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慶
隨著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教學以單篇講解為主的模式被摒棄,單元整體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教學是指教師以單元主題為中心,有效整合多種學習資源并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在多方面的作用,開展多樣化教學。因此,教師在小學單元整體教學中,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學習發展的需求,優化教學程序,切實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不是隨隨便便就想出來的,作為一種具有發展意義與價值的教學模式,必然有理論支撐。
一是依據整體性原則。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是重要的哲學觀念,運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是強調和突出教學的整體性。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體現了知識和能力系統性的編排特點,適合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教材中每個單元由多個板塊組成,普通單元中有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等,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重視引導學生解讀單元導語,研讀單元系統內容,在確定單元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整合與協調單元內各板塊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能力,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語文學習實踐活動,加深對單元知識的理解與體會,實現對單元學習內容的全面把握。
二是依據學生主體原則。在課程改革向深水區行進的過程中,與傳統教學要求不同的是,教學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徹底改變過去教師主宰教學的情形,亦即體現學生主體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課堂還給學生,按照以學定教的理念開展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充分體現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此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單元整體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創設適宜學生的真實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和諧、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中自覺能動地開展學習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學生不僅能夠積累豐富的知識,開闊學習視野,而且能夠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是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是整個教學改革中重要的理論基礎,同樣對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具有支撐意義。建構主義理論對于教學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知識觀、學習觀等層面上。從知識觀的角度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屬于個體對現實的理解與假設,因而個體對知識建構的理解必然受特定經驗與文化的影響;從教學角度看,建構主義理論提出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主體對客體進行探索和理解的過程;從學習觀的角度看,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有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基于上述認識,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做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促進者、陪伴者,這樣才能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開展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并不是讓教師做甩手掌柜,還需要教師積極探索相應的教學策略,有效推進單元整體教學穩步扎實進行。
一要突出單元整體教學主題。在單元整體教學中,突出教學主題需要教師根據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并結合單元學習內容進行整合。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人文主題是學校生活,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安排學習的課文有《大青樹下的小學》《花的學校》《不懂就要問》。據此,教師可以提取單元教學主題為“尋找校園的魅力”。基于這樣的單元教學主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主感受課文中具有新鮮感的詞句,積累表達校園新鮮感的詞句,還要重視體會校園中學習的樂趣與魅力,為后續寫自己的校園積累素材。
二要運用單元整體教學平臺。單篇課文的教學內容顯得單薄,教師以單元整體為教學平臺,就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內容的厚實,容易找到學習的重心和關鍵。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將課內閱讀引向課外,可以避免學生課外閱讀的盲目與隨意。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這是一個神話單元,有中國古代神話也有外國神話。學生讀完單元中的神話課文后,教師可以按照課文比例指導學生拓展閱讀《夸父逐日》《共工觸天》《嫦娥奔月》和《瑪雅創世傳說》。學生集中閱讀多個神話文本,對神話尤其是創世神話有了深入的理解,有效延伸了單元學習內容,更深刻地感受到神話神奇的特點。
總之,單元整體教學符合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