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珍珍,孫中奇,徐寒錫
蘇州市吳中人民醫院心內科,江蘇蘇州 215128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主要類型之一,相較于穩定型心絞痛而言,其心絞痛的發作頻率更高、持續時間更久、疼痛癥狀更為嚴重,如未及時治療極易進展成為心肌梗死,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威脅巨大[1-2]。現階段,針對本病臨床多以藥物進行抗血小板聚集、調脂、抗凝等治療[3]。其中阿司匹林聯合P2Y12受體抑制劑為本病常用的雙重抗血小板療法,而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均屬于臨床常見的P2Y12受體抑制劑[4],故為探討更高的治療療效,本研究方便選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蘇州市吳中人民醫院收治的102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對采用阿司匹林分別聯合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本院收治的102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者為研究對象,并以治療方法差異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50~80歲,平均(6.83±6.44)歲。觀察組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50~79歲,平均(65.59±6.6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滿足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5];②年齡50~80歲;③認知狀態正常;④臨床資料完整;⑤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②肝腎等功能不全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⑤服藥依從性極差或拒絕參與研究者。
兩組均進行臥床休息、低脂飲食、降糖降壓等對癥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予氯吡格雷(國藥準字H20123116;規格:75 mg)聯合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J20160685;規格:100 mg)治療,用法如下:口服,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癥治療上予替格瑞洛(國藥準字H20217033;規格:90 mg)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用法如下:口服替格瑞洛,90 mg/次,2次/d;阿司匹林同對照組。兩組均治療3個月后評估療效。
①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按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頻率進行比較,顯效:頻率降低>80%;有效:頻率降低50%~80%;無效:頻率降低<50%。總療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兩組心絞痛改善情況比較。統計患者每周心絞痛發作次數與每次心絞痛的發作持續時間。③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水平。④兩組心血管不良反應與出血情況比較。心血管不良反應包括心律失常、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力衰竭、復發再入院。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心絞痛改善情況和血清因子水平為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臨床療效、心血管不良反應與出血情況為計數資料,用例數(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較治療前少、每次發作持續時間較治療前短,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發作次數更少、持續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絞痛改善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心絞痛改善情況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50)觀察組(n=52)t值P值治療后(4.16±1.05)*(3.04±0.91)*8.181<0.001發作次數(次/周)治療前6.48±1.27 6.23±1.32 1.385 0.168治療后(3.27±0.77)*(2.15±0.64)*11.353<0.001持續時間(min/次)治療前8.04±1.35 8.11±1.29 0.381 0.704
治療后患者的hs-CRP、TNF-α、IL-6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hs-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hs-CRP:超敏C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細胞介素-6;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50)觀察組(n=52)t值P值治療后(3.31±0.78)*(2.24±0.65)*10.695<0.001 hs-CRP(mg/L)治療前6.68±1.26 6.77±1.32 0.501 0.617治療后(2.34±0.37)*(1.28±0.25)*24.091<0.001 TNF-α(μg/L)治療前448.38±36.80 450.93±35.69 0.505 0.614治療后(187.27±15.04)*(126.75±10.48)*33.506<0.001 IL-6(ng/L)治療前8.05±1.58 8.11±1.66 0.266 0.791
觀察組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出血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出血率比較
不穩定型心絞痛主要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介于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本病起病急、病情復雜,如未得到及時治療則可進展為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可猝死[6]。抗血小板聚集是本病的主要治療原則,且在近年來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療指南中指出,阿司匹林聯合P2Y12受體抑制劑雙聯抗血小板療法的獲益更佳,但是出血風險也是臨床急需面臨的問題[7]。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均屬于P2Y12受體抑制劑,兩者作用機制相同,均能夠通過血小板上抑制ATP受體發揮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8];但是氯吡格雷需通過肝臟的肝藥酶代謝成活性化合物起作用,而替格瑞洛則不需要,因此替格瑞洛的起效更快;同時氯吡格雷與受體結合是不可逆的,而替格瑞洛跟藥物的作用受體結合有可逆性,故停藥后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可恢復[9]。
本研究中,觀察組總療效率為96.15%,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的療效較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的更高。因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屬于臨床常見抗凝藥物,且長時間服用后患者容易出現抵抗現象,且氯吡格雷發揮抗凝作用還需激活肝臟代謝酶細胞,其作用時間較慢且會一定程度影響藥效[10]。而替格瑞洛的作用發揮無需經過肝臟酶細胞的代謝,直接對血小板P2Y12受體起到抑制作用,故其起效更快、療效更高[11]。因此,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為(2.15±0.64)次/周,發作持續時間為(3.04±0.91)min/次,均優于對照組(P均<0.05),也證明了這一結論。王可等[12]研究中,觀察組接受阿司匹林、替格瑞洛聯合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0%,較對照組的83.3%更高(P<0.05);曾清澤等[13]研究中,聯合采用阿司匹林與替格瑞洛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其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每次持續時間各為(1.6±1.0)次/周、(2.2±1.1)min,均優于對照組(P均<0.05),佐證了該一結果的聯用方案具有更高的療效,對患者癥狀改善更為顯著。
有關研究表明,冠心病不穩定心絞痛的發生不僅與斑塊形成、破裂等有關,還與冠狀動脈的氧化應激、炎癥反應等息息相關[14]。hs-CRP、TNF-α、IL-6均為炎癥因子,此水平的升高提示機體炎癥的高狀態,能夠促進生成氧自由基,進一步加速斑塊的破裂、脫落,從而加快患者病情[15]。因此,減輕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亦是本病治療的關鍵關節。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hs-CRP[(1.28±0.25)mg/L]、TNF-α[(126.75±10.48)μg/L]、IL-6[(2.24±0.65)ng/L],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說明此聯合治療方案對患者炎癥反應的減輕作用明顯。考慮原因為:替格瑞洛發揮作用不受CYP2C19基因多態性的影響,能更為有效地清除機體自由基,抗氧化反應的作用更高,從而患者的血管損傷更低,炎癥反應減輕更為顯著[4]。英軍[16]的研究中,研究組聯合替格瑞洛治療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IL-6水平各為(8.56±1.21)mmol/L、(2.38±0.41)ng/L,均較對照組低(P均<0.05),也佐證了聯合替格瑞洛對患者炎癥反應減輕的作用。同時,本研究中觀察組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69%,低于對照組的26.00%(P<0.05),而觀察組出血率(15.38%)與對照組(20.00%)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則可見替格瑞洛聯用方案能夠降低患者心血管不良反應,且不增加出血風險。林璨璨等[17]研究中,觀察組采用替格瑞洛聯合治療方案,患者術后主要心腦血管事件合計發生3例,少于對照組(P<0.05);出血事件17例,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佐證了該治療方案對患者預后改善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療基礎上聯合替格瑞洛,較氯吡格雷的療效更為可靠,更利于患者心絞痛癥狀與炎癥反應的改善,能降低患者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