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家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了全面實施課程思政的目標和要求。《音樂賞析》課程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公共選修課,是實施美育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素養的主渠道、主陣地,具有思想性、民族性、時代性、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進行音樂賞析課程的改革實踐。通過對音樂賞析課程思政改革的成效進行分析,并針對現有問題和挑戰,探討了音樂賞析課程思政改革的思路及方法。
音樂賞析課程思政改革思路與方法
一、 課程深度融合思政教育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通過音樂賞析的教學,引導學生了解音樂藝術的發展歷程,例如中國古典音樂歷史悠久,可以讓學生欣賞不同歷史時期的古典音樂作品,如元代的琵琶曲、唐朝的宮廷雅樂、明清時期的曲藝、京劇等。通過欣賞這些作品,讓學生了解中國古典音樂的演變和發展。還可以讓學生欣賞“學堂樂歌”時期的《送別》、新文化運動時期《賣布謠》等,抗日戰爭時期如《黃河大合唱》等作品,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弘揚了民族精神,表達了人民抗日斗爭的決心和意志。這些作品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氛圍,具有很強的時代特色。探究音樂藝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提高。
二、課程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音樂賞析》課程的核心是欣賞音樂,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所以,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去體驗音樂的美妙,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師在分析《黃河大合唱》這個作品時,從理論上分析作品中輪唱、齊唱、獨唱、對唱等演唱體裁,并通過介紹作品的背景和歷史,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歌曲的意義和價值,引導學生思考戰爭與和平、愛國愛家等社會問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還可根據學生的音色特點,將學生分不同聲部進行演唱的實踐練習。在排練過程中,教師重點講解和聲的概念和技巧,以及如何協調各聲部的演唱,使學生在音樂賞析的同時也能完成音樂實踐活動。課程不僅強調音樂理論,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實踐環節,豐富校內外音樂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去體驗音樂的美妙,提高學生的音樂實踐水平。
三、課程注重學生全面發展
在音樂賞析課程思政課程改革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更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是一個充滿合作與協作的藝術形式,教學中可以通過音樂表演、音樂創作等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例如,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演唱一首合唱曲,通過彼此之間的配合與協作來完成演出。另外,還可以讓學生組成樂隊或者編曲小組,共同合作完成一首歌曲的編曲和演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完成編曲、和聲、伴奏等不同的音樂部分,同時也需要協調完成演奏的整體效果,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音樂賞析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
通過挖掘《音樂賞析》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結合高職高專院校的實際情況,形成以弘揚“優秀音樂文化,激發愛國情懷”思政理念為指導的課程標準,形成以增強文化自信為導向的課程內容以及課程思政視閾下“三課堂”協同育人教學組織模式,推動高職高專院校課程思政課堂的教學改革,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課堂實踐活動中,做好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價值觀,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一、課程目標的設定和實現
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職業素質能力標準為起點,圍繞“高校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梳理出體現思政主題的篇章布局,構建以樹立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體現美育教育和人文素養的課程標準,根據課程標準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并在素養目標中體現課程思政教育,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
培養正確的審美觀:通過學習和欣賞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使學生逐漸形成開放、包容、多元的審美觀念,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境界和欣賞水平。例如對比欣賞漢族民歌和外國民歌,民樂演奏以及西洋管弦樂等。
培養正確的價值觀:通過音樂作品所傳遞的情感、思想、價值觀念等方面,引導學生理性思考、感性認識,形成積極向上、正義公正、真善美的價值觀。
增強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和欣賞中國傳統音樂,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增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樹立弘揚中華文化的信心和決心。例如,民間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內涵,如古老的祭祀音樂、農村的勞動音樂、戲曲伴奏音樂等,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二、課程內容的更新和優化
結合中華優秀傳統的音樂文化資源,以弘揚“優秀音樂文化,激發愛國情懷”的思政要素為指導,將專業故事融入經典曲目,深挖體現思政內涵的樂曲背景,優化、整合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課程教學內容。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價值觀。
強化中國特色:音樂賞析課程應該注重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加傳統民族音樂內容,如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彝族民歌《阿西里西》等,以及本土的壯族僚歌、侗族大歌、那坡山歌等。這些優秀歌曲的歌詞本身就是很好的思政內容,通過演唱這些歌曲,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中國特色音樂文化的了解和認知,更能很好地傳播愛國主義、民族自尊、家國情懷、責任擔當。
加強與時代的聯系:音樂賞析課程應該關注當代音樂發展的趨勢和特點,如中國近代早期藝術歌曲《我住長江頭》、抗日救亡時期創作歌曲《長城謠》,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創作歌曲和藝術歌曲、古詩詞歌曲、民族歌劇選曲、疫情時代歌曲《加油武漢》《等風雨經過》,讓學生通過對緊跟時代發展的歌曲的學習,深入了解當代音樂文化的發展和變化。
增加多元文化內容:不同時期的作品,不同體裁的作品,不同國家的作品。例如在地方民歌六類歌曲中挖掘歌曲創作背景的課程思政內容。除此之外,還可以欣賞器樂作品、舞蹈作品、交響樂作品和歌舞劇等。《黃河大合唱》不僅有經典的合唱作品,同時也有器樂作品,同一內容用不同的體裁表現,也會展示出不一樣的情感和意境。不同地域的音樂作品也會有明顯的不同音樂表現。
實踐性和創新性:音樂賞析課程應該注重實踐性,加強對音樂創作、聽賞音樂會、參與本地特色民俗活動等實踐活動的引導和培養,例如廣西舉辦的“潮音”2023新民歌挑戰賽,在各大高校校園中進行預選賽,這一比賽給了學生很大的創作和表現的平臺,也體現了民歌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表演和創作活動,并引導學生結合時代特征和國家發展,創作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音樂作品。
強化音樂教育與社會責任的聯系:音樂賞析課程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益精神,通過音樂作品的思政內容學習,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增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作為師范院校的師范生,日后大部分是成為教師,通過實證引領他們用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職業。
三、教學組織的實施與創新
“三課堂”協同育人的教學組織模式:提升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意識,把握課堂內外,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全課程。堅持“以美引善、以美啟真、以美怡情”的教學理念,采用 “三課堂”協同育人教學組織形式,第一課堂開展知識傳授,豐富學生音樂基礎知識,第二課堂學生參加音樂協會音樂沙龍、音樂會排練、音樂比賽等活動,提高人文素養和實踐能力,第三課堂通過線上學習、分享作品等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擴寬學生知識面,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階段教學實施過程:根據教學目標、重難點和教學策略制訂每一堂課教學實施方案,將課堂分為三階段:課前探索、課中導學、課后拓展。課前探索:課前線上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所學知識,教師線上答疑、了解學生完成情況,調整教學策略。課中導學:通過觀看、聆聽聯想感受音樂美,通過講解分析、答疑思辨鑒賞美,通過“動中學、玩中學、樂中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表現創造美,通過體驗參與、模仿表演表現美,知識拓展,進一步拓展提升。課后拓展:通過校園歌手大賽、音樂沙龍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舞臺表現力;利用全民K歌、唱吧等軟件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強實踐操作能力。
四、課程評估的創新和改進
音樂賞析課程評估的改進應該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培養。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評估應該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學生的思想政治表現和政治素質。對學生的民族意識、愛國精神、社會責任感等進行評價,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
加強綜合素質評價:音樂賞析課程不僅僅是傳授音樂知識,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情感態度、審美能力、人文素養等方面。評估應該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學生的素質表現。
增加實踐環節的評價:音樂賞析課程應該注重實踐性,評估應該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引入多元評價方法:評價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如考試、作業、小組討論、口頭報告、音樂會表演等,以及學生自評和互評等方式,從多個方面、不同角度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效果。
注重評價結果的應用:評價結果應該及時反饋給學生,指導學生對自己的不足和優勢進行反思和提升,同時評價結果也應該對課程改進和教學方法進行反饋和指導。
音樂賞析課程思政改革的成效評價
一、提升學生藝術內涵,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藝術內涵是藝術作品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文化價值所在,是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所體現的精神追求和審美理念,也是觀眾在藝術鑒賞中所感受到的藝術感悟和審美體驗。在《音樂賞析》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剖析音樂作品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通過對作品的作曲家分析、歷史背景考察、作曲技巧分析等多種角度的解讀,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提升其藝術內涵。
音樂作品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涉及藝術、文化、歷史等多個領域學科,通過學習課程,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歷史時期的音樂作品,進一步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音樂賞析課程中,可以通過音樂作品的演奏和解讀,深入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觀,講解音樂作品中所體現的中華文化思想和道德規范,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
三、助推課程教師教學改革探索
音樂賞析課程思政課程改革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創新能力,傳統的音樂教育課程注重技能的培養,往往缺乏思想性和創造性,音樂賞析課程思政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音樂素養和文化素養,需要教師具備更高的學科知識和綜合素質,需要通過不斷學習和研究,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人文素養,以更好地引導學生。
《音樂賞析》作為高職高專的公共選修課程,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對音樂文化的認知需求,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發揮作用,這為其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深入的可能。課程思政背景下,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教育理念和能力。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高職院校音樂賞析課程思政改革將會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為我國教育事業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
湯曼良,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學前藝術教育。本文系2021年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級課程思政研究項目“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音樂賞析》課程改革實踐研究(編號2021YZKCSZB17)”,廣西幼專黨建品牌“‘三點一線樹先鋒,‘慈幼為源鑄師魂”項目的研究成果。作者單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