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苗族刺繡作為歷史悠久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瑰寶,是以苗族文化和圖騰符號進行創作的民間藝術,也是中華民族工藝美術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精美的圖案和獨特的工藝,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教育意義,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在教育傳承中,教師可以利用苗族刺繡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手工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因此,應重視苗族刺繡在文化傳承中的教育價值,加強對其的保護與傳承。學校可通過以下路徑傳承苗繡文化:融合校內外教學資源,促進教育的貫通培養;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培養教師的苗繡文化素養;建設苗繡特色校園文化,助推民族團結進步。
[關鍵詞]苗族刺繡;教育價值;傳承路徑
[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0075-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陳燕鵬.苗族刺繡的教育價值及傳承路徑的探析[J].天工,2024(3):75-77.
黨的十九大強調了文化與民族發展的緊密關系,并提出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因素。這一理念的提出,進一步激發了我國各地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和行動。苗族刺繡(以下簡稱“苗繡”)作為苗族文化的重要物質表現,因獨特的造型和技法,具有不可復制的獨特性和文化價值,被高度評價為具有極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它承載了苗族婦女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情感,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2006年,貴州苗繡因巨大的價值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但是,由于地域性限制,苗繡的知名度并不高,加上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面臨一定程度的失傳危機。本文從人類學和民族學角度解讀苗繡的文化內涵及教育價值,并探索學校教育傳承苗繡文化的路徑。
一、保護和傳承苗繡的必要性
(一)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歷史,是中華文明綿延發展、亙古傳承的生動見證。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工作制度科學規范、運行有效,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顯著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境。例如,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代,年輕一代追求現代文化與生活方式,對手工藝技能的興趣降低,導致許多傳統手工藝面臨傳承挑戰。而苗繡的制作需要繡工具有一定的技藝和耐力,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繡制一件精湛的繡品,隨著老一輩手藝人的逐漸離去,后繼無人成為刺繡技藝傳承面臨的最大困境。由于現代機器制造業的迅猛發展,機器生產的刺繡產品在市場上占據了越來越大的份額,這種機器生產刺繡的方式具有高效、快速和精確的特點。相比之下,手工刺繡技藝逐漸被忽略,許多人更傾向于選擇方便、快捷的機器刺繡,而不是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手工技藝,這也導致手工刺繡技藝的傳承和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為了解決非遺傳承的難題,應深入挖掘苗繡的教育價值,并將其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為年輕一代提供更多學習和傳承苗繡技藝的機會,從而促進苗繡的傳承和發展。
(二)促進經濟發展
保護和傳承苗繡,不僅有利于弘揚中華文化,還能為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活力。作為一種獨特的工藝品,苗繡的藝術價值極高,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通過推動苗繡的傳承和發展,可以有效地完善相關產業鏈,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地方經濟的整體實力,更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還要深入挖掘苗繡的經濟價值,使其在市場經濟中綻放光彩,從而為苗繡的傳承和發展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形成一種良性的發展循環,促進我國民族地區發展,增強民族地區的競爭力。
(三)加強民族認同,樹立文化自信
民族認同是人們對本民族成員和文化的認知和接納,是人們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認同和傳承。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外來文化大量涌入,導致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逐漸減弱。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強化民族認同成了一種迫切的需求。為了加強民族認同,必須從民族文化認同入手,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苗繡作為卓越的民族民間技藝,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在具體制作中,使藝人的想象力、情感與“物我同一”的境界同藝術活動之間形成契合的同構關系,傳達出豐富的文化意蘊,凸顯了人類生存的情意狀態和獨立品格。[1]通過宣傳和介紹苗繡,將其融入青少年的日常學習中,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苗繡所承載的民族記憶和智慧,從而增強對其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活態文化,承擔著涵養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2]苗繡所展現的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韌的生命力。這份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人們樹立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
二、苗繡的教育價值
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理論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3]探究苗繡的教育價值,首先要解析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挖掘其教育價值,促進對其的保護和傳承。以下將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探討苗繡的教育價值。
(一)德育價值
苗繡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將苗族古歌、傳說和故事以刺繡形式表現出來。人們以繡布為畫紙、以針線為筆墨,憑借代代相傳的技藝,把歷史文化和對家鄉的贊美、對親人的祝福定格在精美的刺繡上。苗繡蘊含著深厚的道德教育價值。苗繡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其制作過程需要耐心和細心,這種工匠精神激勵人們在現代社會中要有責任心和敬業精神。苗繡的許多元素都來源于自然界,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這也向人們傳達了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意識。苗繡細致優美,色彩鮮艷濃烈,寄托著苗族人對祖先的崇拜和對現實生活的美好期盼與祝愿。[4]
(二)智育價值
苗繡上的每個圖案都是苗族姑娘通過深切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而創造出來的,其原型為花草、蟲魚等。這種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方式不僅培養了人們的藝術創造力,還有助于提高人們對自然和文化多樣性的認識。苗繡中的圖案與紋樣注重對稱美,色彩搭配和諧。這種對美的追求和創造力的發揮,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創新能力大有裨益。學生通過學習刺繡,了解苗族文化,掌握苗繡技藝,認同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從而形成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體育價值
苗繡的制作過程極其講究,要求藝人具備較強的手部控制能力和協調能力。刺繡的過程不僅是對技藝的磨煉,更是對身體和心靈的磨煉,可以使骨關節更加靈活。在繡制過程中,藝人應全神貫注于每一針、每一線,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不僅能培養耐心和細心,更有助于身心的健康發展。苗繡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生活的哲學,它以獨特的方式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四)美育價值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價值體系中,審美價值最能體現其作為精神財富的特性。[5]通過學習苗繡,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和掌握色彩、線條、構圖等美術元素。在繡制過程中,學生可以親身感受這些元素,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和藝術鑒賞能力。苗繡上的圖案往往寄托著美好的愿望和對生活的熱愛,藝人將自己的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一針一線中,每一幅苗繡作品都是他們心意的體現。在苗繡的學習與創作中,學生不僅能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更能培養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除了欣賞表面的藝術之美,更應深入挖掘苗繡蘊含的民族審美價值。通過引導學生欣賞和解讀苗繡美術作品,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更能幫助他們培養具有民族特色的審美意識。
(五)勞育價值
苗繡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一種手工技藝。通過學習刺繡,學生不僅能掌握這一傳統的手工技能,還能鍛煉勞動技能。將苗繡制作融入民族地區中小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勞動體驗。在繡制過程中,他們能夠親身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體驗勞動的樂趣。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同時,苗繡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苗繡文化。
三、苗繡的學校教育傳承路徑探析
(一)融合校內外教學資源,促進教育的貫通培養
第一,挖掘教育資源,開發校本課程。各方要緊密合作,結合當地實際,挖掘與整合優質的苗繡教育資源,將其納入課程資源,并加緊編制規范統一、內容豐富,集藝術性、趣味性和科學性于一體的苗繡教材。[6]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踐行因材施教的理念,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學重點是為他們介紹和展示苗繡的起源與發展、圖案與紋樣、內涵與意義,旨在激發他們對苗繡的熱愛,并對苗繡有基本的了解;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除了介紹苗繡文化外,更要教導他們學習獨特的紡織技藝,使他們深刻感受其中蘊含的藝術魅力。教學目標是使苗繡文化在學生心中扎根,使他們熱愛并傳承這一傳統文化,從而提升他們的美學素養。
第二,運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策略。通過邀請苗繡非遺傳承人來校授課,學生可以深入了解這一傳統工藝的精髓,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課程的內容,還能進一步增加課程的特色和深度。此外,參觀苗繡工作坊可以讓學生親眼看到苗繡的制作過程,感受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參加文化藝術展覽則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苗繡在當代社會的價值,以及如何與現代藝術相融合。通過這些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鑒賞能力,還能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苗繡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
(二)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培養教師的苗繡文化素養
在我國的藝術教育中,優秀的傳統刺繡文化已成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是文化的傳承者,對苗繡文化的推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負著將苗繡技藝和文化精髓傳遞給下一代的重要使命。一方面,通過制定教學計劃和系統培訓,使教師掌握苗繡的技藝和知識,從而在課堂上更好地傳授給學生。這不僅有助于保護和傳承苗繡文化,還能豐富學校藝術教育的內容,提高教師的藝術素養和文化修養。另一方面,加強與高校的合作至關重要。通過與高校聯合培養,建立一支具有專業藝術素養的高質量教師隊伍。這樣的合作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還能為學校的苗繡教育提供持續的人才支持。只有充分認識到教師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才能確保苗繡文化在學校的藝術教育中得到重視和發展。
(三)建設苗繡特色校園文化,助推民族團結進步
校園既是重要的教育場所,也是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一方面,要確保苗繡文化在學校中得到傳承和發展,首先需要提高學校負責人對苗繡文化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從而為苗繡進入校園奠定基礎,學校應配置繡制苗繡所需的材料,設立專門的工作室,以便學生進行實踐和學習。同時,購買與苗繡相關的圖書資料,邀請非遺傳承人進學校,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苗繡的歷史、技藝和文化內涵。另一方面,打造苗繡校園文化特色。學校可以深入挖掘苗繡的文化內涵,通過學校公眾號、校園文化角、宣傳欄等多種渠道傳播苗繡的歷史故事和文化知識,傳遞其蘊含的價值觀念,以增強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
苗繡文化是苗族地區獨特的文化,它蘊含著深厚的鄉土情感和歷史記憶。將苗繡文化引入校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更能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涵養家國情懷。在民族地區,學校應當充分挖掘和利用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色教育資源,開展具有實際意義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這不僅有助于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四、結束語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苗繡作為刺繡文化中的瑰寶,承載著苗族的歷史記憶,是苗族人民精神的象征,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深入挖掘其價值,促進其在學校場域內的傳承與創新,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涵養和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使他們樹立文化自信,促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丁榮泉,龍湘平.苗族刺繡發展源流及其造型藝術特征[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25-28.
[2]曲雪梅.區域推進非遺課程進校園[J].基礎教育課程,2020(22):25-29.
[3]張紅艷,盧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蘊含的理念探析[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4):36-43.
[4]龍湘平.苗族刺繡造型特征[J].裝飾,2003(1):47.
[5]李紅飛,李杉杉,慈福義.區域文化生態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與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以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22,43(2):157-164.
[6]李玲,潘士美,劉茜.民族民間文化融入學校藝術教育的機制研究:以苗族刺繡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7,28(4):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