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趙亞苓(1979~),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市富陽區實驗中學,研究方向:物理教學。
摘? 要:高中物理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推理論證能力、抽象邏輯能力和質疑創新能力。因而,基于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搭建支架,促進學生思維進階,助力學生達成核心素養落地尤為重要。文章在引入情境、提出問題、參與活動、評價總結四個教學環節中,選擇不同教學手段搭建學習支架,闡述了幫助學生跨過思維障礙,促進思維進階的過程。
關鍵詞:高中物理;學習支架;思維進階;思維障礙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2-0135-04
思維進階是以感覺和知覺為基礎的認知過程,指大腦通過感覺、知覺等思維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的性質及事物之間相互關系。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進階起點是學生已有的形象、直觀、記憶等低階認知層級,目標是邏輯推理、質疑創新、綜合應用等高階認知層級,二者之間有遞進的若干中間水平。學習支架是教師借助教學手段為學生在最近發展區搭建的“腳手架”,為學生提供的思維發展的臺階,能幫助學生跨過思維障礙,達到高階認知層級,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一、 高中物理學生“思維進階”面臨的問題
活躍的思維是高中學生掌握物理知識的基礎,但是在當前的教育中,學生在物理學習上存在思維障礙,阻礙了學生發展。
(一)教學設計粗糙,進階淺化
目前來看,受傳統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部分教師仍以考試目標為教學目標,缺乏對學生思維的激活和錘煉,缺少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等學習過程,導致學生無法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思維進階受限。
(二)學習支架缺乏,進階受制
根據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學生從不會到會,從低階思維水平到潛在發展水平,是需要支持和幫助的,學習支架便能提供這種幫助。現階段,部分高中教學時間緊張,教師應用的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忽視支架的搭建,學生難以跨越思維障礙,導致思維進階受限。
(三)支架設計過簡,進階乏力
對很多教師而言,學習支架還是一種新事物,很多教師雖然有意識地設計教學支架,如“問題支架”“情境支架”等,但限于自身能力,支架作用流于形式,對學生學習的支持度不夠,不足以支持學生跨越思維障礙,思維進階效果大打折扣。
二、 基于“學習支架”的物理“思維進階”的路徑設計與優化
物理教學大多采用情境引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評價等環節,其本質是遵循思維的進階過程。在這些環節中,合理設置學習支架,可以在為學生提供豐富學習資源的同時,幫助學生跨過思維障礙,促使學生深度探究,實現思維的進階。
(一)情境支架,精心設計,在情境中進入深度學習
情境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場景,有生活情境、體驗情境、合作情境等。教師通過情境的優化設計,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物理知識,為學生搭建必要的學習支架,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深入探究的動力,推動學生知識積累和思維的進階。
生活情境是指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活動場景,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達到解決問題目的的一種學習媒介。利用生活情境搭建學習支架,使抽象化的物理知識形象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解決問題中培養抽象思維能力,促進思維進階。
以必修一《加速度》的教學設計為例,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的物理多是形象、直觀、單一的,而加速度這個概念定義非常煩瑣,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邏輯推理能力,這時教師可以引入生活情境:賽車啟動用時2.6s速度達到100km/h,戰斗機起飛用時30s速度達到300km/h。引導學生討論兩者速度變化的快慢,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性認知。而用學過的位移、速度等物理量,都不能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所以要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即用速度變化量與所用時間的比值表示,定義為“加速度”。
在加速度這個概念的學習過程中,以生活情境搭建支架,通過對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的分析,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激發了學生的科學意識,促進了學生的思維進階。
(二)體驗支架,初步探究,探索思維方法
體驗支架,即學生在課堂上切身參與活動情境。教師利用身邊易見的物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動關聯新舊知識,從而進入探究學習,在將前概念向科學概念轉化過程中,促進思維進階。
以必修一《超重與失重》的教學設計片段為例,超重與失重原本是一種生活語言,與物理學中的意義有區別較大。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本質上認識其物理內涵,并找尋其產生的本質條件。為了幫助學生構建模型,可設計體驗情境,讓學生完成如下操作:用紙帶緩慢提起裝滿的水瓶,紙帶不斷裂;突然向上迅速提起水瓶,紙帶斷裂。提出思考問題:靜止或緩慢提升時,紙帶能夠承受瓶子的重力,為什么突然向上提升時,紙帶不能承受瓶子的重力呢?進一步展開拉力與重力關系的探究。
通過實驗展示,學生認識到物理意義上的超重與失重,重力的本質是不變的,從而激發科學意識,選擇合適的科學方法展開重力與拉力關系的研究,在模型的構建和科學的推理過程中,錘煉思維能力,促進思維進階。
(三)問題支架,引發思考,在層進中進階科學思維
問題支架是指在特定情境中,在完成教學目標遇到困難時,而提出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達成目標,以問題為“支架”,能夠讓學生自發性構建、完善物理知識結構,提升學生抽象性、邏輯性物理學科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思維進階。
1. 原有結論,提出問題,激發質疑思維
基于學生初中原有的知識結論,以問題為支架質疑,喚醒科學思維意識,在采用科學方法透過現象推理事物本質的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思維能力,促進思維進階。
以必修三中《電磁感應現象》的教學設計為例,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知道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時,導體中就會產生感應電流。教師提出疑問:切割磁感線是產生感應電流的唯一方法嗎?切割是對條件的定性描述,導體切割磁感線的本質是什么?當產生感應電流時與磁場相關的哪個物理量發生了變化呢?通過探究綜合分析,學生得出結論:部分導體切割磁感線時,改變的是閉合電路的面積,即改變了磁通量。進而猜測:閉合回路的磁通量變化,有感應電流產生,利用實驗驗證猜測的正確性。
通過對初中知識定性結論的質疑,引導學生重走科學探究歷程,對現象進行觀察、猜想事物的本質,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分析推理后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激發了學生質疑創新思維,提升了學生高階思維能力,促進了思維進階。
2. 實驗演示,展現問題,訓練創新思維
實驗是物理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實驗演示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激活學生的情境思維。以演示實驗為支架,展現認知矛盾,可以有效激發學生主動理解知識建構的意義,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提升探究思維、探究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思維進階。
以必修一《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設計為例,落體運動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運動,但它與自由落體運動并不相同。如何進行理想化抽象建立物理模型,并采用科學方法探究它的運動特點,是學生面臨的一個難點。教師可以準備兩張紙片和一塊橡皮,完成以下演示實驗:
演示1:質量大的橡皮和一張質量輕的紙片,同時從高處放下,觀察哪個下落得快?
生:重的橡皮下落得快。
師:重的物體一定下落得快嗎?
生:結合生活認知,重的物體下落得快。
演示2:兩張紙片,其中一張團成紙團,再次同時從高處放下,觀察哪個下落得快?
生:紙團下落得快。
演示3:紙團和橡皮同時放下,觀察哪個下落得快?
生:幾乎一樣快。
此時,實驗現象引發學生質疑,質量的大小與物體下落的快慢無關,那么物體下落快慢與什么有關呢?教師此時引導學生建立自由落體運動的模型,展開對自由落體運動的探究。
自由落體運動是直線運動規律的應用,如果僅給出結論加強訓練,學生也可以熟記相關知識,但缺失了建模能力、探究能力的思維培養過程,嚴重影響了后續知識結構的搭建。而以演示實驗為支架,呈現問題激發質疑創新思維,有效搭建了現象到本質的橋梁,促進了學生思維進階。
(四)活動支架,支架迭代,在歷練中進階物理思維
教學活動是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原則設計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培養學生能力,落實教學目標。以恰當的教學活動為“學習支架”,通過多層次的動態活動方式,揭示知識發生的過程,有效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提升學生知識的構建能力,促進學生思維進階。
1. 項目支架,探究引領,訓練應用思維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建構性的教學方法,教師基于真實情境提出問題,將學生的學習任務項目化,指導學生利用自身知識,結合媒體書籍等資料開展研究和實踐操作。在解決問題并展示和分享成果的過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思維進階。
以必修一中《運動和力》的項目設計為例,交通安全事故屢見不鮮,尤其是高速公路上超速或者司機反應不及時等造成的交通事故。要求學生用物理知識、量化數據,對“車輛之間最小安全距離”等交通安全規定進行佐證,創設《高速公路汽車最小安全距離分析報告》的項目學習。教師結合學生項目推進情況,及時給出引導,如以下安全距離分析報告提綱:
(1)《道路安全交通法》中涉及影響最小安全距離的規定:如禁止酒駕、毒駕、疲勞駕駛等影響反應時間的行為。
(2)影響最小安全距離的因素
(3)最小安全距離的計算
①汽車運動過程分析(建立理想模型)
②司機反應時間測定(利用自由落體運動)
③影響加速度大小的因素
④調查動摩擦因數(利用網絡資源)
⑤計算最小安全距離
(4)安全行駛倡議
教師引導學生以加速度的求解為突破口,結合所學機械運動知識,圍繞牛頓第二定律,推進項目。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物理規律的構建與理解,提升了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了思維進階。
2. 說題支架,角色引領,把握宏觀思維
說題模式,即讓學生從命題者的角度,全面分析題目,從“記憶者”的配角轉換為“命題者”的主角。以說題為支架,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遷移,還能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促進其思維方式的逐漸進階,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以高三物理高考復習階段的說題設計為例。
例題展示:(浙江省2023.06)3. 鉛球被水平推出后的運動過程中,不計空氣阻力,下列關于鉛球在空中運動時的加速度大小a、速度大小v、動能Ek和機械能E隨運動時間t的變化關系中,正確的是(? )
本題是高考物理選擇題的第三題,難度適中,側重學生能力考查,體現了物理核心素養引領下的高考命題方向。說題以小組為單位,在綜合考慮學生能力和思維差異的基礎上根據成員優勢,確定責任分工,如組織者、說課者、解題分析者等,使每個學生通過相互討論、查閱資料等方式積極參與完成自己的任務。組員的成果以書面形式展示,并由一名同學最終完成說題。
通過說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對物理觀念的認知更加透徹,能夠站在更高更廣的視角看待問題、思考題目。在完成知識構建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了科學的思維方式,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進階與發展。
(五)評價支架,立足進階,在評價中提升思維品質
教學評價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評價既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又是診斷、調控和引導課堂教學的重要媒介,積極創建與教學模式相適應的評價支架,可以全面增強學生學習能力,促進思維進階。
以上文中說題支架的教學評價設計為例,在說題進行過程中,設置組內自評表和組間互評表,突出能力提升與思維進階的評價?;ピu即對同學的參與態度、合作態度、完成任務的嚴謹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幫助學生提升“傾聽”的注意力;自評即對自己的參與態度、思維進階、能力提升等方面進行評價,幫助學生反思學習進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對自己和同伴的“說題”進行反思、審視過程中,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學習方向。小組說題完成后,教師要做出結果性評價,精準評價學生,不足之處給予指導。
教學過程中,通過相互問答或者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估,再由教師進行多維度的評價,可以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診斷學習過程,從而開拓思維,促進思維進階。
三、 收獲與思考
以多種教學方法作為手段設計學習支架,可以有效深化學生的認知,促進學生進行知識重構整合,推動學生思維發展,促進思維進階。同時,要搭建有效的學習支架,不僅要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還需要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這就對教師的學科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以學習支架促進學生思維進階。
參考文獻:
[1]馬慧佳.高三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初探——引導學生“說題”,促進思維進階[J].物理教學參考,2020(11):72-75,79.
[2]郭燕.“支架式教學”在物理難點問題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9,36(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