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閉超群(1990~),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南寧市良慶區那馬鎮中心學校,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摘? 要:“四度六步”教學法是指教師以追求有溫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寬度的“四度”課堂為教學主張,依照“溫故、引新、探究、變式、嘗試、提升”六步教學環節精準設計和精心組織教學的方法和策略,目標是創造更加精彩的課堂。文章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寫觀察日記》為例,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基于“四度六步”教學法的教學過程設計與實踐成效、實踐感悟五個方面,闡述了筆者在小學中年段習作指導課中實踐“四度六步”教學法,創造精彩的小學中年段習作指導課堂的思考與感悟。
關鍵詞:“四度六步”;習作指導;觀察日記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1-0055-04
一、 教材分析
《寫觀察日記》要求學生圍繞觀察對象進行連續觀察,用觀察日記記錄自己的收獲。學生在三年級下學期已經學習了“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本次習作是在這一要求上的進一步提升。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連續觀察的方法,為本次習作打下了基礎。教材第一部分,以《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和“閱讀鏈接”《燕子窩》為例,告訴學生連續觀察的重要性,明確交代了本次習作的任務是用觀察日記記錄收獲。教材第二部分,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列舉了連續觀察的對象,旨在喚醒學生的生活記憶,幫助學生打開思路,也提示了觀察的重點是事物的變化。教材第三部分,針對觀察日記提出具體要求,一是明確日記的主要內容:記錄觀察對象的變化,可以寫下觀察的過程、觀察者的想法和心情;二是提示日記的形成方式:在前期觀察記錄或觀察日記的基礎上進行整理;三是提供評價的標準:細致觀察,內容準確。
二、 學情分析
本課例的執教背景是南寧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四度六步”教學法在小學中年段習作指導課中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推廣暨那馬鎮學區2023年秋季學期送教下鄉活動。聽課學生來自南寧市良慶區那馬鎮某所農村完全小學,學生的生活經歷較少,認知水平有限,且對周圍的世界探索較少,對日常生活缺乏主動觀察意識,不知如何將生活內容注入寫作當中。此外,該班級大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導致學生習作能力不高和習作素材儲備不足,習作的主旨不明確。而且,學生欠缺語言表達技巧,表達方式單一、語言蒼白無力,學生雖有真情實感,但無法通過作文表達出來,導致部分學生所寫的作文質量較低,其作文甚至會給讀者帶來內容冗長、邏輯不通的感受。加之,寫作屬于語文學習的難點內容,學生極易對其產生畏難情緒和排斥心理。
三、 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1. 學會用連續觀察、細致觀察的方法及恰當的修辭手法,按照正確的日記格式,把觀察對象的變化過程寫清楚。
2. 能與同學分享觀察日記,并進行評價。
3. 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樂于發掘新鮮事物的習慣。
其中,“學會用連續觀察、細致觀察的方法及恰當的修辭手法,按照正確的日記格式,把觀察對象的變化過程寫清楚”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四、 基于“四度六步”教學法的教學過程設計與實踐成效
(一)復習提問,溫故孕新
在上課伊始,筆者出示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寫日記》的教材頁面,引導學生回顧日記的格式——在寫日記的時候要在第一行寫上日期、星期和當天的天氣,接著另起一行寫日記的正文。此外,也可以給日記取個標題。
【實踐成效】“溫故”一要指向前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二要指向與本節課關聯的知識,三要為孕育新知做好鋪墊。因此,在“溫故”環節先對三年級時學過的日記進行回顧,使得本節課的習作指導基于正確的日記格式之上,為順利展開接下來的習作指導做鋪墊。
(二)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 播放配樂,課件出示植物生長變化的動態圖片。
2. 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語言引導學生觀賞幼苗生長、玫瑰花開放、蘑菇生長的動態圖,提問:看到它們生長變化的過程,你有什么想說的?
3. 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一一舉手發言——“我看到玫瑰花開放的時候很美”“蘑菇長出來的時候像一把雨傘”“我覺得小幼苗生長的時候像一個小寶寶在長大”……教師也逐一給出了針對性的評價——“你發現了玫瑰花的美”“你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你不僅會觀察,還融入了自己的想象,非常棒”。
4. 順勢引入課題。
【實踐成效】筆者用植物生長變化的動態圖片引入,運用恰當的教學語言創設情境,同時還配上輕柔舒緩的音樂,引導學生欣賞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談談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把握住了三個技術要領:“引新”應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指向教學目標和核心的學習內容,應具有思考性、探索性和開放性。所以,此環節成功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新課的學習就在孩子們興趣盎然之中開始了。教師富有針對性的教學評價語,也點燃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讓課堂漸漸升溫。
(三)合作探究,活動領悟
1. 借助習作提示,探究習作要求
環節1:閱讀習作提示,思考:在寫觀察日記時,我們可以寫什么?這次習作有什么要求?
環節2:教師指名學生匯報交流,并適時板書。
環節3:結合板書進行小結歸納。
【實踐成效】探究學習要求教師盡量減少對學生的限制,并適時適度地給學生以指導和幫助,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從而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新知。第一層次的探究,筆者以教材上的習作提示為引領,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學習,抓住習作提示中的關鍵詞句進行審題,讓學生明確可以觀察哪些事物,明白寫作內容及具體要求。
2. 交流課前觀察的對象,回顧觀察過程
生1與全班同學交流了她觀察花朵開放的變化過程:我在課前去我家后面觀察一朵花,它長得很像喇叭花,不過它不是喇叭花。在觀察的過程中我發現它的花瓣開得越來越大。
生2與全班同學分享了她的觀察對象和感受:我之前在學校里觀察了一些樹,它們的葉子一開始是小小的,后來越長越大。隨著進入秋天的季節,葉子變得秋黃秋黃的。
其中,生2的觀察非常仔細,表達得非常有條理。她觀察了樹木的變化過程,筆者在點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該生是從葉子的大小和顏色兩方面的變化進行觀察,順勢板書“大小、顏色”。
【實踐成效】設計“探究”環節應把握的技術要領之一是設計好的問題。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要能引發學生的興趣,能緊扣教學的主題,能激活學生的經驗,能展開學生的思維。交流課前觀察的對象,是第二層次的探究。在這一過程中,筆者先通過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接著指名學生與全班進行交流與分享,引導學生回顧觀察的過程,勾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明白了在觀察事物的變化時可以從事物的大小、顏色等方面進行觀察,緊扣了本課的教學主題。不僅如此,在這一過程中還激發了學生的表達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愈加濃厚。
(四)師生互動,變式深化
1. 合作學習
一是默讀范文《大蒜出芽觀察日記》;二是用筆畫出大蒜變化的句子;三是在四人小組內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大蒜的變化寫清楚的。
2. 指名進行全班匯報交流
為了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點,筆者在本環節首先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在范文中畫出的描寫大蒜變化的句子,這些句子中寫了大蒜哪些方面的變化。其次,引導學生交流作者是怎么把大蒜變化的過程寫生動的?第三,引導學生領悟一篇優秀的觀察日記,除了寫清楚觀察對象的變化過程,還要寫出作者的想法和心情。
【實踐成效】“變式”環節應把握設計的梯度,強調次第推進,教師選編的變式訓練題,也應當注意突出教學重點,指向新知識的本質。筆者提出“一讀二畫三交流”的學習要求,凸顯了學生的學習循序漸進的梯度。經過了前面“探究”環節的學習,學生很快就關注到范文中的作者是從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寫出了大蒜的變化。通過師生互動,變式深化,逐步將課程引向深入,學生充分地展開思維過程,體會到作者觀察得非常仔細,明白在觀察的時候也要像作者一樣進行細致的觀察;學生還領會了習作的技巧——巧妙運用修辭手法和生動的詞語,可以幫助我們把觀察對象的變化過程寫生動、寫具體。
(五)嘗試練習,鞏固提高
1. 整理觀察內容
環節1:課件出示《綠豆發芽的觀察記錄》,如下。
觀察對象時間狀態顏色
綠豆發芽
9月11日將綠豆泡在杯子里,用潮濕的紗布蓋住綠豆的外殼是綠色的
9月12日綠豆沒有動靜
9月13日綠豆沒有動靜
9月14日綠豆開始膨脹外殼顏色變淺
9月16日綠豆破皮,露出小芽小芽是乳白色的
9月18日小芽長到了一厘米左右芽瓣是嫩黃色的
9月20日小芽又長長了約三厘米豆瓣的顏色變成黃綠色了
提出學習任務:閱讀觀察記錄表,把表現綠豆變化大的相關語句勾畫出來,接著和你的同桌交流綠豆發芽過程中變化大的地方,試著說一說你的想法或心情。
環節2:匯報交流。指名學生上臺圈畫出自己找到的相關語句,通過勾畫出表現綠豆變化大的相關語句,引導學生發現沒有發生變化或變化并不是很明顯的部分,像這些部分,在寫觀察日記的時候可以選擇略寫或不寫。剩下的這些就是我們寫觀察日記時重點要去記錄的部分。
環節3:借助觀察記錄表和相關圖片,交流綠豆發芽過程中變化大的地方,試著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或心情。
【實踐成效】嘗試練習提倡由淺入深,難易適中,目的是鞏固新學內容。四年級的學生寫作水平尚不成熟,尤其授課的對象又是農村學校的孩子,在“嘗試”環節提供寫作素材,進行“探究”策略的運用,對其進行合理引導,不僅豐富了農村學生的見識,還有助于學生打開習作的思路,大大降低習作的難度。這既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寬度,也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梯度。
2. 梳理形成日記
學生選取綠豆發芽過程中某一天的變化,寫一篇綠豆發芽的觀察日記。要求是要寫清楚綠豆的變化,寫出自己的想法或心情,還要注意日記的格式。
3. 出示評價標準,全班交流展評
教師先以圖表的形式出示評價標準,接著依次展出兩篇觀察日記,指名兩位小作者依次上臺讀一讀自己的觀察日記,并引導學生借助評價標準進行互評。
【實踐成效】在嘗試練習的過程中,有不少學生寫出了精彩的觀察日記,得到了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深度。此外,回授嘗試效果,組織質疑和講解,這是“嘗試”環節不可或缺的。在全班交流展評環節,學生按照評價標準,帶著欣賞的眼光去評價同學的觀察日記,真正發揮了評價的正能量。在評價過程中,有一位男生忍不住對小作者的習作發出贊嘆——“滿分作文!”筆者認為,這既是對寫作者的贊賞和肯定,能給予寫作者信心和勇氣,令課堂直至尾聲仍洋溢著溫情,同時,這也更有力地說明了本節課的習作指導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深度。
五、 實踐感悟
在這一節課中,筆者運用“四度六步”教學法精心設計了一堂高品質的中年段習作指導課堂,較為高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對筆者而言,這既是一次探究,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同時,該課例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習作指導遵循農村學生的學情,使“四度六步”教學法在課堂中得到了精彩的呈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輕松愉悅的教學顯溫度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注重表達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和藹可親的態度、循循善誘的引導、鼓勵性的教學評價語和親切的肢體動作等,讓學生有如沐春風之感,時刻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鼓勵,感受到課堂中的溫度。同時,筆者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到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差異,采取有效策略,適時點撥,適時等待,適時重復,適時歸納,給學生多一點期待,多一點肯定,多一點欣賞,鼓勵學生自信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愉快而主動地享受學習。在這樣的課堂中,師生關系融洽,所有的課堂參與者都感受到了課堂的溫度。愉悅的情緒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思維敏捷,也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從而煥發出課堂的活力,優化教學效果。
(二)循序漸進的教學顯梯度
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各不一樣,因此,我們要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采取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教學方法。筆者在“變式”環節,借助范文作為引領,運用“探究”策略,共同探究應該如何寫好觀察日記,通過學習交流,學生明確了觀察過程中可以使用的觀察方法和寫作過程中可以運用的寫作技巧,不僅為接下來的嘗試練習鋪平道路,也讓學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達到新的高度,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梯度。在“嘗試”環節,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先梳理觀察記錄的內容,接著確定日記重點,再動筆把觀察記錄表中的內容梳理形成一篇觀察日記,最后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習作指導層層遞進,所搭的“梯子”高而可攀,學生愿意爬,喜歡爬,爬得上,體現了課堂教學螺旋上升的梯度。
(三)互動探究的教學顯深度
筆者執教的這節課,所教授的對象是農村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筆者能基于學生的學情,緊扣單元語文要素,注重引導學生學會用連續觀察、細致觀察的方法及恰當的修辭手法,把觀察對象的變化過程寫清楚,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訓練了思維,思維有了深度。在“嘗試練習,鞏固提高”環節,筆者先后引導學生梳理觀察記錄的內容,再引導學生交流最感興趣或者綠豆發芽過程中變化大的地方,試著說一說想法和心情,從而確定日記重點,最后動筆完成一篇觀察日記,課堂教學深入淺出,變復雜為簡單,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得到充分的滋養,體現了課堂的深度。最后出示評價標準進行全班交流展評,指名同學進行分享展示,引導學生互相讀一讀作品,夸一夸優點,提一提意見,在借鑒學習中提升,在欣賞評價中明確自己習作的努力方向,也體現了課堂的深度。
(四)向課外延伸的教學顯寬度
在“提升”環節,筆者適時對本課所學進行小結,并以此為課外拓展的出發點,無論是引導學生課后對照評價標準繼續完善習作,還是引導和鼓勵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寫下觀察中新的發現,促使學生的習作熱情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都體現了課堂的寬度。向學生推薦了相關的閱讀書目《昆蟲記》《森林報》,把學生的學習興趣由課內引向課外,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寬度。
六、 結論
“四度六步”教學法在小學中年段習作指導課中的實踐研究,《寫觀察日記》一課的探索,所收獲的教學成果是顯而易見的。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會繼續落實“四度”主張,實踐“六步”環節,相信有了“四度六步”教學法的指引,我們的習作指導課堂必將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戴啟猛.“四度六步”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22.
[2]戴啟猛.基于初中數學“四度六步”教學法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架構[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0(3):22-26,3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