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工業廢水綜合毒性評價方法及其應用研究進展

2024-04-27 06:24:32高品于曉霏楊婧陳曉倩
工業水處理 2024年4期
關鍵詞:物種生物評價

高品,于曉霏,楊婧,陳曉倩

(1.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1620; 2.上海市檢測中心生物與安全檢測實驗室,上海 201203)

水生態系統污染已成為全球性挑戰,從內陸淡水到深海海洋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除人類生活活動產生的廢水外,農業、采礦及其他工業環節產生的廢水也都是水生態系統的主要污染源〔2〕。工業廢水成分復雜,包含多種化學品,其成分取決于工業類型、工業過程和生產所使用的原材料等。當前,廢水排放標準中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是根據單一化學物質的毒性試驗所得,然而工業廢水成分復雜,含有多種不同類型污染物,通常會對水生生物產生協同或拮抗等聯合毒性效應,因此簡單從單一污染物濃度角度來評估工業廢水毒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偏差〔3-5〕。為了評估和預測工業廢水對其受納水生態系統污染的影響,對廢水整體毒性潛力的準確評價至關重要〔6-7〕。

目前,多數國家主張通過生態毒理學試驗量化工業廢水的綜合毒性水平,進而規定其排放限值〔8〕。現行的水質及廢水排放標準,主要是基于對一系列特定的已知化學品濃度及廢水理化參數的檢測制定,然而在新化學品及新污染物不斷涌現的今天,這些標準已顯現出較大的局限性。廢水綜合毒性法是采用水生生物暴露試驗評估廢水綜合毒性,適用于較難提出特定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的復雜廢水〔9〕,已被歐盟、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廣泛采用〔10〕。水生態毒性評估已逐漸成為評估廢水水質安全性的可靠方法〔11〕,我國目前雖然已有部分水質標準采用綜合毒性方法對廢水毒性進行評價,但仍缺乏通用的廢水綜合毒性評價方法和控制標準。基于此,筆者總結并概述了國際現有廢水綜合毒性評價方法體系,在對比不同方法體系優缺點和適用性的基礎上,分析并提出適用于我國廢水綜合毒性評價的策略,以期為我國工業廢水綜合毒性評價標準化提供參考和借鑒。

1 國外廢水綜合毒性評價方法研究現狀

廢水中的有毒污染物通常會在不同層級生物水平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毒性效應。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水中的污染物濃度水平與致癌性、致突變性、致畸性和腫瘤等疾病發病率的增加密切相關〔12〕,一些污染物即使在極低濃度下也能引起生殖障礙、兩性畸形、DNA損傷和基因突變等嚴重后果,因此,對廢水生態毒理學研究非常必要〔13-14〕,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評價方法體系包括廢水綜合毒性檢測(Whole effluent toxicity,WET)、直接毒性評估(Direct toxicity assessment,DTA)和廢水綜合評估(Whole effluent assessment,WEA)〔15〕。

1.1 廢水綜合毒性評價體系

1.1.1 WET

美國、新西蘭、日本及韓國等主要采用WET評估廢水中所有組分的綜合效應,通過將一系列標準化植物、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等水生生物暴露于不同稀釋倍數的廢水樣本中,評估廢水綜合毒性,主要包括急性毒性與慢性毒性評估,試驗周期通常不超過8 d。其中,急性毒性試驗時間相對較短,側重于對受試生物體生存狀況評價,而慢性毒性試驗則是針對受試生物體生命周期的敏感階段進行試驗,以評估受試生物體的生存、生長和繁殖情況。WET已被廣泛應用于污廢水和雨水水質安全監測,不僅可檢測和評估點源污染,還可檢測評估城市徑流、農業面源等非點源污染的累積效應〔16〕。

相比傳統水質標準側重于評價和控制已知存在于廢水中的單個化學物質,WET針對廢水中所有化學物質的潛在綜合毒性進行評價,可以克服傳統方法對特定物質評價及控制的局限,消除對特定化學物質監管的弊端,而且無需預測廢水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17〕,其測試流程如圖1所示。然而,由于WET無法提供與廢水毒性相關的特定化學物質信息,因此要了解廢水中的毒性物質需結合毒性鑒定評價(Toxicity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TIE)來進一步解析。TIE包括廢水物化處理和生態毒性試驗兩個階段,以篩選和分離潛在的毒性物質,并對其進行階段性定性和定量化學分析〔18〕。由此可見,將WET測試結果的綜合性與TIE化學分析的相關信息相結合,可為廢水排入受納水體可能造成的潛在生態風險提供更為全面和準確的評估結果〔17〕。J. S. RA等〔18〕采用WET結合TIE對韓國某制藥工業園區廢水進行分析評價,利用色譜/質譜和等離子體電感耦合光譜/質譜等對廢水組分進行檢測識別,在物化處理操作前后均進行WET試驗和生態毒性測試,結果表明,廢水樣品具有高毒性,共鑒定出48種化學物質,其中約39%的物質已有相關毒性數據,根據TIE物化處理階段的表征結果,制藥工業廢水中溶解性非極性有機物是主要毒性物質,而在TIE生態毒性試驗階段鑒定識別出的主要毒性物質為重金屬和有機物,結合所預測的半致死濃度(50%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建議優先控制檢測到的有機物毒性。

圖1 WET測試方法應用流程Fig.1 Application flow chart of WET test method

1.1.2 DTA

英國和澳大利亞采用DTA分析廢水中未知污染物的協同效應,可直接反映水生和陸地生態系統棲息地的健康狀況和環境服務功效。早在20世紀90年代,部分國家已采用DTA評估廢水綜合毒性,以期通過控制廢水排放達到改善地表水環境質量的目的。DTA整體思路與WET類似,雖然WET測試在使用特定物種預測廢水毒性的影響時十分有效,但該方法并不是直接用于判定對自然生物群落的效應,因此可能需要結合生物評估的相關技術對生態系統進行更直接的評價,以正確評估受廢水排放影響的水生系統〔19〕。相比之下,DTA在識別廢水不利影響的同時還對降低該影響的程度水平進行規定,根據試驗結果進行相應處理達到可接受的環境質量水平,其輸出結果與環境風險直接相關,因此可基于該試驗結果進行環境決策和風險管理。圖2為DTA與其他風險管理模型工具之間的相關關系。其中,化學風險模型將生態系統的響應輸出作為一個有效濃度,然后將該有效濃度與基于化學性質的閾值進行比較,最后根據實際環境值與閾值之間的差值進行估算評價;毒性風險模型直接對環境樣品中的化學物質進行測定,其輸出結果更接近于真實環境狀況,該模型通過試驗驗證化學分析結果的有效性,將受試生物體和化學分析所測出的污染物質置于配制或實際廢水中,通過DTA測試廢水毒性效應,然后將測試結果用于風險管理〔3〕。

圖2 DTA與其他風險管理模型的關系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DTA and other risk management models

Jianying XU等〔20〕采用一個涵蓋3種不同生物效應的毒性試驗單元,建立了基于毒性試驗的安全性評價方法,并評估了再生水對水生生物的潛在影響,同時采集了實際廢水和再生水進行驗證,結果表明該方法能有效地對再生水水質進行篩選和分級,不同處理單元排放的廢水毒性等級具有差異性。此外,有研究采用基于微氧化還原的DTA模型進行試驗研究,將氰鐵胺作為氧化還原安培法探針用于確定重金屬對大腸桿菌毒性的整體影響,成功地驗證了電化學方法用于檢測有毒物質的可行性〔21〕。總體上,DTA是一種具有高靈敏性、快速、可重復、成本低廉的生物毒性評估方法,適用于廢水現場毒性檢測。盡管如此,DTA在環境風險管理中還未取得突破和廣泛應用,生物和生態毒理學方法仍落后于化學方法。

1.1.3 WEA

德國等歐盟國家已在常規環境監管中開展生物監測,主要采用WEA體系,部分國家采用WEA監測和識別廢水整體生物毒性(Toxicity,T)替代廢水中單一物質毒性分析。與WET及DTA不同,除毒性效應評估外,WEA還關注廢水污染物的持久性(Persistence,P)及生物蓄積性(Bio-accumulation,B),即從PBT特性〔22〕出發更為全面地評估廢水環境風險。通常,當廢水無法通過單一物質的PBT信息來解釋其毒性效應時,可通過WEA開展急性和慢性毒性試驗進行測試,進而評估廢水的PBT信息,不僅僅將持久性作為一個單獨的參數進行評估,而是與其他參數結合使用,整體測試概念是將生物毒性、生物蓄積性與基于生物降解測試的持久性評估相結合,其試驗方法流程如圖3所示〔23〕。可以看出,測試流程從持久性試驗(降解試驗)開始,以去除大多數非持久性物質,在這個“預處理步驟”之后,再進行生物毒性和蓄積性測試,可分別評價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生物蓄積性的持續水平。

圖3 WEA急性與慢性毒性測試應用流程Fig.3 Application flow chart of acute or chronic toxicity test using WEA method

OSPAR 2007指導文件對通用的WEA流程進行了優化,將其檢測方式拆分為兩個階段,如圖4所示〔23〕,第一階段主要驗證WEA的適用性,經生物處理后的廢水通常含有低濃度的生物可降解組分,因此在第一階段可以省略持久性組分檢測這一步驟,而第二階段主要檢驗廢水毒性和生物蓄積性是否具有持久性特點。基于該流程,可以比較廢水降解試驗前后的生物毒性和蓄積性,WEA可根據試驗所呈現出的PBT數據信息進行更直觀地整體風險評估。

圖4 優化的WEA方法試驗流程Fig.4 Experimental flowchart of the optimized WEA method

有研究〔24〕表明,結合生物降解和毒性測試的WEA試驗評估策略可用于間接排放的工業廢水毒性評估,同時采用Zahn-Wellens試驗作為篩選工具,可用于判斷廢水中有機物的生物降解性,并區分易生物降解有機物所引起的持久性和非持久性生物毒性,達到較好的毒性鑒別效果。WEA已被成功應用于造紙廢水的生物毒性檢測和評估〔25〕,采用Zahn-Wellens試驗進行預處理,結合基于效果表征的毒性試驗,確定工業廢水水質特性,并區分持久性毒性與非持久性毒性。針對造紙廢水,對13家造紙廠使用不同類型纖維素作為原料的20份廢水樣品進行藻類、水蚤、發光細菌、魚卵急性毒性試驗和Umu(UV mutable)遺傳毒性試驗,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對蓄積性物質進行富集分析,通過發光細菌試驗發現,50%的造紙廢水樣品具有中等毒性,4家造紙廠廢水具有較高藻類毒性,但水蚤、魚卵和Umu試驗未檢出廢水具有急性毒性或遺傳毒性,且廢水整體表現出較低的蓄積性水平,進一步采用Zahn-Wellens試驗對造紙廢水中的磨木漿廢水進行篩選分析,結果發現其對藻類和發光細菌均無毒性效應,表明造紙廢水的發光細菌毒性與磨木漿無關。

由此可見,與理化檢測手段相比,生態毒性檢測在針對廢水毒性評價的完整性及準確性方面已有較大幅度提升。盡管這些較為完善的廢水生態毒性評價方法在國際上已被較多應用,但其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局限性,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評價體系特點和應用范圍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i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fields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methods

1.2 受試生物的選擇

在廢水生物毒性檢測的實際應用中,許多研究會選用適用性較為廣泛的物種,由于魚類為脊椎動物,處于較高的水生營養層級,故采用魚類進行廢水毒性試驗較為普遍,廣泛應用的物種如國際標準試驗魚種之一的斑馬魚(Danio rerio),具有體積小、繁殖力強、發育快、生命周期短和體外受精等特點,較易在不同實驗室進行培育,且其胚胎呈透明狀,在各類胚胎試驗時較易觀察〔26〕。對受試生物的選擇通常還會結合廢水性質與受試生物的適用性,如Xiurong CHEN等〔27〕利用小球藻(C. vulgaris)可降解對苯二酚這一特性來降低對苯二酚廢水的毒性;I. LERIS等〔28〕選擇食蚊魚(G. holbrooki)對橄欖廠廢水進行急性毒性評價,主要是因為該物種易獲得,易培育,且在橄欖油產區廣泛分布。此外,廢水毒性評價對受試生物的選擇還應考慮本土化特點,如美國采用大型紅藻(Champia parvula)和黑頭軟口鰷(Pimephales promelas)〔29〕,澳大利亞采用大型褐藻(Hormosira banksii)和紫斑鮈魚(Mogurnda mogurnda)〔30〕,新西蘭采用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大塘鮈鯉(Gobiomorphus cotidianus)〔31〕等。表2主要歸納了部分藻類、水蚤和魚類作為受試物種在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綜合毒性評估中的應用情況。

表2 不同受試物種在廢水毒性生物監測中的應用情況Table 2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test species in the biological monitoring of wastewater toxicity

1.3 廢水綜合毒性分級評價方法

目前,國際上已有基于生態毒性的廢水綜合安全性評價分級方法,如潛在毒理學法(Potential toxicology method,pT法)、毒性單位分類系統法(Toxicity unit classification system,TU法)和潛在生態毒性效應探測法(Potential ecotoxic effects probe,PEEP法)〔50〕等。

1.3.1 pT法

pT法是將廢水按幾何級數稀釋成系列樣品,稀釋系數為2,隨后對所有水樣采用標準受試生物進行毒性測試,產生20%生物學效應時對應的稀釋比例為1∶X時,其毒性風險以pT值輸出,表示對受試生物無任何毒性作用時的稀釋次數〔51〕,可采用式(1)進行計算。

其中,X表示樣品稀釋倍數。通過該方法可將廢水毒性風險大致分為6級:0級(無風險,pT=0)、Ⅰ級(極輕微風險,pT=1)、Ⅱ級(輕微風險,pT=2)、Ⅲ級(中等風險,pT=3)、Ⅳ級(較高風險,pT=4)、Ⅴ級(嚴重風險,pT≥5)。pT法可作為一種管理工具來評估和比較工業廢水的相對毒性危害,進而對存在潛在毒性風險的廢水排放采取相應措施,降低工業廢水排放對受納水體的毒性風險。

1.3.2 TU法

TU法最初由G. PERSOONE等提出〔8〕,采用一系列生物急性毒性測試,將導致受試生物某項生物效應抑制率或死亡率達到50%所對應的毒物濃度(EC50或LC50)轉化為TU毒性單位,并建立用于量化廢水毒性程度的評價系統,其計算如式(2)所示。

通過TU法可將廢水毒性等級分為5級:Ⅰ級(無毒性,TU<0.4)、Ⅱ級(輕微毒性,0.4≤TU<1)、Ⅲ級(中度毒性1≤TU<10)、Ⅳ級(重度毒性,10≤TU<100)、Ⅴ級(劇毒性,TU≥100)。TU法成本較低,可適用于不同類型水樣,具有較高的通用性和靈活性,且測試時無需對樣品進行稀釋。J. MANKIEWICZ-BOCZEK等〔52〕在TU法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歸納了漫灘地表水、沉積物和土壤的潛在毒性數據,提出并評估了基于一系列生物試驗的毒性分類系統的有效性,并成功驗證了所建立的毒性分類系統可用于包括地表水、沉積物和漫灘土壤的常規監測。

1.3.3 PEEP法

PEEP法是從加拿大保護圣勞倫斯河生態安全行動衍生出的方法,用于比較排入受納水體廢水的潛在毒性風險。PEEP指數將每種點源的毒性負荷表示為一個單一數值,通過一系列不同營養層級和毒性效應類型的生物試驗來確定,廢水PEEP指數值越高,表明其對水生生物種群的潛在危害就越大,其計算如式(3)所示。

式中:Ti——受試廢水的毒性單位;

N——評價所使用的生物毒性指標數量;

n——試驗次數;

Q——排水流量,m3/h。

通過PEEP法可將廢水風險等級分為5級:Ⅰ級(無風險,PEEP<2)、Ⅱ級(較低風險,2≤PEEP<3)、Ⅲ級(中等風險,3≤PEEP<4)、Ⅳ級(較高風險,4

2 國內廢水綜合毒性測試應用狀況分析

目前,我國已發布施行的部分水質標準雖然引入了生態毒性測試,但仍存在諸多不足。在物種選擇方面,現行的水質生態毒性測試國家標準主要包括《水質 急性毒性的測定 發光細菌法》(GB/T 15441—1995)、《水質 物質對蚤類(大型蚤)急性毒性測定方法》(GB/T 13266—1991)、《水質 物質對淡水魚(斑馬魚)急性毒性測定方法》(GB/T 13267—1991),所采用的受試物種包括明亮發光桿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T3sp.)、大型蚤(Daphnia magna)、斑馬魚(Brachydanio rerio)等,然而,這些方法的試驗內容大多為國外標準方法的轉化,受試物種均為國外標準物種,并未涉及本土標準物種。除上述國家標準外,我國也頒布實施了部分水質毒性檢測的行業標準,如《水質 急性毒性的測定 斑馬魚卵法》(HJ 1069—2019)采用斑馬魚卵評價受試水樣的急性毒性,但由于魚卵與成魚對有毒物質的敏感度不同,因此僅通過魚卵試驗評價廢水毒性會造成一定偏差。此外,我國一些地方標準也采用多種不同的受試生物,如廣東省的《諸氏鯔蝦虎魚毒理學評價》(DB44/T 2340.1—2021)采用諸氏鯔蝦虎魚(Mugilogobius chulae),黑龍江省的《水質 生物毒性的測定 發光細菌快速測定法》(DB23/T 2750—2020)采用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sp.-Q67)。同樣地,上述行業標準及地方標準所使用的受試生物多為外來物種,無法滿足標準受試物種世代短、子代多、易于在國內實驗室飼養繁殖等要求,其中青海弧菌雖然是我國特有物種,但目前還未有充足的數據結果將其標準化。由此可見,我國雖然已有較多生態毒性測定標準方法,但大多為國外標準的轉化,在國內的實際應用存在較多不適用性。

在評價體系方面,現階段我國針對不同行業廢水排放的多項國家和地方標準中已增加了生物綜合毒性指標,如表3所示,但對比國外較為成熟的評價體系,我國對廢水排放的環境健康風險控制仍主要基于理化指標,尚未形成類似WET、DTA和WEA等涵蓋不同營養層級水生生物、不同生物毒性終點、直接以組合生物毒性分析技術獲取評估廢水排放潛在環境影響的通用技術體系與相關技術標準。此外,因缺少系統研究與應用,現有廢水排放標準中的物種選擇及生物毒性指標限值規定主要參考國外,有待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

表3 中國現有涵蓋生物毒性指標的國家和地方標準Table 3 Current national and local standards containing biological toxicity indicators in China

3 廢水綜合毒性評價方法本土化的思考和建議

我國于2008年在《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1903—2008~GB 21908—2008)中首次引入了綜合毒性指標,即“急性毒性(HgCl2毒性當量計)”,主要采用發光細菌法檢測廢水綜合毒性并進行分級,HgCl2毒性當量指標限值為0.07 mg/L,這標志著我國針對工業廢水處理及排放的環境影響評估體系已逐漸從單一化學指標向生物毒性綜合指標進行完善。隨著我國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日益重視,國務院辦公廳于2022年發布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針對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積性、致癌、致突變、生殖毒性的新污染物環境風險隱蔽、種類繁多、常規管控不足以管控其環境風險等特點,制定了以環境風險預防為主的治理策略。根據我國發布的《持久性、生物累積性和毒性物質及高持久性和高生物累積性物質的判定方法》(GB/T 24782—2009),《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辦法》和《新化學物質申報登記指南》所提出的新化學物質PBT鑒別技術方法,兼顧PBT特性評估將是我國污染物風險管控的必然趨勢。在國外已有的廢水毒性評估方法體系中,WEA方法更符合我國監管需求,但其體系較為龐雜,涵蓋歐盟各成員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共性和個性化需求,因此其所涉及的試驗方法、試驗生物與試驗體系不可直接照搬應用于我國。因此,針對我國工業廢水綜合毒性評估和管控的現狀與不足,為盡可能降低我國廢水排放的環境危害影響,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和應用現狀,在建立廢水綜合毒性評價方法體系時應綜合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3.1 物種選擇

廢水綜合毒性測試所使用的受試物種對不同污染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差異性,有些受試物種可能因為缺乏某些必需元素,在試驗過程中會對部分有毒物質表現出異常敏感反應,因此需設置多個受試物種和不同的毒性測試終點來評估廢水綜合毒性。此外,受試物種的暴露史、敏感性和生活方式等也會對測試結果產生影響,受試物種的選擇還需考慮其對有毒物質的耐受性〔54〕。因此,在制定廢水綜合毒性控制標準時,首先應重點考慮受試物種的適配性。

在選擇廢水綜合毒性受試物種時,建議考慮選用具有生態學意義的、適用于我國廢水水質的模式物種,并同步提高本土物種的標準化水平。選擇物種需要考慮區域相關性,具有易于飼養、繁殖能力強以及幼年時期較易存活等特點,在毒性試驗測試過程中,需滿足對暴露試驗樣品具有較好的劑量-效應關系,這樣在前期進行試驗時所得出的數據才具有可靠性。若所選物種在不同類型的試驗中均有較高的可重復性,即可圍繞選定物種開展大量重復試驗將隨機性降到最低,通過足夠的數據支持將該物種選為標準物種。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淡水生物水質基準推導技術指南》(HJ 831—2022)中推薦了45種受試生物,評估結果的有效性應包括多個營養層級生物的試驗結果,可獲得較為綜合的毒性評價結果。本土標準物種的研究也在持續推進中,稀有鮈鯽(Gobiocypris rarus)這一研究較為成熟的本土特有模式魚種已被列入我國化學品生態風險評估相關法規,并先后出臺了相關標準試驗方法《化學品 稀有鮈鯽急性毒性試驗》(GB/T 29763—2013)、《化學品稀有鮈鯽幼體生長試驗》(GB/T 41692—2022)等,為本土標準物種在我國廢水綜合毒性評估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3.2 試驗流程

作為化學品生產、使用、銷售大國,我國的廢水組分復雜,廢水組分會隨其排放時間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進而對廢水樣本的代表性產生影響,對采用化學方法分析廢水組分造成干擾。此外,暴露方式的不同(如間歇性和持續性暴露)也會影響廢水組分對受試物種的毒性效應結果。為了確保試驗程序可以適用于不同廢水組分對受試物種的刺激濃度,可在獲取我國廢水基礎毒性數據基礎上,結合我國現有的技術與投入水平,參考OSPAR的優化方式在WEA體系基礎上進行合理優化,使之更適合我國的廢水綜合毒性評估。

目前,我國生態毒性試驗方法主要包括急性毒性、遺傳毒性和生物蓄積性3方面,其中遺傳毒性試驗周期長且費用高,對于快速分析廢水綜合毒性具有一定難度,對于特定的廢水,生物蓄積試驗結果可作為遺傳毒性的表征指標,因此可先進行生物蓄積試驗,再判斷是否有必要進行進一步遺傳毒性試驗。大量試驗研究表明,化學物質產生急性毒性的濃度比其遺傳毒性濃度平均高1個數量級,因此急性毒性也可作為遺傳毒性的一個指標,并作為是否需進行慢性毒性試驗的依據〔20〕。由于上述廢水綜合毒性試驗流程的簡化依據還尚未得到普遍證實,根據簽署國際評價體系的應用流程,未來我國可基于各類相關研究結果開展進一步試驗探究,形成并建立適用于我國廢水綜合毒性評價的快捷試驗流程。

3.3 評價方法

現有的廢水常規標準中已包括多項單一和綜合的理化參數,并規定了相應最大允許濃度(MPC),因此可根據相應MPC來評估廢水的潛在毒性效應。然而,實際廢水中通常含有多種已知和未知的化學物質,采用MPC很難直接而全面地評價廢水綜合安全性〔55〕。由于化學分析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因此廢水綜合毒性評價可以作為化學分析的重要補充。

將化學分析與生物分析相結合已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水質綜合安全性評價方法,綜合比較現有評價方法,我國在對其本土化過程中應依據我國廢水水質情況進行改進和完善,可對比參考國外已有成功經驗,根據所選定的受試物種、測試方法及所獲得的毒性參數,制定可全面反映廢水不同毒性等級的評價體系,同時兼顧我國不同工業行業廢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值,針對不同毒性或風險等級的廢水制定相應的處理流程和排放標準,并對直接排放廢水和處理達標后排放廢水分別制定相應的管控標準,也可根據廢水排放受納水環境類別制定相應的評價方法。

4 建議與展望

針對廢水污染物排放,我國目前仍主要依據排放標準中特定化學物質或部分綜合指標對點源污染物限值進行控制,然而多數工業廢水經過有效處理后雖然可以滿足排放標準要求,但可能仍具有較強的生物毒性,對水環境有潛在的危害風險。在廢水排放綜合毒性這一方面,我國仍缺乏完善的毒性綜合指標,也尚無相應的廢水綜合毒性評價方法體系,因此亟需開發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廢水毒性控制指標和評價方法。基于此,后期可在以下方面開展進一步研究。

1)根據我國廢水污染物特征、排放方式、受納水環境質量等實際狀況,綜合考慮各代表性物種的生存方式及其對有毒污染物的敏感度等因素,優化并篩選受試物種,在國外已有廢水綜合毒性評價體系基礎上建立我國本土化的評價方法體系,全面評價廢水水質安全性。

2)針對我國不同工業行業廢水的水質特點和特征污染物,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廢水綜合毒性控制指標體系、標準限值及綜合毒性風險管控體系,確保水生態安全。

猜你喜歡
物種生物評價
吃光入侵物種真的是解決之道嗎?
英語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8:18
生物多樣性
天天愛科學(2022年9期)2022-09-15 01:12:54
生物多樣性
天天愛科學(2022年4期)2022-05-23 12:41:48
上上生物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6:56
SBR改性瀝青的穩定性評價
石油瀝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第12話 完美生物
航空世界(2020年10期)2020-01-19 14:36:20
回首2018,這些新物種值得關注
電咖再造新物種
汽車觀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26
瘋狂的外來入侵物種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国产青榴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伊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国产一级裸网站| 无码 在线 在线| 日韩精品资源|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天天摸夜夜操|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精品另类|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精品| 久久77777|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拍拍拍|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日韩麻豆小视频| 三级欧美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网视频| 91精品国产丝袜|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jizz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页| 黄网站欧美内射|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欧美激情伊人| 综合五月天网|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99热亚洲精品6码|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毛片在线播放a|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国产99免费视频|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