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妙
摘要:“雙減”背景下探索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實施策略,助力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心理教育的能力,促進家長更好履職,學校和社會更好引導和支持家長開展家庭心理教育,從而提升孩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實現育人目標,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關鍵詞:“雙減”;家長;工作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2-0063-04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學生成長環境不斷變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更加凸顯。2023年2月,《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青少年抑郁風險檢出率高達24.6%,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1]。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強調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雙減”政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相繼出臺,不僅是對我國教育格局的重大調整,更是教育觀念的重大變革;不僅對學校育人體系進行了進一步科學定位和整體優化,也為家庭教育回歸本源、主動作為,發揮自身獨特的教育功能指明了方向[2]。在“雙減”背景下如何通過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有效指導,把更多時間還給孩子,“減出來”的時間去哪里、做什么,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新增”什么等問題,成為新時代教育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議題。這些問題驅動學校攜手家庭,合力探索家校共育途徑,助力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心理教育的能力,促進家長更好履職,學校和社會更好引導和支持家長開展家庭心理教育,從而實現提升孩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育人目標,為其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雙減”政策要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長應該明確“雙減”是為了增效和賦能,減掉的是孩子的壓力,而不是家長的責任。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需要凸顯“雙增”,一是增加家長的責任心,二是增強家長的“教育能”,即增強家長“教育的能量”和增強家長“教育的能力”。為此,筆者所在的福建省廈門市金林灣實驗學校成立了“臻美家校”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下設“心橋工作室”,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活動,把家長請進學校,探索“雙減”背景下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的實施途徑,引導家長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正確理解“雙減”,增強責任意識,明晰共育方向,增長教育本領,提升育人實效。
一、“雙減”下的家長育兒理念的轉變:減少補習,增加興趣
“雙減”背景下,增強體質健康,提升藝術素養,激發孩子潛能,發展多元興趣,是積極心理取向的家長心理健康教育亟需重視的議題。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首席專家、重慶師范大學教授趙石屏指出:“家長對孩子身兼多重責任,不應僅僅體現在關注學業成績上。如果家長只關注分數,在某種程度上是失職的。”“雙減”政策出臺后,伴隨著作業量減少帶來的課外時間增多的現狀以及藝術素質測評納入綜合評價的趨勢,家長的補習教育決策有所改變,減少學科類補習班,向非學科類傾斜。“家庭教育促進法”也明確規定了家庭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對孩子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3]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即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省智能、自然智能,這八種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進行組合,使得每個人的智能各具特點。基于此,家長需要轉變育兒觀念,教育的方法、內容、評價應該更加多元化,以激活孩子不止一種的智能,為其全面發展和發揮個性特點創設條件,增強其自我探索與發展。
在“減負增效,育見成長”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中,我校設置“暢游‘心世界,開啟多元智能”親子游園會活動。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共設置了8個攤位,分別對應不同智能。含體現語言智能的“愛的五種語言”項目、體現邏輯—數理智能的“掌握命運之牌” 項目、體現空間智能的“‘我們這一家創意擺拍”項目、體現身體—動覺智能的“親子出擊,一擊全中” 項目、體現音樂智能的“親子合奏我愛我家”項目、體現人際交往智能的“親子信任之旅”項目、體現自然觀察智能的“探秘校園花花世界”項目、體現自我認識智能的“我是寶藏男孩/女孩”項目,引領學生暢游“心”世界,開發“新”智能。在各個關卡,學校精心準備的小禮物也特別指向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有魔方、七彩色筆、游戲繪本……親子組隊,集齊八個智能徽章,可獲得藏寶圖提醒,獲得“物說我心”家庭親子博物館紀念品一份。通過多元智能攤位的探索,家長攜手孩子沉浸式體驗“雙減”的政策導向,多元看待孩子發展的可能性,給孩子更大的發展空間,響應“補趣不補習,賦能心力量”的倡議。
二、“雙減”下的孩子學習心理輔導:減少壓力,增加動力
“雙減”應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而非減掉孩子的學業主責,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應在減輕孩子壓力的前提下,進一步增強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阿德勒認為,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家長需要做到課題分離。如果家長無法做到課題分離,將會把自身對于學習的未完成事件和期待加諸于孩子身上,日復一日,家長的期待累積成孩子的壓力,導致親子雙方產生激烈沖突,或孩子對學業產生厭惡情緒。因此,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將“外歸因”轉為“內歸因”,即改變認知: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自我實現的途徑,而不是為家長學、為老師學。“雙減”政策減輕了孩子身上的負擔,對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與自律能力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長應通過科學的教養方式,減輕孩子的學業壓力,助力孩子自發地形成“勤學—樂學—善學”的良性循環動力系統。
在“減負增效,育見成長”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中,設置“鴨梨君V.S加油鴨”專題活動。團體帶領者以學習力的構成要素為話題,引導家長使用焦點解決短期療法技術中的評量問句自評,量化孩子目前的學習動力值,同時覺察“沒有被家長看見的,并不代表沒有”。家長通過分組扮演“鴨梨君”和“加油鴨”活動,體驗自己對待孩子學業的不同態度與期待對孩子產生的不同結果,明晰孩子作為學習的主體責任人、家長作為孩子學習陪伴者所應擔當的不同使命。在家長的感受分享中,總結出孩子學習動力充足時共同特征:興趣濃厚、目標明確、態度端正、心態樂觀、自制力強、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結果有正向反饋等。家長領悟有目的、有反思地將工具性需求與價值性需求融合的方法[4],在孩子每天的學習中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在追求學習成績時,更多地關注成績背后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培養。
三、“雙減”下的家庭人際關系維系:減少要求,增加溝通
心理學強調“關系大于技術”,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是實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雙減”為家長緩和家庭人際關系創造了機會。在親子交流溝通中,家長如果善于傾聽孩子的煩惱,能讓孩子感到被家長理解、接納和支持,可以有效維護和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增進親子情感,否則會讓孩子報喜不報憂,內心處于彷徨無助的狀態。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家長通過學習“溫柔而堅定”的教養態度,看到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尊重孩子的意見,抱持孩子的負面情緒,學會如何去關愛孩子。
在“減負增效,育見成長”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中,我校設置“‘戲說親子關系”專題論壇劇場活動。論壇劇場以生活議題為藍本,重演家庭中常見的矛盾,讓親子回溯到矛盾發生的當下,看見并積極尋找解決策略。該專題論壇中,以繪本故事《等一會兒,聰聰》為腳本,邀請家長們進行角色扮演,家長根據腳本,聯結自身的家庭場景,演繹出屬于自己的家庭故事。在這樣的論壇劇場里,家長們沉浸其中,仿佛回到學生時代,感受孩子的感受,展現和看見當下的親子關系。活動中允許家長們進行“積極暫停”。“孩子的失落情緒后面藏著哪些渴望?”“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種方式跟孩子溝通呢?”等問題激發不同觀點的碰撞。家長們在家庭劇場與多元觀點中,覺察到“不當的溝通方式會激化小沖突,放大成親子關系中的裂痕”,領悟到在與孩子的對話中“提供多選擇的話題”“多表達觀察與感受”等方式更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信任和尊重,打好建立良好家庭人際關系的基礎。
四、“雙減”下的家庭成員情緒調適:減少焦慮,增加理解
“雙減”的總目標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治理校外培訓機構,減輕孩子的學業負擔,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構建良好教育生態。雖然多數家長對“雙減”政策所倡導的理念以及出臺的相關措施持支持態度,但作業減少后家長擔心孩子無法及時鞏固所學知識,以等級替代分數使得家長因無法得知孩子的學習掌握程度而產生焦慮情緒。因此,學校需要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引導家長看到焦慮背后所隱藏的自身成長過程中的期待,并達成對自身的理解與接納,才能進一步去克服家庭教育中的短視化和功利化傾向。
在“減負增效,育見成長”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中,我校設置“聽見‘情緒信使的聲音”體驗活動。薩提亞認為期待可以是對他人、對事件,也可以是對自己的,但“只要是對外面的人事物,就是把幸福的鑰匙交給了別人”[5]。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往往習慣于將期待投注于孩子,因此,要緩解家長的教養焦慮,需要引導家長將期待轉投于自我。此次工作坊中,團體帶領者邀請家長們模擬“一分鐘”隨堂測驗。在短短的一分鐘內,家長們積極投入,緊張做題,在真實情境體驗中,貼近和理解孩子的焦慮。接著,帶領者從“認知—生理—行為”的角度對情緒進行剖析,理解情緒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從而影響家庭成員的溝通方式和關系。繼而幫助家長分析可能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從薩提亞的冰山理論看到藏在情緒背后的需要,引導家長將期待轉向自己——“你期待孩子學業有成,那就問問自己,如何做才能匹配一個學業有成的孩子的家長?”同時,學會把情緒當成“信使”,傾聽“情緒信使”的聲音,通過覺察、接納、傾聽、思考四個步驟,看見情緒,理解情緒,接納情緒,調適情緒。
五、“雙減”下的家庭互動方式優化:減少任務,增加陪伴
“雙減”背景下,學校需要引導家長認清自己的角色,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家庭成員之間的活動具有累積效應,家長始終與孩子保持良性互動,成為與孩子并肩而行的朋友,孩子也能把家長當成交心的對象,在遇到自身無法處理的狀況時,積極地尋求家庭成員等重要他人的幫助。高質量的陪伴,不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陪伴,更是精神的陪伴。家長應提高親子陪伴的質量,即重在心靈互通的“在位陪伴”,而不是布置任務的“在場陪伴”。家長不要一味盯著孩子學業成績,在孩子的課余生活中額外增加學業負擔,而要在優質的家庭互動活動中,培養孩子的感恩、樂觀、抗逆力、心理彈性等積極心理品質,為其形成健全人格和終身學習蓄能。
在“減負增效,育見成長”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中,我校設置“有陪伴,才有培養”P4P父母哲學團體活動(P4P,即Philosophy for Parents)。活動伊始,團體帶領者搜集家長們關于“日常生活中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做事”的答案,家長們眾說紛紜,回應“洗衣服、輔導作業、帶娃、運動、讀書”。接著,團體帶領者邀請家長們分組討論以下假設性問題:“假如你身邊的人要陪著你做某件事,這個陪伴者可能會做些什么?”“這個陪伴者不太可能會做什么?”“有人陪和沒人陪有什么不同?”“你希望有人陪你做這件事情嗎?”在家長們的分享中,團體帶領者引領家長們勾勒出“陪伴者”的角色輪廓,并在哲學“產婆術”式的對話中,啟發家長思考:“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管理,與陪伴有什么區別?”“抓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像個(某種職業、職務或角色)?”“家長究竟應該像個,還是應該像個足夠好的陪伴者?”在對問題的探索中,家長們共同梳理了高質量陪伴的特點:(1)家長與孩子一同制定清晰的規則,并且共同遵守;(2)家長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并能理解孩子的感受;(3)關注過程比關注結果重要,家中需要看見孩子在學習或其他任務中付出的努力;(4)家長陪伴孩子的方式應該讓孩子感到自由且受保護,而非過度干涉,家長以溫情、信任、鼓勵、肯定等態度來回應孩子,同時注意多個成員之間保持態度的一致性;(5)家長應和孩子建立相互合作與支持的關系,達成共識并朝著共同目標前進。
我校在“雙減”背景下實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讓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抽象概念,通過工作坊序列化的深度體驗活動看見并解決家長的心理困惑,同時形成有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途徑,為孩子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的成長是在系統中發生的,除了學校指導家庭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把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等多方力量整合調動起來,形成多元鑲嵌、協同聯動的常態化成長服務體系,其實質是以廣闊和開放的視野整合形成兒童心理健康服務共同體,這樣才能更好地增強兒童心理健康服務能力,提升兒童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傅小蘭,張侃,等.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2]李一凡.“雙減”政策下,家庭教育將面臨三個重大轉變[N]. 中國教育報,2021-09-19(4).
[3]陳明,楊詠梅. 如何緩解“雙減”后出現的新焦慮,這些實用建議家長請收好[N]. 中國教育報,2021-11-29(4).
[4]田宏杰. “雙減”為何減不下家長的教育焦慮[N]. 中國教育報,2022-01-23(4).
[5]維吉尼亞·薩提亞.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