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瑤 ,肖文君 ,張小云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是中職院校機電專業(yè)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及理論性,內容較為廣泛,主要包括電工知識、模擬電子及數(shù)字電子三大部分,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具備專業(yè)所需的電子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電工技能,能夠解決生活中的電類問題,為后續(xù)的專業(yè)課打下基礎[1]。而現(xiàn)階段,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各種新理論、新技術層出不窮,偏重理論知識講解的傳統(tǒng)教學法已然不能適應當前教學[2]。基于此,文章將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應用于“電工電子技術”課程中,通過具體的實施來研究PBL 教學法應用于該門課程的應用效果,以期為中職院校的“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提供幫助。
PBL 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教學,在教學中,首先由教師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結合生活實際,提出一個真實的問題情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根據(jù)問題,抓住核心要點,找到解決問題所涉及的知識及技能,然后小組分工合作、制定解決方案,從而解決問題,獲得新知[3]。
近年來,PBL 教學法不斷從醫(yī)學領域走向理工科領域,在教育部對職業(yè)教育的重視下,機電專業(yè)以及其他專業(yè)也在不斷進行嘗試與探索。同時中職院校的“電工電子技術”課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技能,強調運用所學知識及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火警報警器及自動控制電路的設計等[4]。因此,將PBL 教學法融入該課程,將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中,很好地契合了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期待學生所要達到的標準及教學結果[5]。在“電工電子技術”這門課程中,學生首先需要掌握電工的基本知識,學會使用基本的電工工具;其次,從企業(yè)的角度出發(f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很多企業(yè)不再需要“流水線”員工,更多的是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思辨能力且能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員工;同時,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注重對學生職業(yè)道德的培養(yǎng),強化安全生產(chǎn)、產(chǎn)品質量,培養(yǎng)具有較強的團隊意識、責任心且溝通能力居上的中職生[6]。
本文以“電工電子技術”課程中“組合邏輯電路的設計”這一節(jié)為例,結合PBL 教學法進行研究[7]。該部分的教學內容實用性較強,貼合生活實際,是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僅承接前面所學的電路圖、邏輯狀態(tài)表、邏輯表達式等知識,而且為接下來的加法器、頁碼及編碼等知識做鋪墊。同時,該部分內容還含有實驗部分,學生可以通過Multisim 電路仿真軟件去動手實操,了解組合邏輯電路設計的背后原理[8]。
對教學效果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這是教學改革取得成效的關鍵。為改變僅由期末考試成績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局面,文章采用多元化評價模式,即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元以及評價內容多元[9]。在評價內容上,結合“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特點和性質,將評價內容分為實操能力測試、期末考試、平時成績,其中實操和期末考試各占比30%,平時成績占比40%。平時成績主要由出勤率、課堂表現(xiàn)、小組合作、成員自評與互評、成果展示構成,并以公開透明的形式進行,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從而予以提升與改正。
本文將參考Hmelo-Silver 的PBL 教學流程,結合中職生的特點、“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性質以及教學目標[10],將PBL 教學法的流程分為以下五個階段,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PBL的“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流程
PBL 教學法能否運用于“電工電子技術”這門課程,主要看其在教學實踐中是否能落地,是否能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在這一小節(jié),文章將根據(jù)上文提及PBL 教學法的教學流程結合“組合邏輯電路的設計”進行具體的教學改革實施[11]。
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2023年7月成都舉辦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視頻,從視頻中發(fā)現(xiàn),某個運動項目有A、B、C三位裁判,比賽選手的晉級結果由三位裁判決定。假設學生是這場比賽的電子設計師,為晉級結果設計一個能直接知道晉級結果的電路[11]。功能要求:只有兩位及兩位以上的裁判表示同意,該名選手才能晉級,否則表示晉級失敗;用“0”表示晉級失敗,“1”表示晉級成功,且只能用“與非門”來實現(xiàn),并用Multisim軟件對結果進行驗證[12]。
學生根據(jù)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及要求,確定問題背后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最終制定解決方案[13]。經(jīng)組內成員合作探究得出,要想比賽的結果一目了然,需要設計一個“三人表決器”。學生根據(jù)功能要求,由此可得出以下設計思路:設A、B、C為輸入變量,即裁判的表決,同意為“1”,反之為“0”;Y為輸出變量,即選手的晉級結果,晉級為“1”,反之為“0”。通過深入探討、分工合作,最終得出“三人表決器”的設計方案,如圖2所示。

圖2 “三人表決器”的設計方案
小組制定解決方案后,根據(jù)輸入變量和輸出變量之間的關系,可以得出,只有當輸入變量A、B、C的值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為“1”時,輸出變量Y才能為“1”,其余的情況,輸出變量都為“0”,如表1所示。

表1 “三人表決器”的邏輯狀態(tài)表
得出邏輯狀態(tài)表后,結合學生之前所學邏輯關系的轉換與化簡,由此可得出上表所對應的邏輯表達式。在這里需要明確功能要求中提及的“只能用‘與非門’實現(xiàn)”,即最終的表達式需化簡為“與非”的關系。
根據(jù)邏輯表達式,可以得出設計的“三人表決器”需要4 個“與非門”才能實現(xiàn)。因此,“三人表決器”的邏輯電路圖如圖3所示。

圖3 “三人表決器”的邏輯電路
學生通過之前所學習的Multisim 仿真軟件對“三人表決器”的功能進行仿真,最終的仿真結果與預想的結果一致,如圖4 所示。

圖4 “三人表決器”的仿真圖
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后,教師組織小組成員對各自的成果進行展示,并說明組內分工情況、“三人表決器”的設計思路以及在使用Multisim 仿真軟件時遇到的困難和解決困難的方法等。同時,其他小組成員可以對展示小組提出疑問,再由展示小組進行解答。
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將“組合邏輯電路的設計”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整理、總結、梳理。對各小組的匯報結果及各小組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表現(xiàn)進行表揚、批評,結合當天的教學內容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們對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有更深刻的了解及認識,并嘗試將所學內容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在授課完全結束后,比對同年級、同專業(yè)以及相同學習能力的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的成績[14]。結果顯示,兩班學生的理論成績相差不大,而在操作技能上,實驗班學生平均成績在基本操作、電路裝配與調試以及數(shù)據(jù)處理方面均高于對照班學生,如圖5所示。

圖5 對照班與實驗班學生成績對比
同時,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開展無記名的問卷調查,并且使用SPSS 軟件對兩個班的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15]。分析結果顯示,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在學習興趣、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協(xié)作能力、思辨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上均存在明顯差異(p<0.05),如表2 所示。通過對學生的深入了解得出,學生對PBL教學法的認同來源于:1)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少講、精講;2)由現(xiàn)實中的問題引入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習興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3)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基本由學生自主完成,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4)小組合作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而且能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16-18]。

表2 對照班與實驗班學習成效的差異性比較結果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實踐證明,PBL 教學法運用到“電工電子技術”課程中,能夠充分地將所學知識用到實處,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使學生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有效地掌握關鍵點,形成一套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的解決方案。因此該教學法能有效地改善傳統(tǒng)教學當中的不足,與當今所倡導的培養(yǎng)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技能人才目標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