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古田縣第一中學蓮橋分校 陳翔星
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推進,有效分層教學成為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開展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實踐,能更好地滿足初中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提升數學課程學習實效,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本文基于“雙減”研究視角,結合初中數學教學實際,分析了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實踐的現狀,并融合典型教學案例,探索如何利用靈活多樣的實踐路徑,更好地引領學生融入數學分層課堂,深度體驗分層學習,有效培養數學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
當前,初中數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下”等現象,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必須緊密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優化開展數學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成長需求,促進每一個學生都能實現學有所成。筆者針對如何在初中數學學科教學中有效運用分層教學模式、開展數學教學實踐展開研究,總結、提出一些分層教學的認識和主張,旨在為初中數學學科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
分層教學是順應個性化、差異化教學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是落實因材施教基本原則的重要教學形式。分層教學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認知水平、智力發展等實際學情,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學習小組,然后設計、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實施針對性教育教學,使得每個小組、各個成員都能獲得及時有效的培養,并促進學生學習潛能的最大限度發揮。初中數學實施分層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充分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使他們的數學能力和核心素養獲得發展。
在“雙減”政策的指引下,創新開展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成績、綜合能力等有明顯作用。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城區初中學校,總計38個教學班,學生總數達1900 多人。每屆七年級新生在入學時都參加了分班考試,然后學校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科學分配、平行分班。筆者結合平行班數學學科的教學情況,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分析,發現在各個平行班級中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呈現很大差距,特別是將不同班級進行比較,有開展分層教學實驗班級中的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明顯優于未開展分層教學實驗班級中的學生,并且前者在數學學習效率、自主學習意識等方面都高于后者。同時,在同一分層班級中,通過教師的細心指導,各個層次的學生踴躍參與數學課分層合作學習,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其中,中等生和學困生參加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他們在學優生帶領下一起進行互幫互助、協作探究學習,共同努力解決了各類難度不同的數學問題。
由此可見,在初中數學課教學中,教師積極創設、開展分層教學尤為重要,這不僅能引領各個層次的學生融入富有層次性、梯度性的數學學習環境,在同一課堂中兼顧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的求知需求,實現有效教學的目標,還能進一步激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相互促進,從而幫助中等生和學困生找到更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提升接受新知的能力和數學綜合素養。
在“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有效分層教學必須落實于具體教學實踐,必須依賴于教師充分發揮創新教學的智慧,創設多樣化的數學分層教學方式。教師優化開展數學分層教學,要進行多方位的思考和研究,靈活進行學生分層、目標分層、授課分層、測練分層、評價分層等,探索、設計富有實效性的數學課堂教學,清晰把握學生的分層學習和成長過程,全面關注學生的分層學習成果。
學生分層是開展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首要環節。教師結合初中生的數學基礎、能力和素質等差異化學情,通過深入觀察和分析,將學生分成A、B、C 三個層次。A 層學生是對數學學習具有濃厚的興趣,整體學習能力突出,成績優異的學優生;B 層學生是班級中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較為一般,成績居中且不太穩定的中等生,這類學生往往需要教師以更高的標準多激勵、多要求;C 層學生是數學基礎不好、學習勁頭和興趣不足,自覺性差的后進學生,這類學生亟需教師和學伴的鼓勵和援助。
具體說來,實施學生分層應注重采取兩種方法:其一,教師要加強日常教學觀察,根據學生的學情差異和具體學習活動表現安排座位,采取“結對子”的形式組建學習小組;其二,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參加數學學習小組,根據自身的實際能力和水平去積極彌補不足。
教學目標是組織課堂學習活動的核心,任何一節數學課都應該具有明確可行的目標。所以,開展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時,教師必須明確把握課堂教學內容,并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相結合,精心設置教學目標,提出合理化的活動要求,以更好地保障分層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在初中數學課中,有些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和應用能力并不強,但他們的互動合作能力很強;有些學生在數學空間想象方面的能力較強,卻不善于人際交往。這些現象表明,學生的學習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教師對學生的觀察不能僅僅局限于某一方面,而要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數學課堂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求知需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適合他們的活動目標。
例如,在進行北師大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等邊三角形的判定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質”一節課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牢固把握等邊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知識,筆者特意為各層次學生設置了不同的探究目標:A 層學優生要熟練地掌握“等邊對等角”等幾種推理方法,并學會綜合運用這些重要知識點;B 層中等生要通過加強小組互助合作探究,能利用已學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來證明“等角對等邊”;C 層學困生要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在學優生、中等生的幫助和引導下,能正確運用“等角對等邊”的推理方法,學會區分出“等角對等邊”與“等邊對等角”之間的差異。這樣,活動目標分層,可以很好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激勵學生既能根據自身的基礎逐步深入探究等邊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又能通過小組互助合作學習,順利實現各自的數學學習目標。
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引領學生開展分層施教是促進學生探疑釋疑、發展數學學科綜合能力的關鍵。實施分層授課,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課堂組織能力和創新教學思維。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真實學情,優化整合數學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地設計課堂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認識、理解數學知識點。其中,針對學困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夯實數學基礎知識,逐漸提高數學思維水平;針對中等生,要適當引導他們拓展學習深度,掌握更多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針對學優生,要側重加強拓展實踐訓練,提升其遷移應用能力。
開展授課分層教學,教師要特別重視設計具有區分度的課堂問題,進行分層提問,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解決難度適宜的問題。例如,在開展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冊“勾股定理”一課教學時,筆者分別為學生設計了如下探究問題:
問題一: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兩條邊,邊長各為3cm、4cm,怎樣算出第三條邊的長度?
問題二: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兩條邊,邊長各為3cm、4cm,怎樣算出斜邊上的高的長度?
問題三:校園湖面上有一朵蓮花,蓮花比水面高出1m,當風吹過之后,蓮花落在水面上,移動的水平距離為2m,怎樣算出湖水的深度?
問題一主要針對學困生,要求他們能結合給出的條件,學會運用勾股定理的公式算出第三邊長度。問題二主要針對中等生,加深了難度,要求他們能結合已知條件,進行提升訓練,提升數學能力。問題三主要針對學優生,明顯拓展了數學思維深度和解題難度,通過引入生活化、應用性數學問題,啟發學生結合湖水場景和題設文字等信息,學會轉化成圖形,并應用線段間的關系來探究解出湖水的深度,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分析、抽象等能力。
為切實落實“雙減”要求,真正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達到減負增效的教育效果,必須注重數學課堂檢測作業的分層設計與訓練。創設、布置初中數學作業分層測練的目的在于考查學生在課中收獲的學習成果,以及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掌握效果,所以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實況來靈活設置作業。當然,數學測練作業不宜過多,應符合學生的分層訓練需要,摒棄那些過量、過難的作業題。
實施數學作業分層測練,尤其要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情,設計具有不同難度的數學作業。面對學困生,應堅持布置以數學基礎知識、基本解法訓練為重點的基礎型作業,適度降低難度,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作業測練的積極性;面對中等生,應注重設計強化型作業,適當提高作業測練難度,促進他們進一步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而對于學優生,要設計拓展型、實踐型作業,加強應用性訓練,提高作業難度,增強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和解題能力。
例如,在北師大版數學九年級上冊“認識一元二次方程”一課教學后,筆者設計了隨堂作業測練:
測練一:判斷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C 4x2=ax(其中a 為常數) D 2x2+3x=0
測練二:舉出一個一元一次方程,觀察并解出該方程;舉出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出該方程的根。
測練三:拓展應用題:學校有一塊長40m、寬30m的空地,計劃在中央修建一個游泳池,周圍要建等寬的便道和休息區域,且游泳池與周圍部分的面積之比是3:2,請你為這塊場地建設提出設計方案,畫出圖形并用相關尺寸表示出來。
測練題一為基礎型作業,主要面向能力偏弱的學生,著重考查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等基礎知識。測練題二為加強型作業,主要面向中等生,側重考查學生自主參與舉例、觀察、辨析、解題等方面的能力。測練題三為拓展型作業,主要針對學優生,利用應用題形式,并融合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識,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促進遷移應用素質的有效培育。可見,教師設計的逐層推進的數學作業分層測練活動,更好地貼合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知需求,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了應有的學習體驗和成長體會。
教學評價是評價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也是促成有效分層教學不可或缺的活動環節。賞識與激勵是喚醒學生探求知識、追求進步的有益動力,尤其是班級中的學困生,他們更期待得到教師和學伴的鼓勵和贊揚。所以,在初中數學課教學中,教師應毫不吝惜自己對學生的賞識與激勵,對他們的學習情況進行分層評價,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自信,不斷增強學習成就感。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融合開展分層評價,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身心、學業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創建多樣有效的學習評價標準,對各個層次的學生施以全面評價和分析。
在評價學困生時,教師要盡量放低要求,多給予肯定和賞識,多發掘他們的優點,適當指出不足,幫助他們克服粗心、自滿等不良學習習慣,激勵他們能正視自我、再接再厲。同時,要敏銳地捕捉他們在數學課堂中的合作活動表現,對那些能認真聽講、踴躍發言、積極參加互動探究,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及時完成數學作業的學生,都給予充分的表揚。在評價中等生時,教師要啟發他們積極表達自己的學習主張,鼓勵他們發表對數學問題的見解,能做到課前主動預學、課中樂于探學、課后勤于復習,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在評價學優生時,不僅要求他們學會自主探索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提升數學綜合能力,熟練開展拓展學習實踐,持續提升自身的數學思維水平,增強創新學習意識,還要重視運用激勵性評價措施,對他們的日常數學學習、課堂表現、作業測練、考試成績等情況實行動態跟蹤和評估,以更好地發揮他們在分層小組中的引領和帶頭作用,帶領各個層次的同學一起進步、共同成長。
有效分層教學是教師充分尊重學生主體的最好體現,是貫徹落實“以生為本”教育教學理念的重要舉措。在“雙減”背景下,優化設計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具有重要的教學實踐價值,教師要堅持創設分層課堂,深入實施差異化教學,不斷走近學生,引領每一個學生盡情享受愉悅、自由、公平的數學學習過程,感受到數學學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