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理工大學深部煤礦采動響應與災害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 張貴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最新修改版于2022年1月正式實施[1],強調“各級工會要切實承擔起引導廣大職工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責任、法律責任,切實加強對職工的思想政治引領”,并要求各級工會積極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學校、進教材、進頭腦[2],這就從法律層面賦予了各級工會對思政教育的職責和義務。
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人才的社會使命,高校工會是高等教育這一大型多功能組織實現知識傳承和改革創新的重要催化劑[3],高校工會管理體制完整、會員覆蓋率高,擁有大批高素質思政專業教師隊伍和大量政治態度未成熟的受教育者,教育形態多樣、教育資源豐富,是思政教育的首要陣地。因此,研究工會建設與思政教育融合創新體系,對高校工會的發展至關重要。
高校工會是高等院校教職工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自發組建的群眾組織[4],通常包括校級工會和下屬二級單位分工會,具有相對獨立、完整的管理體系,但高校工會對教職工沒有直屬領導權[5],在高校工會中開展思政教育活動僅依靠命令、強制執行是行不通的,深入剖析思政教育在高校工會中的發展現狀,對構建智慧工會建設與思政教育融合創新體系十分重要。
近年來,高校工會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暴露出了思政教育缺失、工作形式呆板、活動方式單一、管理體系落后等問題,凸顯了高校工會加強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目前,高校工會從工作空間、溝通形式到規章制度、機制體制,無一不缺少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
(一)高校工會思政教育跟不上時代發展。高校工會在思政教育方面傾注精力較少[6],開展思政教育活動次數少、范圍小、創新度低[7],高校一直將工會作為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舉辦福利活動的民間組織,而非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通常認為,大學生思政教育依靠黨支部教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8],教職工思政教育依靠黨委及下屬黨支部活動,工會組織很少參與其中。但就覆蓋面和創新空間而言,高校工會基本實現會員全覆蓋,工會活動數量多、種類全、參與度高[9],在工會活動中開展思政教育的創新空間大,高校工會思政教育可以作為黨支部思政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此外,部分高校教職工在價值觀多元化社會環境的沖擊下,易隨波逐流,萌生急功近利、享樂主義等思想,嚴重影響了高校的健康發展,在高校工會中添加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高效推進師德師風建設,符合時代發展要求。高校工會是黨組織聯系教職工的橋梁和紐帶,理應成為思政教育的創新者,幫助教職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教職工對高校工會的認知存在誤區。在多數教職工的認知中,高校工會工作就是組織文娛活動和發放節假日福利,與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等主體業務是并行的,這種極化思維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的片面理解與斷章取義,是缺少思政教育的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要求各級工會要會同用人單位加強對職工的思想政治引領,部分教職工對此未能形成正確認知。
智慧工會是繼“數字工會”“互聯網工會”之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工會發展模式,以精準服務為導向、互聯網為載體,高度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種前沿技術,實現工會管理全方位感知、工會系統萬物互聯、工會海量數據深度融合等智慧管理與服務體系。智慧工會建設注重以人為本,遵循新發展理念,將思政教育深度融入智慧工會建設體系中,既可以解決當前思政教育廣度小、深度低、創新少的缺陷,又能夠為智慧工會建設指明方向,順應時代潮流,確保機制體制朝著更好、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本文以智慧工會建設為載體,構建一種高校工會建設與思政教育創新融合的新型體系(以下簡稱為“新體系”),并對新體系所面臨的問題和可行性展開全方位剖析,旨在拓寬思政教育途徑、優化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為高校思政教育發展指明方向,同時,打破高校工會發展的局限性,增加工會活動的創新性和靈活度,使工會建設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穩步推進。
新體系的有效實施既要秉承高校工會和思政教育優秀的機制體制和文化理念,又要革除頑疾、不斷創新,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高校工會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的可行性,從不同層面提供因地制宜的實施路徑,讓思政教育與工會活動相輔相成、水乳相融。
(一)制度層面(一維):革新高校工會機制體制,融入思政元素。制度層面是指在高校工會機制體制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只有讓新體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確保實施路徑的完整性和可控性。高校工會機制是指高校工會現有系統的組織架構及其相互作用關系,是工會開展工作的主體,合理、穩健的工會機制是高校工會完成具體工作的先決條件;高校工會體制是指高校工會的管理方法、規章制度等,是工會工作的方向和行為準則,合理合法、切合實際的工會體制是高校工會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開展文娛活動的關鍵所在。思政元素融入工會機制、體制是新體系下的硬件要求。1.在高校工會機制中以專職或兼職方式加入思政教育專業教師。高校工會聘請思政教育專業教師作為固定工作人員,能夠在工會系統架構網絡中滲入思政元素,在潛移默化中將思政元素融入工會具體工作,引導工會工作者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思政教育對工會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可以讓思政教育從源頭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從根本上解決思政教育在工會活動中普及面窄、開展次數少的問題。2.在高校工會體制中加入思政元素具體條文。在高校工會的具體管理方法和規章制度中添加思政教育制度條文,在實際工作中增添思政專家講座、課程旁聽、會議學習等多種思政教育專題活動,在日常線上線下活動中靈活添加思政元素。同時,優化思政教育激勵措施。對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突出貢獻者給予獎勵,在職稱評聘、年度考核、職務晉升時優先考慮。對活動完成度高、完成情況好的會員,從精神上給予表揚、從物質上給予特定獎勵;對完成度較差、態度惡劣者,組織約談,或給予一定程度的警告或懲罰。
(二)實踐層面(二維):優化工會活動,融合思政教育。實踐層面是指在工會的具體實踐活動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使兩者相得益彰,為高校師生提供新體系實踐路徑。高校工會與思政教育融合創新體系是否能夠長久地被貫徹執行,取決于高校師生在實踐層面上的穩固程度,實踐認知越全面深入、體系越穩健牢固。提高工會會員在實踐層面的認同度是新體系下的軟件要求,因此,做好活動策劃、宣傳工作十分重要。高校工會活動涵蓋面較廣,主要包括走訪慰問、醫療互助、消費幫扶、慶祝節日、事跡宣傳、文體活動等多種可融入思政元素的實踐活動。此外,新體系下的思政教育需要消除固化思想,注重教育的創新性和靈活度,適度的方式創新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預期效果,多彩多樣的工會活動正好給思政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和施展平臺。由此可見,工會活動的多樣性和娛樂性是實現新體系下思政教育靈活性的根本保障,思政教育在實踐層面的靈活度和成效是新體系的重要考核指標。
思政教育是精神教育的深化與升華,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長期相互作用的平衡過程。新體系應當以工會活動為載體,全方位、多角度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并在時代潮流中不斷革新以更貼合新時代要求。例如,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中,可以加入尊師重教、道德品質、家庭美德等道德教育的傳統典故,以詩歌朗誦、網絡答題、征文比賽等活動方式進行展示,提升高校工會會員的思想境界和對新體系的系統認知;在“校級乒乓球比賽”中,加入乒乓球發展歷史沿革、中國乒乓球發展史、乒壇群星及其傳奇故事等,科普智能乒乓球臺、智能發球機等新技術應用案例,以網絡問答、海報宣傳、視頻展示等方式讓乒乓球愛好者更深層次地了解國球中堅韌不拔、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乒乓精神,激勵高校師生發揚為國爭光、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體育精神;在慶祝“國際勞動婦女節”活動中,將節日由來、歷史意義、法律法規、節日現狀等基本知識以講座等方式傳遞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國際勞動婦女節’不是商業炒作的‘女神節’,而是婦女爭取權利和解放的紀念日”這一歷史事實,慶祝該節日意在關愛女性健康和權利,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穩固新體系需要在日常工會活動中不斷地將兩者相互交融,從實踐層面加以引導和激勵,讓高校師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接受高質量的思政教育。
(三)人文層面(三維):注重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人文層面是指新體系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重視人的價值和文化,處處把人的尊嚴與價值、需求與關切放在第一位,制定文件要以多數人的行為趨向為首要參考,舉辦活動要以人的獲取率和滿意度為第一要義。新體系的協同發展歸根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雙向交流活動,其實施路徑也是以人的意志為動力源,人的思想境界和行為至關重要,不同環境、不同性格的人具有不同的行為趨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以人為本是新體系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遵循。在高校中,新體系的管理者和直面對象是具備較高學歷的工會領導和在校師生,其價值觀較正、思想境界較高,但對事物的理解和要求也較高,因此,新體系要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將以人為本理念貫穿教育活動全過程,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科技引領社會大環境的背景下,結合當前高校智慧工會發展現狀和思政教育現代化趨勢,構建一種高校工會建設與思政教育創新雙模式融合新型體系,并打造以制度管理為基礎、實踐活動為路徑、人文關懷為遵循的“三維”實施路徑,在多式多樣的工會實踐活動中,不斷優化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工會活動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性,能為工會建設和思政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新體系和新道路,助力高校“雙一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