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巧,崔淑霞,皮甜甜
青島市城陽區人民醫院急診科,山東青島 266109
急性心肌梗死為急診科急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冠狀動脈粥樣性硬化是該病發生的主要誘發因素,影響新鮮血液的供應,甚至導致血管狹窄、堵塞,心肌細胞缺血、缺氧而壞死[1-2]。發病時表現為急劇發作的胸痛,通常伴有壓迫感、胸悶、氣短和出汗等癥狀。若未及時予以干預治療,可誘發心肌壞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3]。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及時予以搶救,迅速恢復冠狀動脈的血流,以減少心肌梗死區域的損傷和保護心功能,減輕心肌損傷,提高生存率[4]。這也對急診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肌梗死搶救過程中,時間就是生命,需對急診護理流程予以優化,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效果[5]。優化急診護理具有較強的預見性和計劃性,使接診、分診、搶救等流程實現高效銜接,為患者搶救爭取更多的時間[6]。基于此,本研究隨機選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青島市城陽區人民醫院接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索優化急診護理的路徑和價值,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本院接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56~73歲,平均(63.15±4.16)歲。觀察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53~75歲,平均(63.29±4.2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SD001778)。
納入標準: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7];有完整的病歷信息;知情并同意研究內容。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衰竭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精神疾病,認知障礙者。
對照組:常規急診護理。接到急救電話記錄患者家庭住址,及時前往現場搶救。到現場后對患者實施常規急救措施,并轉運至醫院。到達醫院后以綠色通道進入常規急診救治流程。
觀察組:優化急診護理。①接診流程優化:接到急救電話后,執行“一鍵啟動”急救模式,通知各部門醫護人員做好準備。向患者講述院前急救成功案例,以緩解其緊張、焦慮、不安的負面心理情緒。②現場流程優化:到達現場后,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12導聯心電圖檢查,結合患者狀態,將患者病情經網絡傳輸至胸痛中心。經遠程會診后,確定患者風險等級,對于極高危和高危患者,一鍵啟動導管室。③轉運流程優化:醫護人員對患者生命體征參數進行嚴密監測,設定4~6 L/min流量為患者吸氧,確保生命體征穩定。為患者建立雙通道靜脈通道,遵醫囑為患者用藥。④院內流程優化:到達醫院后,對于經過評估病情為極高危和高危的患者及時對接導管室進行介入治療。對于中危和低危患者,經綠色通道進入急診科,由醫護人員為其進行心電監護,完成心肌酶譜等血液指標的樣本采集,綜合評估患者病情后,遵醫囑為患者及時用藥。對室顫、心力衰竭、心臟驟停等不良并發癥風險予以前瞻性評估,做好除顫、心肺復蘇等急救護理準備。
①記錄負面心理情緒評分:由焦慮情緒量表測評(20~80分)、抑郁情緒量表測評(20~80分),分值界限依次為50分、53分,分數越高表示負面心理情緒越嚴重。
②記錄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再發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③自擬問卷收集護理滿意度信息,問卷總分100分,90~100分對應非常滿意,60~<90分對應基本滿意,0~<60分對應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負面心理情緒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行t檢驗,不良事件、護理滿意度為計數資料,用例數(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負面心理情緒指標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負面心理情緒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負面心理情緒比較[(),分]
組別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值P值焦慮情緒抑郁情緒護理前63.51±6.15 63.15±6.25 0.290 0.772護理后50.12±5.17 36.15±6.12 12.330<0.001護理前60.15±5.15 60.24±5.26 0.086 0.931護理后47.45±4.61 35.45±5.11 12.329<0.001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4.00%)比對照組(80.00%)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32,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因為心肌血液供應不足而發病,患者癥狀表現為劇烈的胸痛、出汗、惡心、呼吸困難、心慌、暈厥等。作為時間敏感性疾病,早期介入治療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心肌損傷[8-9]。據相關研究報道,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在90 min內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可將病死率降低至1.2%以內,爭取更多急診救治時間,優化預后[10]。因此,對急診護理工作提出了高標準與嚴要求,需要對護理流程予以進一步優化,減少搶救時間窗。
常規急診護理能夠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護理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但在各搶救環節的銜接方面仍然存在諸多的不足,急診處理時間越長,患者病死風險就越高。優化急診護理是提高急診科護理工作效率和質量的關鍵,通過合理分配急診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資源,確保能夠及時響應患者搶救需求。建立標準化護理流程和操作規范,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評估、處理和轉診等方面,縮小急診搶救時間窗,為患者及時有效救治創造良好條件[11]。本研究對照組采取常規急診護理,觀察組應用優化急診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焦慮情緒、抑郁情緒評分(36.15±6.12)分、(35.45±5.11)分,低于對照組(50.12±5.17)分、(47.45±4.61)分(P均<0.05)。與唐紹輝等[12]研究結論一致,其觀察組護理后SAS評分(31.54±8.68)分、SDS評分(31.82±9.79)分,低于對照組(P均<0.05)。同時本研究中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優化急診護理相比于常規急診護理更利于改善患者負面心理情緒,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事件。分析原因: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縮短患者從入院到接受治療的時間,例如心電圖檢查、血氣分析以及介入治療等。及時采取干預措施,有助于盡早恢復冠狀動脈的血流,減小心肌梗死面積,減輕心臟損傷,并且提高生存率和降低殘疾率[13-15]。優化急診護理流程能夠提高醫療團隊的協作效率,確保各個環節的無縫銜接,以更好地利用時間和資源,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提高搶救效果,使患者負面心理情緒得到改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優化急診護理受到患者和家屬的高度認可,對于提高護理滿意度,減少醫療糾紛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方面優化急診護理的應用優勢突出,對護理流程予以深入優化,更利于調節負面心理情緒,優化預后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