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忠
福建省將樂縣總醫院,福建三明 353300
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由于骨折部位血供受到影響,合并軟組織和血管損傷,給臨床治療帶來了極大困擾,若治療不當,極有可能引發嚴重感染或關節功能障礙,成為臨床棘手難題之一[1]。既往臨床多應用開放復位有限內固定治療,聯合石膏進行固定,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隨著骨科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及外固定技術也有了較大進步[2]。有學者研究顯示,微創復位有限內固定及支架外固定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時具有良好固定的應用效果[3]。另外,該手術過程中操作精細,能夠有效保證其固定穩固,且有助于患者關節活動早日恢復正常,同時,該手術在并發癥的發生上具有較優的抑制作用,可有效加快患者病情好轉,取得理想治療效果[4]。為進一步探究小切口輔助復位有限內固定聯合外固定架在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本文隨機選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福建省將樂縣總醫院收治的80例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本院收治的80例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22~56歲,平均(38.4±5.2)歲;損傷原因:22例道路事故,16例高空墜落傷,2例跌倒損傷;骨折AO分型:B2型6例,B3型9例,C1型18例,C2型7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21~58歲,平均(37.9±4.8)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臨床診斷符合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診斷條件[5]患者;年齡18~60歲的患者;骨折時間≤3 d者;在明確本次治療方案后主動參與。
排除標準:陳舊性骨折者或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存在嚴重感染者;同時參與其他項目研究者。
對照組給予患者切開復位脛骨遠端板內固定治療,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硬膜外麻醉,行脛骨遠端骨折切開復位,使用螺釘、脛骨遠端板進行固定,使粉碎的骨折塊盡可能恢復原位,并盡可能避免骨膜游離。固定后采用C型臂X線機透視固定位置,確認手術無誤后縫合切口,結束手術。
觀察組采用小切口切開輔助復位有限內固定聯合外固定架治療,脛骨遠端內和/或外側取小切口輔助復位脛骨各斷端并采用螺釘或者克氏針有限固定,根據患者脛骨軸線及骨折線到關節的距離調整預固定螺釘位置及方向,距脛骨近遠骨折端(或跟骨)分別置入兩枚半螺紋釘固定,安裝支架及連接桿外固定,C型臂X線機透視骨折位置滿意后,對外固定支架上的螺帽進行鎖緊固定,縫合切口結束。
存在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且出現多處明顯移位或嵌插、缺損,伴有血管、神經損傷,軸向對線不良,關節間隙改變等患者,為其進行手法復位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難以依據關節囊以及韌帶進行有效復位,還需接受手術治療。該疾病最基本的治療原則是AO原則,包括解剖復位、鋼板內固定、早期活動等多個方面。可將其歸納為3點:保護損傷部位骨與軟組織活力、促進關節面解剖復位、保障早期活動有效固定。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狀況。包括術中時間、失血量、住院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等。
比較兩組患者預后情況。采用Johner-wruhs功能評定標準評估患者預后情況[6]。優:經過治療后,患者病情恢復,骨折部位能夠自由活動,行走不受到限制,且無疼痛,脛骨無畸形,不存在并發癥;良:經過治療后,患者骨折處明顯愈合,關節活動能力較好,行走時偶爾出現疼痛,脛骨畸形成角<5°;中:患者骨折基本愈合,但行走時呈現中度疼痛,脛骨畸形成角在10°~20°之間,切口無感染;差:骨折未愈合,活動受限,疼痛顯著,脛骨畸形成角>20°,縮短>20 mm,旋轉>20°,合并切口感染、骨髓炎,有神經血管損傷。預后良好率=優發生率+良發生率。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包括骨質疏松、感染以及延遲愈合。
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使用健康調查簡表(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對患者進行評估。每項總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7]。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手術情況指標、生活質量評分)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預后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以例數(n)及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長、失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手術時長(min)82.94±8.83 86.47±10.62 1.616 0.110失血量(mL)93.45±22.76 98.27±25.43 0.893 0.374住院時間(月)4.14±0.82 3.63±0.78 2.850 0.006傷口愈合時間(月)5.82±1.26 5.03±1.08 3.011 0.004
觀察組預后優良率為85.0%,高于對照組的6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對比
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組別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生理功能治療前60.35±5.84 60.33±5.78 0.015 0.494治療后76.38±4.16 74.03±3.25 2.815 0.003生理職能治療前62.33±2.57 62.36±2.48 0.053 0.479治療后73.66±4.45 70.03±4.12 3.786 0.001治療后72.05±4.68 69.31±4.36 2.709 0.004軀體功能治療前61.35±4.16 61.39±4.01 0.044 0.483治療后71.22±2.49 61.39±4.01 13.171 0.001軀體疼痛治療前61.36±1.98 61.39±1.94 0.068 0.473
續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組別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一般健康狀況治療前61.88±1.00 61.74±1.36 0.525 0.301治療后74.48±3.65 72.03±2.44 3.529 0.001社會功能治療前59.96±2.68 59.86±2.65 0.168 0.434治療后74.12±2.33 71.89±1.99 4.603 0.001情感職能治療前60.87±1.23 60.70±1.39 0.579 0.282治療后76.41±3.36 71.03±2.44 8.194 0.001精神健康治療前58.91±2.41 58.87±2.32 0.076 0.469治療后74.12±2.33 71.89±1.99 4.603 0.001
伴隨經濟活動持續增強,人的活動范圍增大,創傷事件相應增高,其中,以骨科事故發生率較高,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發生率也呈明顯上升趨勢[8]。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是骨科中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其是指在脛骨部位在遭受外力的干擾下出現嚴重損傷,該病在臨床中治療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沒有及時進行處理或者處理不當,則極易造成患者皮膚出現感染、缺血性壞死等,進而誘發不良結局[9]。由于粉碎性骨折單純采用手法復位效果不佳,因此既往臨床常采用骨牽引、內固定法以及聯合石膏、加壓鋼板等辦法進行醫治,但是由于該病較為復雜,其復位較困難,大面積骨膜剝離會誘發脛骨斷裂端血循環差,進而會造成骨折部位愈合延遲、難以愈合等,所以,對于該病的治療,需要更換、調整新的治療方案。
近年來,外固定架的出現有效解決了一部分難題,成為目前臨床骨科關注的重點。為進一步研究外固定架的治療效果,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但兩組手術時間和失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這是由于對照組使用的切開復位脛骨遠端板內固定治療在本院已開展多年,醫師手術技術較為成熟,手術耗時時間較短,但總體手術時間和失血量并未產生較大差異[10]。觀察組住院時間和傷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這是由于外固定架具有一部分內固定作用,在有限內固定的同時結合外固定架能起到加固的作用,有利促進骨折愈合。且外固定架運用能減少了骨膜剝離,避免血運遭到嚴重破壞,有利骨折斷端愈合。在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的預后優良率8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5%(P<0.05),也進一步說明了小切口輔助復位有限內固定聯合支架外固定對此類骨折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預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P<0.05),此結論和姜洪波[11]的研究結果一致,其研究中選擇80例患者進行研究,分別應用切開復位有限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架治療和手法復位,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20.00%)(P<0.05),證實了此方式可縮短手術和住院時間,同時減少并發癥情況。這是由于小切口輔助復位有限內固定聯合支架外固定治療方法能夠保證患者骨折斷面力的分布,不會加重其骨折斷面,符合患者脛骨生理學原理,有助于加速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外固定架還不影響患者的早期功能鍛煉,降低踝關節僵硬和下肢肌肉萎縮程度,改善患者踝關節功能,降低長時間不能運動導致的各種并發癥的概率[12]。粉碎性骨折單純手法復位無法達到理想的解剖復位效果,甚至其會造成患者骨折部位發生畸形,影響其骨折愈合時間;石膏固定或者骨牽引等辦法易造成患者在骨折部位愈合后出現關節僵硬的情況,從而對其關節活動度、關節功能造成影響,同時,其也會誘發各種并發癥,所以,在臨床中應用效果欠佳[13]。小切口輔助復位有限內固定聯合支架外固定辦法切口小,感染發生率較低,同時,利用外固定法,能夠避免其發生移位,進而可避免不良反應發生,有助于治療效果發揮[14]。
綜上所述,小切口輔助復位有限內固定聯合支架外固定的效果更佳,能有效縮短愈合和住院時間,并發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