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周宇
(重慶市沙坪壩區中醫院骨二科,重慶,400030)
跟骨(Calcaneus),俗稱腳后跟,是人體足弓的關鍵構成部分,也是人體最大的跗骨,形狀與手槍類似,十分富有彈性[1],因此能夠起到較好的減震功能。在臨床治療中,跟骨骨折的患者比較常見,根據統計發現[2]:在全身骨折中,跟骨骨折的占比達到2%,該病好發于青壯年男性中,通常是由于交通事故或高空墜落以及打擊傷所致。根據跟骨Sanders分型,跟骨骨折可以分為Ⅰ~Ⅳ型共4種類型。Ⅰ型是患者骨折情況較為輕微,未出現關節內骨折移位;Ⅱ型可見一條主要骨折線,有兩塊主要骨折塊,跟骨后關節面為兩部分骨折;Ⅲ型有三塊主要的關節骨折塊,是三部分移位骨折;Ⅳ型是患者已經出現了嚴重骨碎裂的情況[3]。由于足跟部的組織結構較為復雜,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非常有可能使得患者出現跛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目前,臨床中主要采用非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和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患者,但兩種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研究存在一定爭議[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非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和鎖定鋼板內固定術的治療效果,作如下報道。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重慶市沙坪壩區中醫院收治的60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已得到重慶市沙坪壩區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對照組及觀察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表1 對照組及觀察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變量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χ2 P年齡(歲)35.45±1.4635.85±1.241.1440.257身體質量指數(kg/m2)57.51±5.2457.67±6.340.1230.902性別0.0710.791男性19(63.33)18(60.00)女性11(36.67)12(40.00)致傷原因打擊傷 4(13.33) 5(16.67)交通事故18(60.00)17(56.67)高空墜落傷 6(20.00) 7(23.33)其他 2(6.67) 1(3.33)Sanders分型0.1400.932Ⅲ型16(53.33)15(50.00)Ⅳ型14(46.67)15(50.00)0.0670.796
納入標準:①經X線片檢查、CT掃描或MRI檢查確診Sanders分型為Ⅱ型(切開復位后切口裂開)、Ⅲ型(開放骨折伴軟組織缺失,骨無丟失)或Ⅳ型(創傷性軟組織及骨缺失)的跟骨骨折患者[6]。②未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存在陳舊性骨折的患者;②精神異常,無法正常交流和表達的患者;③存在跟骨發育畸形的患者;④存在活動性出血或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
術前準備工作:所有患者在入院后保持臥床休息,使用厚棉墊加壓、包扎骨折處,抬高患肢,然后使用冰袋對骨折處進行冷敷,第2天,需要給患者做好消腫工作,準備好醫療設備以及藥物,包括氣壓式血液循環足泵、七葉皂苷以及甘露醇等。要求患者在術前做好足趾的運動訓練,如果患者發生張力性水皰,則需要做局部藥物處理,待患者的腫脹緩解以后,皮膚發生褶皺,為患者實施手術;如果患者存在高血壓反應,需要應用藥物降壓;如果患者患有糖尿病,則需要通過飲食、運動、藥物療法控制其血糖,保證患者在圍手術期中的各項生理指標處于正常水平。
對照組患者:首先,對患者采取麻醉處理,麻醉方法為連續性硬膜外麻醉,然后患者保持側臥,做好消毒、鋪巾以及止血處理,然后即刻開展手術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為:從外部做一個“L”形切入口,銳性方式切開軟組織,將其切開到跟骨外部骨膜。在手術期間,需要保護好患者的腓腸神經,剝離骨膜時,展開治外壁軌道操作,緩緩牽開皮瓣,然后逐漸展現出距下、跟骰關節,向皮瓣中置入三只距骨克氏針,起到支撐作用。完全展現出跟骨外部喉,將一枚克氏針橫向置入骨結節的位置,其直徑為4 mm,然后獲取最佳的牽引效果。同時,完全展現出距下關節,將跟骨外壁翹起,復位距下和跟骰關節面和Bohler角,同時,調整跟骨結節和載距突骨折塊的關系,然后使用兩只手的手掌擠壓跟骨內外,使跟骨橫徑的康復速度得到明顯促進,改善內外翻異形反應。在對患者骨折進行臨時固定時,可應用3~4枚克氏針進行固定,如果缺損程度過高,則需要將外部壁展開,做自體髂骨植骨處理,如果效果良好,則需要復位跟骨外側壁,在置入非鎖定接骨鋼板后、置入鋼板前,需要對其做好預彎處理,然后擰入螺絲進行固定。同時,應用C型臂機檢查骨折的固定效果,待效果達到預期后,拆開止血帶,對止血情況進行認真檢查,并做好引流處理,然后縫合軟組織,之后對切口進行縫合,最后做好加壓包扎工作[7]。
觀察組患者:在作內固定復位治療時,應用鎖定接骨鋼板治療,置入鋼板前,無需做預彎處理,然后擰入螺絲進行固定,其他方式和對照組相同。
術后處理措施:術后要求患者不可吸煙,并且患者需要保持臥床休養,在臥床休息期間,抬高患肢,在術后24~48 h做好負壓引流工作,直到每8小時的引流量在25 mL以下,拔除引流后,清理傷口處的淤血,然后應用無菌棉墊進行包扎、止血。
(1)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通過重慶市沙坪壩區中醫院自制標準評估跟骨骨折患者治療效果。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足弓形態恢復正常,可正常行走,跟骨結節關節角大于30°,跟骨后關節面塌陷程度小于1.5 mm,跟骨增寬小于2 mm;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足弓形態出現變化但未消失,偶爾出現刺痛感,跟骨結節關節角大于20°,跟骨后關節面塌陷程度小于3 mm,跟骨增寬小于4 mm;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足弓形態基本消失,疼痛感明顯,跟骨結節關節角大于20°,跟骨后關節面塌陷程度小于3 mm,跟骨增寬小于4 mm。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比較兩組患者的跟骨交叉角、跟骨結節關節角、跟骨軸長、寬度和高度。
(3)比較兩組患者的踝關節評分,評分采用踝關節功能評分,分數越高表示踝關節功能越好[8]。
(4)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感染、皮緣壞死、腓腸外側皮神經損傷;發生率=(感染+皮緣壞死+腓腸外側皮神經損傷)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 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術前,兩組患者跟骨交叉角、跟骨結節關節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跟骨交叉角低于對照組,跟骨結節關節角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跟骨交叉角、跟骨結節關節角水平比較 (,°)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跟骨交叉角、跟骨結節關節角水平比較 (,°)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跟骨結節關節角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觀察組30139.14±8.43125.21±10.32*12.50±1.1435.51±4.32*對照組30139.16±8.44131.40±10.43*12.51±1.1126.24±4.34*t 0.0092.3110.034 8.292 P 0.9930.0240.973<0.001組別例數跟骨交叉角
術前,兩組患者的跟骨軸長、跟骨寬度、跟骨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的跟骨軸長、跟骨高度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跟骨寬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跟骨軸長、跟骨寬度、跟骨高度水平比較 (,mm)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跟骨軸長、跟骨寬度、跟骨高度水平比較 (,mm)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跟骨高度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觀察組3054.34±2.8967.54±1.64*39.67±1.4329.34±2.45*30.34±2.5442.57±3.87*對照組3054.35±2.8860.87±1.65*39.54±1.4434.43±2.52*30.35±2.5536.42±2.87*t 0.013 15.7040.351 7.9320.015 6.991 P 0.989<0.0010.727<0.0010.988<0.001組別例數跟骨軸長跟骨寬度
術前,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手術前后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分)

表5 兩組手術前后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分)
組別例數術前術后tP觀察組3051.82±5.6290.62±4.9228.452<0.001對照組3049.86±5.9182.78±4.1824.909<0.001 t 1.316 6.651 P 0.193<0.001
觀察組術后并發生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臨床中對于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療難度較高,非手術療法或者閉合撬撥復位克氏針固定術在關節復位上,效果欠佳,無法有效恢復關節面的平整程度,在治療后,受傷區域會產生慢性疼痛,進而使患者發生創傷性關節炎。隨著臨床技術的逐漸發展,針對跟骨骨折患者逐漸采用手術療法進行治療,其中,切開內復位內固定術的應用能夠逐漸恢復患者跟骨的長度、寬度以及跟骨結節的關節角度,進而恢復距下和跟骰關節面的解剖結構,最大化地恢復患者的患肢功能[9]。為此,臨床上通常采取鋼板內固定術對跟骨骨折進行治療,因為這種方法可以降低患者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使其足跟部更加穩定[10]。目前,臨床中常用鎖定鋼板和非鎖定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患者。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鎖定鋼板內固定技術的實施安全性。其原因在于,鎖定鋼板內固定技術的應用能夠受到普通鋼板和內支架的雙重性作用,螺釘對鋼板的鎖定越緊,穩定性越高,能夠有效支撐復位后的距下關節面以及跟骰關節面,將創面縫合張力有效緩解,進而避免出現切口不良反應[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踝關節功能評分、跟骨軸長、跟骨高度、跟骨結節關節角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跟骨交叉角、跟骨寬度低于對照組,說明鎖定鋼板內固定技術的實施有效性高于非鎖定鋼板。其原因在于,非鎖定鋼板的穩定性來源為鋼板和骨面之間的摩擦力,摩擦力來源于鋼板和骨面的接觸松緊度[12],接觸松緊度和螺釘的擰緊度具有密切聯系[13]。而跟骨屬于一種松質骨,骨和螺釘之間的力度會逐漸增強,并且沒有上限,骨應用非鎖定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成功治療的難度較高[14]。相反的是,鎖定鋼板內固定技術應用后,鎖定螺釘的成角穩定性較強,丟失難度更高,更加容易將力量從骨傳遞至鋼板上,加快血液供應,有助于恢復運動功能[15]。
綜上所述,鎖定鋼板內固定技術對于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療效果優于非鎖定鋼板內固定術,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踝關節功能、跟骨交叉角以及跟骨結節關節角,且安全性更高,但本研究中收治的患者例數較少,數據可信度可能不佳,故未來可以增加納入研究的患者例數進一步探究該術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