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校舞蹈教育中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在高校舞蹈教育工作中通過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可對學生不良的身體形態進行有效改善,并進一步提升其生理機能。此外,還能夠幫助學生保持良好體形,這在增強學生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1 改善學生不良的身體形態
隨著舞蹈教學課程的開展,通過采用科學合理的訓練方式,能夠對學生在課堂中的狀態進行有效調整,以此不斷提升其運動系統的靈活性。對學生來說,在舞蹈練習過程中通過進行不同的動作練習,包括跳躍、轉身、平衡等,可逐漸增強自身平衡性和協調性,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體態,與此同時,還能夠培養其高雅的氣質修養和聯覺能力[1]。通過改變外在形態,學生不僅能夠增強自信心,還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充分展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1.2 促進學生生理機能的提升
通過學習舞蹈,學生的生理機能發生了顯著變化。具體來說,學生在完成整個舞蹈動作的過程中,其心肺功能會得到鍛煉,主要表現在肺活量的增加。通過進行高強度的持續運動,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呼吸系統的換氧功能,進而不斷提升肺活量。這不僅能夠更好地改善學生體質,還能夠增強其耐力[2]。另外,舞蹈還能夠促進學生血液循環,不斷加快新陳代謝,促進其體內毒素的排出,從而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求。
1.3 有助于保持健美體形
眾所周知,舞蹈鍛煉屬于全身性的運動,能夠消耗大量的熱量,進而幫助學生減少體內多余的脂肪。與此同時,舞蹈動作要求肌肉能夠有力收縮和放松,以此更好地塑造形態。學生經過長期舞蹈訓練后,在減輕身體內多余脂肪的同時,還使得整個肌肉線條更為流暢,促使體形更加健美。對學生來說,這種體形的改變,既能夠提升自身外在形象,還能夠讓其更加自信面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難題。
1.4 加強神經系統功能
舞蹈訓練還能夠加強學生神經系統功能。在實際練習過程中,學生機體正處于持續運動的狀態,這需要其神經系統保持高度的靈敏和協調。通過不斷練習,學生神經系統功能得到有效鍛煉,且大腦支配身體部位等運動能力也會不斷增強。此外,通過對舞蹈的學習,學生能夠對各部位肌肉運動時的不同感覺有更為清晰的認知。此外,舞蹈練習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緩解精神壓力,進而調節情緒,促使其保持愉悅的心態。
2 高校舞蹈教學現狀分析
2.1 教學內容設計缺乏條理
在現階段高等教育領域中,舞蹈課程的教學內容選擇具有多樣化特點。但是在實際選擇時,面臨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的情況。大多數高校在制訂舞蹈教學計劃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本校各方情況,包括教師教學能力、學生興趣方向等。對于這種缺乏針對性的課程設置,造成教學內容與教師實際教學能力之間存在脫節,同時也沒有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調動。這種情況的結果就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同時,還阻礙教學工作進一步發展[3]。
2.2 教學資源設備較為落后
結合實際,現階段高校舞蹈教師在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舞蹈教師隊伍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不少教師對舞蹈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尚顯不足,因而難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其次,學生現有的資源,即舞蹈教學設備、教學環境等存在短缺和不合適情況。例如,缺乏投影儀、運動器械、舞步矯正設施等現代化教學設備。此外,還缺少舞蹈服裝和道具等,而這對學生舞蹈學習能力的提升產生了不小的影響[4]。針對這一現象,需要高校進一步加大對舞蹈教學的投入,不斷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養,并完善現有的教學設備和資源,從而給學生創設出更好的學習環境。
2.3 教學方式呆板
在當前高等教育舞蹈教學工作中,不少教師往往比較注重對學生進行舞蹈動作的示范,而沒有考慮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長期在單一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對動作要領的理解和舞蹈動作的記憶容易處于模糊和混亂的狀態。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比較有限,因而學生在課堂中缺乏足夠的機會進行獨立練習和實踐。另外,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和單獨指導的時間也比較少,這造成學生在學習期間難以及時獲得有針對性的幫助。最終,這種教學模式會對舞蹈教學的整體效果產生影響,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舞蹈技能[5]。
3 高校舞蹈教育中實踐能力培養的策略
對高校而言,在舞蹈教育工作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符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因而需要其予以高度重視,采取有效策略,如更新教學理念,開發創新能力;完善教材建設體系,培養創造能力;豐富教學方式,提升實踐能力;開展舞蹈工作坊和實踐項目,增強學生實際操作經驗。通過這些策略的有效實施,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舞蹈技能,滿足其發展需求。
3.1 更新教學理念,開發創新能力
在現如今素質教育環境下,高校舞蹈教師應承擔重塑教學格局的使命。由于傳統教學思想更多以機械模仿舞蹈動作和單一訓練技能層面為主,為改變這一現象,教師需要將培育學生多元化知識結構作為核心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要能夠合理融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6]。
例如,在給學生講解蒙古族民間舞蹈時,在注重基礎動作示范的同時,如抖肩、翻腕、馬步等,還要能夠積極引入關于蒙古族現代生活場景,即那達慕大會在當代結合文旅產業后的新面貌。這充分融入電子音樂與傳統長調融合的聽覺元素,深入展示年輕一代蒙古族舞者在社交媒體上創新演繹傳統舞蹈的影像資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深入思考如何在傳承硬朗矯健舞步的同時,有效融合都市節奏,促使古老舞種在舞臺上更好地煥發出新光彩,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再如,在進行傣族民間舞蹈教學時,教師在課堂中應結合西雙版納等地旅游演藝中傣族舞蹈商業化創新呈現,深入分析在舞臺布景以及燈光特性烘托下,傳統孔雀是如何巧妙變形且堅守神韻,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傣家竹樓生活變遷對舞蹈情感內涵的影響,從而逐漸構建涵蓋多個領域知識,如民俗學、社會學、藝術傳播等的思維框架。
3.2 完善教材建設體系,培養創造能力
在完善教材建設體系過程中,首要任務是精確提煉和選擇民族民間舞蹈中地域特色鮮明且風格多樣的元素[7]。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根據民族民間舞蹈的規范性和原生態進行劃分。規范性舞蹈主要是指舞蹈動作的標準化和統一化。對于原生態舞蹈更注重對各民族舞蹈原始風貌和獨特韻味的傳承。之后,高校應在強調民族民間特色精神內容的基礎上,突出現代化教育教學工作的特點。具體而言,就是通過有效結合現代教育理念和技術手段,促使舞蹈教學工作開展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并保留和弘揚民族舞蹈的魅力。此外,將授課所在地區民族風情等合理融入教學內容設計環節,以此實現教材建設體系因地制宜的目的。為此,教材內容需要涵蓋多個民族舞蹈種類,同時還要融入當地文化背景等情況。這樣做有助于學生對舞蹈精髓有更好的理解和認識。在這種方式下,教材既能夠傳遞更多的知識,還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從而培養其文化自信和傳承意識。
3.3 豐富教學方式,提升實踐能力
教師在舞蹈課堂中進行民族民間舞蹈內容的教學時,可借助多媒體現代化教學設備保障教學有效性。在這些設備的支持下,教師可將與內容相關的民族民間舞蹈知識,通過動態化的教學形式直觀展示給學生。這樣做有效激發了學生對舞蹈教學內容學習的興趣,促使其在視覺和聽覺方面獲得更為直觀的感受。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不同民族舞蹈具有的特點,如通過圖像、音頻以及視頻等形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獨特風格。例如,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播放一段關于藏族舞蹈的視頻,接著引導其對舞者服飾、動作和表情進行觀察。在此期間,教師還要配合講解藏族舞蹈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這一方式的使用既能夠讓學生學好舞蹈動作,還可使其深入理解和認識舞蹈背后的文化意義。同時,教師還可通過對多媒體設備的使用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學,如通過播放舞蹈視頻,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或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深入體驗不同民族舞蹈的場景。這種互動方式的應用不僅能夠極大提升學生在舞蹈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還能夠幫助學生有效掌握舞蹈技巧,進而提升實踐能力。
3.4 開展舞蹈工作坊和實踐項目,增強學生實際操作經驗
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舞蹈工作坊和實踐項目,以便學生有更多機會增強自身操作經驗。開展這些工作坊和項目,既能夠幫助學生將課堂中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操作中,還能夠深化其對舞蹈內容的理解。在這些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能夠接觸到舞蹈領域的專家和藝術家。這些專業人士的出現能夠為學生們在舞蹈學習方面提供更多有效指導和幫助,這使得學生有機會學習到更多關于舞蹈編排的技巧以及表演細節,從而使其在舞臺表演過程中更好地展示自我。
另外,學生還可通過參與各類實踐活動,如社區演出、舞蹈比賽等,不斷積累舞臺經驗。這不僅能夠在表演中磨煉他們的技藝,還能夠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團隊協作能力。在團隊合作過程中,學生需要學會如何與他人協調、溝通以及共同解決問題。這些經歷對學生未來在舞蹈領域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5 建立校企合作,拓寬學生實習就業渠道
高校應加強與相關機構的合作,如各類舞蹈團體、劇院、文化公司等。這種校企合作模式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和就業機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既能夠深入了解行業現狀,又能夠提前適應未來的工作環境,從而為畢業后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與此同時,企業也可通過與學校合作,發現并培養潛在人才。這種合作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有效解決人才短缺問題,還能夠為學生提供工作崗位,使其更快融入未來的工作環境。在這種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下,高校與企業能夠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共同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今素質教育發展的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不僅能夠有效改善學生的身體形態,還能夠提升其生理機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因此,高校應重視舞蹈教育課程的開設。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高校和教師需要積極調整教學管理模式,結合當前存在的問題,采取合理的策略,提升學生的舞蹈技能和綜合素質,從而滿足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引用
[1] 鄭亞楠.深化教育改革視閾下高校舞蹈教學中聯覺能力的培養[J].藝術評鑒,2022(20):121-124.
[2] 劉長平.體育舞蹈訓練者的體能訓練與生理生化監控[J].網羽世界,2022(26):156-157.
[3] 鄭巖.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改革現狀研究[J].戲劇之家,2022(29):131-133.
[4] 張志穎.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改革現狀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3(16):145-147.
[5] 張小琦.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舞蹈教學的現狀及調整[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1):97-100.
[6] 王常琳,褚雪菲.舞蹈科學理念在高校舞蹈教學發展中的實踐研究[J].戲劇之家,2021(1):131-132.
[7] 郭羅樂.高等藝術院校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建設——以維吾爾族舞蹈教材建設為例[J]. 教育信息化論壇,2022 (5):33-35.
作者簡介:黨曼(1990—),女,河北石家莊人,本科,助教,就職于石家莊工程職業學院;馮曉薇(1992—),女,河北石家莊人,本科,助教,就職于石家莊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