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陳麗琴
(上海市肺科醫院,上海 200043)
肺癌屬于臨床比較常見的一類惡性腫瘤,多見于中老年男性,起初癥狀不明顯,多數患者就診時病情已處在中晚期,治療時更為棘手[1]。手術為本病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其中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作為一類微創術式,有著療效佳、創傷低以及并發癥少等優點,已被逐漸普及到肺癌治療中,得到醫患雙方高度肯定[2]。但因手術無法避免會損傷患者機體,術后需較長時間才可康復,可能產生較多不良反應[3]。因此,圍術期需做好有關護理工作。加速康復外科(ERAS)護理是指結合循證醫學證據,經圍術期眾多管理措施,以減輕患者手術創傷以及應激反應,從而促進其術后恢復的護理模式[4]。本文旨在分析ERAS護理用于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開展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的患者70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45~80歲,平均(60.78±4.38)歲;病理分型:鱗癌15例,腺癌19例,其他1例;TNM分期:Ⅰ期11例,Ⅱ期19例,Ⅲ期5例。觀察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46~78歲,平均(60.25±4.50)歲;病理分型:鱗癌16例,腺癌18例,其他1例;TNM分期:Ⅰ期10例,Ⅱ期19例,Ⅲ期6例。納入患者均結合病理檢查確診為肺癌;TNM分期Ⅰ~Ⅲ期;無手術禁忌癥;術前未予以放化療;預估生存時間至少3個月。排除肝腎心等其他主要臟器功能存在重度障礙者;已經產生遠處轉移者;存在自身免疫病、凝血功能異常或者其他腫瘤疾病者;存在精神病者;拒絕研究或者中途退出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均由相同一組醫務人員進行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即術前予以患者有效咳痰指導,加強呼吸功能訓練,并戒煙戒酒;術前8~12 h禁食禁飲,遵醫囑做好術前準備;手術期間加強生命體征監測,協助醫師開展操作;術后進行疼痛評估,遵醫囑予以鎮痛干預;術后12 h可合理攝入流質飲食,保持胸腔引流暢通,做好引流液量、性質以及顏色觀察,嚴格予以無菌操作,引流量<100 mL/d者,應拔除胸腔引流管;此外,依據患者恢復狀態予以肺功能訓練指導等。觀察組開展ERAS護理,方法如下:(1)術前:給患者開展針對性宣教,普及手術方式的優點,講解ERAS護理的作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等,以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得到其積極配合;術前6 h禁食,術前2 h禁飲,未予以機械灌腸;予以患者爬樓以及呼吸功能訓練指導,提高其手術耐受度。(2)術中:調節手術室內溫度至合理范圍,提前將輸注的溶液以及灌洗液溫度加溫至37 °C,以防產生低體溫;術中麻醉采取半衰期較短的麻醉藥,控制好用藥劑量,縮短術后拔管時間;保證術中補液量<1 500 mL,滴速是每分鐘30滴;加強肺保護性通氣,例如嚴格規范吸氧濃度、強化氣道管理和控制性輸液等。(3)術后:麻醉蘇醒后的3 h左右可進食,攝入流質飲食,后逐漸增加蛋白質以及纖維素豐富的食物攝入;結合生命體征以及引流情況,控制液體輸注量<1 000 mL;女性患者應在術后2 h將尿管拔除,男性患者應結合年齡以及前列腺情況,合理延長拔管時間;結束手術當日予以呼吸功能訓練指導,在床上開展四肢被動以及主動活動,術后合理開展床旁活動;視覺模擬量表(VAS)得分≥5分者,遵照醫囑加以非甾體消炎鎮痛藥,但應做好劑量控制,以免過度依賴藥物鎮痛,VAS得分<5分者,經聊天、看書以及聆聽音樂等方法轉移對疼痛對疼痛的注意力;術后當日于床旁進行胸腔引流管檢查,明確肺復張良好同時未漏氣,24 h的引流量≤300 mL者,可將引流管拔除,肺復張不佳且顯著漏氣者可予以負壓吸引;拔管后傷口愈合較好,無明顯胸痛,胸部X線檢查無顯著異常,可遵醫囑辦理出院。
1.3 觀察指標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主要包含兩組術中失血量與手術、尿管留置、胸管留置、肛門排氣、排便以及住院時間;疼痛:術后1 d、3 d、5 d及7 d對兩組患者展開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定,得分高,即疼痛強[5];并發癥:主要包含肺部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和血常規異常等。

2.1 兩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相比兩組術中失血量及手術時間相比無差異(P>0.05),觀察組尿管留置、胸管留置、肛門排氣、排便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相比
2.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的VAS得分相比兩組術后1 d的VAS得分相比無差異(P>0.05),觀察組術后3 d、5 d及7 d的VAS得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的VAS得分相比分,n=35]
2.3 兩組并發癥相比觀察組患者出現血常規異常1例,總發生率為2.86%;對照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2例、肺不張1例、心律失常1例、血常規異常2例,總發生率為5.71%。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3.968,P<0.05)。
ERAS護理是一類較為新穎的護理方式,其核心是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和生理以及心理應激反應,減少并發癥出現,使患者術后獲得較好恢復,改善其預后[6]。目前,這類護理模式已被廣泛應用到手術患者的護理中,同時取得了良好成效[7]。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和曾飛燕等[8]研究結果一致。考慮原因是經強化術中環境護理、保溫干預和麻醉管理,可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適度,保證其手術順利完成,減少有關并發癥產生;術后早期予以康復鍛煉,可加快身體機能恢復,防止長期臥床引起的并發癥[9]。觀察組尿管留置、胸管留置、肛門排氣、排便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是從術前、術中和術后三個階段開展干預,術前經加強宣教和心理干預,能提高患者對于疾病、手術和護理的認知,緩解其心理負擔和應激反應,得到其積極配合;術前未進行灌腸可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為術后傷口愈合提供理想條件;術前縮短禁食以及禁飲時間,可緩解饑餓、口渴等不適感,提高手術應激的應對能力;術后予以營養指導,并早期活動及拔管,可增強體質,防止并發癥出現,促進患者康復[10]。觀察組術后3 d、5 d及7 d的VAS得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原因可能是觀察組術后落實好鎮痛干預,依據實際情況予以有效、充分鎮痛處理,進而可緩解其疼痛感。
綜上所述,ERAS護理用于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效果理想,能加快患者的術后恢復,緩解其疼痛程度,減少并發癥出現,值得采用。
利益沖突說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批準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過上海市肺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已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