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對白描藝術的歷史沿革與藝術價值的回顧,指出在現代嶺南畫學的影響下,白描藝術也是新中國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重要力量之一,但因時代的發展在當代以宏大敘事為主流的當代國畫創作當中,白描藝術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為了能更好地參與新時代中國畫主題性創作,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創新策略,以便讓白描藝術在新時代的國家重大題材主題性美術創作當中展現出新的生命力,從而推動白描藝術在當代的發展。
關鍵詞:白描;現實主義;主題性美術創作;中國畫
一、引言
1.白描藝術的定義與特點
白描,是中國傳統繪畫重要的一種技法,它以墨色線條勾勒形象,摒棄修飾與渲染,強調線條的流暢、簡約與力度,通過粗細、疏密、曲直變化表現物體形態、質感及空間。白描藝術特點顯著:線條純凈流暢,形象高度概括,氣韻生動,線條至上,形式感強,題材廣泛。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發展,白描技法雖歷經演變,但仍展現出其獨特的適應性與發展性,在中國畫領域占據重要地位。
2.白描藝術的歷史演變
筆墨是中國畫的生命。在眾多中國畫藝術形式中,白描是最能體現畫家筆墨技法和藝術修養的線描藝術表現形式。[1]白描以純粹的墨色線條勾勒出形象而不使用色彩的方式表現,其表現力傳神而寫意,美感抽象而空靈,韻律感黑白交錯而和諧。[2]白描藝術形式可追溯至石器時代,但作為中國畫的重要技法,其關鍵轉變始于東晉顧愷之。至唐代,白描技法趨于繁榮成熟,線描形式亦呈多元化發展。宋代,白描藝術以“以線寫心”為理論基石,注重線條對人物內在性情的刻畫,追求表現力與審美價值的雙重提升,成為獨立畫種。歷經元代發展,明代白描畫家在前人基礎上進行了系統總結與創新,汪砢玉、鄒德中等藝術理論家提出了“十八描”和“描法古今一十八”的技法。[3]在人物、山水、花鳥等分類出現后,陳洪綬的白描《博古葉子》更是對后世國畫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自清末的連環畫領域得以短暫綻放后,[4]對白描的重視程度逐漸減弱。
3.當代中國畫主題性美術創作新趨勢
在新時代背景下,國畫主題性美術創作在題材選擇、技法運用及風格表現等方面,均展現出顯著的多元化與時代性強化特征。一方面,畫家群體愈發聚焦于當下社會的多元現象、深刻問題及民眾的生活狀態,致力于創作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藝術作品。諸如城市變遷的迅猛態勢、科技對生活領域的廣泛滲透等題材,均被納入畫面,使繪畫藝術更加貼近民眾的生活實踐與情感體驗。與此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與再創造亦持續推進,充分彰顯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底蘊與獨特韻味。
另一方面,中西繪畫技法的交融日趨深入且自然,畫家們在吸納西方繪畫精粹的同時,亦堅守中國畫的筆墨特質與精神內核,創造出兼具中西之長、獨具一格的藝術作品。此外,畫家們還致力于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尋求創新,探索全新的表現形式與技法手段,為繪畫藝術的未來發展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隨著現實主義藝術在國內的蓬勃發展,白描這一獨具魅力的中國畫技法,正日益受到美術創作者群體的重視與青睞。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討白描藝術技法在現實主義主題性美術創作中的應用,剖析其在當代藝術領域的價值與意義,并展望其發展方向,以彰顯“傳統為基,時代為魂,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現代白描學術精神。
二、白描藝術在中國畫主題性美術創作背景下的發展與現狀
1.中國畫主題性美術創作與現實主義審美
中國畫歷史中,現實主義題材始終貫穿畫壇。現實主義繪畫以真實為基,深入觀察社會現實,反思并呈現人們追求的真善美價值,是藝術表現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批判社會中存在的丑惡現象。[5]現當代白描繪畫創作的現實主義題材和主題性美術創作藝術面貌的產生過程,受到了嶺南畫派和徐悲鴻的影響。
嶺南畫派的創立者高劍父、高奇峰與陳樹人,積極響應孫中山的民主主義革命號召,力倡國畫之革新與進步,其核心理念“折中中西、融會古今”旨在保留中國畫古典韻味的同時,融入西方寫實繪畫元素,從而催生了“新國畫”的嶄新概念。此理念不僅局限于形式上的折中,更逐漸轉向對現實生活與時代主題的深刻關注,深刻體現了反映時代變遷的思想精髓。具體而言,高劍父在其作品《東戰場的烈焰》《白骨猶深國難悲》及《燈蛾撲火》中,率先垂范,以畫筆抒發對時代的深切關懷與對國家命運的憂慮,這一藝術實踐在當時中國畫壇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此外,徐悲鴻對嶺南畫派的藝術主張給予了高度支持,并將西方藝術創作形式引入中國美術教育中。[6]他基于寫實主義美術教育思想,提出中國畫應推陳出新,深入剖析傳統寫實語言的局限性,認為借鑒西方繪畫造型手法能為中國畫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這一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畫的表現力與創新能力。徐悲鴻在其代表作《田橫五百士圖》《愚公移山圖》及《九方皋圖》中,極力倡導畫家深入基層、親近自然,捕捉人民群眾與自然山水的真實風貌。他強調,“遵從普遍法則,以人為創作主體,以人民活動為藝術核心”,這是藝術創作的基本準則,為中國畫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2.白描在當代嶺南畫學引領下的主題性繪畫創作
在當代嶺南畫學研究與發展的推動下,白描藝術開始與現實主義題材的主題性美術創作相融合。
一方面呈現出題材多元化、深刻映照現實的新面貌與特色。高劍父曾語:“繪畫要代表時代,應隨時代來發展,否則就會被時代淘汰了。”[7]當代嶺南畫派學術思想以及對現實主義題材的把握能力讓白描藝術的再次創新成為可能。嶺南畫派強調注重題材的時代性,繪畫題材多元并映照現實,反映了時代的訴求,體現出藝術的時代先進性與包容性。從社會生活中發現美的瞬間,用白描的線條勾勒出當代人物的形態,傳達出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對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可以讓白描藝術與當代的主題性藝術創作相結合,讓傳統的白描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另一方面呈現出藝術普及化,使大眾成為藝術的參與者;大眾藝術提升,讓藝術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高劍父曾提出“藝術要民眾化,民眾要藝術化,藝術是給民眾應用與欣賞的”[8]。當代嶺南畫派秉承寫生為創作之基石,積極倡導“藝術大眾化、藝術社會化”的理念。此創作路徑既賦予作品雅俗共賞之特質,亦能激發廣泛共鳴,向大眾傳遞藝術熏陶與教育。白描畫家詹忠效指出,“藝術風格源于生活體驗與自然感悟”。基于白描藝術視角,他結合“骨法用筆”,提煉出當代“詹衣描”線條構建理念,旨在將高雅藝術轉化為通俗易懂之形式,讓更多受眾領略白描藝術之魅力,真正實現藝術的大眾化普及。
還有就是現代白描藝術堅持走變革的道路。當代嶺南畫派秉持寫生教學之精髓,強調“筆墨當隨時代”,既傳承了傳統繪畫理念,又彰顯了開放革新之藝術精神。在白描藝術傳承中,既注重傳統精髓的保留,又鼓勵創意與創新的融合,實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關山月、楊之光、林墉、詹忠效等人,作為白描與現實主義題材結合的杰出代表,展現了變革求新的文化特質。詹忠效在《弧光閃閃》作品中,創新性地融合西方素描技法,解決了畫面構圖與表現難題,其精練線條與獨特審美,正是“詹衣描”風格之源,彰顯了其卓越的創新精神。
3.中國白描藝術在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中出現的問題
在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已成為全國性美術重要展覽的主流趨勢,對中國畫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白描藝術因題材選擇的相對單一性,在當代的拓展與創新面臨一定局限。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觀眾審美需求的多樣化,白描藝術亟須融入現代元素,探索新題材與表現形式,以契合新時代的審美取向。
第一,當代國畫創作中,白描藝術不僅需傳承經典,更需注重技法與材料的創新。然而,當前白描藝術技法研究的不足及人才培養體系的缺失,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
第二,其亦需與時俱進,吸納新的藝術理念與技法,以滿足現代審美需求。但遺憾的是,專業教育機構的匱乏與師資力量的薄弱,導致技法傳承與創新受到明顯阻礙。
此外,國家與大眾對宏大敘事與現實主義審美的需求變化,對白描藝術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展現此類題材時,白描藝術往往顯得圖式展現力度相對保守,難以充分反映現代社會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因此,白描藝術需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創新與突破,以期更好地滿足國家與大眾的審美期待。
三、在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視野下白描藝術的創新建議
針對白描藝術在當代現實主義題材主題性美術創作中面臨的挑戰,我們提出以下創新策略:
第一,在于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審美導向,將人民作為創作的核心與價值取向,基于民眾生活經驗與情感,塑造真實質樸、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以此凝聚社會認同,傳遞深刻的社會意義與國家情懷。黨的二十大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此理念已成為新時代最具感染力的核心創作思想與審美基調。將白描藝術融入時代需求,不僅是對其傳統魅力的傳承,更是推動其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的重要歷史契機。
第二,我們強調“主題性創作敘事美學”的創作觀念,旨在通過白描這一獨特的敘事形式,將主題性創作的深層意義與當代藝術表現形式相融合,賦予白描作品更深的意蘊與豐富的內涵。此訓練方法強調創作者對主題的深刻思考與情感把握,力求主題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在新時代宏大審美思想的引領下,自然催生出相應的敘事方式與敘事美學思考。因此,堅持從現實主義創作角度出發,融合時代氣息,升華敘事手法,將使白描這一古老藝術形式在新時代通過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煥發新生,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我們主張在當代白描藝術創作中堅持筆墨語言與技巧運用相結合的創作方法。白描的筆墨技巧與表現手法是傳達作品主題觀念與情感內核的有效手段,能夠深刻展現現實主義題材主題的深度與廣度。通過結合現實主義審美范式的白描繪畫技巧與藝術語言,我們可以塑造出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每個時代的藝術圖景皆由微觀敘事與宏大敘事交織而成。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需積極融入宏大的歷史敘事,形成推動白描藝術發展的政治范式。
在白描技法傳承與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著重研究并刻畫那些能體現時代特征的典型藝術形象,將其作為展現時代風貌的符號。通過系統的繪畫技巧訓練與當代白描筆墨語言的探索,我們可以在宏大的現實主義敘事主題中創作出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我們的目標是,在新時代的白描藝術創作中,藝術創作者們能夠深入貫徹這一標準,使白描藝術在當代煥發出新的光彩,開辟出一條新的藝術道路。
總之,在當代白描藝術創作中,我們可以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審美導向,將人民作為創作的核心,通過真實質樸的藝術形象傳遞深刻的社會意義與國家情懷。同時,我們強調“主題性創作敘事美學”的創作觀念,將白描的深層意義與當代藝術表現形式相融合,賦予作品更深意蘊與豐富內涵。此外,我們主張堅持筆墨語言與技巧運用相結合的創作方法,通過精湛的技巧與表現手法展現現實主義題材的深度與廣度。在白描技法傳承與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著重研究并刻畫體現時代特征的典型藝術形象,以此推動白描藝術的發展。我們的目標是深入貫徹這些標準,使白描藝術在當代煥發出新的光彩,不僅傳承其傳統魅力,更在新時代背景下使其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開辟出一條新的藝術道路,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加以創新,將自然觀察與社會人文歷史相結合,創作出更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
注釋
[1]閆炎,《李公麟白描繪畫特點及其重要影響研究》,陜西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8年。
[2]張敏,《傳統表現技法十八描在當代中國畫中的意義》,沈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20年。
[3]彭吉象,《舞:中國傳統藝術的樂舞精神——線的藝術》,《美術大觀》,2017年第6期。
[4]劉啟,《任伯年人物畫“中西兼容”風格研究》,揚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22年。
[5]張淵慕,《中國寫實主義美術教育思想的由來——試論徐悲鴻先生所倡導寫實主義美術教育形式及對美術發展的積極意義》,《大眾文藝》,2016年第2期。
[6]呂涵梟、李宇,《徐悲鴻的藝術教育理念及其對現代美術教育的影響》,《百科知識》,2023年第6期。
[7]高劍父,《高劍父新國畫要義》,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
[8]高劍父,《我的現代繪畫觀: 下》,《美術》,198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