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池永香(1975~),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安丘市第二中學,研究方向:高中歷史。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高中歷史教學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機遇。如何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成為當前歷史教學中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文章從問題意識角度及重要性入手,分析高中歷史教學中問題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4-0163-04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隨著新課標的推進,高中歷史教學也在不斷尋求創新與突破。其中,問題意識的培養成為高中歷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問題意識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成為高中歷史老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革與要求
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正處于一場意義深遠的改革中。這場改革的追求,遠遠超越了單純的知識傳遞,更加注重對學生歷史素養和問題意識的培養。歷史,作為一門記載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的學科,其教學內容日益趨向深入和多元化,不僅要求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理解社會的發展演變,更要求他們探討歷史對當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深遠影響。在教學方式上,正在逐步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這樣的轉變,無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精神,能使他們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感受歷史的魅力,領悟歷史的智慧。在此過程中,問題意識的培養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問題意識,不僅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能力,也是他們未來面對復雜世界的重要武器。它鼓勵學生不能滿足于被動接受知識,更要學會在歷史的世界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等能力。
二、 問題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
傳統教育觀念對問題意識培養構成了一定的障礙。在這些觀念下,教育模式通常側重于知識的單向灌輸和對應試能力的過度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問題意識的系統和深度培養。在這一模式下,教師往往被定位為知識傳授的主體,而學生則更習慣于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主動思考、深入探究和提問的機會。這樣的教育環境和方式,往往會抑制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的問題意識不能得到充分的培養和發展。因此,為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我們需要打破這種傳統模式,創新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獨立解決問題。
(二)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成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另一大難題。在很多情況下,教師雖然意識到了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缺乏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技巧。他們可能只是單純地鼓勵學生多提問,但沒有進一步引導他們深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但未能真正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此外,教學手段的單一性也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依賴課堂講授、教科書等單一的教學手段,而缺乏富有實踐性和創新性的教學方式。這導致學生雖然在課堂上接觸了大量的知識,但很少有機會將這些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中,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
(三)評價體系的偏頗
評價體系的偏頗制約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傳統教育中,考試分數和應試能力往往被過分看重,成為評價學生的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標準。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可避免地引導學生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知識的機械記憶和應試技巧的訓練上。另外,有的學生只是淺嘗輒止地學習知識,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索。這種以應試為導向的評價方式,實際上削弱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批判性思維。學生開始習慣于接受現成的答案,而不愿或不敢質疑、提問。長此以往,不僅不能培養具有深度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學生,還可能扼殺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一)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與思考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進而促進他們更深入地學習和思考。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缺乏主動探索和思考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方式容易導致學生思維的僵化和知識的淺嘗輒止。然而,當學生具備問題意識后,他們不僅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還能進一步思考問題的本質和背后的原因。他們會對學習內容保持高度敏感和警惕,不斷質疑和探索。這種積極的態度將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尋找答案,不斷推動自己超越已有的認知邊界。通過主動學習和思考,學生將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知識。他們不僅能夠掌握知識的表面意義,還能探究其背后的原理和關聯。這種深入學習的態度將幫助學生形成扎實的學科基礎,并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
問題意識的培養在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現代社會中,面對復雜多變的問題和挑戰,僅僅依賴傳統觀念和思維模式已經不足以應對。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成為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環。通過發現和提出問題,學生開始審視和質疑已有的觀點和結論,這種懷疑態度是批判性思維的起點。他們開始思考這些觀點是否站得住腳,結論是否合理,并嘗試從新的角度、新的視角去思考問題。這種思考方式有助于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促使學生以更開放的心態對待知識和信息。批判性思維幫助學生不僅僅是接受和吸收知識,更是對知識進行深度的加工和重組,能夠激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剖析,發現其中的矛盾與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案。這種創新能力在當下社會變得尤為重要,因為它代表了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不盲從、不守舊,勇于創新的可能性。隨著社會的發展,那些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學生將更能夠適應這樣的環境,并在其中脫穎而出。他們對問題有獨到的見解,能夠靈活應對各種挑戰,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這種競爭力不僅僅體現在學術上,更將貫穿于他們的生活和職業發展中。
(三)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具備問題意識的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展現一種特殊的能力和態度。他們不僅能夠迅速準確地抓住問題的本質,還能有條不紊地展開分析和解決。這意味著他們能夠快速識別問題的核心要點,理解問題的背景和關鍵因素,進而有針對性地采取解決方案。
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學術、職業還是日常生活中,學生們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具備問題意識的學生能夠更加自信、果斷地應對這些問題,他們能夠迅速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并付諸實踐。這種能力將使他們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同時,問題意識的培養還有助于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在知識更新速度日新月異的時代,學生們需要具備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具備問題意識的學生能夠保持對新知識的敏感和渴望,他們會主動尋求學習的機會,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技能范圍。他們能夠將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不斷適應社會的變化和發展,保持競爭優勢。
四、 問題意識培養的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
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感受問題的存在。通過提出具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探究的欲望。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是真實的社會事件、歷史事件,也可以是經過設計的模擬場景。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會產生疑問和思考,增強對問題的敏感性和主動性。
以統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一個具體且生動的問題情境。如,教師可以描繪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包括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爭斗、人民的苦難生活等,然后提出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什么秦國能夠實現統一,建立起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這樣的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立刻進入歷史場景中,感受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歷史變遷。其次,教師可以通過提出一系列具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秦國在統一過程中采取了哪些策略和手段?這些策略和手段對后來的中國歷史產生了哪些影響?”“在秦國統一的過程中,不同民族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這對我們今天處理民族關系有何借鑒?”等問題。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歷史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他們會對秦國的統一過程、策略、手段及其歷史影響進行深入思考,也會對其中的人物、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這一歷史事件,更能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對問題的敏感性和主動性,提升問題意識。最終,學生將會在歷史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收獲。
(二)鼓勵提問和質疑,培養批判性思維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和質疑。在傳統課堂上,學生往往習慣于接受教師的講解和答案,而不敢或不愿提出問題。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需要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提問。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已有的觀點、結論進行批判性思考,發現其中的不足和矛盾,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的訓練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意識。
以統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的“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關于工業革命的基本背景和主要內容,然后鼓勵學生提出自己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問題和疑惑。例如,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而不是其他國家?”“工業革命對全球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帶來了哪些深遠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開始對所學內容產生思考,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知識的獲取上。其次,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不僅對歷史事件本身提出問題,還要對已有的觀點、結論進行批判性思考。例如,關于工業革命的影響,教科書或教師可能會列出一些觀點,如工業革命提高了生產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等。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觀點是否全面?有沒有其他可能的影響被忽視了?”“工業革命對不同國家和不同社會群體的影響是否都是正面的?”這樣的引導可以幫助學生意識到歷史事件的復雜性,并嘗試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不僅能夠提出有深度的問題,也會對已有知識產生批判性思考,不盲目接受所有觀點。長此以往,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會得到明顯提升,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會逐漸形成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開展合作學習,促進問題交流與解決
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另一種有效策略。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圍繞共同的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觀點和解決方案。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發現更多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以統編版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中的“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具有引導性的問題,例如:“工業革命如何改變了經濟與社會生活的方式?”“工廠制度的出現對勞動者和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等問題。其次,將學生分為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問題,讓他們圍繞問題進行合作學習。在小組內,學生可以利用各自的知識背景和思考角度,展開討論和交流。他們可以分享對工業革命和工廠制度的理解,探討其帶來的經濟、社會變革,以及存在的問題和爭議。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能夠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發現更多的問題和觀點,并逐步形成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時,合作學習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們需要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表達自己的見解,并協商達成共識或妥協。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溝通技巧和合作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小組間的分享和交流,讓每個小組向全班匯報他們的學習成果和思考。這樣可以進一步促進問題的交流與解決,讓學生從其他小組的匯報中獲得新的啟示和思考角度。
(四)提供實踐機會,強化問題解決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還應該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強化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參與實踐活動、課題研究等方式,學生可以體會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鍛煉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實踐活動還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
以統編版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中的活動課“信息革命與人類文化共享”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信息革命與人類文化共享”這一主題的背景和內涵。通過講解、討論等方式,讓學生了解信息革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變革,以及信息技術如何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共享與傳播。其次,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進來。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項關于“信息革命對人類文化共享的影響”的課題研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不同的研究角度,如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文化傳承、網絡時代的文化傳播與創新等。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他們可以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訪談專家等方式,獲取第一手數據和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問題和挑戰,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同時,實踐活動還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
五、 結論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意識培養是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鼓勵提問和質疑、合作學習以及提供實踐機會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幫助他們成為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學習者。然而,教師也要正視當前問題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如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評價體系的偏頗等。歷史教師只有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德心.核心素養下高中歷史“問題探究式”課堂教學策略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20(4):78-79.
[2]黃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科學咨詢,2021(35):175.
[3]陳曉.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6):36-37.
[4]劉慧珍.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3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