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靜
(貴州省甕安縣人民醫院泌尿外科,貴州 甕安 550400)
上尿路結石作為困擾我國群眾頗深的泌尿疾病,通常包含腎結石與輸尿管結石,患者多為中壯年男性[1]。相關調查與研究指出,多數上尿路結石患者將在患病后產生腰痛、血尿、發熱、惡心及嘔吐等癥狀,在影響患病者身心健康的同時,還會導致其生活質量大幅下降[2]。由于上尿路結石病情明顯,易反復發作,若患者救治不及時或救治不當,將嚴重影響其腎功能,因此為減輕疾病影響,促進患者康復,臨床需及時予以對癥治療[3]。隨著醫療水平與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經皮腎微通道輸尿管鏡取石術現已廣泛應用在結石等疾病的臨床治療中,該治療方法具有創傷較小、恢復速度快、痛苦較輕等優點,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4-5]。為驗證經皮腎微通道輸尿管鏡取石術治療上尿路結石的實際效果,為后續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開展如下研究。
研究時間內(2021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選取60 例前往我院泌尿外科行相關治療的上尿路結石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雙盲法對其進行平均分組。對比組中男17 例(占56.67%)、女13 例(占43.33%),年齡23 ~68(45.58±0.19)歲;分析組中男18 例(占60.00%)、女12 例(占40.00%),年齡25 ~68(45.66±0.18)歲,患者各項目資料并無明顯不同(P>0.05)。
納入標準:(1)研究已獲審,且醫院與倫理委員會負責人已簽署相關授權文件;(2)患者就診時生命體征平穩、神志清晰、認知水平正常,交流與表達能力與常人無異;(3)患者結石遠端無梗阻因素,如輸尿管狹窄、前列腺增生等。
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復雜型尿路結石、嚴重尿路感染的患者;(2)排除術前出現渾濁尿、膿尿或影像學查出腎積膿的患者;(3)排除對研究的依從性較低,并于中途退出研究,隨訪難度較大的患者;(4)排除研究中途出院、轉院或因不可抗拒原因結束治療的患者。
對比組:對本組患者行輸尿管鏡碎石治療。術前需告知患者麻醉與所用手術方法,以便按照相關標準對其行硬膜外麻醉,協助患者維持頭部墊高,腳部低于頭部的截石位,對其膀胱部位進行鏡檢,依次將10 F 尿管與斑馬絲植入,并下壓進鏡,為防止輸尿口過小,對進鏡操作造成一定影響,應先運用擴張器進行擴張,擴張完畢后進鏡。在鏡下對患者結石位置、大小進行確定,獲得相關信息與數據后,按照臨床操作標準與參考標志進行碎石治療,并在術后對患者進行縫合、抗感染及生命指標監測。
分析組:研究期間,對本組患者開展經皮腎微通道輸尿管鏡取石術治療。詳情如下。
按照與對比組相同的標準對組內患者行麻醉干預,指導患者維持截石位,在膀胱鏡的幫助下,完成F 5 尿管的插入,并指導患者將截石體位更改為俯臥體位。B超引導下,確定患者術中穿刺點,即11 肋間隙或12 肋下,待斑馬絲成功置入后,將腎鏡專用外鞘推入集合系統內,李遜經皮腎鏡(F11.5)進入腎盞、腎盂,持續對手術范圍進行清洗,以保持手術視野清晰,予以患者常規碎石、吸石。為保障所有碎石能夠完全被吸出,醫護人員應采用鏡檢或超聲探查的方式對吸出結果進行檢查,待取盡后,將事先備好的雙J 管留置在患側輸尿管,并在腎鏡的監督下,緩慢將外鞘退出,術后對皮膚切口進行縫合。
在相關統計學軟件的支持下,分析該過程內兩組患者在生活質量、手術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與鎮痛效果上的變化,若比較數值低于0.05,則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將統計學軟件SPSS 20.0 作為依據,并在其指導下對相關指標行統計學分析,[n(%)]與(±s)分別代表比對計數與計量資料,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析組治療后的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比組(P<0.05),統計學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研究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分,±s)

表1 研究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分,±s)
物質軀體社會組別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比組(n=30)63.27±12.2678.46±13.2265.51±12.3576.49±12.8764.12±12.2177.84±14.18分析組(n=30)63.21±12.1986.85±13.4865.48±12.4687.48±13.1264.18±12.1789.17±14.62 t 值0.0192.4330.0093.2750.0193.046 P 值0.9840.0180.9920.0010.9840.003續表心理精神組別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比組(n=30)65.45±13.1474.13±14.2164.19±15.1773.29±12.68分析組(n=30)65.49±13.2188.64±14.1964.17±15.1489.31±13.67 t 值0.0113.9570.0054.705 P 值0.990<0.0010.995<0.001
比較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后可知,分析組的I 期結石清除率顯著高于對比組,組間數據比較后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的其余手術指標則無較大差距,數據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統計學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研究患者手術指標的比較
研究期間,分析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與對比組相比明顯更低,組間并無明顯差距(P>0.05),統計學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研究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分析組治療后的疼痛評分與鎮痛藥物使用率均低于對比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統計學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研究患者鎮痛效果的比較
現階段,臨床多將尿路分為上尿路與下尿路兩部分,其中上尿路是指腎臟至輸尿管膀胱口,并將發生在上述部位的結石稱作上尿路結石[5]。上尿路結石多發于中年人,且男性患病幾率顯著高于女性[6]。上尿路結石的發生,將導致患病人員泌尿道發生梗阻,進而引發腎積水、輸尿管積水、尿血與腎絞痛等一系列癥狀,嚴重者還會對腎功能造成一定損傷,造成腎功能異常與喪失等消極影響[7]。因此,如何有效治療上尿路結石,促進社會公共衛生發展,現已成為臨床關注重點[8]。近年來,隨著民眾生活壓力的增加與生活習慣的改變,上尿路結石患病人數逐漸增加,現已嚴重威脅我國群眾身心健康[9]。
既往,臨床在治療上尿路結石時,多選擇予以患者開放腎臟切開手術,該治療方法的取石難度較高,風險較大,術中出血幾率較大,稍有不慎便會對患者腎臟造成一定損傷,具有一定局限性[10]。而目前,臨床治療上尿路結石的最常用方法則為輸尿管鏡下碎石,該方法作為安全有效的操作,可減少入院率并降低醫療費用[11-12]。經皮腎微通道輸尿管鏡取石術作為近年來新興的治療方法,具有損傷小、恢復速度快、手術時間短、重復性高等優點,現已成為治療上尿路結石的常用方法之一[13-14]。由于經皮腎微通道輸尿管鏡取石術的手術通道較小,可有效保障手術安全性,從而有效提高上尿路結石患者的生活質量[15-16]。
分析與比較本文研究數據后可知,相較于輸尿管鏡碎石治療,對上尿路結石患者開展經皮腎微通道輸尿管鏡取石術治療的整體效果更優,具體表現在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與I 期結石清除率上,且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與疼痛評分較低。但本研究的信服度仍有待提高,究其原因為研究所選樣本數量較少,統計學分析所得數據易存在一定偏差,后續再開展相關研究時,應合理擴大樣本數量,并對所得數據的可信度進行多方檢驗。
綜上所述,采用經皮腎微通道輸尿管鏡取石術治療上尿路結石的效果確切,在提高I 期結石清除率的同時,可幫助患者改善生活質量,臨床應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