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卓燕玲,田德寬,孫莉
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神經康復科,北京 100016
周圍神經損傷尤其是腓總神經損傷在下肢周圍神經損傷中最常見,約占下肢周圍神經損傷的50.9%[1],目前腓總神經完全損傷需手術治療,不完全損傷除口服營養神經藥物外,多采用康復手段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如神經電刺激和陸地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 PT)。水療康復技術近年在國內發展迅速,其中水中運動治療(Aquatic Therapy, AT)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就是康復治療師利用水的浮力(反向阻力)、靜水壓力、導熱(溫度變化)、黏滯阻力的特性,給患者做各種功能性訓練的一種方法[2]。關于水療的研究重點多放在骨科康復、腦卒中偏癱等方面,在周圍神經損傷中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方便選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收治的62例腓總神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AT聯合陸地PT在腓總神經損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本院收治的62例腓總神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水療組與對照組,每組31例。水療組中男12例,女19例;年齡26~53歲,平均(41.21±11.32)歲;損傷位置:左側21例,右側10例;病程1~6月,平均(3.6±1.5)月。對照組中男15例,女16例;年齡25~56歲,平均(39.42±13.73)歲;損傷位置:左側26例,右側5例;病程1~6月,平均(3.7±1.3)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RHEC-2021-03-001-K01),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明確單側腓總神經損傷,年齡≥18歲;病程1~6個月;壓迫導致神經損傷;肌電圖檢測到被檢神經支配肌(脛前肌、腓骨長肌、趾短伸肌)大量纖顫電位或正相電位發放頻率≥20 Hz的自發電位,發放頻率≤30 Hz的單純募集相,復合肌肉動作電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波幅≤5 mV,運動神經傳導速度≤30 m/s。排除標準:認知障礙者;恐水癥者;腓總神經完全損傷者;開放性損傷者;二便失禁者;合并嚴重心肺疾病者。
兩組均口服營養神經藥物甲鈷胺片(國藥準字H20143107;規格:0.5 mg),劑量為0.5 mg,3次/d。兩組均應用電腦中頻治療儀(型號:BA2008-III型)治療,選取29號處方(適應證:周圍神經損傷),2個電極片分置于腓骨小頭及脛前肌運動點,正弦調制中頻電流,調制方式為連頻,調幅100%間調波,通斷比T1 ∶ T2為1 s : 1 s,頻率50 Hz,時間20 min,15次治療后休息1周。
1.3.1 對照組 給予陸地PT,包括良肢位擺放,維持下肢關節活動度,防止踝關節攣縮,肌力訓練(注重踝背屈肌力訓練),功能性動作訓練,運動控制訓練,平衡協調訓練,步行訓練等。使用冰塊和毛刷刺激小腿外側及足背部皮膚,促進本體感覺輸入,減輕麻木感。訓練10次/周,40 min/次,持續訓練共8周。
1.3.2 水療組 采用荷蘭EWAC公司生產的可升降游泳池(歐洲標準的醫療級水體,15×10 m,室內相對濕度:50%~75%,室溫:22~26°C,水溫:32~36°C,型號:Adjustable Floor型)進行訓練。患者訓練時水深齊胸骨劍突水平,采用如下水療技法:Halliwick療法,促進患者在水體環境中的獨立性和參與性,建立維持平衡的能力,訓練姿態控制,對陸上訓練存在延續影響效應;格拉斯環技法(The Bad Ragaz Ring Method),選取下肢模式:雙側對稱,以反推為首,減少軀干活動,腿部活動很高,軀干和頭部的平衡控制,限制技術,動員髖關節近端杠桿。水療師在水下誘發患側踝背屈,協助患者在水中站立位下主動踝背屈訓練,肌力達4級(Lovett量表評定)后開始屈髖屈膝訓練。依據患者步行功能調整跑臺速度,并利用水下攝像機觀察并記錄步態,及時糾正異常步態。水療組每周分別進行AT 5次+陸地PT 5次,40 min/次,持續訓練共8周。
兩組在康復訓練前后均進行步長和步寬測定、踝關節背屈主動活動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患側)測定、10 m步行距離和電生理測定。
比較兩組步長、步寬。采用Gait Watch三維步態分析儀對兩組治療前后進行步態分析,選取參數步長、步寬。
比較兩組踝關節背屈AROM。取坐位,膝關節屈曲90°,踝關節處于中立位,使用量角器進行測量,避免髖膝代償,以外踝為軸心,固定臂與腓骨長軸平行,移動臂與第5趾骨平行,囑患者踝關節盡可能背屈,測定背屈角度(AROM正常0°~20°)。
比較兩組10 m步行速度。在陸地PT康復訓練廳指定區域進行,分別在起點、3 m、13 m、終點做記號,患者以最快速度走完全程,采用秒表主要記錄3~13 m所需時間,計算出步行速度,以m/s表示。測量3次,取平均值。
比較兩組神經電生理檢查。應用肌電/誘發電位檢測儀(型號:Nicolet EDX型),在康復訓練前后,檢測并記錄腓深神經、腓淺神經和腓總神經支配代表肌脛前肌、腓骨長肌和趾短伸肌的自發電位發放頻率,計算治療后減少百分比(%),重用力運動單位電位(Motor Unit Potential, MUP)募集頻率,CMAP以及受損神經的傳導速度,計算上述指標治療后增加百分比(%)。自發電位的采集及MUP的檢測采用同心針電極,神經傳導檢測刺激電極采用鞍型電極,記錄電極為針電極,地線位于刺激電極與記錄電極之間,刺激頻率1 Hz,刺激時長0.2 ms,反復多次檢測,以超強刺激取得最大波幅,確保全部神經干內軸索都被興奮。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步長、步寬、踝關節背屈AROM、10 m步行速度和神經電生理各指標)以()表示,組內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步長、步寬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水療組的步長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步寬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步長、步寬比較[(),cm]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步長、步寬比較[(),cm]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配對t檢驗)。
治療后21.26±3.45 24.22±2.76 0.570 0.331組別水療組(n=31)對照組(n=31)t值P值步長治療前20.93±6.15 18.54±4.52 1.210 0.233治療后(39.82±7.46)*(27.67±5.19)*3.140 0.003步寬治療前27.81±2.71 26.82±3.69 0.840 0.411
兩組治療后踝關節背屈AROM、10 m步行速度均較治療前明顯增加,且水療組增加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踝關節背屈AROM10 m步行速度比較()
注:AROM:主動關節活動度;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配對t檢驗)。
治療后(1.27±0.44)*(0.85±0.39)*2.205 0.041組別水療組(n=31)對照組(n=31)t值P值踝關節背屈AROM(°)治療前2.15±0.13 3.05±1.63 1.593 0.127治療后(7.28±3.06)*(4.75±2.03)*2.155 0.046 10 m步行速度(m/s)治療前0.81±0.40 0.78±0.36 0.228 0.822
兩組經康復治療后,水療組與對照組受損腓總神經支配肌的自發電位減少百分比、受損神經傳導速度增加百分比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水療組患者重用力MUP募集頻率和受損神經CMAP波幅明顯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電生理資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電生理資料比較[(),%]
注:MUP:運動單位電位,CMAP:復合肌肉動作電位。
組別水療組(n=31)對照組(n=31)t值P值受損神經傳導速度增加百分比25.19±12.81 26.73±10.26 0.589 0.545自發電位減少百分比19.69±9.52 19.38±9.67 0.144 0.885重用力MUP募集頻率增加百分比41.03±17.81 26.27±11.87 4.341 0.002受損神經CMAP波幅增加百分比174.69±75.64 103.58±43.51 5.225 0.002
腓總神經損傷后主要表現為神經支配區運動感覺功能障礙,其中運動功能損傷主要表現為足下垂,增加跌倒風險。腓總神經損傷后康復訓練非常重要,一旦不完全損傷確診需盡快開展康復治療,應避免時機延誤遺留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常用康復手段主要有陸地物理治療、神經電刺激等,本研究除采用上述常用康復治療手段外,加入了水中運動治療,包括豐富多樣的水中技法[3-5],力求探索出新穎的、行之有效的康復方法。
腓總神經損傷后足下垂致踝關節伸屈受限,而踝關節為微調樞紐,是步行姿勢和穩定性的前提[6],步長、步寬是步行中的重要參數。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水療組步長(39.82±7.46)cm長于對照組的(27.67±5.19)cm(P<0.05),雖然對步寬的改善不明顯,但差值6.55 cm優于2.6 cm,說明水療組在減少步寬上仍優于對照組;治療后水療組10 m步行速度(1.27±0.44)m/s改善優于對照組的(0.85±0.39)m/s(P<0.05),提示步長增加、步寬縮短能改善足下垂癥狀,提高步行速度。馬強等[7]對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AT聯合電刺激治療,經過8周AT訓練后,步長(43.26±4.71)cm,步寬(13.08±1.08)cm,步速(54.69±3.74)m/min,較對照組的步長(35.41±4.85)cm,步寬(19.22±1.11)cm,步速(36.88±3.69)m/min改善顯著(P均<0.05),本研究的步寬沒有顯著改善,可能AT在周圍神經損傷改善步寬方面不如中樞神經損傷,也可能與樣本量不同有關。李永杰,Jitka V等[8-9]均進行了AT對腦卒中患者康復評定指標影響的Meta分析,對AT在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評定指標進行了Meta分析,證實AT可顯著改善中樞神經損傷腦卒中步行功能。本研究對于腓總神經損傷患者來說,AT可加快腓總神經損傷后步行功能的恢復速度,說明AT對周圍神經損傷康復也有價值。在步態訓練方面,和其他研究的浴槽式淺水跑相比,本研究采用的是可升降泳池中配備的水中跑臺,可操作空間大,康復治療師可與患者同時位于水中,在水中實時糾正異常步態,還可利用水下攝像機記錄步態變化,使康復訓練更為直接有效。本研究水療組在改善步態上更有效,有益于AT充分利用了水的特性,患者能更早地進行站立和行走,提高屈肌和伸肌的控制能力,可以達到陸地上難以實現的控制,促進脊髓中樞模式發生器的發生[10],縮短康復周期。
本研究治療后,水療組踝關節背屈AROM為(7.28±3.06)°較對照組的(4.75±2.03)°改善顯著(P<0.05),因為在32~36°C的水療池中進行踝關節背屈AROM訓練時,交感神經活動受到抑制,明顯提高痛閾,降低關節僵硬度,擴大關節活動度[11]。隨著患者身體逐漸浸入水中,水的浮力逐漸增大,同時浸入關節的負荷逐漸減少[12-13],達到了減輕體質量、減少異常關節沖擊、改善下肢關節活動度的效果[9,14],提示在水環境中進行關節牽拉,較陸地上更容易起到改善腓總神經損傷后足背屈角的作用。王菲等[15]也曾報道過AT對腓總神經損傷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AT改善AROM更為明顯,和本研究結果一致。
肌電圖是周圍神經損傷的金標準,經康復訓練后復查肌電圖也可顯示損傷恢復程度,治療后水療組顯示MUP募集頻率明顯增加的同時,CMAP波幅亦明顯增加(P<0.05),CMAP波幅反映了有功能的軸索數量[16],說明研究期內雖未見神經髓鞘快速生長,但使再生軸突的數量增加,提示AT較陸地PT更能刺激腓總神經受損細胞軸突的生長,使得腓總神經運動支的神經支配能力逐漸恢復。隨AT治療時間的延長,受損神經傳導速度能否明顯增快,自發電位發放頻率能否明顯減少,仍待大樣本、遠期研究。
綜上所述,在腓總神經損傷患者的康復訓練方面,AT有著其獨特的特性,較陸地PT更有效,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