記載,同時依照《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張應橋《隋唐滎陽鄭氏家族墓志疏證》,力爭將婚配對象具體到各個房支。如此,共得崔曠后裔在唐代通婚情況三十四例如下:

表1 唐代崔珙、崔遠家族通婚情況
據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崔大方、崔思古父子,崔大方堂兄弟崔恭禮、崔通理父子均為兩代與皇室結親,崔恭禮所尚乃高祖之女,這表明崔謙后裔在初唐是皇室的重要通婚對象。據《資治通鑒》,貞觀十一年(638),為抑制山東士族,唐太宗“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壻皆取勛臣家,不議山東之族。而魏徵、房玄齡、李勣家皆盛與為婚,常左右之,由是舊望不減?!雹伲ㄋ危┧抉R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卷200《唐紀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6318頁。真定公主乃高祖第十三女,生于武德四年(621)之后,其婚配崔恭禮當在貞觀十二年(639)或之后不久。②據《新唐書》卷83《諸帝公主傳》,唐高祖共十九女,第十二女為淮南公主,據出土《淮南公主墓志》及其駙馬《封言道墓志》,淮南公主生于高祖武德四年(621),太宗貞觀十一年(638)適封言道,真定公主作為高祖第十三女,其年齡和出嫁時間當接近而稍后。另據《新唐書·諸帝公主傳》,高祖第十七女館陶公主駙馬為清河崔宣慶。由此可見,《通鑒》所謂“王妃、主壻皆取勛臣家,不議山東之族”表達并不準確,非但魏徵、房玄齡等勛臣家爭相婚配山東士族,連規則的制定者唐太宗本人也違背了自己的初衷,未能免于世俗。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崔思古的兄弟思兢和崔通理的侄子崔儁分別娶河南獨孤氏、河南長孫氏,崔儁女兒嫁河南獨孤氏,獨孤氏和長孫氏屬于虜姓高門,與李唐皇室關系緊密,分別屬于高祖母系和太宗皇后所屬家族。如崔季梁為嫡母獨孤氏所撰墓志曰:“祖姑三代,作配君王。蜀公(崔季梁外祖獨孤奉先)即唐初元貞皇后父梁王信之嫡孫也。”③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54頁。元貞皇后即高祖母也。李唐皇室和虜姓高門外,關隴集團的次等士族也有與崔謙后裔通婚的記錄。崔丕曾孫景祥娶天水尹思貞女,天水尹氏地屬關隴。崔儁子意娶唐氏,《新唐書·崔珙傳》未言唐氏郡望,而為《崔意墓志》書丹者乃“崇文生晉昌唐沛”,聯系唐代墓志的撰寫和書丹者多系親朋故交,唐沛或系崔意妻唐氏戚屬,若此說成立,則唐氏亦屬關隴次等士族。④晉昌唐氏與博陵崔氏華支的婚姻并非僅此一例。初唐著名文士、秘書少監崔行功所娶便是唐初功臣晉昌唐儉之女,而崔行功與崔意同為唐高宗時被列入“禁婚家”的前燕博陵崔懿后裔。
據《新表》和出土墓志,隋淅州刺史崔曠有四子八孫,從曾孫輩開始出現與山東士族通婚的記載。崔萬石女崔上尊墓志曰:“夫人號上尊,姓崔氏,博陵安平人也。……年十四,適滎陽鄭君諱偘。以唐開元十年九月十三日,終于縣之官舍,春秋六十有九?!雹葳w君平、趙文成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第485頁。考其卒年、壽齡,則其嫁滎陽鄭氏在高宗乾封二年(667)。據《盧元衡墓志》,崔萬石有女嫁著名文學家盧思道曾孫盧元衡,而崔上尊乃崔萬石次女,若盧元衡妻為長女,則其婚配時間當比乾封二年(667)或更早。從崔曠玄孫輩開始,婚嫁對象中山東士族開始占主流。崔攜娶河南長孫氏,崔景祥娶天水尹思貞女,崔通理娶滎陽鄭令賓女,崔承嗣女嫁范陽盧氏,崔思兢女嫁隴西絳郡房李元懿,崔佚娶太原王嫮,六例通婚中,關隴士族兩例,山東士族四例,已呈東風壓倒西風之勢。據《崔珣及鄭氏合葬志》,鄭令賓女卒于天寶七年(748),年六十二。據《夫人崔氏(崔承嗣女)墓志》,崔承嗣女卒于天寶十四年(755),年七十二。若以唐代墓志常見的十五歲出嫁,崔珣婚配當在武后長安元年(701),崔承嗣女出嫁當在武后圣歷元年(698),時間均在武后末期。從第六代崔颋開始,崔曠后裔男性的婚配對象皆為山東士族,如崔璪兩次婚配皆為范陽盧氏,璪子滔亦婚范陽盧氏;而崔氏女仍然與關隴士族存在通婚情況,如崔颋次女適河東薛氏西祖房薛正倫,三女適河東裴氏洗馬房裴復。據《崔颋妻鄭氏墓志》,鄭氏卒于元和六年(811),年六十一,加笄之年歸崔氏,則時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崔佚與崔珣、崔承嗣女雖同屬崔曠玄孫,但年齡相差甚遠,據《崔佚妻王嫮墓志》,崔佚娶太原王嫮在代宗大歷七年(771)。也就是說,安史之亂結束后,崔曠后裔的婚配對象已徹底從關隴士族轉向山東士族,但仍與關隴士族有較為緊密的聯系,這一情形持續至唐末。
入唐之后長達兩百年的時間,作為一流門閥的崔曠子孫表現非常平淡,這個家族唯一載入史冊的便是唐高祖幼女真定公主嫁崔恭禮。當然,在山東一流士族不屑與皇家通婚的大背景下,成為唐朝駙馬也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炫耀的事。從文宗朝起,崔珙兄弟崛起于政壇,至孫輩仍顯赫無比,《舊唐書·崔珙傳》載曰:“崔氏咸通乾符間,昆仲子弟紆組拖紳,歷臺閣、踐藩岳者二十余人。大中以來盛族,時推甲等?!雹伲ê髸x)劉昫等:《舊唐書》卷177《崔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591頁。《新唐書·崔珙傳》亦有同樣的描述:“諸崔自咸通后有名,歷臺閣藩鎮者數十人,天下推士族之冠。”②(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82《崔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364頁。《新唐書·崔珙傳》關于崔珙家族興盛開始的時間有誤,《舊唐書》所言興盛的下限為乾符年間同樣有失準確。據本傳和諸帝紀,崔琯在文宗太和四年(830)官京兆尹、六年嶺南節度使、八年兵部侍郎,開成二年(837)拜尚書左丞,此年崔珙為京兆尹,本傳已言“兄弟并居顯列”。武宗時,崔珙入為宰相,崔璪、崔玙顯貴亦在武宗、宣宗朝。武宗會昌五年(845),崔琯卒;宣宗大中三年(849)或四年(850),崔珙卒。故崔珙家族顯貴當在文宗開成年間,而非懿宗咸通時。崔遠乃昭宗宰相,崔澄、崔仁魯、崔仁略亦為昭宗時顯宦,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昭宗天祐二年(905),四年(907),朱溫廢唐自立。其中崔珙相武宗、崔遠相昭宗。五代之后,崔珙、崔遠家族消匿于史籍。從興盛到衰亡,歷三代人,凡七十年,是唐代高門士族的華麗支系最晚出者,也是唐代士族墮入深淵的親歷者。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國家危難時刻政治正確與否對于官員的命運有致命性的影響。比如在安史之亂中,出任偽職者受到了政治清算,而追隨或迎駕玄宗入蜀者如李麟、房琯、崔渙、崔圓皆升任宰輔。長安淪陷、天子出奔的狼狽景象也同樣出現在玄宗的曾孫德宗身上,史稱“奉天之難”,時間持續達十個月。崔颋是德宗“奉天之難”的親歷者,其墓志留下了非常簡約的記載:“其為京兆府渭南縣令也,德宗皇帝遷幸奉天,扈駕而授之。尋轉京兆府司錄參軍、醴泉縣令。”③趙文成、趙君平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續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1067頁。從渭南令到醴泉令屬于正常的職務調動,我們并未看到護駕之臣的特殊待遇,其境遇迅速轉變發生在為母守喪之后,“以太夫人有羸老之疾,請去官歸侍。……服闋,拜萬年縣令、太府少卿。由是特拜本寺卿,仍賜紫金魚袋。累遷河南尹、秘書、少府監、同州刺史、太子賓客。遂以衰病上狀,除左散騎常侍致仕。”④趙文成、趙君平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續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1067頁。河南尹、秘書監、少府監、同州刺史、左散騎常侍均為從三品的朝廷顯宦。據墓志,崔颋卒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八十四,則其生于開元二十二年(734),則其以渭南令身份護駕時已五十歲,平亂后調任京畿的醴泉令時已五十一歲,及為母守喪期滿,已五十三矣。崔颋父崔意官聊城縣令、祖崔儁臨渙縣丞、曾祖崔去惑都護府士曹參軍,皆為下層文官,其近支系亦無顯達者,若非“奉天之難”的護駕之功,縣令當是其仕途的最后歸宿。
崔颋在五十四歲的“高齡”踏上了政治上的青云,官至從三品文官,以唐代七十致仕的慣例,其歷上層文官十七年,這不僅為其子孫進入權力上層贏得了一定的政治資本,更是莫大的精神激勵。正是在這一時期,長子崔琯進士及第,崔珙、崔球、崔玙皆中明經,崔瑝考取制科,余無功名者三人皆開啟官場生涯。沒有崔颋的長袖善舞,子嗣八人在科場和官場如此順暢的開局是無法實現的,至少有唐一代未聞先君沉淪下僚而其子嗣眾多且皆有如此開局者。當然,崔颋晚期仕途的通達也離不開出奇的高壽。在“人生七十古來稀”(見杜甫《曲江二首》)的唐代,崔颋年八十四方壽終正寢不可謂不高壽。
從平凡到不可思議的興盛,崔珙家族在唐代的命運變遷讓后人嘆為觀止,也是唐宋學者感興趣的話題?!缎绿茣ご掮顐鳌繁A袅诉@一記錄:“始,其曾王母長孫春秋高,無齒,祖母唐事姑孝,每旦乳姑。一日病,召長幼言:‘吾無以報婦,愿后子孫皆若爾孝?!乐^崔氏昌大有所本云?!雹伲ㄋ危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82《崔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364頁。此說源自晚唐柳玭《柳氏敘訓》:“今昭國里崔山南昆弟子孫之盛,鄉族罕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櫛縱笄,拜于階下,即升堂乳其姑。長孫夫人不粒食數年而康寧,一日疾病,長幼咸萃,宣言無以報新婦恩,愿新婦有子有孫,皆得如新婦孝敬,則崔之門安得不昌大乎!”②(唐)柳玭:《柳氏敘訓》,(宋)劉清之《戒子通錄》卷2,明永樂大典本。《新唐書》既言“世謂”,表明是當時學界相傳已久的共論。當然,對于崇尚佛教的唐宋人而言,這一觀點似乎更多地包含了“善有善報”的美麗期許。
崔珙家族在晚唐保持長盛不衰的秘籍并非依賴祖先的陰德,而是科舉。作為唐代頂級士族的“五姓七家”,自隋迄中唐代宗時期長達二百余年,檢尋這一時期出土的崔珙家族十二方男性成員墓志,竟無染指科舉的記錄,實在匪夷所思,此或正為其家族長期沒落的根源所在。崔颋八子,皆有功名,據《舊唐書·崔珙傳》《崔玙墓志》和《崔玙妻盧遠墓志》,崔珙兄弟子侄科舉情況如下:

表2 唐代崔珙、崔遠家族科舉情況
除此之外,唐末擅文之士兼朝廷顯宦崔汪、崔澄、崔仁魯三人也極有可能是進士出身。昭宗詔令《授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崔汪尚書右丞學士中書舍人崔涓李艮制誥充學士制》贊崔汪“門地軒冕,甲于當時”①(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8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905頁。,而《新表》崔珦(一名瑝)有子名汪,字希度,二者出身、時間相吻合,當系一人。據傅璇琮先生《唐翰林學士傳論》關于晚唐僖宗、昭宗、哀帝三朝的統計,這一時期的翰林學士人選主要來自進士(超過六成),②傅璇琮:《唐翰林學士傳論》(晚唐卷),沈陽:遼海出版社,2007年。故崔汪很可能出身進士。白馬驛之禍前被貶朝官除朝廷重臣裴樞、崔遠等數人外,其余被貶者皆為以名節自居者,而名節或因門第高華,或因進士中第,故遇難的秘書監崔仁魯、國子祭酒崔澄很有可能是進士出身,聯系他們的職責,這種可能性就更大。
崔颋八子,僅第三子崔璪沒有科舉功名,其家族對科舉的重視于此可見。唐人極為推崇極難考取的進士科,崔颋三子、四孫、二曾孫(加上高度疑似的崔汪、崔澄、崔仁魯則為六孫、三曾孫)皆摘下其桂冠,四代十余名進士,放之有唐一代也異常罕見。高等門第是家族的里子,科舉又贏得了華麗的面子,二者的結合締造了崔珙、崔遠家族的政治盛景。撰于廣明之亂后,成書于河東門閥柳玭之手的《柳氏敘訓》言及其時門閥,首推崔珙、崔遠家族,可見其聲望之煊赫。
如果說黃巢之亂是對唐代士族不分地域、階層的全方位摧殘,白馬驛之禍則是對士族政治高層的集體根除。哀帝天祐二年(905)五月,連續貶謫宰相裴樞、獨孤損、崔遠,致仕太保趙崇、吏部尚書陸扆、工部尚書王溥、兵部侍郎王贊等三十余人,六月,“皆并命于白馬驛,(朱)全忠令投尸于河”③(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20下《哀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796頁。。這是中古士族的末路挽歌,也是唐朝謝幕前的最后悲壯。在這場唐代高級朝官的集體性殉難中,光芒正盛的博陵崔氏第二房遭受打擊最為沉重。據《舊唐書·哀帝紀》,崔珙一族的殉難者除宰相崔遠外,崔珙之孫秘書監崔仁魯、崔球之子國子祭酒崔澄也在其中。在這場慘案的余波中,崔遠、裴樞、陸扆三位宰相的近親也受到了清算,“(哀帝天祐二年五月)戊戌,敕:密縣令裴練貶登州牟平尉,長水令崔仁略淄州高苑尉,福昌主簿陸珣沂州新泰尉,泥水令獨孤韜范縣尉,并員外置,皆裴樞、崔遠、陸扆宗黨也。”④(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20下《哀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797頁。三位宰相在京畿郊縣任職的中下層官員親族尚且受到株連,其在朝品級高者可想而知。經此一難,崔珙家族有名望者被誅滅殆盡,其在朝廷的影響力被徹底鏟除,朱溫代唐后,其家族完全湮滅于史籍。唐末時分,正是崔珙、崔遠家族鼎盛之時,若非白馬驛之禍,其家族在顯貴的路上顯然會走得更遠。
新、舊《唐書》均有崔珙傳,崔遠傳則附于其后,但二者關于崔珙籍貫的說法不同?!杜f唐書·崔珙傳》曰:“崔珙,博陵安平人。”①(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177《崔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587頁?!缎绿茣繁緜鲃t云:“崔珙,其先博陵人。”②(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82《崔珙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362頁。既云“其先”,則現籍非博陵明矣,然撰者并未交代現籍為何地。
據《新表》和出土墓志,崔珙九代祖崔楷,八代祖崔謙。《魏書》卷五六《崔辨傳附子楷傳》稱其為博陵安平人,《周書》卷三五《崔謙傳》亦言崔謙為博陵安平人,同時詳述了崔謙跟隨賀拔岳歸順西魏的經過。西魏北周與東魏北齊對峙時期,崔謙及其子孫自然無法回歸故里,入籍關隴是無奈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在高宗、武后長居東都的背景下,入關的山東士族紛紛東遷洛陽,比如同屬博陵崔氏第二房的德宗朝名相崔祐甫家族,當然,亦有永居不返者,崔謙長子崔曠后裔兩種情況皆有。出土的唐代崔珙、崔遠家族墓志(不包括出嫁女)葬地情況如下(依照支系和下葬時間排列):

表3 唐代崔珙、崔遠家族墓葬情況
從上表可以看出,崔曠后裔在唐代的葬地有長安和洛陽之分。從武后時開始,其子孫不斷有人遷居洛陽,留居長安者越來越少,崔珙之祖崔意屬于堅守的少數派,而崔意的堂兄弟崔遜、再從父崔珣、崔佚皆東遷洛陽。天寶六年(747),崔意葬長安少陵原,作為家族墓地直至晚唐懿宗咸通中期。崔意子孫五方墓志均言葬于“先塋”,唯有崔意墓志言“歸祔”。歸祔,即合葬,不言先塋,當系新遷家族墓地之故,崔意妻唐氏當是其家族遷葬長安少陵原第一人。那么,北周至盛唐間其家族墓地又在何處呢?《崔子偘墓志》曰:“上代墳塋,累在雍州咸陽縣界鴻渡川。祖海州刺史權葬雍州明堂縣界少陵原。”①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八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296頁。海州刺史名崔大方,乃入關博陵崔氏之第四代,據此可知,崔大方父奕、祖曠、曾祖謙三代墳墓皆在咸陽鴻渡川。近年新出的宇文謙墓志(按:即崔謙,據《周書》本傳,西魏文帝大統十五年,賜胡姓宇文氏)也印證了《崔子偘墓志》的說法,據《宇文(崔)謙墓志》,其葬地為咸陽始平原。②墓志為鐘明善先生私人收藏,后鐘先生將其捐獻給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見《崔民幹事跡與太宗修〈貞觀氏族志〉》,《唐史論叢》第十九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年,第243-259頁?!对涂たh志》記載了始平原的具體位置:“始平原,在(興平)縣北十二里,東西五十里,南北八里,東入咸陽界,西入武功界?!雹郏ㄌ疲├罴Γ骸对涂たh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5頁。唐代咸陽是縣級單位,屬京兆府管轄,始平原主體位于興平縣(今興平市),東西橫跨咸陽縣(今咸陽市)和武功縣,《崔子偘墓志》所謂“咸陽縣界鴻渡川”正源于此,鴻渡川當為始平原之別名。
出土的二十四方家族墓志顯示,崔謙長子崔曠后裔離開長安東遷洛陽最早開始于其孫輩,時間在武后時期,崔謙、崔曠及曠幼子奕皆葬于始平原,作為高祖親家的崔曠長子崔礭理當亦葬于此。崔珙直系先祖中,崔恭禮、崔去惑、崔儁三代葬地無法確定,作為唐代入關山東士族,其外遷之地無外乎東都洛陽,然崔恭禮婚真定公主、崔儁婚河南長孫氏,其婚娶對象皆屬關隴集團,沒有東遷洛陽的理由,加之崔儁子崔意葬地仍在長安,故崔恭禮、崔去惑、崔儁三代墓志要么在咸陽始平原,要么在長安周邊其他地區。從崔謙葬于咸陽始平原到崔意葬于長安少陵原,崔珙先祖的兩處墓地均在都城長安周邊,當崔意卒于山東地區的聊城官舍,其子孫跋涉數千里歸葬長安,若非視長安為故鄉,當不至于此。
墓地之外,崔珙、崔遠家族的住宅也在長安。葬于武后至玄宗時期的《崔萬石墓志》曰:“因西入關,遂家焉。”①趙君平、趙文成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第302頁。據志文,崔颋及妻鄭氏、崔玙及妻盧遠四人皆卒于長安昭國里私第,時間跨度從元和六年(811)至咸通七年(866),崔珙是崔颋之子,崔遠是崔玙之孫(崔遠在昭宗乾寧三年即896年入相,距離崔玙逝世僅三十年,故崔遠出生時間不可能晚于崔玙卒年),昭國里作為崔氏家族的祖宅院,也是崔珙、崔遠曾經居住之地。
從北魏末崔謙入關至崔珙為相,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四朝,跨越九代人四百余年,崔珙家族早已是地道的長安人。《舊唐書》成于五代,士族遺風余威尚在,而《新唐書》撰于北宋中葉,“婚姻不問閥閱”,這正是形成二書所言崔珙籍貫不同的原因所在。
隋代一統,四海歸一,北魏末入關的山東士族完成了形式上的回歸?;橐鍪钦魏蜕鐣畹娘@性反映,以此為視角,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入關的崔謙后裔與唐代皇室、關隴士族和虜姓士族存在頻繁的婚姻輸送,其實體上回歸山東士族要遲至玄宗時期。崔颋顯貴之后,其諸子侄、眾孫及侄孫婚配對象皆為山東高門士族“五姓七家”,而崔氏女性的婚配對象則依舊不乏關隴士族的身影,北朝以來婚姻市場崇尚山東高門士族之風至晚唐而未變。崔颋在德宗“奉天之難”的國家危機中表現出的忠誠和吏干,使其在暮年之際踏上仕途之青云,對其子孫——崔珙、崔遠輩在中晚唐時期的興盛起到了奠基性和開創性作用,科舉的累代成功則維持了其世攝高位、家聲不墜。當然,傳統的學者更愿意將這種成功歸因于道德倫理層面的孝,“乳姑不殆”在晚唐已被柳玭選作家訓,《新唐書》載之于本傳,作為孝的典范在元代之后可謂婦孺所知。僖宗朝廣明之亂,崔珙、崔遠家族并沒有受到重創,白馬驛之禍及其余波卻徹底清洗了這個晚唐巨族的勢力,以至于在以唐朝繼任者自居的沙陀唐朝重用舊士族的背景下,我們竟然看不到其家族的身影。白馬驛之禍是唐代士族的末路悲歌,也是晚唐士族高門華支崔珙、崔遠家族驟然中衰的奧秘所在,與此同時也宣告了千年望族博陵崔氏在政治舞臺的悲劇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