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代美 朱曉霞
月經病是以月經的經、量、色、質等發生異常,或伴隨月經周期,或絕經前后出現明顯癥狀為特征的疾病,是婦科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兩千多年前的《素問·上古天真論》詳細論述了月經病的病因病機,提出月經周期性、節律性的產生受“腎”“天癸”“任脈”“太沖脈”影響。在中醫歷史長河中,有眾多醫家單列“婦科篇”進行專篇詳細論述月經病,對后世的認識及用藥產生深厚的影響。向榮主任醫師為貴州省第二屆中醫名醫傳承指導老師、六盤水市名中醫,在長期中醫臨床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現應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分析向榮主任醫師治療月經病的組方及用藥規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六盤水市人民醫院中醫科門診向榮主任醫師治療月經病的處方。根據《中醫婦科學》[1]定義:“凡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等發生異常,以及伴隨月經周期出現明顯不適癥狀的疾病”為診斷標準,收集處方共67首。
1.2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月經病診斷標準[1]的醫案;有詳細病歷記載的醫案。
1.3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基礎疾病。
1.4 數據規范化對醫案記載中的中藥名詞術語規范化,將規范化的名稱錄入數據庫。如“熟地”規范為“熟地黃”等。
2.1 分析軟件應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提供的中醫輔助傳承平臺軟件(V 2.5)軟件進行分析。
2.2 數據分析
2.2.1 數據源提取提取出符合中醫診斷為“月經病”的所有方劑。
2.2.2 用藥頻次分析在功能面板中選擇“組方分析”,進行“頻次統計”,將結果導出Excel表并保存。
2.2.3 組方規律分析在功能面板中選擇“組方分析”“組方規律”,將支持度個數設置為“13”,支持度“60%”,置信度設置為0.96,點擊“用藥模式”“規則分析”,分別將結果導出Excel表并保存。
2.2.4 新方分析首先進行聚類分析(核心算法包括改進的信息算法、復雜系統熵聚類),在聚類分析前設置相關度為“8”、懲罰度為“2”,然后分別單擊“藥隊系數”“提取組合”,發現新組方(基本算法在無監督的熵層次的聚類)。
3.1 用藥頻次在進行藥物使用頻次統計,按藥物使用頻次降序排列,藥物使用頻次≥10次前21味中藥,分別是益母草、女貞子、白術、王不留行、黨參、淡竹葉、大血藤、仙鶴草、柴胡、川芎、延胡索、丹參、甘草、夏枯草、黃柏、知母、墨旱蓮、北沙參、熟地黃、淫羊藿、茜草。見圖1。

圖1 頻次≥10次前21味中藥圖
3.2 四氣 五味 歸經對“四氣”“五味”“歸經”使用頻次進行統計,分別按降次排序,四氣為寒、平、溫、涼;五味為甘、苦、辛、酸、澀;歸經為肝經、脾經、心經、腎經、肺經。見表1。

表1 四氣 五味 歸經
3.3 基于關聯原則的方劑組方規律分析在組方規律中用藥模式分析得到常用核心藥物組合,按出現頻次降序排列。見表2。

表2 常用核心藥物組合
基于關聯原則的處方中高頻藥物支持度關聯分析,支持度個數設置為“13”,支持度“60%”,置信度設置為0.96,按出現頻度降次排序。見表3。
3.4 新方分析無監督的熵層次聚類新處方分析,設置相關度為“8”,懲罰度為“2”,演化成新組合,提取新方組合,得出9組新方,分別為:淡竹葉、澤瀉、茜草、香附,莪術、桃仁、紅花、桑椹,桂枝、茯苓、黃芪、焦梔子,北沙參、酸棗仁、女貞子、煅牡蠣、煅龍骨,大血藤、熟地黃、仙鶴草、山藥,山萸肉、淫羊藿、補骨脂、赤芍,焦梔子、黨參、黃芪、補骨脂,生地黃、牛膝、王不留行、陳皮,黃柏、陳皮、王不留行、野菊花。見表4。

表4 新方組合
本研究借助中醫輔助傳承平臺,對向主任醫師治療月經病的方藥進行整理分析,試圖挖掘其用藥規律。在藥物頻次統計中,益母草、女貞子、白術、王不留行、黨參、淡竹葉、大血藤、仙鶴草、柴胡、川芎、延胡索、丹參、甘草、夏枯草、黃柏、知母、旱蓮草、北沙參、熟地黃、淫羊藿、茜草以活血調經,補益氣血,調理脾肝腎常用藥。四氣以寒、平、溫為主;五味偏以甘、苦、辛;藥物歸經多應用肝、脾、心、腎藥物。向主任醫師在治療月經病時,側重調理臟腑功能,現就向主任醫師治療月經病其用藥規律及指導思想進行探討。
4.1 脾胃 元氣為本向主任醫師認為治療月經病應以脾胃、元氣為本,提倡李東垣《脾胃論》所言:“黃芪之甘溫,致自汗,實表虛,使不受寒邪”。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此至而不至,是為不及,選用術、參、芪;陳皮以導滯氣,益元氣。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損是出現月經病的重要原因[2]。治療月經病尤重脾胃[3],調經不離氣血、養血以理氣為本。
4.2 調和氣血婦人以血為本,經絡受邪,不通則痛。《經效產寶》言:“勞傷氣血致體虛,風冷之氣乘也”,經絡之邪氣影響,若寒溫不調,病由經脈則虛,出現月經不調。若經脈溫則經血自行而調暢。驚恐憂思,意所不決,氣郁不舒,則乘于血,血隨氣行,滯則血結,以氣主先之,血主后之。月水不通,久則血結于內生塊,變為癥瘕,治月經病,當調和氣血,氣血宣行,其神自清。清代名醫陳念祖治療月經病強調調和脾胃氣血、調暢心肝氣機、調理沖任氣血[4]。清代醫家王堉治療月經病強調從氣血論治,尤其重視調暢氣機,人以胃氣為主,乃一身生化之源[5]。向主任醫師治療月經病時認同付艷麗等[6]提出在行經期因勢利導、調和氣血,重在祛瘀。
4.3 脾腎肝同治月經的產生與腎、天癸、沖任氣血相聯系[7]。向主任醫師強調脾腎肝同治,調理沖任、胞宮及月經關系。脾以養血、補血或攝血,竹林寺僧醫治療月經病以脾為先,重在氣血[8]。沖任二脈不僅在經脈循行中與肝脾兩經相交,肝脾功能相互促進、協調,腎中精血充盈,天癸成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沖任蓄溢有序,氣血下注胞宮,血室充盈,形成規律性月經[9]。向主任醫師臨證中側重脾腎肝及沖任調和,以補腎為本,調肝為先,扶脾為要,三臟同調[10],氣血陰陽的周期性變化為必要條件循環往復[11]。
此外,在月經病的辨證論治中,不忘固護陽氣。“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暢通胞絡胞脈,調和胞宮氣血,方能經汛如常[12]。臨證時以后世理論指導使用“經方”,“新論舊方”也別有一番境界。向主任醫師認為:治療一切病癥從脾胃入手,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五臟六腑之間有著生克制化的關系,彼此組成一個完整、有序的自然環境。任何一個臟腑的功能障礙,都有可能影響別的臟腑,破壞這種穩定的自然環境,從而產生疾病。在病理狀態下,五臟六腑對機體的影響并不等同。如李東垣提出,脾胃五行中屬土,在五臟六腑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土生萬物,脾運胃納,保證機體氣血精微的供應;脾升胃降,保證機體氣機的正常升降出入;如內傷脾胃,則百病內生。脾胃不足,氣血乏源,機體臟腑官竅俱失充養;脾胃不足,升降失司,一身氣機升降出入障礙。全身諸病可由脾胃病變導致,涉及陰陽氣血、多臟多腑。故臨床治療著眼于恢復胃納脾運,胃降脾升,理宗東垣,方用各家,方可取得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