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湧,董曉登,楊琦
寧德市中醫院腫瘤科,福建寧德 3521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加之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吸煙、飲酒、過度肥胖等因素的影響,使得結腸癌發病率越來越高[1]。結腸癌作為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集中出現在直腸與乙狀結腸的交界處,多發于中年男性,主要包括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2]。在中醫學治療看來,針灸具有一定的治療特色,借助相應的手法能夠刺激各類疾病的相關穴位,加之艾灸的治療,為患者疾病的康復治療帶來諸多裨益[3]。當前,對結腸癌術后患者予以常規治療,很難提升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耗費了大量治療時間,更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如何予以結腸癌術后患者針對性的治療,已然成為醫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4]。回顧性選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寧德市中醫院接診的180例結腸癌術后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健脾益氣方聯合針灸治療結腸癌術后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本院接診的180例結腸癌術后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不同治療方法分成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90例。參照組中男45例、女45例;年齡52~74周歲,平均(62.35±3.06)周歲;體質指數19~23 kg/m2,平均(20.63±0.30)kg/m2。研究組中男44例、女46例;年齡54~75周歲,平均(63.95±3.79)周歲;體質指數18~23 kg/m2,平均(20.52±0.36)kg/m2。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參與本次研究的180例患者均自愿參加;②病理確診為結腸癌,并行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③年齡在52~75周歲之間;④年齡、體質指數等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⑤臨床表現為腹脹、腹瀉、便血、困倦乏力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因個人身體原因,不能堅持到本次研究結束的患者;②合并惡性腫瘤的患者;③臨床資料不全面的患者;④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⑤有心臟類疾病的患者。
參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應用脂肪乳氨基酸(18)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03067;規格:復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750 mL與20%脂肪乳注射液(C14~24)250 mL],滴注的方式為靜脈滴注,1次/d;頭孢地尼膠囊(國藥準字H20227073;規格:50 mg),服用的方式為口服,早中晚各1次,100 mg/次。
研究組在參照組基礎上實施健脾益氣方聯合針灸治療,具體如下。
①健脾益氣方組方:君藥為黨參10 g、白術10 g、茯苓12 g;臣藥為生薏米12 g、白扁豆10 g、山藥10 g、蓮子肉10 g;佐藥為砂仁3 g、陳皮6 g、桔梗10 g,使藥為炙甘草5 g。
②針灸治療:當患者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后方可進行,患者應保持在仰臥位,對患者足三里、三陰穴以及太沖穴消毒,采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刺入皮下1.2寸,以平補平瀉的方式,行針時間為2 min,得氣后留針時間為30 min,在留針過程中,需要把2 cm艾條固定在針柄處點燃,艾條燃燒結束后,清除相應余灰,針灸2次/d。
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相同,為期2周。
①對比兩組臨床療效。患者治療效果包括3個級別,分別是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為治療效果明顯,病情明顯好轉;有效為治療效果顯現,不是非常明顯;無效為實施干預措施后,未看到病情好轉的跡象。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②對比兩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腸道功能恢復包括腸鳴音恢復、首次排氣、首次排便。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的長短,表示患者腸道功能恢復的具體情況。
③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惡心嘔吐、頭暈、皮疹、乏力4個癥狀。
結合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 21.0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以()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例數(n)及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對比[(),h]

表2 兩組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對比[(),h]
組別參照組(n=90)研究組(n=90)t值P值腸鳴音恢復時間34.60±2.65 28.75±2.11 16.384<0.001首次排氣時間35.47±3.20 30.48±2.62 11.446<0.001首次排便時間37.56±3.05 31.42±3.16 13.263<0.001
治療后,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結腸癌是我國乃至世界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世界第四大致命癌癥[5]。倘若此類患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而給患者生命安全帶來一定的威脅[6]。由于患者對結腸癌的認知并不全面,以及焦慮、恐懼的負面情緒長時間存在,使得患者對治療、護理的整體依從性急劇下降[7]。現如今,結腸癌聯合治療已然受到了醫學界的不斷認可,這便對相關醫護人員的工作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8]。
在中醫學看來,結腸癌患者手術、藥物治療期間,需遵循“調升降、化脾濕、泄濁毒”的原則[9]。健脾益氣方中,君藥選擇黨參、白術、茯苓;臣藥選擇生薏米、白扁豆、山藥、蓮子肉,促進健脾益氣的滲透;佐藥選擇陳皮、砂仁、桔梗。在君藥、臣藥、佐藥的共同作用下,構成健脾益氣方,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將以上藥物聯合到一起,對結腸癌術后患者的病情恢復十分有利[10]。
針灸治療在中醫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獲得了極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例如辨證選穴方式的運用具備補脾益氣的功效[11]。陳朝陽等[12]臨床研究表明,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4.76%低于對照組的7.14%(P<0.05),表明針灸治療具有協調機體神經、體液系統的作用,降低了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切實保護了患者的胃腸道功能。郭娟[13]臨床研究表明,常規組患者實施腹腔熱灌注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融入足三里、陰陵泉、三陰穴等穴位的溫灸治療干預,結果表明:治療組胃腸道反應明顯更優、效果更為顯著。通過把健脾益氣方與針灸治療聯合起來,起到了協同增效的作用,擺脫了單一治療的局限性,為結腸癌術后患者的康復提供了堅實的保障[14]。因此,在依據患者主觀選擇的基礎上,予以患者足夠的尊重和理解,不斷優化治療方案,還要耐心向患者講解結腸癌的知識理論和治療注意事項,轉變患者對結腸癌的錯誤認知,改善患者焦慮、恐懼的負面情緒,告知患者家屬為患者提供營養均衡的食物,促使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作息習慣[15]。
本次研究中,將健脾益氣方和針灸治療聯系到一起,對患者臨床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0.05),說明健脾益氣方聯合針灸治療能取得較高的診斷治療效果;結合兩組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研究組患者腸道功能各項恢復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本研究結果與郭娟[13]一致,可見健脾益氣方聯合針灸的治療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低于參照組的11.11%(P<0.05),證明健脾益氣方聯合針灸促使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大幅降低,本研究結果與陳朝陽等[12]研究一致。由此看來,將健脾益氣方和針灸治療聯系到一起,是常規治療的新型衍生治療手段,改善了患者的不良癥狀,將會成為結腸癌術后的首選方式。
綜上所述,通過采用健脾益氣方聯合針灸的治療方式,進一步提升了治療總有效率,縮短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減少惡心嘔吐、頭暈、皮疹、乏力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安全性,為結腸癌術后患者的治療帶來諸多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