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對傳統“X了”構式的研究著手,運用歷時和共時相結合的比較方式,選取“跪了”和“麻了”兩個代表構式,深入分析了新興網絡構式“X了”的句法、語用和語義特征。得出新興網絡構式“X了”句法位置靈活;更多地使用于網絡和口語,很少使用于正式語體,多表示言者的主觀性評價,而根據語境和在句中所處位置的不同,其功能也不相同;主觀性語義較傳統“X了”構式而言有所增強等特征。提倡針對新興網絡構式“X了”的研究應跳出傳統“反預期語義”的研究視角,轉向對其“主觀性語義”特征進行研究。
【關鍵詞】新興網絡構式;“X了”;“三個平面”理論
【中圖分類號】H14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5-01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36
一、引言
(一)“X了”構式研究現狀
學界關于“X了”的研究較為廣泛,主要從“X了”的虛化和詞匯化開始(彭伶楠,2006),到將“X了”作為話語標記研究其語義、語用和句法等方面的功能特征(王巍,2006),以及交際中的逆向應對功能(孫莉、陳彥坤,2015)和對外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田曉涵,2019)。在此基礎上有學者開始從構式這一層面重新分析語法化的“X了”(張宏國,2020)。研究表明,“X了”類構式大多有以下特征:首先,“X了”類構式的最終形態大多為詞義虛化而成的話語標記,句法位置較為靈活;其次,話語標記“X了”類構式有著[+動態][+主觀][+適量]的語義特征;最后,“X了”類構式語義上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了其反預期和不如意的語義特征上。
(二)新興網絡構式“X了”
新興網絡詞語如:“麻了”“醉了”“愛了”“慕了”等,作為網絡中的新詞新語,因其滿足Goldberg(1995)對構式的界定:構式C是一個形式Fi和意義Si的配對C<Fi,Si>,這一形式與意義的配對高頻出現,且構式義不能從構式成分Fi和Si或者其他構式上嚴格推測出來,所以,新興“X了”可被稱為構式。如“麻”,在新華字典(第十二版)中,收錄了四個義項:①草本植物;②像腿、臂被壓后的那種不舒服的感覺;③感覺不靈或全部喪失;④表面粗糙。“麻了”的傳統用法,是選取了其第二個義項,例如:“我手發麻了。”但新興網絡構式“麻了”,卻是對人物或已發生的事物表示無法理喻的無奈感受。如:“我也是麻了,不想多說。”其整體無法拆分,也并不是兩個部分的整體相加,所以,符合構式的范疇。同理還有“醉了”“慕了”“酸了”“愛了”“服了”“跪了”“無語了”“沒誰了”等。
因新興網絡構式“X了”,更多使用于網絡和口語,很少使用于正式語體。所以,本文所選取的語料也大多來源于各類社交媒體上普通群眾的日常使用,如微博推文、百度網頁和bilibili視頻標題等。
二、新興網絡構式“X了”的句法分析
與前人所研究的對象不同,新興網絡構式“X了”不只作為話語標記存在,還有更為確切的實際意義,且句法位置靈活。
例1 麻了!胃疼得打攪了,還和老鼠對視了。忍著痛打老鼠,還沒有趕走,真是麻了。(新浪微博)
例2 抖音外賣是否真的贏麻了?(抖音)
例3 酸了酸了!平等地嫉妒每一個可以去現場的人!(新浪微博)
例4 他一開口直接唱跪了原唱。(新浪微博)
例5 今天晚上好不容易快贏了,結果又跪了。(新浪微博)
新興網絡構式“X了”可以在句子中充當不同的句法成分:首先,可以放在句首,充當類似語氣助詞的成分,作為情緒的直接表達和話題的引入,用法類似于另一個網絡流行語氣詞“好家伙”。如例1句首的“麻了”,就是在開篇表示無奈的感情,類似的還有例3的“酸了”,同樣是表示非常羨慕的感情。其次,可以放在句中,在致使義動結結構中,作為后一個謂詞表示前一個謂詞所導致的結果,如例4句中的“跪了”,就表示翻唱歌手唱歌這個行為讓原唱“跪了”(表示贊嘆)。最后,可以放在句尾,如例1句末的“麻了”,在謂語“是”之后,表達了言者本人對前文所提的已發生事實“忍著痛打老鼠,還沒有趕走”的主觀“無奈”評述。也可以單獨作為謂語放于句尾,作為對事件結果和性質的客觀描述,如例5的“跪了”,結合上下文語境可以推測出,在這里特指游戲輸了的意思。
除了作為句子的組成成分單獨使用外,新興網絡構式“X了”還可以作為類似于黏著語素的唯補詞(即作可能補語緊附于動詞且不能擴展)[1],表示前面述語的程度描述,如例2中的“麻了”,就緊附于動詞“贏”作補語表示“贏”的程度大的含義。
三、新興網絡構式“X了”的語用分析
(一)語用范疇
傳統“X了”構式研究中的大部分對象已經逐漸形成固定搭配進入日常的言語使用且得到了書面的正式采納。如“算了”,其“作罷,不再提起”的語義,已經作為“算”的義項被正式收錄進了《新華字典》 (第十二版)。同時也被大量運用于文學作品中,如:“他對剃頭師傅說:‘一個剃頭匠,怎么穿得這樣洋里洋氣的?算了,算了,快到下屋去給他們剃頭吧!”(馬識途《夜譚十記》)而新興網絡構式“X了”,更多地使用于網絡和口語,很少使用于正式語體。
(二)語用特征
吳為善(2016)認為構式的話語功能主要有主觀量評價、感受性評價和消極義評價。而沈家煊(2002)則解釋“主觀性”是在話語表達過程中所含有的“自我”的表現成分。而新興網絡構式“X了”一個最為突出的語用功能,就是主觀性評價表述功能。新興網絡構式“X了”的主觀性評價表述功能類別有很多,根據其上下語境和在句子中所處位置的不同,同一構式可能會彰顯不同的作用,例如“跪了”。“跪了”本是由實義動詞“跪”和表完成體助詞“了”所組成的,表示“跪”這個動作已經完成或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如:“繼承人為求前妻簽字,跪了大半夜也沒得到首肯。”(百度網頁)但新興網絡構式“跪了”則多用于表示言者的主觀性評價,根據語境和在句中所處位置的不同,其功能也不相同。
1.贊賞功能
例6 烤冷面臭豆腐真的是好吃跪了。(新浪微博)
例7 當《River Flows In You》遇上《暮光之城》,觸碰人的心弦,橫豎我是三秒就給跪了。(說說控)
以上例子分別表示對食物味道的主觀贊美,對視頻和所選音樂適配度的夸張性主觀肯定。
2.諷刺功能
例8 這匹配老哥什么操作,真的坑人,我簡直跪了!(新浪微博)
例9 這女孩的照騙技術太“強”了,我直接跪了!(新浪新聞)
“跪了”的諷刺功能需要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以上例子分別表示對游戲中匹配到隊友的不滿,和對網戀女孩“照騙”行為的諷刺。
3.祈使功能
例10 誰能把我按在桌子前寫論文,我給Ta跪了!(新浪微博)
例11 求求我的生物書星期一之前一定要到,跪了跪了!(新浪微博)
“跪了”的祈使功能需要結合語境來分辨,前后文中一般會出現說話人的愿望和期盼,伴隨著一定的強調語氣和感嘆號的使用。以上例子分別表示對有人監督自己寫論文的期望和對于生物書到來的期盼。
4.陳述功能
例12 我今晚排位又跪了。(新浪微博)
例13 今天晚上好不容易快贏了,結果又跪了。(新浪微博)
例14 今年的六級考試我又跪了。(新浪微博)
“跪了”的陳述功能一般位于句中或句末,特指競技類游戲、比賽和活動等輸了,也可以引申為失敗的意思。以上例子分別表示打游戲輸了和六級英語考試的失敗。
5.強調功能
例15 跪了跪了!不愧是大神!(百度網頁)
例16 跪了!還可以這樣玩!(bilibili視頻標題)
“跪了”的強調功能即作為語氣詞或發語詞引出主題或強調情感態度。以上例子分別是對網頁新聞內容和視頻內容的強調。因為“跪了”兼具贊賞和諷刺功能,所以,在點進瀏覽之前并不能確認作者態度是褒或貶。這里僅作為強調視頻內容來理解,利用一詞多評述功能的特征,成為視頻標題引流的手段。
四、新興網絡構式“X了”的語義分析
在以往的研究中 “X了”構式的詞匯化和虛化的傾向較為明顯,絕大部分構式在句子中充當話語標記的使用較為頻繁,其實義特征雖仍有差別,但整體實義已較為不明。例如“壞了”的最初實義本指“使房屋倒塌”,如:“如狄仁杰只留吳太伯伍子胥廟,壞了許多廟。”(黎靖德《朱子語類》)而后意義泛化為“V壞了”這一結構中的程度補語,如“傷壞了心”“嚇壞了”,最后才泛化為話語標記表示“說話人對于反預期狀況做持有的意外或幽默調侃的態度”[3]。而根據構式的定義,構式化的等級可以由構式意義不可預測性的難易程度,以及語言結構的凝固性來確定。所以可以說,到了話語標記這個階段,才真正實現了等級較高,較為徹底的構式化。而作為話語標記的“X了”類構式,因其口語化、經濟化以及情感表述的特征,為大眾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也被廣泛運用于文學作品的創作。
新興網絡構式“X了”,同樣存在著類似的構式化路徑,如上文所提到的“跪了”:首先是不屬于構式,表示“跪”這一動作已完成或持續很長時間的謂語。其次是作為謂詞性成分,表示客觀事實的失敗或比賽輸了的“跪了”構式。接著作為謂詞性成分或補語,表示說話人贊賞、諷刺和祈使的主觀態度。最后作為語氣詞(話語標記),放句首起強調作用,表達強烈感情(褒/貶)。總結下來,網絡新興構式“跪了”的構式化路徑大致如下:
跪了(非構式謂語)——跪了(構式謂語,表失敗或輸了) ——跪了(構式謂語/補語,表贊賞、諷刺或歧視的主觀態度) ——跪了(話語標記構式,放句首起強調作用,表達說話人的強烈感情)。可以看出“跪了”構式隨著構式化的逐步深入,說話者的評述的主觀性也逐漸加強。除了“跪了”以外,“麻了”(“腿麻了” —— “我麻了” —— “贏麻了” —— “麻了,我論文還沒寫完”)也基本遵循類似的構式化規律。但是,還有部分新興網絡構式,并沒有經歷如此復雜的演變,如部分“V/VP了”構式,如“慕了”“愛了”“無語了”“沒誰了”;部分“N了”構式,如“檸檬了”“佛了”;部分“A了”構式,如“酸了”“醉了”等。這些構式雖然在網絡上也有使用,但使用頻率和應用的廣泛度以及在句法使用中的靈活性,遠不如上文所提的“麻了”和“跪了”,所以并沒有經歷較完整的演變過程。
總體而言,對于傳統“X了”類構式來說,新興網絡構式“X了”的發展并沒有太長的歷時演變過程,所以從非構式的原義開始,每個階段都在網絡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較普遍的運用。
五、總結
新興網絡構式“X了”句法位置靈活,更多地使用于網絡和口語,很少使用于正式語體,多表示言者的主觀性評價,而根據語境和在句中所處位置的不同,其功能也不相同;其主觀性語義較傳統“X了”構式而言表現出有所增強的特征。由此可見,針對新興網絡構式“X了”的研究應跳出傳統“反預期語義”的研究視角,重點選擇其“主觀性語義”的特征進行研究。
傳統“X了”構式研究的語義重點,往往集中于“X了”構式中形成話語標記的那幾個有代表的構式,如,“壞了”“完了”“糟了”“慘了”“得了”“算了”“行了”“好了”等。其中,這些構式有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反預期]。《構式化與構式化等級——基于反預期類“X了”構式的考察》(張宏國,2020)、《話語標記“X了”的逆向應對功能探討》(孫莉、陳彥坤,2015)《不如意話語標記“X了”研究》(韓風敬,2016)等文獻都著重探討了這個特征。[+反預期]這一語義特征是從語境和語用上推測出來的,一般來說使用上述所列的“X了”構式,在語言交際和篇章結構中都包含著后說話人對前說話人預期想法的逆向應對,例如勸阻、否定、讓步等功能。
但是網絡新興構式的語義研究焦點或許不再放在“反預期”上,而應該放在“主觀性”上。首先,從情感色彩上看,新興網絡構式“X了”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表達情感較為消極的構式,如“麻了”“無語了”;二類是表達情感較為積極的構式,如“慕了”“愛了”;三類是根據上下文語境決定褒貶色彩的構式,如“跪了”“酸了”“沒誰了”。所以,從情感色彩的角度上看,網絡新興構式比以往所研究的“X了”構式,語義更為復雜多樣。從語篇銜接的角度上看,傳統“X了”構式往往位于整個語篇的銜接位置,即是一輪交際對話中的應對方。如果是作為發起方的開頭,也一定有前文或眾人皆知的事物背景作為提要。如:
例17 志國:行了,和平,折騰一天了,早點兒休息,讓大家也都睡吧!
和平:不!還是都送送我吧! 我一會兒就走——現在幾點了?( 《我愛我家》)
“行了”哪怕位于話輪的開端位置,也是對“和平折騰一天”這件事情的主觀反應,需要有話語交際的發起人或觸發事件。但新興網絡構式“X了”作為話語標記放在句首時,往往是作為語氣詞表示強調,吸引關注,或者抒發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可以作為話語發起的句首,開始發起人的講述或者引出話語討論的主題,這是主觀性增強的表現,也是新興網絡構式“X了”的共同特征。而[+反預期]這一語義特征,不再成為構式統一且自帶的語義特征,是否具有[+反預期]的語義,只能應結合語境來進行考量。
參考文獻:
[1]劉丹青.“唯補詞”初探[J].漢語學,1994,(03):23-27.
[2]張宏國.“X了”構式的三個平面分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2(03):59-62.
[3]張宏國.構式化與構式化等級——基于反預期類“X了”構式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44(01):91-99.
[4]儲超前.“X了”類話語標記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7.
[5]陳彥坤,孫莉.話語標記“X了”的讓步功能及語篇特征[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6,(02):91-96.
[6]孫莉,陳彥坤.話語標記“X了”的逆向應對功能探討[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34(05):64-71.
[7]解亞娜.現代漢語“X了”組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8]方環海,劉繼磊,趙鳴.“X了”的虛化問題——以“完了”的個案研究為例[J].漢語學習,2007,(03):20-25.
[9]彭伶楠.現代漢語雙音詞“X了”的虛化與詞匯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
[10]莫茜茜.新興構式“我X了”的探析[J].漢字文化,
2020,(S2):12-15.
作者簡介:
徐之韻,女,仡佬族,重慶渝中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代漢語語法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