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坤
[摘 要]供水企業安全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產效益,對于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具有深刻影響。文章闡述了供水企業安全的重要性,分析了供水企業安全管理問題,指出目前存在應急管理體系不完善、供水規劃相對不足、管理人員素養有待提升以及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不足等各方面的問題。基于此,文章提出完善企業應急管理體系、做好供水規劃工作、培養專業管理人員以及建立安全標準信息系統等措施,督促供水企業更好地應對各類安全挑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確保水源供應的安全穩定,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供水企業;安全運行;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4)07-0043-03
在現代社會中,供水企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責任,其日常工作涉及水資源的提取、處理和分配,為千家萬戶提供清潔、安全的飲用水,保障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供水企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安全管理問題尤為突出。為了確保水資源的安全、設施的穩定運行,供水企業需要注重安全管理,從源頭預防、全員參與、科學管理的角度出發,保障水源供應的可持續性。
(一)營造良好經營環境
安全有序的經營環境是供水企業穩定運營的基礎,建立科學的安全管理體系,能夠降低事故和安全隱患的發生概率,保障供水設施的正常運行,提高供水企業的經濟效益,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 1 ]。在安全有序的環境中,企業可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才,形成穩定的生產力,有助于企業與社會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因此,通過重視供水企業安全管理,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有助于企業的穩定發展,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確保企業員工安全
在供水企業中,員工往往需要直接接觸水質監測設備、操作水處理設施等,日常運營面臨設備操作、水質監測等潛在的安全風險。
因此,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機制,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為員工提供全面的安全培訓和必要的防護設備顯得尤為重要。確保企業人員的安全,不僅可以降低工作事故發生率,減少人員傷害,而且能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生產效率。
(三)增加企業經營效益
在供水過程中,安全事故的發生會導致生產停滯、水質污染、設備損壞等一系列問題,不僅會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而且會影響企業的聲譽。實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可以降低風險的發生概率,確保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
此外,良好的安全管理還可以幫助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在實際操作中,供水企業應重視安全管理的投入,通過科學的風險評估和預防措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提升。
(四)適應社會管理需要
作為社會公共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供水企業的安全穩定運行直接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加強供水企業的安全管理,可以確保水質安全、供水穩定,滿足社會的基本需求。同時,良好的安全管理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有助于樹立企業形象,增強社會信任度,更好地適應社會管理需要,構建安全、可靠的供水體系,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2 ]。
(一)主要內容
供水企業的安全管理涉及多個層面,旨在確保供水過程的穩定、安全和高效。
一是水質安全管理,要求企業持續監測水質,確保達到國家和地方的衛生標準,防范水污染和交叉污染。
二是設備維護管理,強調對供水設施進行定期檢查、保養和維修,以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行,避免因設備故障導致的供水問題。
三是生產流程控制管理,通過科學的生產調度和流程優化,確保供水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優化水資源的使用,降低能耗。
四是事故應急管理,要求企業制訂完善的應急預案,定期組織演練,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
五是人員安全管理,供水企業應加強員工的安全培訓,確保員工掌握安全操作規程,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事故風險[ 3 ]。
(二)基本原理
供水企業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是預防為主,通過科學的風險評估和危險源辨識,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安全風險和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預防為主是供水企業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通過識別和評估供水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和危險源,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
風險評估是供水企業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通過評估供水設施、生產流程、水質等方面,確定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和隱患,為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提供依據。
危險源辨識也是供水企業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通過辨識供水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源,如化學物質、容器壓力等,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和控制方案,確保危險源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
(一)應急管理體系不完善
應急預案不夠健全,部分供水企業缺乏系統性的應急預案,或預案內容過于簡單,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應急隊伍力量薄弱,企業內部的應急隊伍缺乏專業培訓和實踐經驗,導致面對突發事件時應對能力不足。
應急物資儲備不足,缺乏足夠的應急物資儲備,如水質檢測設備、管道搶修工具等,導致在緊急情況下無法及時響應。
信息溝通不暢,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存在信息傳遞延誤、不準確或不充分的情況,影響應急響應的效果。
(二)供水規劃相對不足
企業缺乏長遠的規劃目標,供水設施建設無法滿足未來需求,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內,供水設施無法滿足當地居民和企業的需求,引發供水緊張的問題。
基礎設施更新和維護不及時,存在技術落后現象。一些供水設施已經使用了較長時間,但企業沒有及時更新和維護,導致設備出現老化和故障,影響供水的穩定性和質量[ 4 ]。
應急供水規劃不夠完善,在突發事件或自然災害發生時,供水企業沒有完善的應急供水規劃,會影響應急救援工作的開展。
供水規劃與城市發展不協調,供水設施建設與其他基礎設施存在沖突,導致供水企業在建設和維護供水設施時面臨諸多困難,影響供水的質量和穩定性。
(三)管理人員素養有待提升
供水企業管理人員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這主要是由于他們自身的專業素養水平還有待提升。
一是安全意識淡薄,部分管理人員對安全管理的重視程度不足,在日常工作中未能充分認識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他們更關注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忽視了安全管理對于保障企業穩定發展和員工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作用。
二是專業能力不足,部分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安全管理技能水平不足,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識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在面對安全問題時難以作出及時、準確的決策。
三是管理職能缺失,部分管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未能充分發揮管理職能,他們在執行安全管理制度和監督安全措施的落實方面力度不夠,導致安全管理制度無法得到有效執行,形同虛設。
四是培訓與教育不足,供水企業對管理人員的安全培訓和教育不足,未能定期開展安全管理相關的課程培訓和知識更新,使得管理人員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技能難以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
(四)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不足
部分供水企業尚未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統,或者已有的系統未能實現有效運用,無法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安全數據,難以實現科學化的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信息系統的技術水平較低,功能不完善,現有的系統僅具備基本的數據錄入和查詢功能,缺乏對安全風險進行智能分析和預警的高級功能,限制了企業對安全風險的及時發現和應對能力。
供水企業之間在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方面存在明顯的差距,部分先進的企業已經實現了安全管理信息系統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其他企業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紙質檔案管理階段,影響了行業的安全管理水平。
(一)完善企業應急管理體系
供水企業應制訂全面的應急預案,覆蓋各類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明確各個層級、崗位的責任和任務,定期組織演練,檢驗應急預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及時調整和更新預案內容。為了提升應急隊伍的能力,供水企業可以建立專業的培訓機制,包括模擬演練、實地考察等,提高員工應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與相關專業機構合作,邀請專業人員為企業員工提供實際操作培訓,使其能夠熟練掌握應急處理技能。供水企業需要充實應急物資儲備,包括水質檢測設備、管道搶修工具、緊急通信設備等。企業應定期檢查和更新儲備物資,確保其完好可用,同時與供應商簽訂緊急物資的備貨協議,確保在需要時能夠及時獲取所需物資。為了解決信息傳遞延誤、不準確或不充分的問題,供水企業可以借助現代通信技術,建立健全的信息傳遞系統,引入實時監測和報警系統,確保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建立信息共享機制,與相關機構和社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形成多方聯動的信息溝通網絡,提高應急響應效果[ 5 ]。
(二)做好供水規劃工作
建立完善的供水規劃機制,明確未來幾年的水需求量和供水設施建設目標,確保供水設施的發展與城市發展同步,加強與城市規劃部門的溝通,形成一體化規劃,確保供水設施的布局和城市基礎設施相協調,確保供水設施的建設與城市發展方向一致,避免出現沖突和矛盾。建立城市基礎設施協調機制,及時解決供水設施建設中的問題和沖突,確保城市的發展與供水規劃相協調。制訂設備更新計劃,定期檢查和評估設備,確保設備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建立健全的設備維護檔案,記錄設備的運行狀況和維護情況,為制訂合理的設備更新計劃提供依據。制定全面的應急供水規劃,明確各類突發事件發生時的應急供水方案和應對措施,定期開展演練,測試應急供水系統的可行性和效果,確保在實際應急情況下能夠迅速響應。加強與城市規劃部門的溝通。
(三)提升管理人員素養
供水企業的安全管理應注重從源頭預防、全員參與、科學管理的角度出發,以保障水質安全、設施穩定運行為核心目標。加強安全理論教育,引導管理人員樹立正確的安全觀念,強化管理人員對安全工作的認知,使其明白安全管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使其能夠在日常工作中主動識別、分析和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提升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定期組織安全管理培訓,內容包括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論、先進的管理經驗分享以及最新的行業技術和法規要求,彌補管理人員專業知識的不足,提高其在應對緊急事件時的應變能力。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鼓勵管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通過集思廣益,不斷完善和優化安全管理體系,提高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
(四)建立安全標準信息系統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建立安全標準信息系統已經成為供水企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可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和應對安全風險。供水企業應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實時監控和記錄供水設施的運行狀態、水質監測數據、安全隱患等,全面了解供水設施的安全狀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安全問題。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積極引進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深度挖掘和分析供水數據,智能識別和預警安全風險,提高企業應對安全風險的能力。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應發揮引導作用,推動供水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發和推廣安全標準信息系統,推動供水行業的發展。對于經濟條件較差的供水企業,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其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信息系統。
供水企業的安全管理是保障正常供水的重要基石,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更是實現供水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文章從理論層面深入探討了供水企業安全管理的內涵和重要性,強調了預防為主的原則,提出了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加強供水規劃和提升管理人員素養等對策。通過這些措施的落實,供水企業能夠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風險,確保供水的質量和穩定性,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和市場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1]鐘穎坤.城市二次供水水質保障和安全管理的措施探討[J].工程技術,2022(04):194-196.
[2]洪偉雄.探析供水管網水質安全管理措施[J].工程技術,2022(06):141-144.
[3]陳歡,丁曉欣,高靜思,等.供水企業供水安全管理體系研究——以深圳城市供水企業為例[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2(11):6-8.
[4]王付華.關于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管理工作的探討[J].工程技術,2022(02):181-183.
[5]趙陽,喬鳳蘭.供水公司設備管理的探索與實踐[J].世界有色金屬,2023(1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