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傲揚
【摘要】河南省非物質文化外譯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傳播。本文通過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現狀進行研究,梳理出現存的主要問題,并基于傳播學理論的視角提出河南非遺文化傳播應從明確傳播目標、注重受眾體驗、豐富傳播媒介和樣態方面入手,以期促進傳播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傳播學
【中圖分類號】G12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3-010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32
一、引言
中國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出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明,它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并在新時代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河南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地方特色突出。在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全球化進程加速的今天,對外傳播的重要性愈發突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能夠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與文化內涵,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關注度。對外傳播和外宣翻譯在本質上都是一種跨越區域、語言和文化的交際傳播活動。因此,傳播好河南非遺文化既能幫助更多人了解河南非遺文化,又能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本文在傳播學理論指導下對河南非遺外宣翻譯進行分析,探究其存在的問題并尋求優化河南非遺文化對外傳播的措施,以期對河南非遺文化國際傳播提供借鑒。
二、河南非遺外宣翻譯概況
(一) 河南非遺外宣的重要性
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僅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需要,更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類文明延續的必然選擇。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指示了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大非遺傳播力度的需要,這標志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的重要性已進一步提升。河南位于千里中原腹地,有著千年黃河文明,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品類繁多。近年來,河南省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非遺的外宣對于其存續、保護、發展及交流和研究都十分重要。截至目前,河南省共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項目4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135個,位居全國前列,省級非遺項目1030個,居全國第一。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對非遺項目配以圖文并茂的介紹,但卻缺少英文注釋及簡介,大大削弱了河南非遺“走出去”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做好河南非遺的外宣工作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河南非遺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二)河南非遺外宣現狀及問題
1.外宣資料匱乏
截止到目前,通過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主題檢索,可得到相關文獻共370篇,然而其研究內容多數為河南非遺的傳承、保護、創新等,涉及到非遺外宣翻譯的較少。由此可見,目前河南非遺已受到一定重視,但其外宣、外宣翻譯等方面所受關注度仍欠缺。
此外,在宣傳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中,配有外文翻譯或形成雙語對照的極少。例如,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在2022年發布了“河南非遺這十年”宣傳報,用一張圖來介紹河南非遺十年以來取得的成就,包括該領域重大戰略措施、取得的喜人成績等,直觀展現出河南在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做出的努力及成效。然而,畫報中只有中文介紹,未配外文譯文。隨著近幾年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抖音、微博、快手等傳播平臺積累了大量用戶,并推出了適用于海外用戶的國際版本。然而,在這幾個平臺搜索后發現同樣的問題存在,如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智慧化中心雖然在抖音平臺開設了官方賬號“河南非遺”并發布了一些制作精美的視頻介紹河南非遺項目,但并未設置英文講解,而在微博平臺則搜索不到有效的官方賬號。這些現象說明河南非遺在外宣方面還存在一些欠缺,針對的目標群體主要為國內用戶,海外用戶想要了解河南非遺文化時則缺少了解渠道,阻礙了其對外傳播。
2.現有譯介質量參差不齊
傳播學理論認為,傳播主體是傳播活動的發起者,是傳播活動的中心人物,對傳播過程產生直接影響。在整個傳播過程中傳播主體不僅需要對傳播信息進行甄別、篩選、加工、處理,同時還擔任傳播內容“把關人”的角色,負責對非遺信息進行審查與合理過濾,保證信息的權威性和準確性。河南非遺文化極具地域特色,內涵十分豐富,因此在翻譯時對譯者的翻譯水平、文化素養等都具有較高的要求。然而,在檢索現有河南非遺外宣文本后,筆者發現如下問題:
(1)文化專有項翻譯不規范
文化專有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統一,而在對有限的英譯文本搜索查證后,可以發現目前河南非遺可檢索到的譯文中對文化專有項的翻譯存在多種版本,如洛陽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唐三彩,《河南省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參考(試行)》規范唐三彩的英譯為“Tri Colored Glazed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而《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簡介》顯示的唐三彩譯文則為Tang Tri-colored Glazed Pottery。又如世界級非遺保護項目太極拳的英譯,中國文化網英文版頁面中有篇介紹太極拳的文章標題為“Tai Chi”,正文則通篇選用Taijiquan為英譯,前后不一,會給讀者帶來閱讀障礙,甚至使讀者一頭霧水。文化專有項的翻譯不統一、不規范會導致海外讀者在閱讀相關資料時產生誤會,不利于河南非遺文化的對外推廣。
(2)譯文介紹深度不足
河南省的非遺文化豐富多彩,具有其特殊性和地域性,在翻譯時需要考慮目標受眾對源語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接受能力,這樣才能最大化展示河南非遺文化獨有的魅力。
現有譯文存在對相關聯文化背景介紹不足的現象,如在一篇介紹河洛大鼓的外宣文章中寫道:“Heluo Drum is a folk opera popular in Luoyang,the history of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實際上,河洛大鼓是在洛陽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琴書舊稱“琴音”,早期的伴唱樂器是我國傳統的七弦古琴。后在20世紀初,洛陽琴書和“單大鼓”結合,并從“河南墜子”中吸收了一些曲調,從而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地方曲種——河洛大鼓,其唱腔較之于其他傳統劇種質樸流暢,便于敘事和抒情。忽視對相關文化背景的介紹可能會導致讀者不能夠全面了解非遺文化,形成錯誤認知,只對河南非遺文化形成表層認知。
(3)譯文存在錯譯、漏譯、過度直譯等現象
在一篇用中英雙語介紹洛陽國家級非遺項目洛陽牡丹花會的外宣文章中寫道:“With the increasing need for better flower tou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number of Luoyang peony reaches 23 million,with more than 980 varieties.”譯文雖然能夠體現出洛陽牡丹現有數量之多、種類之繁,卻漏譯了中文文本中提到的花后“魏紫”“玉板白”“潛溪緋”等具有特殊意義的牡丹花種類,不能完全展現出洛陽牡丹花會的魅力。
此外,關于河南非遺英譯本,多數譯文都以直譯為主,忽視了目標語受眾的接受程度和目標語的文化背景。如河南的傳統曲藝項目“河南墜子”被譯為“Henan Zhuizi”,“Zhuizi”即墜子,是一種演奏方式,對于目標語讀者來說并不好明白。再如“洛陽水席”的英譯名為“Water Banquet”,將水直譯為“water”,忽視了“water”在英文中僅指無色無味的水,而非洛陽水席“湯湯水水”的意思。過度的直譯會降低目標語讀者的閱讀體驗,也會使讀者喪失閱讀期待。
3.國際關注度不足
較之于其在國內的傳播力度,河南非遺在國際上的傳播力度仍需提升。筆者在網上搜索時發現,無論是官方媒體還是自媒體,國際上對于河南非遺文化的關注度都較低,可檢索到的海外媒體介紹河南非遺的文章多與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關,有零散文章對龍門石窟、朱仙鎮木版年畫進行介紹,但篇幅較少。這說明國際社會對河南非遺文化認同感仍需提升,對河南非遺的需求較少且集中在幾個流傳度較高的項目上,廣度有所欠缺。
三、傳播學與河南非遺外宣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傳播學早期人物哈羅德·拉斯韋爾于1948年提出信息傳播過程中著名的“5W”模式,即傳播主體(who),傳播內容(says what),傳播途徑(in which channel),傳播受眾(to whom),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奠定了傳播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后理查德·布雷多克沿用并豐富了拉斯韋爾的5W傳播思路,于1958年增加了傳播環境(what environment)與傳播動機(what aim)兩部分,擴展為7W模式,豐富了傳播環節和要素。
翻譯是一個譯者將源語文本中的信息通過加工處理轉換成目標受眾可理解的文字符號并傳遞出去的過程。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翻譯本質上是一種傳播現象,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特殊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傳播,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其落腳點是為了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再現非遺文化的魅力。要想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譯者在進行非遺文化外譯時就應該遵循傳播學的規律。傳播理論和外宣翻譯實際應用的有機結合為外宣翻譯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和理論支撐,對拓寬和深入外宣翻譯研究和實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四、傳播學視域下河南非遺外宣翻譯策略探究
(一)明確傳播動機
非遺文化的外譯旨在更好傳播我國世代相傳的文明精華,將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到全世界。外宣翻譯要有所針對,明確目標受眾。針對性是對外宣傳工作的靈魂,是決定對外宣傳成敗的核心問題。在進行河南本地非遺外宣時,應首先明確其動機是促進河南非遺更好的傳播。只有明確出發點,才能以此改進外宣策略,從而幫助河南非遺資源對內得以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對外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擴大其國際影響力,推動塑造更好的國際形象。
(二)以受眾為中心
傳播學代表人物拉斯韋爾的“5W”理論認為,傳播效果是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而其他4個要素則是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基于這個觀點,要想做好非遺文化外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考慮盡可能取得目標受眾的認同以取得最好的傳播效果。根據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是“能動的個體”,受眾使用媒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的選擇具有主觀能動性而非被動接受,受眾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媒介,受眾也掌握著媒體的使用權和控制權。因此大眾傳媒在傳播過程中應更加重視對受眾的研究,重視對受眾的需求研究,充分滿足受眾的需求以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河南非遺文化的外宣要想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就要重視受眾的文化認同。如果傳播的非遺信息不符合受眾的心理期待和文化需求,會大大影響傳播效果。河南非遺文化對外傳播的主要受眾是海外讀者,在傳播過程中需考慮文化差異,由于海外讀者的世界觀價值觀等與中國人差距較大,他們對同類型信息的接受偏好和習慣的信息呈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在河南非物質文化中,有許多帶有地方特色的名稱,在英文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匯,而這些名稱的翻譯多采用了音譯的翻譯策略,例如“河圖洛書”的英譯為“Hetu Luoshu”,“大平調”的英譯為“Dapingdiao”,這種翻譯策略雖保留了河南的文化特色,卻忽視了受眾在文化認同方面的障礙,沒有對文化背景進行解釋,難以達到理想的非遺文化傳播效果。外宣翻譯是兩種文化的交流,在翻譯時對于具有本土特色的詞語需要進行一定的背景解釋。因此,在翻譯河南非遺文化時需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選擇接受程度較高的傳播內容,采取正確的傳播形式和策略,優化傳播效果。
(三)多元化傳播途徑
加拿大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信息,即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從這個角度來說,傳播媒介和傳播內容的重要性不相上下,如果不能選擇正確的傳播媒介,傳播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如今,信息技術尤其是5G技術日益普及,信息傳播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單靠紙媒等傳統媒介形式已無法滿足大眾獲取信息的需求。相較于在傳統媒體時代讀者只能單向接收信息,數字媒介具有交互性、個性化等特點,能夠充分調動受眾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在此背景下,河南非遺傳播應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實現非遺資源跨時空、跨媒介的數字化轉型。然而,目前河南非遺的數字化傳播還存在一些局限,例如可檢索到的官方數字非遺平臺如“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河南非遺”微信公眾號等傳播的信息數量不少,但數字技術的應用水平仍有待提升。此外,有些傳播平臺雖借助圖片、影像等傳播非遺信息,但存在讀者意見得不到溝通、信息傳遞不及時等問題,本質上仍把數字媒體當作傳統媒體來使用,忽視了數字媒體的互動性等獨特優勢。
河南非遺的傳播要找準合適的切入點,選擇符合當代人生活習慣的傳播方式,合理利用多元化的傳播媒介,通過數字媒體將河南非遺的精神內核傳播出來,使受眾可以隨時隨地接受其熏陶。參考2019年在海外爆火的博主李子柒,她用短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中國特色文化和美食,表達了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活理念,深受海外受眾喜愛,河南省非遺文化的傳播主體也可以充分利用CGTN頻道、Twitter、YouTube、Tiktok、Snapchat等海外用戶使用較多的平臺展示本土非遺成果。同時,也應早日建設官方的河南省非遺文化國際網站,完善河南省非遺對外譯介資料,多途徑、全方位對河南非遺文化進行宣傳,幫助其更好走向國際舞臺。
五、結語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對外傳播對于中國文化進一步“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傳播學角度出發,通過分析河南非遺文化的外宣情況,并結合傳播學5W要素,從傳播目的、傳播受眾、傳播途徑方面等方面探討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的提升空間,以期對河南非遺文化的外譯提供一定的參考,助推其走向國際舞臺。
參考文獻:
[1]聶云霞,黃文瓊.全媒體多維語境下檔案信息傳播策略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8,(4):64-69.
[2]Wils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55.
[3]杜敏.從傳播學視角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稱翻譯策略——以河南非遺名稱為例[J].海外英語,2019,(09):121-122.
[4]翟樹耀.對外宣傳與英語寫作[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174.
[5]胡慶洪,文軍.從傳播學視角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以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為例[J].上海翻譯,2016,(2):43-46.
[6]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72.
[7]劉煒.傳播學理論下的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譯介研究[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2,43(05):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