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南陵縣委黨校 黃琦
近年來,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使得經濟增長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掠奪式”開發與污染,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破壞南陵縣作為安徽省通往“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重要門戶,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圍繞“生態立縣”戰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著具體實踐中產生的問題。因此,探討該思想對南陵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義,并對南陵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和經驗進行總結和分析,針對相關問題提出可行建議,能夠進一步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南陵縣的管理實踐[1]。
(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這對于南陵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南陵縣在實踐中注重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力度,實現了人民群眾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重要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重要性,對南陵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指導作用[2]。南陵縣在實踐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加強了對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大幅提升了生態環境的質量水平,維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通過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推動生態修復等,南陵縣實現了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
(三)推動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的轉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推動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的轉型,對南陵縣的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南陵縣在實踐中積極推動綠色發展,加快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促進了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壯大。通過推廣清潔能源利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推進循環經濟等舉措,南陵縣實現了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的轉型。
(一)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和保護成果。通過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南陵縣在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空氣質量、水質狀況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提升,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這為南陵縣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1.污染綜合防治和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提升。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南陵縣制定了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推動控制煤炭、尾氣、車輛、揚塵和燃燒等治理目標,并實施監管系統項目建設。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整治、散煤管控、散亂污企業整治、黃標車淘汰等措施,加強餐飲業油煙污染整治,幫助南陵縣的PM2.5平均濃度值降低,空氣質量位居蕪湖市第一。在水污染綜合治理方面,實施專項整治行動,封堵污水直排口、改造污水處理廠、治理黑臭水體,提升重點區域的水環境質量。采取統籌水質、水量、水位的聯動措施,建立治理運維模式,促進公眾參與。不僅如此,南陵縣還加強養殖水域環境治理、水產養殖節水減排和監管執法等工作。截至2021年底,南陵縣地表水和飲用水均達到標準,完成上級部門考核任務[4]。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制定工作方案和實施意見,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疑似污染地塊篩查,并建立相應的管理臺賬和數據庫。建立例行監測機制,加強固體廢物排查整治和安全評估工作,確保土地環境安全,對非法轉移固廢采取聯動機制,加強尾礦庫環境安全整治和監測。2.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和環境質量改善。實施“五清一改一提升”原則,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垃圾收集和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推進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改善城鄉環境。南陵縣推行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和處理方式,推動源頭分類和定時定點收集投放模式。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清淤疏浚河塘溝渠,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改廁工作取得成效,普及衛生廁所,廁改完成率達到80%以上。3.推動決策制定的科學性,完善生態環境評估監測體系。健全監測網絡,增加監測點位,提升監測能力和覆蓋范圍。加強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要素的實時監測和數據采集,建立數據共享平臺,提高數據的時效性和可靠性。推進監測手段和技術的創新應用,引入遙感、無人機等新技術,提高監測效率和準確性。加強環境風險評估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為科學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4.多形式、多渠道加強環保宣傳和教育。廣泛開展環境保護宣傳和教育活動,增強公眾的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加強對環境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加強環境保護知識的培訓和教育,增強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科學素養。鼓勵媒體、社區、學校等社會力量共同關注和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形成生態文明建設以及自覺保護環境的社會氛圍。加大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力度,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大對污染環境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建立健全環境執法監管體系,加強對重點領域和企業的監管,嚴厲查處與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相悖的各類違法行為。組織環境執法培訓,提高執法力量、執法水平、執法效能,強調相關部門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5]。
(二)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環境可持續性的增強。習近平總書記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一文中談到,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農業面源污染是當前農業縣的主要污染來源,解決土壤污染防治、增加農業收入和推動綠色農業發展的協同發力點成為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6]。南陵縣以“南陵大米”和“紫云英弋江籽”的特色優勢為基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南陵縣在紫云英綠肥上增加投入,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通過科技創新和農旅融合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形成了保護與富民相融合的循環產業模式。該模式依托地理標志產品的雙向支撐效應,促進了產業的互相促進和發展。這種模式對于土壤質量較差、面源污染嚴重的農業主導功能區,在推動減施增效和綠色農業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首先,可以借鑒我國悠久的農耕歷史,結合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發掘和保護傳統農耕智慧,并將其與現代生產方式相結合,通過發展綠肥作物(如紫云英、鼠茅草、苜蓿等)資源來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綜合提升土壤質量。其次,生態產業的發展需要打破資源壁壘,將特色生態農產品品牌效應融入其中,通過科技創新延伸產業的高端鏈,提升生態產品的附加值,同時推動多產互促共融,實現整體效能的增強。最后,通過加強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推動綠色發展,制定并實施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規劃。1.確立詳細的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目標,明確各項政策措施和實施路徑。加強資源利用效率監測和評估,推動資源的高效節約和利用。加強廢棄物管理和處理,推廣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促進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處理。2.推廣綠色生產和消費方式。鼓勵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減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推動綠色供應鏈建設,推廣綠色產品和綠色消費理念,引導消費者選擇環保、可持續的產品。3.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針對生態環境受損的地區以及對生態環境保護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經濟補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生態保護的認識和支持度[7]。4.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和評估。科學測算生態補償標準和金額,確保生態補償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三)生態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壯大。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發表講話,提出了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的理念,強調“要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8]”然而,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往往存在生態保護和減貧發展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限制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推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進展。以南陵縣為例,該縣通過探索“稻鱷共生”的保護與發展互促模式,成功將沖突轉化為雙贏局面。南陵縣將揚子鱷的保護與周邊社區的減貧發展結合起來,一方面促使人們改變對自然單向索取的態度,加強對揚子鱷棲息地的保護,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物多樣性友好型生態農業;另一方面借助揚子鱷作為生態指示物種的良好生態環境效應,推動周邊產品(如“長樂鱷”稻米等高質量生態產品)得到更多市場關注,提升品牌價值,促進周邊社區居民增收,并大幅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實現生物資源的有效保護。
(一)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問題。南陵縣在實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過程中,仍存在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問題。經濟發展壓力和資源需求使得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環境的可持續性,一些具有污染性和破壞性的行為仍然存在。要進一步加強規劃和管理,確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
(二)生態文明理念在實踐中的落地難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的一系列理念和要求在南陵縣實際工作中的落地難度較大。一方面,需要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解決具體問題和矛盾,確保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南陵縣干部群眾對于生態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認同,使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三)生態環境治理的公共意識不足。南陵縣在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仍存在公眾意識不足的問題。部分居民和企業對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存在對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污染排放等行為。因此,需要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和參與度[9]。
(四)生態環境治理和監管的難題。南陵縣在生態環境治理和監管方面仍面臨一些難題。監管手段和力度不足,一些企業存在環境違法行為,導致環境治理效果不明顯。同時,還存在地方政府環境監管能力不足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確保生態環境治理的有效實施。
(一)完善規章制度,狠抓環境保護和治理。南陵縣應進一步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加強對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相關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執行。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建立健全環境監管體系,加強對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的監管,確保生態環境保護有效落實。
(二)推動綠色技術和創新的應用。南陵縣應積極推動綠色技術和創新的應用,加強與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應用。發展綠色能源、清潔生產技術等,推動產業綠色化和低碳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水平。
(三)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和宣傳,增強公眾意識。南陵縣應推廣生態文明知識的宣傳與教育,提升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培養公民的環保意識和行動能力。通過電視、公交站臺、廣播等媒體、社區志愿服務等途徑,使得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得到廣泛傳播,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氛圍[10]。
(四)激勵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的轉型。南陵縣應設立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的轉型。通過稅收優惠、獎勵補貼等政策舉措,引導和激勵企業采取綠色生產方式,推動綠色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同時,加強對低碳經濟的政策支持,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南陵縣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南陵縣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經驗,但也面臨一些局限和不足。通過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推動綠色技術和創新的應用、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和宣傳,以及激勵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的轉型,可以進一步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南陵的實踐,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