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娟,戴淑婷,張雪芳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醫院婦產科,福建漳州 353100
圍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AUB)通常是因卵巢功能自然減退,促性腺素分泌不足所造成,患者在臨床上常有經期紊亂、經量增加以及不規則出血等癥狀表現,若未盡早妥善處理,還可誘發各種并發癥,如貧血、生殖系統病變等,甚至導致需要行子宮切除[1]。目前臨床針對圍絕經期AUB的治療仍以藥物為首選。米非司酮是一種抗孕激素藥物,對人體雌激素有較理想的調節作用,可抑制子宮內膜增生,緩解異常子宮出血等癥狀,故近年常被用于AUB等疾病的治療,但關于其給藥方式,目前仍在探索[2-3]。本研究隨機選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醫院確診為圍絕經期AUB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重點就米非司酮周期療法用藥在該患者群體中的實施價值展開分析及探討,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本院確診為圍絕經期AUB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組。對照組50例,年齡41~56歲,平均(51.23±5.42)歲;病程3~13個月,平均(7.12±2.35)個月;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22~27 kg/m2,平均(24.61±1.05)kg/m2。觀察組50例,年齡43~58歲,平均(51.38±5.39)歲;病程3~12個月,平均(7.15±2.37)個月;BMI 21~27 kg/m2,平均(24.58±1.02)kg/m2。兩組患者基線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可比性。且本研究已得到院內倫理的批準及許可[2021(04)13]。
納入標準:符合《圍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4]中關于AUB的判定標準;年齡在40周歲及以上;近12周內有激素藥物使用史;交流、意識及精神狀況良好;患者及家屬知悉研究目的,已簽署入組同意協議。排除標準:并發腫瘤疾病者;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有肝功及腎功不全者;對試驗藥物嚴重過敏者;并發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及子宮內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 EP)者;存在嚴重精神性疾病及意識障礙者;有凝血、內分泌等系統疾病者;中途脫離研究試驗或無參與試驗意愿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對癥處理,包括診斷性刮宮、糾正貧血以及控制感染等措施。在此條件下,對照組接受米非司酮(國藥準字H20010633;規格:10 mg)持續口服,于診斷性刮宮后第3天開始給藥,藥量10 mg/次,1次/d,共治療3個月經周期。
觀察組接受米非司酮周期療法治療。于診斷性刮宮后第3天開始給藥,藥量取10 mg/次,1次/d,持續用藥5 d后暫停用藥,待經期來潮第1天再繼續予以本品口服,連服5 d后停藥,以此為1個治療周期,共治療3個周期。
(1)方案用藥療效。結合上述專家共識以及患者癥狀擬定:①治愈。用藥期間不規則陰道出血癥狀消失,停止用藥半年后未復發;②有效。用藥期間不規則陰道出血癥狀有所好轉,且停藥半年后未復發;③無效。用藥期間不規則陰道出血癥狀仍存在,較治療前基本無變化或加重。方案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性激素指標水平。于治療前后晨起、空腹及經期來潮前2~4 d時采集肘部靜脈血樣3 mL,及時離心(速度2 500 r/min,半徑10 cm,處理時間10 min),獲取血清樣本,并按照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兩組的性激素指標水平,具體包括促卵泡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促黃體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孕酮(Progesterone, P)以及雌二醇(Estradiol, E2)4項。
(3)臨床相關指標。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的空腹靜脈血樣2 mL,并使用采血管(內含適量抗凝劑)放置,按上述方法離心獲取血漿樣本,再按照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紅蛋白(Hemoglobin, Hb)的水平;同時于治療前后,借助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鄂械注準20132231875;型號:KAI-X8型)對兩組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進行檢測及記錄。
(4)方案安全性。觀察并統計兩組用藥3個周期過程中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包括輕度惡心、頭暈以及腹痛。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性激素指標、Hb值以及子宮內膜厚度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行t檢驗;總有效率、藥物不良反應為計數資料,用例數(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3個周期用藥后,觀察組方案總有效率達到96.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用藥療效比較
用藥前,兩組患者各項性激素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用藥后,觀察組4項性激素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性激素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性激素指標比較()
注:FSH:促卵泡激素,LH:促黃體激素,P:孕酮,E2:雌二醇。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P組間干預前值t/P組間干預后值E2(pg/mL)320.42±38.96 157.13±22.48 319.32±40.11 189.24±30.02 0.128/0.897 5.614/<0.001時間用藥前用藥后用藥前用藥后FSH(mIU/mL)7.91±1.06 4.11±0.85 7.89±1.03 5.02±0.97 0.088/0.929 4.626/<0.001 LH(mIU/mL)6.37±1.78 4.76±1.23 6.21±1.86 5.45±1.48 0.407/0.684 2.351/0.021 P(ng/mL)3.97±0.82 1.46±0.45 3.98±0.79 1.87±0.64 0.057/0.954 3.436/<0.001
用藥前,兩組Hb值以及子宮內膜厚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用藥后,觀察組Hb值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子宮內膜厚度較對照組明顯減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Hb與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表3 兩組患者Hb與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注:Hb:血紅蛋白。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用藥后4.60±0.72 5.11±0.85 3.002 0.003 Hb值(g/L)用藥前72.46±7.23 72.68±7.05 0.142 0.886用藥后102.13±16.58 91.32±12.50 3.413 0.001子宮內膜厚度(mm)用藥前10.29±2.41 10.42±2.72 0.234 0.815
兩組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占比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用藥安全性分析
圍絕經期AUB的發病多與機體促性腺激素以及卵巢激素釋放異常,致神經內分泌調節紊亂、卵巢功能失調有關,此種情況下易造成子宮內膜厚度增加,子宮內膜失去足夠的支撐而發生不規則脫落及出血,并導致經期延長、貧血等一系列癥狀的出現[5-6]。因此,圍絕經期AUB一經確診,及時規范的臨床處理至關重要。
目前臨床針對該病的治療原則在于及時控制出血以及調整月經周期[7]。米非司酮作為一種抗孕激素制劑,主要可通過對下丘腦-垂體性線軸的作用,競爭性拮抗人體內的黃體酮等受體,進而發揮調節機體雌激素水平的效果;同時,本品還可直接作用于子宮內膜細胞,對其生長因子與酶活性產生作用,加快細胞凋亡,阻斷子宮內膜生長,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8-9]。以往米非司酮用藥多選擇持續口服治療,但相關研究表明,此種用藥方式取得的療效并不夠理想,而米非司酮周期療法用藥則能夠有效抑制子宮內膜生長,提升用藥效果[10-11]。張超[12]研究發現,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患者經米非司酮周期療法用藥后總有效率可達97.62%,高于米非司酮持續口服治療(P<0.05)。郭清娜[13]研究發現,相比米非司酮持續治療,米非司酮周期性用藥對FSH、LH等性激素指標水平有更明顯的調節作用(P均<0.05)。李鵬軍等[14]報道中,圍絕經期AUB患者經米非司酮周期療法治療后,子宮內膜厚度降低至(6.24±1.08)mm,相比米非司酮持續治療的(9.11±1.56)mm明顯更低(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方案療效(96.00%)明顯提升,各項性激素指標(FSH、LH、P以及E2)檢測值較對照組明顯下降,Hb值明顯提高,子宮內膜厚度為(4.60±0.72)mm,較對照組的(5.11±0.85)mm明顯縮小(P均<0.05);說明在圍絕經期AUB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予以米非司酮周期療法治療的效果更優,相比米非司酮持續口服治療更有助于降低性激素水平,抑制子宮內膜生長,提高血紅蛋白含量。這與上述研究觀點均相似。可能是米非司酮周期性用藥能夠更好地控制藥物劑量及作用時間,進而發揮更理想的治療效果;同時,周期性用藥相對符合人體的生理節律,可盡量避免產生耐藥及不良反應,從而更有效調控人體的性激素水平,縮小子宮內膜厚度,進而提高血紅蛋白的水平[15]。此外,本研究發現,兩組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占比基本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米非司酮持續口服治療或以周期療法的方式用藥均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能夠較好地保障用藥安全。
綜上所述,對圍絕經期AUB患者實施米非司酮周期療法用藥,能夠明顯提升用藥效果,調節患者機體性激素水平,提高血紅蛋白值,縮小子宮內膜厚度,同時保障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