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 蘭
(麻城市人民醫院骨二病區,湖北 麻城 438300)
前交叉韌帶是保持脛骨遷移適度、膝關節穩定的重要組織[1-2]。前交叉韌帶損傷是骨科常見疾病,常由交通事故、劇烈運動等導致 。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可出現較為明顯的疼痛癥狀,其患側膝關節穩定性被破壞,原因在于前交叉韌帶損傷后,局部軟組織受損,肌腱收縮,此處膝關節生物力學受到影響,神經及肌肉的控制能力減退[3]。臨床治療前交叉韌帶損傷以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為主。此手術的并發癥少,術后恢復速度較快,是目前治療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首選術式。為了有效恢復患者膝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于圍手術期采取有效的康復護理具有重要意義,可減少恐動,緩解負面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使患者能夠積極主動地開展康復訓練[4-5]。本研究主要分析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
選取2021 年4 月至2023 年4 月期間麻城市人民醫院收治的行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患者89 例,分為對照組(44 例)、研究組(45 例)。對照組中,男、女例數分別為24 例、20 例;年齡最小23 歲,最大52 歲,均齡(41.20±3.19)歲;體質量指數(BMI)20 ~24 kg/m2,均值(21.98±0.43)kg/m2;前交叉韌帶損傷誘因為交通事故30 例,劇烈運動14 例;左側、右側膝關節損傷分別為21 例、23 例。研究組中,男、女例數分別為24 例、21 例;年齡最小22 歲,最大50 歲,均齡(40.59±2.72)歲;BMI 20 ~25 kg/m2,均值(22.30±0.39)kg/m2;前交叉韌帶損傷誘因為交通事故30 例,劇烈運動15 例;左側、右側膝關節損傷分別為22 例、23 例。以上資料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通過并備案,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字。
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前交叉韌帶損傷,符合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適應證。(2)臨床資料完整,圍手術期生命體征穩定。(3)既往不存在膝關節手術史、外傷史。(4)未合并骨質疏松癥。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類型骨創傷疾病。(2)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3)后交叉韌帶損傷。(4)精神疾病、意識障礙。(5)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關節畸形、運動障礙。(6)肝腎功能不全。
兩組均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
1.3.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常規護理方法:術前健康教育、情緒疏導、用藥指導,術后強化健康教育、生命體征監測及康復訓練(被動—主動)。患者出院后,定期隨訪,了解康復訓練情況,及時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不足,并予以糾正。
1.3.2 研究組給予常規護理+早期康復護理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行早期康復護理:(1)組建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護理小組,由骨科主治醫師、康復師、護士長、高年資護理人員擔任組員,召開組員討論會,了解本組患者病情、手術情況及圍手術期生命體征,制定早期康復訓練方案,熟練掌握康復訓練方法、流程及注意事項。(2)手術后早期開展康復訓練,同時穿插氣壓、神經肌肉電刺激及超短波無熱量治療,單次治療時間分別為0.5 h/次、20 min/次、10 min/次。康復師評估患者訓練期間疼痛程度。對于疼痛程度較輕者,可采取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式緩解疼痛。對于疼痛程度較為明顯者,可遵醫囑給予鎮痛藥。(3)根據早期康復訓練方案開展護理,將康復護理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術后1 ~2 周、3 ~4 周、5 ~6 周、7 ~12 周。第一階段,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的情況下,逐漸活動膝關節,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術后3 d,開展下肢被動伸直、主動滑動訓練,每次2 min,每日2 次,逐漸增加訓練時間。然后開展踝泵訓練(于床上取坐位,背伸、直屈踝關節),以20 次為一組,每次做2 組,每隔2 h 訓練1 次。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訓練期間的疼痛程度。若患肢疼痛程度較輕(VAS 評分<4分),可開展股四頭肌訓練,訓練期間告知患者保持動作緩慢、輕柔,避免動作幅度過大,訓練內容以直腿抬高訓練為主(收縮股四頭肌,盡量背伸踝關節,下肢與床面距離約為10 cm,5 s 后雙腿回歸置于床面),以20 次為一組,每次做2 組,每日訓練3 次。若患肢疼痛程度較為明顯,可采取局部冰敷,先緩解患肢腫痛,再開展訓練(方法與疼痛較輕者相同)。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訓練內容的基礎上,聯合生物反饋儀輔助訓練,加強股四頭肌、腘繩肌等長收縮練習,每組20 個,每次訓練2 組,每日訓練3次。訓練期間測量患肢肌力,根據恢復情況調整訓練時間及頻率。直腿抬高訓練期間應用沙袋負重,10 個為1 組,每次做1 組,每日訓練3 次,根據恢復情況增加沙袋重量。同時下床活動,足尖觸地,根據適應情況逐漸負重(初始負重量為體重的四分之一)。全腳掌可著地后,屈曲膝關節,每隔3 日增加1 次膝關節屈曲角度。第三階段,在前兩個階段訓練內容的基礎上,開展膝關節穩定性訓練、拄拐行走訓練、脫拐行走訓練,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訓練時間及頻次。第四階段,加強步態訓練、下蹲訓練、肌力訓練及活動關節訓練,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訓練時間及頻次。期間可穿插日常生活訓練。患者出院前,給予出院指導,告知自我護理注意事項、居家訓練方法,定時隨訪,了解康復情況,對于訓練期間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出并糾正。
以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恐動程度、膝關節活動角度及并發癥發生率為觀察指標。(1)膝關節功能應用膝關節功能評分表(KSS)評估,包括主訴疼痛(50 分)、穩定性(25 分)、活動范圍(25 分)、缺陷(扣分)、行走(50 分)、上樓梯(50 分)、功能缺陷(扣分)。臨床評分總分為100 分,包括主訴疼痛、穩定性、活動范圍、缺陷;功能評分總分為100 分,包括行走、上樓梯、功能缺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膝關節功能越好。(2)恐動程度應用恐動癥評分表(TSK-11)評估,包括11 個問題,答案包括強烈反對(1 分)、反對(2 分)、同意(3 分)、強烈同意(4 分)。總分44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恐動程度越嚴重[6]。(3)膝關節活動角度包括屈曲、內旋、外旋,正常活動度范圍分別為-10°~135°、0°~30°、0°~40°。(4)并發癥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關節粘連、下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
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資料滿足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以卡方(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KSS 評分中臨床評分、功能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護理前相比,護理后,兩組KSS 評分中臨床評分、功能評分均有所升高(P<0.05),且研究組KSS 評分中臨床評分、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膝關節功能(KSS 評分)(分,±s)

表1 膝關節功能(KSS 評分)(分,±s)
組別臨床評分t 值P 值功能評分t 值P 值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n=44) 35.62±1.5252.16±4.1624.772 <0.0532.45±2.4750.42±3.4128.310 <0.05研究組(n=45) 35.65±1.5570.35±5.6939.471 <0.0532.50±2.4270.52±4.5149.831 <0.05 t 值0.09217.1840.09623.676 P 值>0.05<0.05>0.05<0.05
術后1 周,兩組TSK-11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 周、1 個月,兩組TSK-11 評分均低于術后1 周(P<0.05),且研究組TSK-11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恐動程度(TSK-11 評分)(分,±s)

表2 恐動程度(TSK-11 評分)(分,±s)
組別術后1 周術后2 周術后1 個月t 值P 值對照組(n=44)36.52±2.1629.46±3.1821.58±2.4112.182/30.622<0.05研究組(n=45)36.55±2.1523.10±2.4916.52±1.6827.426/49.245<0.05 t 值0.06610.51811.512 P 值>0.05<0.05<0.05
護理前,兩組膝關節屈曲、內旋、外旋活動角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3 個月,兩組膝關節屈曲、內旋、外旋活動角度均大于護理前(P<0.05),且研究組膝關節屈曲、內旋、外旋活動角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膝關節活動角度(°,±s)

表3 膝關節活動角度(°,±s)
屈曲角度內旋角度外旋角度組別t 值P 值護理前護理后3 t 值P 值個月護理前護理后3個月對照組(n=44)23.65±1.24 45.67±3.24 42.103 <0.05 10.25±0.67 16.20±1.20 28.717 <0.05 13.20±1.05 21.62±2.41 21.246 <0.05研究組(n=45)23.67±1.29 67.52±2.46 105.898 <0.05 10.27±0.70 23.01±1.07 66.839 <0.05 13.22±1.10 31.64±3.42 34.395 <0.05 t 值0.07535.8830.13828.2720.08815.944 P 值>0.05<0.05>0.05<0.05>0.05<0.05個月護理前護理后3 t 值P 值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并發癥[例(%)]
交叉韌帶是固定膝關節的韌帶,呈十字形交叉分布,分為前交叉韌帶和后交叉韌帶兩種類型。前交叉韌帶損傷常由交通事故和運動不當引起[7-8]。根據病因差異,患者臨床表現存在差異性。臨床治療前交叉韌帶損傷以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為首選方式[9]。為了確保患者手術效果,圍手術期進行常規護理的同時,應給予相應的康復護理。常規護理措施在恢復患者膝關節功能方面的耗時較長,患者常因疼痛等原因存在恐動表現,且康復訓練內容簡單,短時間內恢復膝關節功能方面的效果有限,且長時間的臥床,可引起患者下肢肌肉力量下降,不利于膝關節活動能力及活動度的恢復[10-12]。
近年來,康復理念被廣泛應用于骨傷科臨床,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護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具有較強的規范化、科學性特點,在恢復肌肉協調性、耐受性的同時,可逐步恢復膝關節的穩定性,增加膝關節活動度,從而強化手術效果,改善患者預后[13]。本研究中,對研究組觀察對象采取早期康復護理。此護理模式將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護理分為四個階段,各項護理在術后不同時間進行,符合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術后恢復的特點。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護理的四個階段分別為術后1 ~2 周、3 ~4周、5 ~6 周、7 ~12 周。術后1 ~2 周,患者患關節疼痛較為明顯,此時護理重點應為緩解疼痛。術后3 ~4周,患者患肢肌肉緊張,此時護理重點應為針對患肢肌群的康復訓練。而術后5 ~6 周、7 ~12 周,康復訓練內容可根據患者的恢復狀況而定,以減輕功能障礙為主。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護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按照緩解疼痛、維持患肢肌肉協調能力、患側關節穩定性及活動程度的順序進行,以促使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
本研究中,護理后研究組KSS 評分中臨床評分、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改善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膝關節功能方面,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明顯優于單獨常規護理。術后2 周、1 個月,研究組TSK-11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減輕患者恐動行為方面,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明顯優于單獨常規護理。護理后3 個月,研究組膝關節屈曲、內旋、外旋活動角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提示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開展早期康復護理期間,通過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可促使患者患側膝關節活動角度逐步恢復[14]。同時,通過肌肉等長訓練、下肢肌肉按摩等方式可預防相關并發癥發生,本次研究中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這一觀點。
綜上,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行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膝關節的功能,恢復膝關節的活動能力,減輕恐動程度,減少并發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