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一位醫生朋友,主任醫師,胸外科專家。早些年,我們在送醫下鄉的義診活動上遇見。朋友的溫文爾雅、平易近人,給我一個強烈的直覺:醫者的人格,有時候有超越藥物或手術的治愈力量。
最近一次見面,在我點贊他的處事風格之時,朋友笑了:你夸錯了。這兩年,我連續兩次被病人家屬投訴,一年一次!
驚奇于他的被投訴,驚詫于投訴他的理由:對病人敷衍塞責,不給檢查,不讓住院。
朋友解釋說,他是農村出身,最知道老百姓的艱辛。所以,他每次坐診看病,總是從患者的角度提出治療方案。有個晚期癌癥病人,病入膏肓,無法給予繼續治療,他只有建議病人回家休息、觀察。那個病人不久之后離別人世。病人家屬認為是醫生救治不力,沒開藥,也沒讓住院,才導致病人離世,太不負責了。朋友突然置身于“秀才遇到兵”的尷尬境地。但是,他很清楚病人的情況,已經無藥可救,治療只會增加病人的生理負擔、經濟負擔。而在有限的門診時間,他不可能與病人明說,也不方便與病人家屬和盤托出。他知道,這里面還有倫理與邊界的問題。
另一個病人家屬投訴的理由是,掛個專家號一兩百塊,排隊幾小時,看病三分鐘,既沒有檢查,又沒有給住院治療,三言兩語就打發回家,虧大了。朋友則覺得,他完全是以人為本,替病人著想,冤大了。現在各大醫院的檢驗、檢查結果是互聯互通互認的,許多檢查根本沒必要重復。朋友強調說,有些一眼就能看明白的病,他會直接作出結論,節約門診時間。他指著餐桌旁邊一道茶具,向我解釋:比如這個玩意兒,一看就知道是陶瓷的,何必繞個彎子,先排除它是木制的,再否認它是塑料的?
被投訴兩次之后,朋友似乎學到一“乖”:要重視“醫術”的提高,也要注意“話術”的改進。生理上要“疏通”,心理上要“溝通”,通則不痛。看病,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行為,醫生要知道疾病的原理,熟悉患者的情況,理清治療方案,還要掌握病人及其家屬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不過,醫生和病人、病人家屬之間難免信息不對稱,有時就會產生分歧與矛盾,所以,少有不被投訴的醫生。但是,朋友特別反感那些忽悠、欺騙病人的“話術”,嘴上一套,手下一套。他認為,話術背后是心術,話術不等于醫術。
其實,我最大的驚訝,莫過于朋友的淡定。在我決定對他進行正式采訪時,他謝絕了。他認為,哪個職業都可能碰到誤解。病患處于特殊時期,心理上相對敏感脆弱,醫生應多加理解,他也在不斷總結改進。
不過,從朋友的講述里,我也學到一個看病心得:門診時,如果醫生很快給出診斷結論,可能是疾病明確,你倒不必懷疑他草率馬虎,應當慶幸找對了醫生;而當醫生反復詢問病情、仔細研究檢查報告時,他其實對眼前的病癥并沒有太多把握,他在思考如何準確診斷,也可能疾病本身疑難復雜。醫生是人不是神,此間的研判是否靠譜,你倒是可以換一位醫生再看看,兼聽則明也。
作者:周云龍,高級編輯,江蘇省雜文學會副會長。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