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大思政課”是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其本質在于回應教育根本問題,即“培養何種人才、如何培養以及為誰培養”。它倡導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全程,實現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思政課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二者相互結合為高校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對推動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大思政課”視域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優勢
一、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
在“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更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首先,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傳統的思政課教學往往較為單一,以講授為主。而在“大思政課”理念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教學資源,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同時,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實踐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其次,深化課程內容改革,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緊密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以及新時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調整課程內容,使之更具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強化實踐教學,將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魅力,增強“四個自信”。
二、有利于拓展思政理論課育人功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高校思政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并提出“大思政課”理念,強調要充分發揮思政課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的關鍵作用。首先,新時代要求高校思政課與時俱進,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青年。同時,拓展思政理論課育人功能,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其次,將思政課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構建全面育人格局,有助于提高教育體系的整體質量。
三、有利于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為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效果,需要從“大思政課”的視角出發,對高校思政課教學進行改革創新?,F代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已經發生變化,不僅需要具有專業知識的單一人才,更需要人才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因此,要不斷落實“大思政課”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學改革,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大思政課”視域下? ? ? ? ? ? ? ? ? ? ? ? ? ? ? ? ? ? ?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思政理念的日常滲透
在當前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雖然思政課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思政理念在日常教學中的滲透仍然不足。這一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使得學生在理論知識掌握方面存在“知行不一”的現象。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的問題首當其沖,當前的思政課教學內容較多關注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將思政理念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產生共鳴,導致思政課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同時,許多高校思政課在教學方法上仍然較為單一,以傳統的講授為主,缺乏互動性和實踐性。這種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思政理念的深入滲透。
二、思政理論課偏重,實踐課程比重偏低
在“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存在一個顯著問題是思政理論課偏重,而實踐課程比重偏低。首先,課程設置過于注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環節。思政課旨在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不僅要在理論上對學生進行教育,更要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然而,當前許多高校在思政課的課程設置中,往往過于側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這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將思政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影響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其次,實踐教學資源分配不均,利用率低。在一些高校,實踐教學資源往往集中在少數專業或年級,其他專業或年級的學生很難享受到同等機會。此外,實踐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較低,很多時候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導致資源浪費。
三、思政資源挖掘不夠深入
近年來,隨著“大思政課”理念的不斷深化,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果。然而在改革過程中,仍存在思政資源挖掘不夠深入的問題。首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不夠緊密。實踐教學往往流于形式,與理論教學的內容銜接不夠順暢,導致學生在實踐中難以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因此,實踐教學需要進一步深化,使之與理論教學形成良好的互補和互動。其次,網絡思政教育資源利用不充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已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對網絡教育資源的利用不夠充分,導致思政課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因此,教師需要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善于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拓寬思政課的傳播渠道,提高教學效果。
“大思政課”視域下? ? ? ? ? ? ? ? ? ? ? ? ? ? ? ? ? ?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教學環境
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教學環境能夠為高校學生思政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也是“大思政課”背景下對于當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學校應當重視思政課教師的選拔和培養,選拔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教師擔任思政課教學任務。同時,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和進修,確保教師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其次,完善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思政課教材應當緊密結合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需求,突出時代特色,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設置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思政教育的真諦。此外,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政教育平臺,拓寬教學渠道,提高教學效果。再次,加強校企合作,打造產學研相結合的思政教育模式。學校與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制定實踐教學方案,讓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體驗思政教育的實踐價值。同時,學??梢匝埰髽I家、社會名人等擔任兼職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和人生感悟,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有趣。最后,建立健全思政教育評價機制。評價思政教育效果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還要關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通過多元化評價手段,全面評估學生的思政教育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在“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需要從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校企合作以及評價機制等多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以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教學環境。通過這些措施,我們有望培養出一批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設置
近年來,在“大思政課”政策和背景的推動下,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中仍然存在進步的空間,為了進一步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需要從“大思政課”的視角出發,對高校思政課的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創新。首先,融入現實話題,提高課程的實用性。思政課教學應關注時事熱點,將現實問題與理論知識相結合,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同時,豐富課程形式,增強課堂趣味性。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式,增加課堂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會思政課的魅力,并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此外,加大思政課教學資源的投入,為課程設置創新提供有力支持。從“大思政課”的視角出發,對高校思政課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創新,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途徑,為培養一代又一代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青年貢獻力量。
三、加強思政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
“大思政課”背景下的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離不開高素質、專業化的思政教師隊伍。隨著“大思政課”理念的不斷深化,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愈發呈現出實踐性、創新性的特點,對思政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素養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強思政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任務。首先,提高思政教師的教學水平是關鍵。教學水平是衡量思政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標準,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高校應建立健全教師培訓機制,通過定期舉辦教學研討會、觀摩課、教學競賽等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教學水平。同時,鼓勵教師參與教學改革和實踐,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其次,強化思政教師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思政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高校應加大對思政教師的科研支持力度,鼓勵教師申報各級科研項目,積極參與學術交流和研究活動。此外,高校還應為思政教師提供充足的學術資源和研究平臺,幫助他們拓寬研究視野,提高科研素養。再次,提升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思政教師要具備堅定的政治信仰、豐富的理論素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扎實的業務能力。高校應加強思政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同時,通過舉辦各類培訓和實踐活動,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最后,關注思政教師的精神成長。思政教師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其精神成長對于教育教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關注教師的精神需求,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提供充分的支持和關愛。同時,鼓勵教師參與各類文化活動,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激發工作熱情。加強思政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是推動“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關鍵。高校應從提高教學水平、強化科研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和關注精神成長等方面著手,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思政教師隊伍,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資源挖掘
“大思政課”背景下,要不斷加快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挖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資源,以提高教學效果。首先,加強思政課教材的研究與創新。教材是教學的基礎,對于思政課來說,教材的編寫應該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充分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成果,以及黨的一系列重要理論。教材內容要生動、形象,具有較強的思想性、理論性和針對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教學手段和渠道??梢赃\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虛擬仿真等方式,將思政課教學與現實生活中的案例相結合,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再次,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他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和管理,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此外,還要注重課外實踐教學,將思政課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意義,從而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資源挖掘,是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關鍵。要在教材研究、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下功夫,不斷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取得新的突破。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創新。
在“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我們要緊緊圍繞這一目標,深化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通過全面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質量,為新時代培養一批具有道德品質、專業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
作者簡介:
王靜,女,漢族,陜西省寶雞市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價值哲學。本文系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校級教改項目“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現實困境與破解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3J017)成果。作者單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