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彬 李 雋 盧海川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美麗中國建設。近年來,嘉定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以及市委、市政府關于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和“五年優化提升”的文件精神,以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優化“一網統管”平臺、嚴格督查檢查、探索長效機制等措施為抓手,持續推動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區、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等榮譽。
嘉定區始終堅持把鄉村作為嘉定新城的靚麗底色和稀缺資源來謀劃,全面推進“三園”工程建設,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2015 年在全市率先完成《嘉定區村莊布點規劃》,2019 年又實現了區內9 個涉農鎮郊野單元規劃編制全覆蓋,按照“近郊城鎮化、遠郊田園化、城鄉一體化”的總體思路,結合嘉定“南城北田、組團布局”空間特征,將村莊劃分為撤并、保留、保護三大類型,并明確各類村莊的適用情況、管控要求和實施策略。同時聚焦江南田園水鄉定位,引入鄉村規劃師,統籌考慮各村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等實際情況,編制了《嘉定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規劃(2022-2026 年)》,全面優化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資源布局,打造葡鄉藝海、鄉悅華亭等核心示范區域,并注重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目前已培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16 家、中國美麗休閑鄉村5 個。
一方面,在對標對表市級文件的基礎上,結合本區實際,進一步梳理職責分工,制定《嘉定區鄉村建設行動推進方案(2023-2025 年)》《嘉定區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提升行動考核方案》《嘉定區村莊全域清潔攻堅行動方案》《嘉定區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提升城運網格閉環管理工作方案》“四個方案”,以及《嘉定區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提升行動任務清單》《嘉定區鄉村建設行動任務清單》“兩份清單”,實現了各項工作可追蹤、可實施、可考核,為高質量完成各項任務打好基礎。另一方面,為確保各項工作方案的落實落地,黨政領導親自掛帥抓部署,各職能部門和街鎮實施重點任務“掛圖作戰”,每月填報工作進度,進行銷項管理和公開通報,全區上下形成合力、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根據鄉村振興重點配套建設相關政策,將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提升納入民心工程,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思路,一方面以示范村建設工程項目為載體,以污水納管、垃圾分類、廁所升級“三大革命”為突破口,逐步推進老舊設施提標改造,同時提升農村道路能級水平,做好序化農村架空桿線等工作,全面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短板,縮小城鄉差距。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建設成效、實現功能聚焦,提升村民生活品質。按照“15 分鐘生活圈”便民服務的宗旨,創新建設43 個鄉村型“我嘉·鄰里中心”、9 個鄉村公園、4 個鄉村型長者照護之家等公共服務設施,真正打通向農村地區配送公共服務資源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嘉定區積極推進“五違四必”、河道整治等工作的同時,按照“全區域、全要素、全覆蓋”的要求進行全面深入的實效檢查。在檢查方式上,以明查和暗訪、必查和抽查相結合,除了要求鎮級完成自查以外,區里每年還組織一次鎮鎮交叉檢查,實施一次專項行動復查,開展兩輪集中巡查和四次季度集中檢查。在檢查模式上,充分發揮“網格+農村人居環境”的工作優勢,建立起“鎮級城運日常全面查+區級啄木鳥集中重點查”的巡查模式,并通過“每日動態圖表+定期人居專報”的通報機制,落實“一次專報一次排名”。檢查結束以后,根據所發現問題形成“一村一方案”的整改清單,要求各鎮村舉一反三、限期整改,保持村莊的常態化清潔,并進行整改跟蹤,直到徹底整改。
以開展國務院重點項目督查、鞏固文明城區創建成果為契機,謀劃多項活動,例如為集中解決村莊環境臟亂差的存量問題,發動了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提升“雙月專項”行動;為提高日常巡查隊員的發現、流轉、處置問題的水平,組織了全區農村人居環境“城運網格+人居巡查”大比武活動;為提升村民主體責任意識,結合重要時間節點,開展了“清垃圾、清搭建、清雜物、清堆物、清張貼、改習慣”為主題的村莊全域清潔攻堅行動;為展示鄉村風貌,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鄉村振興的良好氛圍,策劃了以“發現·我嘉之美——共建美麗‘嘉鄉’”為主題的攝影比賽,都取得了預期效果。
2020 年起,嘉定區在全市率先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一網統管”系統,該項創新獲得農業農村部報道,并在全市推廣運用。經過經驗積累,又將優化提升工作納入網格管理,建立專項模塊,制定全勤網格評價推進方案及巡查閉環管理評價方案,形成了聯勤隊伍發現上報問題——鎮級部門審核流轉問題——村級組織及時處置問題的三級閉環管理工作機制。2023 年發動區級啄木鳥隊伍和網格隊伍開展了2 輪集中巡查,全年累計上傳各類問題案件6 萬余起,并全部完成銷項。目前嘉定區正在打造“農村人居環境+一網統管”3.0 版本,探索將鄉村治理模塊納入“一網統管”平臺,通過“技防+人防”方式,進一步提升及時發現、專業執法、綜合處置能力,加快形成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嘉定區現有141 個行政村,其中規劃保留保護村57 個,涉及農房約3.1 萬戶,70%的房屋為1990年以前建成,老舊問題較為突出。嘉定區集中力量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這個鄉村環境治理過程中“卡脖子”的問題,在合理規劃、尊重自愿的基礎上,實施原址翻建、歸并平移等農村住房更新方式。同時以馬陸鎮北管村、安亭鎮星明村為試點,創新探索了“聽民意、舊址翻、爭先后、定風貌”的農村住房組團式更新模式(保留保護村內30 戶及以上集中連片、同一時期、集中更新),聚焦農房翻建“人、地、錢”三要素,充分釋放政府“放管服”的改革活力,實行“資金自籌、房屋自建、村宅自治”。為積極引導村民規范、有序推進住房更新,研究出臺《嘉定區保留保護村住房組團式更新配套獎補政策實施辦法》,激勵村民按照風貌標準統一招標、統一建設,2020-2023 年我區累計推進組團式更新809 戶,讓村民實現了花園別墅夢。
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深入挖掘村莊特色,打造精品示范村,嘉定區共有57 個保留保護村,占全市保留保護村總數的7%,已建和在建鄉村振興示范村12 個,占全市示范村總數的9%。創建過程中既重視數量增長,又注重品質提升,從村莊外在顏值打造,到后續產業逐步導入,初步形成了“農業優而精、農村美而活、農民富而樂”的嘉定特色模式:一是尊重民意改善環境的“北管模式”;二是政企合作整體開發的“聯一模式”;三是帶動農旅集聚發展的“向陽模式”,這些鄉村振興示范村在全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此外,為提高普惠性和群眾感受度,嘉定區建成了74 個美麗村落和5005 戶美麗庭院,以點帶面、連線成片,努力把一處美的“盆景”打造成全域美的“風景”。
農民遷入社區集中居住以后,在居住條件和環境完成了轉變,但是在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上還需要慢慢適應。為提升更新后社區的治理成效,一是打造“陽光村務”平臺,完善村規民約建設。制定《嘉定區村規民約示范文本》,創新將《村規民約》延伸至《村規企約》《村規店約》,讓村規成為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小憲法”,彰顯“村民群眾+社會力量”的多元共治。同時探索研究統一規范化的運營模式,完善鄉村民宿(農家樂)辦理和管理機制,出臺《關于加強嘉定區農村宅基地房屋租賃管理的指導意見》。二是充分考慮到村民的生產生活現實需要,研究制定了《嘉定區農村物業管理服務指南》,探索出“托底服務+增值服務+個性化服務”的農村物業管理模式,提出了“村民承擔一點,村集體出一點,財政再補貼一點”的物業資金籌措模式,同時推動“我嘉物業”黨建工作向基層延伸。
為促進農村風貌全面改善,確保提升成果常態長效,一是研究制定《關于進一步完善嘉定區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的指導意見》及其實施細則,并在徐行鎮伏虎村農村人居環境星級戶評定試點的基礎上,制定《嘉定區推廣農村人居環境積分制管理實施方案(試行)》。二是將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與積分制管理有機結合,并保障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專項獎勵資金投入,實行分檔獎補,把村民參與環境治理的各項事務轉化為具體指標并予以相應的獎勵,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讓村莊“面子”更“靚”、村民“里子”更“實”。同時積極探索社會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推廣“客堂匯”“老大人”等鄉村治理實踐,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水平提升,逐步將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轉變為和美嘉定的靚麗風景。
干凈整潔有序的農村人居環境,有利于保障廣大村民群眾身體健康、心情愉悅,高品質、有韻味的美麗鄉村也能吸引更多人到鄉村旅游、生活、創業。從嘉定農村人居環境優化工作探索得到了如下啟示。
一是頂層設計是基礎。農村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底色工作,需要通盤考慮,系統謀劃,久久為功。嘉定區通過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做好相關發展規劃;完善政策,謀劃長遠,研究落實相關扶持政策;高位推動,以上率下,落實網格管理及各級檢查機制,常態化、科學化、制度化、持續發力,務實推進。
二是農民群眾是依靠。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是民生工程,民之所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根本在于調動村民主體積極性,發動農民群眾組織開展以清潔家園為主題的自發性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通過政策激勵、積分調動、村規民約等舉措,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實現村民參與、民主自治、長久受益。
三是科技賦能是抓手。推進數字化賦能鄉村治理,豐富拓展制度性治理方式是農村人居環境優化重要抓手。嘉定率先將全區農村人居環境納入“一網統管”平臺,科技賦能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提升,同時探索試點鄉村治理2.0 數字管理平臺,努力實現網格化、精細化、數字化的鄉村管理模式。
隨著各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公共服務向鄉村地區延伸和拓展,嘉定區將繼續積極打造有顏值更有氣質、有風貌更有韻味的和美鄉村,真正讓廣大農民群眾受益,努力為本市農村邁向全面鄉村振興奠定扎實基礎,也為全國的都市鄉村環境治理貢獻嘉定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