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周君倩(1984~),女,漢族,山東鄒城人,山東省菏澤魯西新區萬福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在小學階段,常見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情緒識別法和行為識別法來識別,其中,具體的心理問題有社會問題、過度性焦慮、品行問題等。這些問題的成因多來自個人、家庭、學校,所以,要定期給予學生心理干預或心理治療。文章從小學生所面對的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出發,采用預防措施,把學生的心理健康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讓小學生的健康發展和學業得到保障。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問題;預警和干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3-0023-04
在小學階段,由于心理和生理的迅速發展,加之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新奇的東西,給學生的心理發育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部分小學生受不良信息的影響,易形成不良心理,如不能及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長期下去很可能導致小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學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保證學生在義務教育期間能夠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學校、家庭、社會都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且及時地有針對性地對孩子們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將小學生的不良的心理問題消解在萌芽狀態。
一、 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識別方法
(一)情緒識別法
當前,人們對情感的認知主要是通過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言語,諸如此類。在心理方面,表現為焦慮、自卑等情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要注重對志趣相投的同學給予主動引導。有的同學在測試時感到很緊張,有的還會表現出超常的狀態,這樣的過分的壓力對他們的發展是有害的,長此以往,他們就會抗拒突破,失去信心,從而導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此外,有些學生性格急躁,常常與師生產生矛盾,無法聽取他人意見,過分以自己為中心。這種情緒跟自己的精神狀況以及家人成長的環境有關,讓他們在遇到問題時表現得太過沖動,不利于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也有一些學生有自卑感,不愿和他人進行溝通,他們的性格比較內向,不敢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這種情感會讓學生產生太多的消極情緒,對他們的精神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二)行為識別法
對抗性行為的主要特征是:過于自信,喜歡頂撞父母、教師,不尊重師長,不服從父母意志。有些父母和教師往往沒有將其視為一種心理問題,經常將其與道德問題混淆,只采取簡單的批評、處罰等手段,不但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還會使其逆反心理更加嚴重。攻擊性行為的特點是,在校園里常常發生斗毆,甚至毆打家長和老師,碰到事情總是想到用拳頭來表達,然后用武力來處理。破壞性的表現形式是毀壞公物,毀壞玩具、文具等,這可能是他們發泄情感的一種方式。針對此,必須給予足夠的關注,找出問題的根源,盡早地加以處理,防止出現更嚴重的后果。
二、 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
(一)學習方面問題的表現
有些父母對子女寄予過高的期待,往往會擠占他們的游戲時間,讓他們持續學習,或為他們報名興趣班,以幫助他們進步。但對小學生來說,正是天真爛漫、活潑開朗、愛玩的年齡,讓他們不停地學習,久而久之,就會有心理上的負擔。尤其是快要畢業的小學生,長期處于重壓之下,他們會對學業和考試感到厭煩,逆反心理會變得更加嚴重,極易意氣用事。學生厭學的后果是學習動力下降,影響學習成績;形成學習上的惡習,如逃避、拖延等;對后面的學習習慣和態度的養成產生負面影響;容易導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焦慮、抑郁等;并且影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良好溝通和合作關系。
(二)人際關系中出現的問題
雖然小學生的年齡還較小,但是他們也有著屬于自己這個年齡段的人際關系,并正在從家庭走向校園,面臨各式各樣小的“社會”問題。
1. 同伴關系問題
小學生在同學間的相處中可能出現排擠、欺凌、孤立等問題,導致他們感到心理上的痛苦和孤獨。這種問題可能導致他們對社交關系產生恐懼,影響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發展。
2. 師生關系問題
小學生與自己的老師之間的關系也可能出現一些危機。有些教師缺乏與小學生有效溝通的能力,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教學內容,產生隔閡或不和諧的關系。這可能對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造成負面影響,降低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
3. 家庭關系問題
小學生的家庭環境對他們的人際關系也有影響。家庭中的不良關系、爭吵等問題可能使孩子產生焦慮和不安,進而影響他們與同學和教師的關系。另外,家庭環境中的過度保護或缺乏關愛也可能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際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三)網絡沉迷問題的表現
手機和電腦已經變成了我們不可或缺的娛樂工具,手機玩得太久,會引起孩子的近視,對孩子的學習和發育也有很大的影響。為了不讓孩子玩手機,有些家長想出了各種辦法,如強行將孩子的手機沒收,很可能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甚至會反抗父母。
三、 小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小學生的心理問題跟他們自己的性格特征有關,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內向,思想比較敏感,遇事不愿意和別人溝通,經常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底,長期積累下來,就會產生不良的情感,若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導,就會成為一種精神上的壓力,進而對其精神狀態產生不良的影響。
(二)家庭原因
家庭對小學生性格的影響是深遠的。家庭是孩子們價值觀和道德觀的主要來源。在有愛和支持的家庭環境中,小學生將更有可能養成積極、負責任和善良的性格特質。父母的情緒表達和處理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情感支持、理解和共情是培養小學生積極情緒和情感表達能力的重要因素。通過家庭中的互動和交流,小學生學會與兄弟姐妹、父母和親戚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家庭給予小學生稱贊、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和健康的自尊心。在父母的愛和接納中,小學生將更容易形成積極自信的性格。
總之,家庭是小學生性格發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提供了愛、支持和指導,對小學生的性格形成、情感管理、人際交往和自主性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家庭成員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作用,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氛圍,為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有益的環境和支持。
(三)學校原因
小學生的學校生活是一個非常繁雜的社會,他們的人際關系、師生的關系、學業上的壓力都會對他們造成一些精神上的負擔。有些學校由于課業繁重、功課繁重、校園氣氛壓抑,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小學生正處在一個活躍的時期,學習的壓力剝奪了他們的游戲時間,他們的精神無法得到很好的放松,這會讓他們的幸福指數下降,也會帶來一些心理負擔,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是不利的。
四、 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干預的原則及策略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干預的原則
1. 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在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介入過程中,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都要在相互認識和尊敬的情況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促進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通過對學生進行了解與交流,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學生的心理問題可以得到有效的緩解。互相了解,使小學生能夠將自己代入到別人的立場,樂于把自己的感受與別人共享,打開自己的心靈,成長起來的小學生就會有正確的價值觀,懂得感激。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教育,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和父母對他們的關心,促進他們的人格健康發展。并以此為依據,構建以“家”為單元的“育人”教學方式,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具體的實踐探討。
2. 向心力
小學各年齡段的兒童,其心理健康問題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面對,并按照“同心同向”的原則進行。學校和老師要和父母保持一致,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在科學、健康、和諧的凝聚力理論的指引下,對學生開展精神健康教育,使其獲得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小學生心理問題干預策略
1. 強化心理輔導,提高小學生抗挫力
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并進行適當的干預,加強學生的抗挫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心理素質,使小學生能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應對生活中的某些壓力,防止負面情緒對他們的心理產生影響。學校可以開展多種體育活動和社會實踐,讓學生走出課堂,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去,從而提高他們的抗挫力;通過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責任感、競爭精神和勞動能力,為學生提供學習新事物的機會,從而提升自身素質。另外,家長也可以參與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好地理解子女,更多地關注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家庭教育過程中,能夠站在兒童的立場來看待問題,對他們進行主動的指導和強化。同時也要對他們進行相應的干預,真正做到家校合作,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全面的指導。
2. 豐富課余生活,注重排解不良情緒
小學生是一個非常活潑的年齡段,喜歡玩耍,適當的學校活動既可以豐富他們的課外生活,又可以讓他們在活動中緩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從而讓他們以更加積極、陽光的心態投入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在組織校園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與發展需求,做到豐富多彩,內容豐富。還可以舉辦多種節慶活動。
例如,舉辦節慶活動可以通過以下步驟來進行:
(1)確定節慶活動的目標和主題:例如增進小學生對文化傳統的了解、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等。選擇適合的主題,例如春節、元宵節、兒童節等。
(2)策劃活動內容:根據節慶主題,策劃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包括傳統文化表演、手工制作、游戲競賽、藝術創作、講座講解等。確保活動內容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適合不同年級的小學生。
(3)組織活動執行團隊:招募一支活動執行團隊,包括教師、家長和志愿者。每個人可以擔任不同的角色,如活動策劃、場地布置、游戲主持、技術支持等。確保團隊成員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合作精神。
然后再確定活動場地和時間,宣傳并邀請相關人員參與,并使用裝飾品和場地布置,營造出節慶的氛圍。例如,張貼彩色橫幅、掛起氣球和燈籠,擺放相關的道具和展示物品。重要的是,最后還要作活動的評估和總結。
通過以上步驟,可以為小學生舉辦多種節慶活動,讓他們在歡樂和教育中度過精彩的時光。同時,這也為他們提供了交流、合作和學習的機會,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3. 推進專題教育,營造學習氣氛
教師可以選擇適合小學生的專題,可以是與當前學習內容相關的主題,也可以是與學生興趣和社會熱點相關的主題。確保專題的相關性和教育意義。根據專題,設計一系列有趣的學習活動,包括小組合作、實地考察、調研報告、文藝表演等。這些活動可以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如講解、討論、游戲、角色扮演等。并且可以利用多種資源來豐富學習,包括書籍、繪本、音像資料、網絡資源等。通過展示和分享這些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他們深入了解專題,以此來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熏陶,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完成音樂、藝術、體育等課程,對學生的才華進行開發,從而推動他們的全面發展。在學習音樂時,可以讓他們的心情得到放松,讓他們能跟著音樂的節拍、感情的表達,調整自己的心情,讓它成為一個很好的情感出口。也可以在學習藝術時,通過繪畫靜心,培養孩子的耐性,讓他們能夠在畫畫的時候說出自己的思想,做好心理輔導。在體育教育中,通過鍛煉增強身體素質,促進身體多巴胺分泌,使其更加快樂,更加陽光。在各個課程中應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并以此為出發點,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指導。
教師要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它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學質量,也關系到家庭教育的成敗,因此,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學校與家庭要一起盡到共同的教育責任。一方面,學校老師要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提高責任心;二是要以清晰的教學目的為導向,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共識。家長和學校應該確定兩者之間的教育分工,實施合作育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在一個健康的心態中學習與發展。
五、 結論
不同類型的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各不相同,所以,在進行學生思想教育時,必須緊密聯系實際,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和性格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要學會樂觀地面對人生,家長和學校也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業和成長氛圍,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自律和情緒發泄的方法。從個人、校園、家庭等多個層面來推動學生的身心發展。
參考文獻:
[1]俞國良,黃瀟瀟.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比較:元分析的證據[J].教育研究,2023,44(6):105-121.
[2]謝春艷,孫輝,羅雅雙,等.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衛生軟科學,2023,37(6):91-94.
[3]俞國良.中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及其教育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2,43(4):20-32.
[4]曹薇.貴州省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及建議[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2(3):45-50.
[5]梁鵬艷,秦祖國,陳亞光,等.2020年廣東省茂名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教育,2022,38(6):497-502.
[6]王海玲.家校協同視域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及干預機制研究[J].品位·經典,2022(22):73-74,77.
[7]王海娟,賈赟,李壽福.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識別和干預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4):167-169.
[8]黃瀟瀟,張亞利,俞國良.2010~2020中國內地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學進展,2022,30(5):953-964.
[9]張曉軍.新疆北疆地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職業與健康,2021,37(24):3410-3414.
[10]梁汀.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探討[J].心理月刊,2021,16(23):18-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