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榮,李婕
山東省棗莊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山東棗莊 277100
先兆流產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妊娠并發癥[1-2],是指懷孕的婦女在懷孕的前3個月有少量的陰道流血、下腹墜痛或腰部疼痛等癥狀[3-5]。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很可能會發展成不全或完全流產,對孕婦及胎兒的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對于先兆流產,目前臨床上多采用黃體酮、羊水等類催乳素類藥物治療,雖有一些作用,但對部分妊娠婦女的診治效果不佳[3]。地屈孕酮為一種常用的口服孕激素,它被用于治療先兆流產,臨床上與此相對應的報告雖有,但病例和參考數據較少[6-8]。而有相關調查顯示,在低分子肝素鈉治療先兆流產療效觀察中,其用藥改善效果甚佳。本研究回顧性選取2021年4月—2022年11月棗莊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接診的94例診斷為先兆流產妊娠期婦女的病歷資料,分析應用肝素鈉和地屈孕酮對先兆流產的療效觀察,旨在為臨床應用提供有用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本院收治的先兆流產妊娠期94例婦女的病歷資料,按照不同用藥方案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47例。參照組年齡29~42歲,平均(34.25±2.40)歲;初次妊娠19例,多次妊娠28例;孕周8~20周,平均(11.18±1.10)周。研究組年齡30~41歲,平均(34.30±2.50)歲;初次妊娠20例,多次妊娠27例;孕周9~21周,平均(12.11±1.11)周。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第八版中有關先兆流產的相關標準[2];②有少量陰道流血但無排泄組織出現者;③患者無自然流產(習慣性)的病史。
排除標準:①對低分子肝素鈉和地屈孕酮過敏的人群;②檢測為子宮外孕、葡萄胎者;③最近接受過相關治療的患者;④心智不健全,認知缺陷者;⑤半途脫落實驗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絕對臥床充分休息,補充葉酸、維生素E、維生素C,合理膳食等基礎治療工作,而兩組則是在此基礎上使用不同藥物進行干預治療。
參照組:使用地屈孕酮片單一用藥治療(國藥準字H20170221;規格:10 mg×20片/盒)。用法用量:起始劑量為4片/次(以地屈孕酮計:口服,40 mg),隨后服1片/8 h地屈孕酮至陰道流血癥狀消失仍持續用藥7 d。
研究組:在參照組的用藥基礎上聯合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進行治療(國藥準字H20010232;規格:0.6 mL∶6 400萬單位)用法用量:皮下注射,5 000 U/(次·d),至陰道流血癥狀消失仍持續用藥7 d。
統計比較兩組女性患者在用藥診治前與診治后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FIB)、D-二聚體、超敏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等指標。
統計對比兩組女性患者有無在診治過程當中出現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比如惡心、乳房脹痛、腹部不適等。
統計對比兩組女性患者用藥后定期到院復查其保胎成功率。
統計對比兩組女性患者在使用不同診治方案其陰道流血時間、腰腹疼痛消失時間及孕酮恢復時間。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7.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臨床保胎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例數(n)和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臨床相關指標改善)均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在診治后的保胎成功率95.74%(45/47)高于參照組80.85%(38/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45,P<0.05)。
研究組陰道流血消失時間(3.22±1.28)d、腰腹疼痛消失時間(2.58±0.24)d及孕酮恢復時間(2.42±0.52)d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妊娠患者診治后臨床癥狀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妊娠患者診治后臨床癥狀時間比較[(),d]
組別參照組(n=47)研究組(n=47)t值P值陰道流血消失時間4.21±1.13 3.22±1.28 3.975<0.001腰腹疼痛消失時間4.66±1.42 2.58±0.24 9.901<0.001孕酮恢復時間4.67±0.15 2.42±0.52 28.501<0.001
兩組在診治前的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hs-CRP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診治后研究組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hs-CRP指標相比參照組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妊娠患者診治后臨床相關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表2 兩組妊娠患者診治后臨床相關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注:hs-CRP:超敏C反應蛋白,FIB:纖維蛋白原。
組別參照組(n=47)研究組(n=47)t值P值診治后13.28±1.30 11.22±1.15 8.136<0.001 FIB(ng/mL)診治前2.55±1.16 2.56±1.09 0.043 0.965診治后1.89±1.18 1.31±0.20 3.322 0.001 D-二聚體(μg/L)診治前2.84±1.32 2.88±1.17 0.155 0.876診治后1.26±0.01 1.01±0.02 76.648<0.001 hs-CRP(ng/mL)診治前15.24±1.56 15.50±1.45 0.836 0.404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25%),其不良反應分別為惡心、乳房脹痛各1例,而參照組妊娠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1%),其不良反應分別為惡心1例、乳房脹痛2例、腹部不適1例。由此可見各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78,P=0.673)。
先兆流產是一種婦科常見疾病,大部分患者在懷孕初期發生,但這種疾病一般可以通過早期及時有效地治療干預便可繼續懷孕,提高保胎概率[9-12]。該病發生與體內凝血活性成分抗磷酸酶有所關聯,其可增強軀體內的凝血作用,使血小板活躍引起聚集,從而引起血栓,則為造成先兆流產的主要原因。此外,它還可以與血管內皮細胞膜上的磷脂分子相結合,引起胎盤循環中的局部血栓栓塞和動脈梗塞,從而引起流產[13-17]。
如今臨床從多年診治先兆流產的經驗中分析出,在先兆流產患者血樣中出現FIB、D-二聚體、hs-CRP等指標異常狀況,在本研究中參照組先兆流產患者在用藥前的FIB、D-二聚體、hs-CRP平均參數為(2.55±1.16)ng/mL、(2.84±1.32)μg/L、(15.24±1.56)ng/mL,而FIB、D-二聚體、hs-CRP為血漿中最具代表性的凝性因子,其中FIB代表先兆流血患者凝血機能狀態,而D-二聚體的濃度能進一步診斷先兆流產疾病的血栓表現,hs-CRP則代表該疾病中炎癥反應的第一項指標[18-19],3者同時在先兆流產的發病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亦可反映出妊娠患者的病變情況;并且能相互引起連鎖反應,進一步促進血小板的酶活性與聚集作用;而在甘倩等[20]學者研究中顯示,對66例先兆流產患者使用肝素鈉聯合地屈孕酮治療1周后,觀察組患者(n=33)纖維蛋白原[(2.56±1.06)ng/mL]、hs-CRP[(14.24±1.36)ng/mL]、D-二聚體[(2.74±1.12)μg/L]均優于治療前及對照組(P<0.05);而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所應用低分子肝素鈉聯合地屈孕酮的治療方案對改善纖維蛋白原、hs-CRP、D-二聚體等指標有促進作用,與參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由于低分子肝素鈉還可以阻止纖維蛋白原的轉換,可以很好地降低纖維蛋白的形成,從而防止纖維蛋白在胎盤血管基底膜上的沉淀,讓胎盤的血液能夠得到正常的灌注達到改善子宮環境的作用,為胎兒的發育創造一個好的宮內環境。
在安全性方面在李秀香[21]學者研究中顯示,其對收診的74例患者中的37例研究組患者應用聯合用藥方式其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本研究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結果統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則與該學者研究相符,均認同肝素鈉聯合地屈孕酮的治療安全性較高。其次在馬月君[22]研究中反映出,其中44例探查組先兆流產患者應用肝素鈉聯合地屈孕酮治療后其陰道出血停止時間、腰痛消失時間短于常規組,孕酮恢復時間高于常規組,且保胎成功率高于常規組(P均<0.05);而本研究使用低分子肝素鈉聯合地屈孕酮治療方案對先兆流產患者的陰道流血、腰腹疼痛、孕酮恢復時間等癥狀表現較于參照組改善較優,且保胎成功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則與上述學者研究一致,足以表明肝素鈉聯合地屈孕酮的治療方案能提高妊娠患者的保胎效果,提示該聯合用藥方案診治先兆流產能讓胎兒生長發育恢復正常,穩定提高了臨床保胎率。
綜上所述,肝素鈉與地屈孕酮配伍用于先兆流產,能加速陰道出血和腰腹部疼痛的消失,降低體內血凝塊,加速患者病情的好轉,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和實用性,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