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文章系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一體化視域下勞動教育融入初中生思政課實踐研究”的成果論文(課題編號:GH2022089)。
作者簡介:孫培培(1990~),女,漢族,江蘇南通人,南通市東方中學,研究方向:課程思政教學。
摘? 要:國家政策導向要求把勞動教育有機融入現有課程體系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關鍵課程,需與勞動教育進行有效融合,構建全新的育人模式。目前,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存在教學目標強調知識本位、教學內容呈散點式分布、教學方法傳統單一、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勞動教育的開展,應從凸顯素養目標導向、優化教材內容、精選教學方法、堅持多元評價等四個維度著手。
關鍵詞:勞動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4-0151-04
2020年3月,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要求各學校不僅要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還要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與勞動教育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在育人理念上是同向而行的。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視閾探討勞動教育,可以推動兩類課程向縱深發展,對落實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加強勞動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勞動教育的內涵
學科滲透式勞動教育是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新形態。在道德與法治課程視閾下,初中勞動教育的內涵應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勞動教育的本質目標是立德樹人
道德與法治在初中課程體系中是一門具有特殊地位和獨特功能的重要學科和德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勞動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德”和“勞”的理念相通、內容相融、本質目標高度契合,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是立德樹人最好的實踐方法。初中學生正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能使其崇尚勞動價值、追求勞動創造、尊重勞動主體,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不斷成長為可堪大任能挑重擔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及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勞動教育的重點內容是培養勞動價值觀
勞動創造了人類歷史和人本身,勞動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源泉。勞動教育的立德樹人,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育其深厚的勞動情懷。初中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全面且深刻地認識勞動的價值。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人們的幸福生活都是勞動創造出來的,我們的“個人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要通過勞動才能變為現實。現實社會中,有些人對腦力勞動、體力勞動以及簡單勞動、復雜勞動存在錯誤的認識,輕視體力勞動、簡單勞動,對此,我們要堅決予以反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要深入勞動價值觀層面,通過理論講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根植于心。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勞動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內容,其中,有些是勞動教育的顯性點,有些是勞動教育的隱性點。教師要充分挖掘與利用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引入鮮活事例,創設活動情境,更好地達到育人效果。實踐性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特征,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為學生搭建實踐活動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這不僅是勞動教育的需要,而且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發展的需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入勞動教育,教師要始終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還要將內化的勞動觀外化為勞動教育的具體實踐。當然,教師決不能把道德與法治課演變為勞動課、實踐課,應該以完成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具體教學目標為導向,系統梳理勞動教育元素與學科課程內容的契合點,恰當把握時機創造勞動鍛煉條件和實踐鍛煉機會。
二、 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初見成效,但也存在不足,聚焦其存在的問題,主要呈現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四個層面。
(一)教學目標強調知識本位,忽視核心素養發展的目標設計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新課標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根本的依據,凝練出初中道德與法治的五大核心素養,素養目標是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超越和統整。有些教師忽略了對新課標的仔細研讀,沒有加強勞動教育內容的核心素養目標設計;制訂的教學目標偏離課程標準與教學立意,導致目標虛置,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脫節;教學目標描述不準確,過于籠統和模糊,缺乏操作性和可測性;固守傳統觀念,著眼于知識立意,忽視勞動價值的培養與勞動實踐能力的提升,更不要談學生知情意行的綜合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置過于宏大,基本上無法在課堂教學中直接實現,對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更是無法衡量。
(二)教學內容呈散點式分布,缺乏整體的定位和設計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包含了豐富的勞動教育方面的知識理論,基于學生的生活邏輯、感知順序,討論的內容逐步加深。然而,目前教材中的勞動教育內容缺乏系統教學體系設計和安排,沒有相應的教育主體統籌規劃和有效協調。勞動教育的集中展現的篇目相對較少,相關內容零碎分布六本教材的各個章節中,內容之間缺少系統的邏輯結構。很多勞動內容呈現不明顯,鑲嵌在其他教育話題當中,附著于正文部分圖片和少數配套欄目中。在具體推進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實踐中,部分教師沒有對教材中勞動教育的內容進行系統梳理,沒有深入挖掘和分析教材中隱藏的勞動教育元素,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材中的知識內容為主,對課外勞動教育資源開發利用較少,因而難以達到系統施教、整體推進的效果。
(三)教學方法傳統單一,弱化實踐體驗過程
勞動教育貴在知行合一,通過巧設實踐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活學生的知識和經驗,在實踐中習得相應的勞動技能,并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然而,一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傳統單一的講授法,只重視課程內容的灌輸,忽略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差異性,弱化了學生的實踐體驗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不高。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勞動教育的需求,新課標倡導的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教學法,成為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新范式。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有的教師立足學情,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針對教學內容引入恰當合適的實踐教學方式,如現場觀摩、志愿服務、參觀訪問、合作探究等,使勞動教育在廣度與深度層面不斷取得突破,提高了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量。
(四)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缺乏明確的評價標準和體系
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提出統一要求。但是對學生的勞動水平如何,是否達到相應的要求,缺乏統一規范的評價標準,評價體系不夠健全。在實踐中,有些教師把學生學業評價看得比發展性評價更重要,有的甚至直接以學習成績作為勞動教育評價的標準。還存在勞動教育評價內容和主體單一的問題。有的教師僅僅關注了學生是否掌握了相關勞動知識和技能,忽略了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表現出的責任感、勞動熱情和勞動自覺性,這勢必影響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的形成;對所有學生執行統一固定的評價標準,沒有考慮到學生發展的個性化差異。有的教師將自己視為整個勞動教育評價過程的唯一評價主體,學生只是被評價者,難以發揮勞動教育評價本身的激勵作用,進而影響了勞動教育評價的成效。
三、 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實踐策略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教師是關鍵,教師要在實踐中創新理念、方法和手段,精心設計,苦練內功。以下以八年級上冊第十課第二框題“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一課為例,具體闡釋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凸顯素養立意,統籌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三維目標的整合與提升。新課標凝練了每門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這為教師更好地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提供了方式方法。通過比較、分析《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初中學段的核心素養目標,我們發現兩者都注重學生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品質的培養,通過實踐學習勞動技能,增強學生的勞動精神。學生成長和素養培養不等同于知識、技能的獲取,而是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形成的品格和素養。教師要擔負起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神圣使命,堅持素養導向,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和任務。具體而言,教師首先要研讀課程標準,理解其對教學的宏觀指向要求,將素養立意貫穿教學始終,統整教學目標。其次,要精準把控和分析學情,找準學生認知與教學內容的契合點,形成教學目標,引領學生真正實現“知情信意行”的有機統一。最后,用簡明的語言準確描述教學目標,其基本結構為:“學生通過什么具體的學習活動,知道或了解什么內容,形成或發展什么核心素養。”基于此,嘗試表述本課教學目標如下:通過聆聽南通地鐵建設者的故事,了解家鄉南通的發展成就,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培養愛南通、愛祖國的家國情懷;通過“撰寫頒獎詞”“觀點辨析”,明白要尊重不同職業的勞動者,樹立勞動平等、勞動光榮的觀念,初步養成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通過“擬寫倡議書”、參觀南通地鐵控制中心,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用實干精神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青春使命。
(二)優化教材內容,挖掘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
認真研讀教材,挖掘勞動教育元素,是有效融入的關鍵。現行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材里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內容,教師首先要對教材中勞動教育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整合,依據新課標和學生自身的發展現狀,對既定的教材內容進行適度增刪、調整和加工。創建真實情境,將教材內容融入學習活動中,通過實踐、探究、體驗、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除了用好教材資源,教師還要關注教材之外的資源,包括師生的生活經驗和感受、當前的時政熱點等,將課堂內外的知識有效銜接,進一步充實勞動教育話題內容,拓寬教育的場域范圍。本課采用議題式教學,圍繞總議題“天下興亡,匹夫如何擔責?”展開探究,并將其細化分為三個子議題“領略南通故事,涵養勞動品格”“致敬南通工匠,領悟實干精神”“強化責任意識,譜寫青春華章”。第一個議題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概括南通取得的發展成就,分析取得成就背后的原因。第二個議題結合南通軌道交通建設者的事跡,讓學生有“尊重勞動者”的感性認識,接著展開辯論“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對社會的貢獻哪個更大”,引導學生在思辨中樹立職業平等觀,無論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都值得被尊敬。通過書寫頒獎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將實干精神落實到行動中。第三個議題使學生在擬寫倡議書中深化愛國情感、增強責任意識、弘揚實干精神。通過參觀南通地鐵控制中心,在課外實踐中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將內化于心的學科知識、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外化于行。
(三)精選教學方法,豐富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實踐形式
教無定法,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適用于一切范圍和條件。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并綜合運用,更好地讓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首先,教師要避免灌輸式教學,不斷挑戰和突破自己,從框架化、模式化的教學中掙脫出來,要學會將講授法與其他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改變原有枯燥、乏味、單一的教學方法。當前,議題式教學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通過議題式教學引導學生進入開放、活動、辨析式的學習空間,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其次,實踐性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鮮明的性質,勞動教育也強調實踐體驗。教師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善于搭建實施勞動教育的實踐場,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勞動實踐,引導學生達到勞動教育的“知行合一”。本課通過采用議題式教學,圍繞三個子議題創設活動,著力創設真實情境,開展形式豐富的活動,實踐效果顯著。讓學生在觀看視頻、聆聽故事中,激發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在書寫頒獎詞和辯論活動中挖掘思維潛能,明白要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在擬寫倡議書活動中強化責任意識,弘揚實干精神,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在參觀南通地鐵控制中心活動中培養擔當精神,將內化于心的學科知識外化于行。
(四)堅持多元評價,提高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質量效益
勞動教育評價是按照新時代勞動教育價值觀或教育目標,運用切實可行的評價方法和手段,對勞動教育活動進行價值分析和判斷的過程,具有檢測、診斷、導向等功能。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有利于促進學生勞動素養和勞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需要。《意見》明確指出:“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制定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全面客觀記錄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加強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情況的考核。”新課標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方法,教師要全面系統地貫徹新時代勞動教育政策,在此指引之下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落到實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評價要堅持素養導向,聚焦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本課的教學評價指向學生“家國情懷”和“責任意識”兩大核心素養的培育。評價主體多元化,建立學生、教師、家長、社區和學校等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本課包括教師評價學生的思辨能力,同伴互評頒獎詞書寫情況,學生自評在家、在校表現,地鐵工作人員評價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評價內容全面化,既要注重對學生勞動知識與技能的量化評價,也要關注對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和勞動能力等方面的評價,本課包括常規的課后作業評價,真實情境下素養形成評價。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廣大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必須跟上課程改革步伐,促進專業化發展,著力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新的育人體系。
參考文獻:
[1]向小琴,蘇聰麗.勞動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實踐策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1(12):38-53.
[2]黃娟,王慶軍.素養觀涵養思政課堂的踐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0):44-46.
[3]梁煥英.新時代勞動教育多樣態[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