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艷云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明確“品德啟蒙”是幼兒園辦園方向的關鍵要素。幼兒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社會化過程,品德啟蒙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道德行為。鹽城是一座“英雄城市”,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本研究秉持“立德樹人、幼兒為本”的理念,深入挖掘鹽城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從幼兒教育實際出發,對幼兒品德啟蒙教育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核三階”的教學實踐策略。
幼兒園品德啟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 幼兒成“人”。因此,我們精準把握好育人視角,科學、合理地規劃一日生活,與幼兒建立起積極的情感關聯,幫助幼兒高效地參與到品德啟蒙活動中。
例如,教師可以從幼兒的日常生活入手,積極挖掘和開發地域教育資源,將社區資源轉化為幼兒園品德啟蒙的教育內容,打造出和諧、實踐、家園共育的良好品德教育環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品德啟蒙教育的關鍵時期,我們秉持著“幼兒為本”的理念,通過有效、多元、適宜的途徑,讓幼兒最大程度地參與其中,獲得知識與經驗,提升能力與素養。
在園本品德啟蒙教育課程構建中,我們緊密結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特長優勢等,選擇合適的地域紅色文化資源、教育方式等,構建課程框架,開展教育實踐,促進幼兒在實踐體驗與思考感悟中,不斷累積品德經驗,實現品德啟蒙。
幼兒思維社會化發展需要家庭、幼兒園與社會的支持,分享和交流是幼兒與環境互動的有效方式,幼兒能夠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穩定的精神品質。我們引導幼兒圍繞鹽城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以真實、具體、社會化的活動為基礎,開展幼幼、師幼、親子互動,進而實現品德啟蒙和教育的目的。同時,互動的過程也是不斷加深幼兒理解、養成良好品質的過程。
在品德啟蒙教育中,我們充分利用了幼兒熟悉的“新四軍紀念館”“大銅馬”等紅色資源,從傳承紅色基因的視角構建課程,秉持“整合+拓展+創新”的原則,創編《幼兒園主題活動課程》主題式活動教材,為品德啟蒙教育搭建起正向傳遞的平臺。
興趣是幼兒學習、探究的內部驅動力。情境化教學作為當代教育實踐的重要環節,能夠聯系幼兒的日常生活,以具體化、真實化的情境再現在幼兒面前,點燃幼兒的學習熱情,讓幼兒在真實的環境中通過體驗、探究、互動等學習活動獲取知識。這也是品德啟蒙教育與實現生活連接的通道,能夠讓幼兒在掌握相關知識內容的基礎上,更好地將知識與生活經驗連接和轉化。由此,不僅能夠降低幼兒理解和掌握品德概念的難度,還能夠增強幼兒的興趣度與參與度,提升品德認知。
我們結合紅色文化資源開展一系列主題德育活動,對品德啟蒙教育的內容和載體進行優化,設計了“以情育情”“以境育情”“以思育情”三個主題德育活動板塊。例如,在“六一”兒童節期間,“以境育情”主題德育活動并沒有采用傳統游園活動的方式進行,而是圍繞紅色電影、紅軍長征等設計真實、具體的紅色游戲情境,讓幼兒在活動中深入、廣泛地了解紅色文化,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
我們以升旗儀式作為德育的主陣地,賦予幼兒“我是小小升旗手”的身份,讓幼兒了解升旗儀式中蘊含的紅色內涵。“我是小小升旗手”主題德育活動采取持續開展的方式,即將以周一為固定時間的升旗儀式,拓展到一周、兩周甚至更長的時間,并將品德啟蒙從“國旗下”延伸到班級、幼兒園、家庭和社區,以豐富多元的品德啟蒙實踐活動,浸潤幼兒的靈魂。
傳統節日是幼兒品德啟蒙教育的契機,對于幼兒的品德形成和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一方面,我們將傳統節日融入品德啟蒙教育,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理念聯結,如通過德育故事講述、角色扮演等活動慶祝傳統節日,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幼兒在傳統節日的體驗中塑造良好的品格,使品德啟蒙教育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傳統節日主題內容豐富多樣,能夠有效覆蓋誠實、尊重、愛心等不同方面的品德要求。
在基于鹽城紅色文化資源的品德啟蒙教育中,我們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研究成果,結合傳統節日文化、海鹽文化、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以及民間體育游戲等,以創造性視角,在小、中、大三個學齡階段開展各類德育主題活動,如“老師親又親”“我是中國人”“黃海明珠——鹽城”“最炫民族風”等活動。以“最炫民族風”活動為例,該活動分為勞動、藝術、文學、經濟等板塊,教師組織幼兒通過信息技術、采訪調查等實踐性活動,了解地方文化發展、傳統節日特色,并最終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品德啟蒙教育的活動成果。
分享是集思考、聆聽、表達于一體的學習活動,在基于鹽城地域紅色文化的品德啟蒙教育中,引導幼兒分享自身的感受與觀點是尤為重要的。基于此,我們為幼兒搭建交流的平臺,拓寬幼兒互動的路徑,引導和激勵幼兒主動與同伴和教師分享自身的收獲和感悟。與此同時,分享交流平臺也為幼兒提供了安全、開放的品德啟蒙教育環境,讓幼兒能夠自主、自由地表達與思考,促進了優秀品德的內化吸收和外化實踐,提升了幼兒的思考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和社交能力。
我們還在班級設置“品德分享角”,引導幼兒結合品德啟蒙教育的內容,自主搜集生活中蘊含著良好品德素養的行為,包括同伴、教師、家長以及社會人的表現,以圖畫的方式進行記錄,并展示在“品德分享角”。此外,我們還設置線上“品德分享角”,針對鹽城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引導幼兒通過自主繪本閱讀、親自實地探訪等活動,了解鹽城紅色文化中革命英雄的優秀品德、紅色事跡,鼓勵家長與幼兒一起利用拍照、拍視頻或繪畫等方式,記錄生活中蘊含著良好品德的行為舉止,讓幼兒說一說記錄下來的品德行為,具體解釋“是什么”“為什么”等,并上傳到線上共享平臺,供幼兒、家長和教師一起學習。
“線上+線下”分享交流平臺的設置,使幼兒在交流與討論的過程中碰撞思維,更加廣泛和深入地理解品德,同時學會與人溝通的方法與技巧。此外,我們對幼兒的分享提供有效支持,以無評價壓力的方式促進幼兒積極參與、自由表達,了解品德在生活中的表現,在熏陶與感染中形成品德模仿行為,促進幼兒將品德內化吸收,轉化為自身的思想行為,達成品德啟蒙教育的目的。
評價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關鍵性環節,有著診斷、反饋以及激勵等正面影響、干預的作用。教師可以從中了解幼兒的學情,并提供反饋,幫助幼兒深化理解學習活動中的收獲。為了提升品德啟蒙教育成效,我們將評價指向幼兒的品德發展情況,通過多元化的評價策略,提升品德啟蒙活動的引導性。一是隨機與班級部分幼兒進行互動訪談,了解幼兒個體對于品德的理解程度和運用情況;二是在幼兒參與品德啟蒙教育活動過程中,加強觀察記錄,并提供相關指導;三是引導幼兒進行自評和互評,讓幼兒在分享與思考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四是發揮家庭教育的力量,將基于鹽城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幼兒品德啟蒙活動中形成的學習資料,制作電子版《紅色幼兒成長檔案》,向幼兒提供專業化、全面性的評價。這是幼兒個體品德發展的情況記錄,是可持續使用的評價依據,能夠為幼兒發展創生新動力,促進幼兒的品德持續提升。
綜上所述,基于鹽城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幼兒品德啟蒙教學實踐的開展,我們以“激趣”為先,讓幼兒在自身興趣的驅動下參與進后續的實踐活動;接著,通過“育能”“培智”“創生”等環節,讓幼兒廣泛、深入地學習和了解鹽城地區紅色文化,推進品德啟蒙教育,讓品德啟蒙教育“落地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