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鑫
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后迅速發展。校園文化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高校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校園文化建設是民辦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基于沙因組織文化模型,分析現階段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可能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相對可行的解決方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民辦高校發展經過萌芽復蘇到擴張提質的階段,至今,民辦高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2年我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共17.83萬所,比上年減少7451所,占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總數的34.37%;民辦高校764所,占全國高校總數的25.36%;其中,普通本科學校390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22所、高職(專科)學校350所、成人高等學校2所;民辦普通、職業本專科在校生924.89萬人,比上年增加79.15萬人,占全國普通、職業本專科在校生的25.27%。可見,民辦高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與眾多其他類型高校一樣,面臨著深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困難與挑戰。
沙因組織文化模型概述
20世紀80年代,組織文化逐漸成為西方管理學界熱切關注并激烈爭論的學術熱點。埃德加·沙因作為組織文化理論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組織文化與領導力》中剖析了組織文化這一概念。沙因表示文化是一種抽象概念,是一種會隨著時間、地點而變化的動態現象。組織文化指的是特定群體在調試內外部問題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具有共享性的基本假設模式,這一模式雖然不可見但影響力極大,并推動組織內部成員自我理解、和諧相處、感受問題。沙因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對組織文化進行層層剖析,并創建了沙因組織文化模型,即著名的睡蓮模型。
沙因提出將組織文化分為人工成分、信奉的信念和價值觀、基本的潛在假設三個主要層次。第一層次是人工成分,是組織文化的表層,是初識一個組織但不熟悉其組織文化時通過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等所有現象感知的直觀感受,也可以理解為可直接感知的有形的文化產品,如組織內的語言、技術、產品等。第二層次是信奉的信念和價值觀,是能夠被組織成員接受、認可和遵循的可以指導他們日常行為的基本原則。沙因指出組織所信奉的信念和價值觀是矛盾且抽象的,因此這一層次對文化的理解是片面的,并未真正把握住文化,為了對文化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必須更加充分地理解基本的潛在假設即組織文化的第三層次。基本的潛在假設是決定組織成員行為、感知、思想等無意識且理所當然的信念和價值觀。沙因表明文化作為一組基本假設的集合,為組織成員提供了基本的認同感與身份感,指導他們如何從情感角度應對正在發生的事件,如何在各種情境下采取相應的行動。他還表示在分析文化時,需要明白人工成分易觀察但不易被解讀,信奉的信念和價值觀可能僅僅反映了合理化或愿望。此外,沙因建議理解組織文化時,可以嘗試接觸并學習基本的潛在假設的發展過程。盡管組織文化的本質在于其基本的潛在假設,但人工成分及信奉的信念和價值觀也可以體現組織文化的本質。
文獻綜述
近年來,國內外不乏學者以沙因組織為理論依據進行實證研究,其中部分學者特別以沙因組織文化模型為理論框架,針對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研究。
何石明基于沙因的組織文化模型,以北京市豐臺區第二中學為樣本,結合構建豐臺二中尚品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從學校校徽、校歌、標識等顯性的文化產品,到學校管理制度、基本規范等規范的價值觀,再到人際關系、價值觀念等基本假設,由三個層次分析學校文化建設的層次結構問題,對一般學校厘清校園文化脈絡、理順校園文化層次、構建獨特校園文化具有參考價值。任姝名通過對沙因組織文化模型三個層次的梳理,以通化師范學院為樣本,分析其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此外,馬丹根據沙因組織文化模型,結合高職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實際,分析高職院校科研文化建設的維度,明確高職院校科研文化建設的關鍵因素,并歸納總結科研文化生成路徑。程晉寬肯定了沙因組織文化模型對于理解和改進學校組織文化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但提出組織的參與者更傾向于規范、改變組織的行為而不是公開指出和討論組織的潛在假設。吳煒同樣表示,組織文化模型為學校文化改革和建設奠定了根基,但該模型在探究校園文化創新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缺失。與沙因組織文化模型類似的是,Torres Leonor通過對大量文獻的研究梳理,對學校組織文化進行多維度的分析,考慮了政治、社會和教育因素,基于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尺度確定了以極其不同的形式在學校中共存的四個層次的文化,并表示需要根據學校環境調整分析組織文化的模型,以便對學校生活、領導和管理現象有更深入、更扎實的理解。胡文龍表示,大學作為特殊的文化組織,具有自己獨特的組織文化,沙因的組織文化理論可以應用于闡釋大學組織文化,同時為高校文化研究者提供科學、獨特和深刻的方法論武器。
綜上所述,對于學校組織來說,沙因組織文化模型對校園文化的解讀、分析及構建可以發揮指導性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現如今關于文化研究的理論最初并不是針對學校文化問題而制定的,因此,在這些理論運用到學校管理實踐時要特別注意實用性的問題。
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基于沙因的組織文化模型,這一部分將從人工成分、信奉的信念和價值觀、基本的潛在假設三個層次分析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一、人工成分
根據沙因組織文化模型,校園文化的第一層次是人工成分。這一層次為直觀的物質文化,物質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性作用。高校物質文化主要表現為學校顯性的文化產品,包括設施、校旗、校徽等。不可否認的是,民辦高校作為新興的高等教育載體,在校園環境、設備建設等物理條件方面相對比較先進,但大多數民辦高校由于學校建設時間短,校園文化仍難以積淀。此外,王素琴和徐麗麗表示,民辦高校由于辦學經費有限,校園物質環境建設更傾向于實用性而非文化藝術性。因此,盡管民辦高校可能有著相對先進的物理條件,但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可能因缺乏時間積淀、文化藝術性等問題無法得到充分發揮。
二、信奉的信念和價值觀
校園文化在信奉的信念和價值觀這一層次主要包括學校的戰略目標、管理制度、學生守則等。民辦高校在制度規范、制度內容、管理范圍等制度方面的文化建設在平穩推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其特色。與之相反的是,王素琴和徐麗麗指出,民辦高校在師生的行為準則建設中,其組織管理和文化引導由于缺乏長效且規范的措施而較為松散,同時,民辦高校的制度也因追求短期內的辦學效益而忽視其穩定性及系統性。類似的是,張慶花和劉國強表示,較多的民辦高校制度建設缺乏一定的戰略眼光,即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不難看出,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在信奉的信念和價值觀層次雖然趨向于穩定,但其長效性仍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三、基本的潛在假設
校園文化在這一層次包括了精神文化、教學理念、文化價值觀等,基本的潛在假設作為組織文化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影響組織的信念及價值觀。嚴秀娟通過列舉江西藍天學院、南昌理工學院、黃河科技大學等民辦高校的辦學宗旨、辦學理念及教育模式,表明民辦高校正逐漸形成其特色的精神文化。然而,張韶磊認為,民辦高校在學習借鑒其他大學辦學理念的同時,也要認識到教育規律的內化還需提升,其認識理解是一個變化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此外,王素琴和徐麗麗認為,民辦高校文化中的企業文化特征使其更具有市場觀念,有助于擴大生源,打造學校品牌。周劍娜卻反駁道民辦高校文化可能會被企業文化的功利化價值導向所影響,而忽視校園文化的教育性、規律性、真理性等。因此,民辦高校對于基本的潛在假設仍需更深入地理解。
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建議
這一部分將立足于沙因的組織文化模型,針對前述的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提出相對可行性的建議。
一、豐富民辦高校校園物質文化
針對民辦高校校園的物理條件缺乏一定的歷史積淀及文化藝術性這一可能存在的問題,民辦高校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應著眼于突出自身獨特的文化特色。
民辦高校可以在校園基礎建設中通過融入當地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彌補其缺乏歷史積淀的現狀。諸多文獻表明高校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二者融合是豐富校園文化元素的便捷途徑,是提升校園文化層次的重要方式,是滿足學生多元文化訴求的關鍵舉措。同時,徐道平和張宗元提出,中華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思想內涵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供民辦高校汲取營養。因此,民辦高校可以結合自身現有的辦學理念及文化特質,利用地域文化以及傳統文化資源,不斷豐厚其文化內涵。
民辦高校可以通過加強校園人文景觀建設,提升校園濃郁的文化氛圍。例如,設中華傳統文化名人相關的人文景觀雕塑以弘揚尊師重道的優秀文化,設校園黨團文化長廊、文化廣場以宣揚黨團紅色文化。
以上都是民辦高校校園文化人工成分層次的建議,其背后具有更深層次的內涵,在傳承校園文化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陶冶和感染學生。
二、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完善民辦高校制度和規章建設,確保制度文化具有長效性。這一方面需充分體現人本主義精神,在校長負責制下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基于全體師生的需求、主動參與和集思廣益,建設相對完整科學且具有活力的學校制度。王素琴和徐麗麗指出,通過師生參與校園制度建設,不僅能夠促成民辦高校文化的順利生成,還增強了師生對校園文化環境保護及傳承的責任感和主體意識。因此,民辦高校校園文化信奉的信念和價值觀層次的建議,是民辦高校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支撐部分。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如今,隨著全球化的加劇,各國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相互影響和交融,并呈現多元化現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呈現多樣性與多變性。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民辦高校同樣要響應國家號召,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校園文化的根源,以其為引領,將其轉化為全校師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當代高校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民辦高校的文化建設在眾多高校中稍顯心有余而力不足。依據沙因的組織文化模型,對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進行剖析并提出針對性建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民辦高校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同時,通過豐富校園物質文化、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以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逐步形成自身獨有的校園文化,這無疑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作者簡介:
葛洪鑫,1997年4月出生,女,漢,江蘇南京人,助教,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為教育學。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民辦高校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研究”(項目編號:2023SJSZ1310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