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馨怡 王依婷
【摘要】“近代湖商”于鴉片戰爭后在血緣、地緣、業緣關系作用下迅速崛起,20世紀30年代趨于衰落,以上海、蘇杭為主要商業活動范圍,以“輯里絲”為主要銷售對象的湖州籍商人群體。其中“四象”是對財富規模最大的四大近代湖商家族的統稱。劉鏞家族作為“四象”家族之首,其發家歷史、家族文化特征值得探究,本文從“彰顯文人本色:注重教育,聚書而藏”“從商敢為人先:敢闖敢拼,眼界開闊”“事業成功訣竅:誠信經營,善于合作”“幾代行善積德:賑災救難,崇尚節儉”四點分析劉氏家族文化特征。
【關鍵詞】湖商;劉鏞;家族文化;特征研究
【中圖分類號】K2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5-007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24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213287015)研究成果。
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經濟發展勢頭較為迅猛,商品交流逐漸活躍,商品貿易范圍擴大,商品品種和數量增多。傳統嚴苛的“抑商”政策有所放松,商人群體擴大,商業競爭激烈,商業活動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商幫由此迅速興起。《中國十大商幫》定義“商幫”為“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鄉誼為紐帶,以‘相親互助為宗旨,以會館、公所為其異鄉的聯絡、計議之所的一種既‘親密又松散的自發形成的商人群體。”[1]1其中血緣又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商幫中的個人成員單位由血緣關系鏈接成家族,由家族組成商幫,如湖州商幫中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黃金狗”。因此作為個人和商幫中間單位的家族在商幫研究中具有特殊意義,對獲得巨大成功的家族進行家族文化的研究,對商幫文化的透視十分有必要。
家族、家風文化澎湃流淌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家族文化中的價值信念、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體現了家族的道德風貌、精神信仰。中國傳統文化自古就認為“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起點,奉行家國一體的宗旨,將“家事”“國事”“天下事”緊密相連。從這一層面而言,家族文化的研究對商幫文化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以家族為單位的湖州商幫乘著江南人杰地靈、物產豐富的天然東風,在這片沃土上繁衍出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典型的商幫個案反映的不僅僅是區域經濟的運行規則,更是一眾群體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變遷發展中精神文明的建構。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后上海開埠,憑借輯里湖絲發家的近代湖州商幫在浙北水鄉迅速崛起,發展勢頭不遜色于當時輝煌的晉商、徽商,其中出現了一批舉世矚目的富商階層,時人用動物體形的差異劃分來對近代湖商的財產體量進行分級,“象”用以形容當時最為富裕的四個湖商家族,統稱“四象”,劉鏞家族就是其中“四象”之首。
促使劉家位列“四象”首位的是劉鏞,因此本文分析范疇內的劉家即指劉鏞及其后人。劉鏞(1826—1899),名介康,字冠軍,一字貫經,浙江烏程(今湖州)人,祖籍浙江上虞,清康熙時二十四世祖舉家遷來南潯鎮,居泰安橋邊的絲行棣,至劉鏞已是第二十九代傳人了。[2]1劉鏞的祖父、伯父、叔父、父親都是絲行的雇工,家境并不富裕,所以劉鏞在十五歲即輟學到一家綿綢布莊做學徒,每天微薄的工作報酬令一個少年的雄心在日復一日不起波瀾的生活中跳動得愈發劇烈。胸懷大志的劉鏞憑借其過人的才識和商業眼光,大膽自主地與同鄉合作,創設了自己的第一家絲行,從此開啟了致富之路,后其以絲業、鹽業為基業,逐漸建立起其商業帝國。
劉氏家族產業遍布全國各地,經年累月的打拼,世代子孫的積累,生發出特色的經商之道,孕育出富有哲思的家族文化。
一、彰顯儒商底色:注重教育,聚書而藏
富甲一方的劉鏞深知自身在受教育程度和仕途經歷上的欠缺,因而格外注重子女們的教育,希望他們能走上“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劉鏞曾孫劉訢萬憶及曾祖父的發家“訣竅”時也提道:“第三條就是后代要讀點書。這讀書這一條很重要,后代不讀書,事業就沒有后勁,而要做到官府里有人能和洋人打交道,都必須讀點書。”[3]116
劉鏞長子劉安瀾即以天資聰慧、讀書用功出名,十六歲考中秀才,曾捐資入仕工部郎中,但任職三年后仍回南潯苦讀,希望通過科舉入仕,張謇盛贊他:“豐財而嗜學,鄙富人之暗通聲氣夤緣科以為階者。”[4]367然而因中暑二十九歲早逝,未實現其鴻鵠之志。
劉鏞二子劉錦藻的學仕之路則走得更加順遂。劉錦藻(1862—1934)字澄如,譜名安江,號澄墅,少而聰穎,蓄志勵學,十四歲成秀才,二十七歲鄉試中舉,三十三歲即與南通張謇同榜甲午科進士,其后幾年則留任京官。1899年其父去世后,他回南潯為父守制三年,接手父親事業,不再北返做官。同時,劉錦藻積二十年心血,完成《清續文獻通考》400卷,與南宋馬端臨《文獻通考》等被合稱為“十通”,奠定了他在中國近代學術界的地位。
湖州素有藏書之風,坊間有諸多藏書家。劉家不僅注重讀書,對藏書也情有獨鐘。劉家第三代劉承干建造了中國最大的私人藏書樓——嘉業堂,集聚了藏書界的精華。劉承干(1882—1963),字貞一,號翰怡,因義和團事變后清廢科舉,放棄學仕之路,謹遵祖輩遺訓,轉而潛心學術和古籍收藏。劉承干于清宣統二年(1910)的南洋勸業會上開始有計劃地聚書,他常流連于狀元坊各書肆,進行大量閱讀積累,如此兩年后歸來與書商建交,辛亥革命爆發他遷居上海后又向結交的清朝遺老收書,無法花錢買到的書就雇人抄錄副本入藏。此時他距離他開始聚書僅六七年的時光,但藏書已初具規模了。1925年他于家鄉南潯建造的大型藏書閣——嘉業堂落成,嘉業堂藏書宏富,全盛時期約有1.3萬種,18萬冊,60萬卷。這樣說來,被魯迅戲稱為“傻公子”的劉承干儼然是一位聞名遐邇的藏書大家了。
二、從商敢為人先:敢闖敢拼,眼界開闊
從商敢為人先不僅是一種變通中的智慧,更是一種膽魄和勇氣。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當令人佩服,不拘泥于過去的經驗與局面,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做出正確的選擇,才有成為少數領先者的資格。劉家的經商之路便可盡數展現這般精神特質。
在劉鏞發家之前,劉鏞族人多受雇于人,其家庭并不富裕。劉鏞“十四歲,家貧不能具脩脯,乃舍儒習賈;十五歲學業于綿綢布莊,日得點心錢十文”[2]2。而當時的南潯絲業“四方商舶并至而會,金錢如流水”。劉鏞感其收入不足以起家,后在叔祖介紹下到“談德昌”絲行當伙計,此時劉鏞“年貼膳洋銀十圓”全家已經認為是了不起的收入了。但劉鏞并不以此為足,在四年時間內盡通絲行奧秘,又適逢鴉片戰爭之后上海開埠,湖絲得以熱銷海外,劉鏞就此離開談德昌,開創自己的事業。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劉鏞籌措二百塊銀元,與同鄉邢賡星、張聿屏合伙創辦小型絲行。1852年,遭受此前張聿屏撤資、家中變故等重創的劉鏞決意闖蕩上海,并在上海取得了不錯的成就。時去上海做生意的南潯商人寥寥,劉鏞卻敢為人先、勇奪先機,從中已經可以體現其超凡的膽識和勇氣了。
劉家后代在商業上的眼界較第一代劉鏞更為開闊。到劉錦藻時,劉家的商業版圖已不局限于最開始帶來巨大成功的絲業領域,在鹽業、典當業、房地產業、船運、電力、鐵路、茶葉等領域都占據一席之地,有些產業走向了全國。如此大規模的產業版圖擴張,如若沒有敢闖敢拼的精神和長遠開闊的眼界,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事業成功訣竅:誠信經營,善于合作
劉鏞家族獲得的巨大成功絕非單打獨斗出來的。劉鏞創業的開始就是和同鄉邢賡星、張聿屏合資開絲行,這是劉鏞創業生涯中合作的開始。合作五年后張聿屏撤資離去,而劉、邢兩家合作長達近二十年。劉、邢合開的絲行由劉鏞親自驗絲、掌秤,其伯舅王父則在一旁觀看、指點,勸誡他經營商業要將眼光放得闊大、長遠,如果貪圖蠅頭小利,占鄉民便宜,最終往往是損人不利己的結果。因此,劉、邢合作期間就由劉鏞“一手出納”,在邢賡星去世后,劉鏞照舊出納二十年,讓邢家后人受成,斥資析產毫無所私,盡顯誠信模范。
劉鏞1852年闖蕩上海時結識了時為上海“絲通事”的徽州朋友唐漾荷,唐漾荷幫助劉鏞熟悉了洋商內情,為劉鏞后來絲商出口的生意打下最初的基礎,這也可視為劉鏞善于合作為其商業發展帶來的裨益。也有傳聞劉鏞曾遇到將錢包遺落在劉家店鋪中的洋商,劉鏞看錢包中有巨款,趕緊設法找到施主歸還錢包。洋商被他的誠信打動,后來與他建立起專門的生意通道。商品有價,信用無價,商業交易中成交僅僅是個開始,誠實守信的經營意識卻可以使得“交易”這艘大船行穩致遠,安全到達目的地,收獲雙贏的合作目標。劉鏞在商業合作中頻頻出彩,這便免不了誠信為他帶來的助力了。
在劉氏家族的幾代輝煌之中,誠信與合作相輔相成,誠信為其贏得商業中的優質合作伙伴,并助力達成雙方長久穩定的合作關系。而大規模合作的持續對劉家提出誠信經營的要求,以此確保劉家的繁榮足以延續。
四、幾代行善積德:賑災救難,崇尚節儉
劉鏞家族之所以能屹立幾代不倒,跟其家族文化中多施義善、崇尚節儉的特征緊密相關。劉家自劉鏞始就慷慨捐資助餉,劉鏞深諳盈虛消長之理,捐資很大一方面出于行善積德,為子孫培福澤的原因,他曾說:“膚革充盈非有疾也,而陽極則亢,臟腑必有受其病者。吾歲散數千金以與人,非求福也,蓋以療吾之疾也。天地之道,蓄極必泄,吾不待其泄而先自泄也,庶以懲。夫膚革充盈者之自知其疾,而早藥之也。”[5]7他深恐自己消受過多,使得家族盛極轉衰,子孫后代不得永承祖德庇佑于不墜,十分注意適可而止,小心把握分寸。這些都是劉鏞家族得以枝繁葉茂的樸素智慧的體現。
劉家對于貧困個體的幫助數不勝數,還積極設立慈善機構用以助人。如“愛米”即劉鏞用數萬銀元借貸,取其利息以購米濟貧的濟貧機構。“儒嫠會”資助“已經出學而身后無資者,喪不能葬者,孤子無力讀書者,守節撫孤者”。劉錦藻則同本家兄弟捐獻巨資設立“義倉”。在“義倉”開倉期間,大口每日可領米五合,小口每日可領米三合。每逢冬季,“義倉”又舉行施粥賑米,讓因家貧而生活無以為繼的人們有所憑借來度過冬天。三代的劉承干擔任南潯育嬰堂董事,又與伯叔安濤、湖涵另設保嬰會,為路邊所拋之尸置棺掩埋。
國難之前,劉家也挺身而出。1898年,英國駐華公大使曾意圖與清廷交涉,其提出由英商承建蘇杭甬等五條鐵路。在各方矛盾壓力下,清廷批準浙江自辦鐵路的申請,時劉氏家族認股近百萬金,為籌建鐵路的第一大股東。1907年英國再向清廷施壓,湯緒氣憤于英國圖謀我國鐵路權的險惡用心絕食身亡,劉錦藻參與主持召開浙江鐵路公司股東大會,將保路運動發展為更大范圍的群眾運動,籌集鐵路股款達2300萬之巨,爭取到還路于民的解決方案。
劉家于他人在危難處賑災救難,于己則要求事事節儉。劉鏞長孫劉承干剛滿月時,本應設宴慶祝,劉鏞卻說:“吾求子孫生生不已……愿鋪張靡麗,聳庸俗之觀聽。且天之予人福澤,至不齊也,有以鐘受者焉,有以勺受者焉。謹身節用,則一勺之福也可以久延;縱欲妄為,雖盈鐘之福一復而立盡。世之暴殄者多天,樽節者多壽……吾生平于飲食服御均不求精美,明知區區者,不足以傾吾家,誠惜此一勺之福而不敢縱欲也。”[2]11劉鏞自己更是不食名貴,甚至身體報恙也不愿尋醫問藥。
五、劉鏞家族文化當代價值探究
“四象”之首劉鏞家族的神話似乎消散在過去的時代,但其形成的整體效應卻依舊能在當下給人帶來極大的震撼。劉氏家族“注重教育,聚書而藏”的家風沿襲,使得一個學術和藝術型的大家族落成。劉家的后人散居世界各地,將中國介紹給世界,“他們之中有研究衛星軌道理論及天體力學的航空航天專家、飛行員、醫學家、化學家、藝術家、好萊塢攝影師……”[6]115劉氏家族將尊知重教、愛書護書的理念代代傳遞,展現了望族之崇文尚學的理想色彩。更是為當代家庭樹立典范,充分發揮家庭的文化建設功能,培育優良品性,為推動地域文化、國家文化做出巨大貢獻。
劉氏家族作為湖商的商業巨頭,其獨特的經商經驗值得今人再三咀嚼。勇敢無畏、艱苦創業、誠信經營、善于合作、助人為樂、清正廉潔、愛國守法的家族文化精神,成為當代新湖商為人處世、經商創業所恪守的準則。個人到家族,家族到社會,家族文化的輻射范圍在不斷擴大,影響力也越發深刻。新湖商緊跟湖州市經濟建設步伐,利用好湖州市“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和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身份優勢,在經營發展中走好湖州經濟建設之路。
“四象之首”的美名使劉氏家族成為湖州永久流傳的佳話,同時幫助了商人這一群體落實社會責任。劉鏞家族的利益觀、道德觀和使命感,不僅影響了本家族成員,更對新湖商群體提供了寶貴的啟示,為當代湖商發展提供歷史借鑒和愛國主義精神指引。更多的“劉鏞們”開始積極探索自己的經商之道,吸收劉氏家族文化中的尊知重教的傳統,以優秀文化為導向,傳遞出勇敢、誠信、熱心、愛國的正確價值觀,以清正廉潔的家風帶動地域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將家國連一體,聚合地域精神文明建設,治家亦治國,推動整體文化的進步。
六、結語
劉氏家族成員在獲得成功之前目光遠大、敢闖敢拼,在商業經營如日中天時廣泛結交有益的商業合作伙伴,對合作伙伴和客戶誠信以待。劉家在后代培養方面注重教育,彰顯文人本色,又在獲得巨大成功之后“得諸社會,還諸社會”,大規模發展慈善事業,多因素結合、共同作用,才構成劉氏家族幾代人風雨同舟的輝煌歷史。
參考文獻:
[1]張海鵬,張海瀛.中國十大商幫[M].合肥:黃山書社,
1993.
[2]劉錦藻.先考通奉府君年譜[O].
[3]宋路霞.上海灘豪門望族[M].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4.
[4]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8.
[5]陳永昊,陶水木.中國最大的絲商群體:湖州南潯的“四象八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南潯劉家:出商入士[J].浙商,2011,(11).
作者簡介:
黃馨怡,女,漢族,浙江臺州人,湖州學院人文學院,2020級本科在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王依婷,女,漢族,浙江紹興人,湖州學院人文學院,2020級本科在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指導教師:朱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