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發成,向開維,瞿彬業
貴陽市花溪區中醫院針灸推拿科,貴州貴陽 550000
所有頸椎病患者中約有50%為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 CR),患病機制是各種不良因素(損傷頸椎間盤、頸椎間盤突出和膨脹、鉤錐關節形成骨刺等)對頸神經造成刺激和壓迫,導致頸背部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上肢麻木疼痛等不良癥狀[1-2]。受到工作方式變化的影響,CR患者中年輕患者的比例越來越高,主要是因為患者頸椎長期在低頭前屈、伏案工作狀態下顯著增加負荷而得不到及時的緩解[3-4]。目前臨床尚無根治該病的藥物和方法,雖然通過理療、常規藥物治療等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臨床癥狀,但是病情復發率較高[5-6]。小針刀是中醫用于治療CR的特色外治療法,具有療效顯著、微創等優勢,能有效改善病灶粘連、攣縮等問題,從而降低病椎內壓力、牽張力,促使頸椎恢復正常的生理結構和功能[7]。關節錯縫術是中醫用于治療CR的常用正骨推拿手段,能有效松解粘連、疏通經絡、恢復錯位關節。兩種療法聯合起來用于治療CR,協同發揮療效,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方便選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貴陽市花溪區中醫院收治的82例CR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使用小針刀、聯合使用小針刀和關節錯縫術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本院收治的82例CR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1例。A組中男24例,女17例;年齡23~65歲,平均(39.62±4.35)歲;病程0.5~7.6年,平均(3.35±1.14)年;平均頸椎功能障礙指數(7.38±2.24)%。B組中男22例,女19例;年齡21~67歲,平均(40.53±4.58)歲;病程0.6~7.6年,平均(3.41±1.18)年;平均頸椎功能障礙指數(7.42±2.29)%。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2023-11-9157)。
納入標準:滿足CR診斷標準;資料完全且自愿入組;患者簽署知情文件;意識清晰,能與醫務人員良好溝通。
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其他類型頸椎病者;精神病患者;嚴重內科疾病者;中途失聯者等。
1.3.1 A組(小針刀) 協助患者處于舒適的、便于手術實施的俯臥位,常規消毒備皮,根據術前CT檢查結果標記頸椎橫突后結節和結節間溝軟組織粘連范圍。局麻,小針刀進針點為病椎節段,針刀和骨面垂直,刀口平行人體縱軸,進針3~4.0 cm左右至接觸頸椎橫突后結節和關節突關節,調整針刀縱行、橫行各1~3刀,松解粘連,術者感覺松動感后將針刀拔出,止血。5 d/次,治療3次。
1.3.2 B組在A組基礎上聯合關節錯縫術 ①頸椎仰臥位牽拉旋轉微調手法:協助患者去枕平臥位,醫者坐于患者頭部,首先用拿、揉手法放松患者頸肩部肌肉后,用雙手拇指從患者耳后乳突自上而下觸摸兩側橫突位置,當觸摸至一側橫突突出時,當定為錯位點,醫者拇指向上抵住偏歪關節突,另一手用力輕輕牽拉患者下頜部并使頭歪向對側,使頸椎向對側旋轉,待達到最大限度時,醫生雙手協調配合突使巧勁,使節段旋轉運動幅度擴大3°~5°,以達到關節復位目的。②頸椎坐位旋轉微調手法:患者坐位,提醒其放松頸部肌肉。醫者站立在患者背后,用拇指將關節突內下側后凸(錯位頸椎對側即棘突偏歪側對側)頂住,患側下頜支及顳枕骨下緣用另一側手掌托住,并縱向拔伸患者頭頸,向患側旋轉頭頸約10°,待患者放松頸部肌肉且醫者操作手法協調,將頭頸突然旋轉3°~5°,同時用拇指將關節突向上、向外推沖。③頸椎側臥位前后交錯旋轉微調手法:協助患者處于頸椎凸起的一側向上放的側臥位,提醒患者放松頸部。醫者站于患者頭部,將患者橫突前結節(錯位頸椎凸起)自前向后用拇指頂住,另一拇指與之前后相對剪切交錯,即同側橫突后結節(下一椎、上一椎)自后向前用另一手拇指頂推。醫者用兩拇指對相鄰頸椎橫突(組成同一活動節段)進行頂推,被動旋轉錯位節段約5°,待患者放松頸部肌肉且醫者操作手法協調,拇指突然大力頂推,進一步旋轉椎骨3°~5°。
1.4.1 治療效果 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顯效表示為無疼痛感及上肢麻木、頸肩正常活動、肌力正常;有效表示為疼痛、上肢麻木、頸肩活動、肌力均顯著改善,對患者工作和生活無顯著影響;無效表示為上述指標均無改善或加重,對患者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1.4.2 中醫證候積分 本院自制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進行評價,觀察指標:頸痛、肩痛、上肢疼痛麻木、頸椎活動度、棘突壓痛,分數和癥狀嚴重程度正相關,每項0~5分。
1.4.3 生活質量量表(Short Form 36-item Health Survey, SF-36)評分 SF-36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情緒功能、精神健康、活力7個維度,分數和質量正相關,每項0~100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中醫證候積分、SF-36評分)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治療有效率)用例數(n)和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組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
注:和本組治療前對比,*P<0.05。
組別B組(n=41)A組(n=41)t值P值治療后(0.76±0.23)*(1.22±0.34)*7.175<0.001頸痛治療前3.56±0.75 3.52±0.73 0.244 0.807治療后(0.72±0.28)*(1.26±0.35)*7.714<0.001肩痛治療前3.48±0.81 3.55±0.83 0.386 0.700治療后(0.75±0.31)*(1.27±0.39)*6.683<0.001上肢疼痛麻木治療前3.52±0.71 3.59±0.74 0.437 0.663治療后(0.78±0.29)*(1.25±0.36)*6.510<0.001頸椎活動度治療前3.49±0.82 3.45±0.76 0.229 0.819治療后(0.73±0.25)*(1.24±0.32)*8.041<0.001棘突壓痛治療前3.43±0.78 3.51±0.85 0.444 0.658
治療前兩組SF-36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組7個維度評分均高于A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F-36評分對比[(),分]
組別B組(n=41)A組(n=41)t值P值軀體功能治療前74.18±4.37 74.62±4.43 0.452 0.651治療后(87.15±4.65)*(79.63±3.12)*8.599<0.001社會功能治療前74.38±3.26 74.67±3.31 0.399 0.690治療后(87.57±3.62)*(80.98±3.64)*8.219<0.001治療后(87.94±3.27)*(81.81±3.16)*8.631<0.001情緒功能治療前74.34±4.48 74.61±4.39 0.275 0.783治療后(87.26±3.12)*(80.35±3.56)*8.215<0.001活力治療前74.53±3.62 74.68±3.65 0.186 0.852
續表3

表3 兩組患者SF-36評分對比[(),分]
注:和本組治療前對比,*P<0.05。
組別B組(n=41)A組(n=41)t值P值治療后(87.19±4.23)*(79.52±3.67)*8.769<0.001生理功能治療前74.12±3.84 74.16±3.81 0.047 0.962治療后(87.28±3.26)*(80.23±3.52)*9.409<0.001心理功能治療前74.61±3.56 74.52±3.42 0.116 0.907治療后(87.46±3.52)*(80.37±3.42)*9.250<0.001精神狀態治療前74.26±3.61 74.38±3.63 0.150 0.881
CR致病機制是多種不良因素(頸椎椎間盤退變、骨質增生等)引起頸椎關節、韌帶松動錯位,由于現代工作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CR患者數量較高且呈年輕化趨勢[8]。患者發作CR后,由于刺激和壓迫周圍神經根,患者出現頸肩部疼痛、僵硬、上肢和手指麻木等不良表現[9]。中醫將CR納入“項痹癥”范疇,認為誘發該病的主要因素是血瘀氣滯和肝腎虧虛,頸肩部受到風寒濕邪等入侵,導致頸肩部局部經絡不暢,不能正常地運行氣血,最終導致血瘀氣滯、血不榮筋、失于濡養而發作CR,是常見的本虛標實之證[10-11]。
本文結果顯示,B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12%,高于A組的75.61%(P<0.05),證實CR患者在使用小針刀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關節錯縫術,能進一步提高療效。盧慧芳[12]研究結果顯示:聯合針刺、關節松動術的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57%,高于對照組的75.47%(P<0.05),和本研究結果相似。B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SF-36評分優于A組(P均<0.05),證實CR患者在使用小針刀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關節錯縫術,能取得良好效果。小針刀是中醫治療CR等疾病的一種特色外治方法,結合CR致病機制,從病椎周圍進刀,松解、剝離頸椎局部已經出現粘連、攣縮、瘢痕等問題的組織,使椎間盤內壓力降低,降低周圍組織牽張力,使頸部緊張的肌肉恢復松弛,從而有利于病椎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降低刺激周圍神經根的程度,最終改善臨床癥狀[13]。小針刀屬于閉合性治療方法,針刀接觸反應點(粘連的頸部軟組織、硬結等)后縱行、橫行切割,能將粘連、攣縮解除,提高病椎周圍血液循環速度,促使頸椎恢復正常功能。小針刀具有特殊的結構和治療手法,不僅能起到明顯針刺的效果,還能起到類似外科手術對病變組織切割、松解、剝離的效果[14]。針刀橫向、縱向切割,能將頸部棘間韌帶、關節突韌帶、關節囊切割,將痙攣、粘連的肌肉松解和剝離,使周圍軟組織恢復應力平衡,改善局部炎癥和臨床癥狀。小針刀治療CR,從中醫經絡學分析治療原理,小針刀能調整陰陽、疏通經絡、通痹止痛,能恢復頸肩部力學平衡,使臨床癥狀短時間內改善,快速提高生活質量[15]。關節錯縫術是中醫用于糾正錯位關節的一種推拿方式,用于CR患者,能起到疏通經絡、調整關節錯位、改善局部生物力平衡的作用,中醫通過關節錯縫術治療CR,能幫助患者降低疼痛感,恢復骨關節正常位置和生物力平衡,有利于快速穩定地改善臨床癥狀。關節錯縫術主要用于頸椎小關節紊亂、錯位等患者治療中,中醫師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利用相應手法對局部關節進行調整,促使其復位,恢復正常關節結構,減輕局部壓力。CR在小針刀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關節錯縫術,能更好地改善牽拉、壓迫神經根情況,提高局部血液循環速度,促使機體快速修復受損的神經,避免組織變性,進一步縮短改善臨床癥狀時間,減輕患者的疼痛麻木、改善頸椎活動度的效果,最終提高總體療效。
綜上所述,CR患者在使用小針刀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關節錯縫術,能更好地改善臨床癥狀,減輕頸肩部及上肢麻木疼痛情況,使生活質量快速提高,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