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文系南靖縣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立項課題“新課標引領下高中地理課堂PBL教學策略研究”(立項批準號:njkt232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鄒賜德(1987~),男,漢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蘭水中學,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
摘? 要:地理新課程體現了鮮明的使命感,要求教師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地解決問題,建構深刻的地理認知,發展地理核心素養。PBL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契合地理新課程要求。文章根據地理新課程要求,以統編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三節中的“洋流”為例,進行高中地理課堂PBL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遵循恰當的教學原則,依據具體的教學流程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希望推動地理課堂教學發展,實現地理新課程要求,提高地理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地理;PBL教學模式;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2-0159-04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教育理念以提高學生基本素質,促進社會發展為主。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地理新課程要求教師樹立生本教育理念,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方式,讓學生在成為地理學習主人的過程中發展地理核心素養,更好地適應、體驗現實生活。PBL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具體而言,PBL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學情為基礎,以學生真實生活為依托,以結構不良的問題為中心,驅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實現知情意高度統一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扭轉傳統的地理教學局面(教師講,學生聽),讓學生從過去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用多樣的方式方法進行探究,主動建構知識,同時發展核心素養。并且,學生可以豐富生活認知,積累生活經驗,有利于從地理課堂走向現實生活。由此可見,PBL教學模式契合地理新課程要求,值得教師用來實施地理教學。
一、 高中地理課堂PBL教學的原則
(一)學生主體與教師引導的原則
教師和學生是課堂PBL教學的主要參與者。其中,教師扮演著引導教學的角色,學生扮演著學習主人的角色。在整個地理課堂PBL教學過程中,教師無論“教什么”“怎樣教”,都以服務學生的“學”為目的。在學生“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強迫學生的思維、行為與自己的教學預設相一致,而是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促使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結構不良的問題。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留心觀察,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提供學習引導,促使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探究。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學生不但可以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建構深刻的學科認知,還可以順其自然地發展學習能力、學科核心素養。由此可見,在實施地理課堂PBL教學時,教師要遵循學生主體與教師引導的原則,依據學生學情和教學需要,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服務。
(二)情境一貫與問題成鏈原則
契合現實生活的情境是PBL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契合現實生活的情境具有趣味性、具體性,且為學生熟知,很容易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PBL教學中,教師要以契合現實生活的情境為依托,聯系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結構不良的問題,驅動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彰顯自身智慧,使用多樣的方式方法解決結構不良的問題,由此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需要注意一點,PBL教學中結構不良的問題相互獨立,但又相互關聯。在解決結構不良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層層遞進地走進學習深處,建構深刻的認知,尤其可以把握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建構出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實現有意義建構。這表明,在實施地理課堂PBL教學時,教師應當遵循情境一貫與問題成鏈原則,聯系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層遞性的問題,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發展。
(三)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原則
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PBL教學中,學生需要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獨立思考結構不良的問題,建構出個性的解決結構不良問題的方法、策略。在個性差異的影響下,大部分學生建構出的方法、策略不同。這為學生提供了碰撞思維火花的機會。學生需要在小組中交流各自建構的方法、策略,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思維交融的情況下,學生可以獲取切實可行的解決結構不良問題的方法、策略,繼而合作解決結構不良問題。在整個合作過程中,學生會開拓思維,增強思維活力,豐富問題解決經驗,有利于獨立思考、解決其他問題,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在實施地理PBL教學時,教師要遵循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的原則,給予學生多樣的學習機會,讓學生獲得良好發展。
二、 高中地理課堂PBL教學的策略
在遵循如上原則的情況下,地理教師要應用適宜的策略實施地理課堂PBL教學。以統編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三節中的“洋流”為例,主要介紹以下幾種教學策略。
(一)組建學習小組
由PBL教學的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這一原則可見,學習小組是地理課堂PBL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情況下,學生要在學習小組中先獨立思考,再合作探究。這意味著,教師要在實施地理課堂PBL教學之前,先組建學習小組。
組建學習小組是一項以學生為本的活動。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地理學情和學習差異的基礎上,按照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將全體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級,接著從不同的學生層級中按照一定的比例選取相應數量的學生,組建出學習小組。這樣的小組具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特點。學生可以公平地進行組間競爭,可以互幫互助地進行組內學習。在組建學習小組后,教師要依據教學需要,給予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機會。
需要注意一點,在參與地理課堂PBL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可以獲得一定的發展。教師要留心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情況,及時地調整其層級和學習小組內部結構,保證學生能積極體驗小組探究活動,獲得持續發展。
(二)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本質上是一種心理困境,雖然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目的,但很難使學生確定達成目的的方法。有效的問題情境很容易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增強探究興趣。在地理課堂PBL教學之初,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緊抓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選取恰當的生活內容,利用音頻、圖片、文字等形式進行呈現,建構出學生熟悉的環境,同時提出結構不良的問題,驅動學生體驗情境、解決問題。
教材圍繞“洋流”先后安排了洋流的概念、洋流的分類、洋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三大內容。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結合具體案例探究、了解洋流的相關內容,形成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在體驗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借助抖音、微博等平臺了解了太平洋核廢水污染事件。在此事件中,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態度,甚至一些國家的態度發生巨大轉變。原因之一是核廢水擴散的動力。這與本節課內容息息相關。于是,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電子白板展示抖音、微博中發布的太平洋核廢水污染事件,將學生帶入真實的情境中。在學生了解事件的同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問題:“為什么一些國家的態度會發生變化?”此問題很容易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但是,部分學生不能從地理角度進行作答。針對此情況,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展示福島核廢水擴散圖,引導學生觀察,并追問:“觀察這張圖,大家知道福島核廢水擴散的動力是什么嗎?”此問題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教師可以把握時機,引出本節課課題,引導學生在教材中一探究竟。
創設問題情境,不但使學生建立了積極的學習情緒情感,還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材中,有利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三)建構問題鏈條
地理課堂PBL教學的起點和連接點是一個個子問題。所有的子問題具有層次性、關聯性,可以共同構成一個問題系統,幫助學生明晰探究方向,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這意味著,在實施地理課堂PBL教學時,教師要以真實情境為依托,聯系教學要點,提出核心問題,繼而設計出一個個子問題,建構出問題鏈條,并將其展現給學生,驅動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
在教學“洋流”時,教師創設真實情境,聯系教學要點(洋流對人類活動的具體影響),可以提出核心問題——洋流對人類活動有怎樣的影響?基于此,教師可以設計子問題——問題一:怎樣根據水溫分布圖判斷洋流的性質?問題二:洋流對航行有怎樣的影響?問題三:洋流是如何影響漁業資源分布的?問題四:洋流是如何影響氣候的?對氣候的哪些方面產生了影響?問題五:洋流對海洋污染有沒有影響?有怎樣的影響?這5個問題具有密切的關聯,可以使學生在解決的過程中,一步步地“靠近”核心問題,了解洋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四)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探究是地理課堂PBL教學的重頭戲,包括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生合作探究。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會發揮主觀能動性,遷移生活經驗、地理認知,分析、解決問題,建構個性認知。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共享不同的認知成果,由此交流思維,碰撞出思維火花,達成共識,繼而合作解決問題,強化認知成果。所以,教師要在建構問題鏈條后,給予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機會。
具體地,在“洋流”這節課上,教師可以直接在電子白板上出示5個子問題。同時,教師可以給出需要獨立思考的任務:“請大家結合地理教材和電子白板上出示的具體案例,試著分析、解決這5個問題。計時5分鐘。”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既可以了解自己“要做什么”,還可以進入緊張的學習狀態中,有利于集中精力地獨立探索問題。在探索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會記錄他們的探索成果。教師可以巡視課堂,認真閱讀,了解他們的獨立思考情況。當發現學生舉步維艱的時候,教師可以耐心地給予指導,幫助其投身問題解決活動中。
在既定的獨立思考時間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出合作探究任務:“請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按照認知水平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展示各自的獨立思考成果。計時10分鐘。”學生在了解任務內容后,積極投身合作探究活動中。在活動中,他們不僅踴躍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還認真傾聽他人。在傾聽的過程中,他們積極思維,發現認知差異,就此提出問題。全體組員會設想、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他們主動向教師尋求幫助。在這樣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部分小組解決了子問題,了解了洋流對人類活動的具體影響。他們還因此增強了思維的靈活性、開放性、多元性,便于提升科學思維發展水平,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五)展示問題成果
問題解決過程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地解決相關問題,逐步地得出較為完善的結論。教師是地理課堂PBL教學的引導者。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促使其不斷地完善問題解決方案,得出理想的成果。教師引導學生是以學生學情為根據的活動。展示問題成果是教師了解學生學情的途徑之一。因此,在學生體驗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后,教師要搭建問題成果的展示舞臺,了解學生學情,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引導。
例如,教師利用電子白板的搖號功能,隨機選擇學生代表登臺展示問題成果。學生代表會依次回答5個子問題。在學生代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認真傾聽,提出其他問題。以子問題一為例,在學生代表回答此問題時,教師可以提出其他問題,諸如“怎樣根據等溫線判斷南北半球?”“怎樣根據等溫線判斷洋流的流向?”“怎樣根據等溫線判斷洋流的性質?”等,在這些問題的推動下,學生代表和其他學生認真思考,遷移自身已有認知,不斷地觀察、分析等溫線,積極探究洋流的流向、性質等。在獨立思考后,學生代表先作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發現漏洞,毛遂自薦地進行補充。在良好的生生互動下,大部分學生可以順利地解決問題,建構一定的認知。基于此,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總結借助等溫線判斷洋流性質的具體步驟,促使他們建立較為完善的認知。之后,教師可以按照如此方式,繼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
大部分學生通過體驗問題成果展示活動,不但可以增強思維活力,建構深刻的地理認知,還可以掌握讀圖方法,提高綜合思維發展水平。
(六)融入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地理課堂PBL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貫穿地理課堂PBL教學全過程。教學評價具有診斷、激勵、促進等功能,可以推動學生更好地體驗問題解決活動,促使學生在不同方面獲得良好發展。地理課堂PBL教學中的教學評價具有過程性,評價主體具有多元性,評價方式具有多樣性。這表明,教師要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與學生一起使用多樣的方式進行教學。
如,教師搭建問題展示舞臺,正是在進行教師評價。在學生登臺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認真觀察、不斷地提出問題。在教師如此評價的推動下,大部分學生能夠深入地思考、探究問題,深化了地理認知。
在學生代表登臺展示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其他學生進行點評。如,其他學生可以指出學生代表存在的問題,給予學生代表解決問題的建議。在生生互評下,學生代表可以查漏補缺,強化地理認知,豐富地理問題解決經驗。
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反思。在自主反思過程中,學生要在腦海中回顧整個課堂學習過程,分析自己解決了哪些問題,如何解決問題,還存在哪些困惑等。這樣,學生既可以了解自身的學習成果,還可以發現自己的學習漏洞。面對學習漏洞,學生可以與組員、教師展開交流,合作解決問題,進一步完善地理認知。
在地理課堂PBL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分層法設計難度不同的隨堂練習題,鼓勵學生自選練習題,生成“隨堂練習”自助餐,就此遷移應用課堂認知,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時,學生會暴露出自己的認知不足。教師可以及時組織隨堂練習講評活動,有針對性地解讀學生未能解決的問題,幫助他們明確問題考查的知識點、解決問題的方法等,使其強化地理認知。
在過程性評價的作用下,大部分學生可以在正確認知自我學情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有利于提高地理認知水平,尤其形成良好的學習評價意識,便于自主地進行學習反思。同時,地理課堂PBL教學也在過程性評價的作用下走向深處,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
三、 結論
總而言之,高中地理課堂PBL教學不僅契合新課程地理教學要求,還可以使教師、學生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推動地理教學朝著更好的方向可持續發展。尤其,學生在參與地理課堂PBL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親歷問題解決活動,因此由淺入深地建構地理認知,潛移默化地增強主人翁意識,發展地理核心素養。教師也可以在不斷地教學實踐過程中強化PBL教學認知,豐富PBL教學經驗,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學專業能力。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師要以地理新課程要求為指導,將PBL教學模式作為地理教學的“工具”,遵循適宜的原則,應用恰當的策略,推動PBL教學模式在地理課堂上落地生根,實現教學相長,增強地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畢鶴達.基于PBL模式的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3.
[2]林彥君,木合塔爾·艾買提.基于PBL教學模式的高中地理生態文明教育探究——以2017年版高中地理課標選擇性必修2“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3(2):97-99.
[3]周怡.PBL教學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研究[J].求知導刊,2022(22):38-40.
[4]王亞群.PBL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2.
[5]王曉晨,單良,秦趣,等.深度學習視角下的高中地理PBL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8):38-40.
[6]李文星.PBL教學模式在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澳大利亞”的教學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2(10):76-79.
[7]張娟.PBL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與思考[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