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拜訪一片林,一片沒有一棵樹的林。這片林叫大同土林,是我大學畢業旅行的一站。
何為土林?黃土被塑造成柱狀、臺狀,排列開來,構成了土林。土往往匍匐在大地之上,供樹扎根、生長、成林,而此處的黃土卻自己矗立成一片林。
初入土林,土柱、土臺頗為高大,好似巨人正昂起頭顱,凝望著曠野。高處的土,大多是褐色、棕色,還隱隱浮現出淡紅色;靠近基部的地方,則呈黃色、淡黃色和白色,僅有的一點綠色來自野草。這樣的顏色以這樣的方式呈現,貌不驚人的黃土似乎燃燒了起來,卻燒不盡稀疏的野草。
土林之中的道路由流水開辟。這里氣候干燥,水在蒸發殆盡之前,將自己最后的足跡刻進大地。有這樣的足跡指引方向,我絕不會迷路。
隨著深入,獨立的土柱、土臺變少,黃土逐漸結合在一起,在道路兩側形成連綿的土墻。漸漸地,兩堵墻越靠越近,把中間的通道擠成羊腸小道。土墻上分布著一些小洞,我伸頭窺探,里面蜘蛛網縱橫交錯。原來,看似死氣沉沉的土林,其實是許多小生靈的樂園。
或許還有更多隱藏的風景吧,我加快了步伐。不一會兒,兩側的土墻分道揚鑣,迎面而來的是一片開闊的草地。野草召喚出整齊劃一的綠色,綠色很淺,卻足以渲染晉北的初夏。風吹拂著野草,四周不見人的蹤影。靜謐之中,天空越發高遠。我覺得自己仿佛蒼穹之下的侏儒,唯有腳下的土,讓我感到踏實。
家鄉和三晉大地的黃土高原一樣,也有泥土層層累積,那是南方特有的紅色土壤。兒時,父親常常帶我去爬山,特意避開水泥路、石臺階,帶我走土路。父親在土路上走得很輕松,遇到陡坡時,踏著小碎步就跑了上去,留下我手腳并用、氣喘吁吁地抱怨:“爸,你為啥專挑這種路走?”
“老爸小時候經常走這種土路,這么多年過去了,依然喜歡這種腳踩泥土的感覺。土路你走得少,不習慣很正常。”
比起父親,外婆對土地的感情更深。老屋門前有一個菜園,年邁的外婆長時間流連在菜園,雙手雙腳沾滿泥土。母親說,外婆種了一輩子地,即使老了,也要摸著土才感到安心。
十幾年過去了,此刻置身于土林之中,被那么厚重的黃土托舉著,我不知被什么觸動了,情不自禁俯下身子,伸手觸摸大地。
也許是命中注定了我和土地的緣分。考大學時,我被調劑到農學專業就讀,從課堂移步到農田,我也和祖輩一樣,每天都要和土地打交道。
為了培育最好的果實,我們用有機肥施肥,用手除草。我在田里種下了草莓,每天都去看它。它看上去不算漂亮,甚至還有點丑陋,但我相信,它會比世界上任何一顆草莓都要清甜。我想,外婆在土地上尋覓的,也許就是這樣的感覺。
我在土林中,回憶著與土地有關的故事。風不時刮來,一粒粒塵土飄向遠方。我想,它們的旅途一定很漫長、很艱辛,但從不缺少收獲。就像外婆和父親,他們大半輩子都在土地上揮灑汗水,平凡得像大千世界的一粒塵土。但塵土是不可小覷的,它們匯聚起來,把微小的改變不斷放大,形成一股自然偉力,重塑大地的模樣,才有了土林的地質奇觀。
我凝視著土林,土林也在凝視我。
李若濤:三峽大學生物與制藥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