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陳光福



【摘要】 目的 對酵母樣真菌抗真菌藥物最低抑菌濃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進行藥敏試驗,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相關依據。方法 采集銅仁市人民醫院從2020年1月—2022年6月根據常規培養方式培養出344株酵母樣真菌進行MIC藥敏試驗,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統計標本來源類型、科室、不同種類酵母樣真菌的分布情況,對主要酵母樣真菌的藥敏性進行分析。結果 培養出的344株酵母樣真菌標本來源科室主要為重癥醫學科(23.55%)、神經外科(15.12%);標本類型主要為尿液標本(56.69%),其次為分泌物標本與切口分泌物標本(均12.21%);酵母樣真菌種類主要為白色假絲酵母菌(39.83%),其次為光滑假絲酵母菌(22.97%)、克柔假絲酵母菌(14.83%)、熱帶假絲酵母菌(9.88%)。白色假絲酵母菌、光滑假絲酵母菌、熱帶假絲酵母菌對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的敏感性較高,克柔假絲酵母菌對兩性霉素B、伏立康唑的敏感性較高。結論 應當對重癥醫學科、神經外科的患者及中老年患者加強酵母樣真菌感染的預防,尤其是對尿路感染的預防。不同種類的酵母樣真菌對不同抗真菌藥物敏感性有所不同,酵母樣真菌MIC藥敏試驗對臨床上合理使用抗真菌藥物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關鍵詞】 酵母樣真菌;最低抑菌濃度藥敏試驗;耐藥性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5-0091-04?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519;R446.5
真菌感染在臨床中比較多見。真菌感染多為侵襲性真菌感染,又稱為侵襲性真菌病,在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中更容易發生,具有較高的致病性與致死性[1]。酵母樣真菌是侵襲性真菌病中常見的病原菌之一[2]。酵母樣真菌屬于單細胞真菌,由于其外觀類似酵母型菌落,被稱為酵母樣真菌。據相關報道顯示,全球每年因侵襲性真菌病造成的死亡人數約160萬人。念珠菌(即假絲酵母菌)引起的真菌病發病率為0.50%~0.69%。在我國住院患者中,念珠菌感染發病率呈逐漸增長趨勢[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老年住院患者增多。老年患者存在免疫力低下、患有慢性疾病、具有長期用藥史、導管滯留等多種特殊情況,發生侵襲性真菌病的風險增大。本研究采集了銅仁市人民醫院在2020年1月—2022年6月培養出的344株酵母樣真菌進行MIC藥敏試驗分析,對其分布特征與藥物敏感性特征進行分析,以有效防治侵襲性真菌病,為指導臨床用藥提供相關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
銅仁市人民醫院從2020年1月—2022年6月根據常規培養方式培養出的344株酵母樣真菌。
1.2 方法
儀器設備:梅里埃VITEK2全自動鑒定儀、梅里埃ATB-FUNGUS3酵母樣真菌藥敏試劑盒、安圖生物念珠菌顯色平板、沙保羅瓊脂平板、37 ℃恒溫培養箱、比濁儀、移液器、旋渦混合儀。
培養方法:挑取平板上培養不超過4 d的純菌落,用質量分數為0.85%的氯化鈉溶液制成2 McF的菌懸液。用移液器取20 μL菌懸液到ATBF3培養基的安瓿中,用吸管混勻。用移液器在每個杯狀凹槽中加入135 μL混勻的ATB F3培養基。蓋好試條蓋子,置于濕盒。(35 ±2 )℃培養,念珠菌屬培養(24±2)h,新生隱球菌培養(48±6)h。
結果判讀:在黑暗背景下進行肉眼判讀,對每1個抗真菌藥物,從低濃度開始,與生長對照杯狀凹比較,兩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記錄完全抑制生長的濃度為MIC,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與生長對照相比生長量有明顯的減少(80%抑制)的濃度可作為這些抗真菌藥物的MIC。S為敏感,I為中度敏感,R為耐藥。
1.3 觀察指標
統計標本來源類型、科室、不同種類酵母樣真菌的分布情況,以及主要酵母樣真菌的藥敏性。
2 結果
2.1 標本來源科室分布情況
標本來源科室主要為重癥醫學科、神經外科,見表1。
2.2 標本來源類型分布情況
標本來源主要為尿液標本,其次為分泌物標本與切口分泌物標本,見表2。
2.3 標本來源患者年齡分布情況
標本來源患者的年齡集中在39~74歲,見表3。
2.4 標本不同種類酵母樣真菌分布情況
標本中,白色假絲酵母菌占比最高,見表4。
2.5 主要酵母樣真菌的藥敏性分析
白色假絲酵母菌、光滑假絲酵母菌、熱帶假絲酵母菌對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的敏感性較高,克柔假絲酵母菌對兩性霉素B、伏立康唑的敏感性較高,見表5。
3 討論
3.1 酵母樣真菌MIC藥敏試驗的優勢
抗真菌感染療程長,大部分藥物不良反應多,治療方案設計不合理可出現耐藥和肝腎功能減退,因此真菌藥敏試驗在臨床診療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K-B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MIC藥敏試驗能夠獲得較精準的藥物濃度,為抗真菌感染治療方案設計提供技術支撐,為遏制真菌耐藥提供依據。在臨床用藥中,抗感染藥物在患者體內需要達到的濃度不能低于MIC值,才能有效抵抗病原微生物。MIC值越小,則反映藥物對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越強。微量肉湯稀釋法是檢測病原菌MIC試驗中的常用有效方法,其檢測準確性較高[4]。在一些研究中,將微量肉湯稀釋法的檢測結果作為標準,用于對新檢測方法檢測效能的分析[5]。在本次研究中選擇了微量肉湯稀釋法進行MIC藥敏試驗。
3.2 標本來源分布情況
在本次研究中,培養出的344株酵母樣真菌標本來源科室主要為重癥醫學科與神經外科,其占比分別為23.55%、15.12%,說明銅仁市人民醫院的重癥醫學科與神經外科收治的患者更容易發生酵母樣真菌感染。劉寶等[6]的研究顯示,分離得到的酵母樣真菌主要來自住院患者的檢測標本,其中來自重癥監護室患者的標本最多,與本研究結果有相似之處。重癥醫學科與神經外科收治的患者通常自身體質較差,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外部環境中病原菌的侵襲,且在治療、護理過程中侵入性操作較多,如吸痰、氣管切開、留置導尿管、留置引流管等,會進一步增加病原菌侵襲風險。神經外科患者術后存在的手術切口也是引發感染的重要因素。研究結果提示銅仁市人民醫院應當加強對重癥醫學科、神經外科患者的感染預防。此次研究顯示,酵母樣真菌標本來源標本類型主要為尿液標本,占比為56.69%,其次為分泌物標本與切口分泌物標本,占比均為12.21%。程鵬等[7]的研究顯示,酵母樣真菌標本來源主要為血液標本,其次為引流液、穿刺液等,與本研究結果不同。這可能與收治病種的差異有關。銅仁市人民醫院酵母樣真菌標本主要來自重癥醫學科與神經外科收治的患者,這類患者多因昏迷、尿潴留、尿失禁等需要留置尿管,故導致泌尿系統感染的風險增加。本次研究結果可知,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較少,這可能與醫院一直重視對患者的肺部感染預防有關,也反映出該院對患者的尿路感染預防工作欠缺,還需加強、改進。本次研究還顯示,酵母樣真菌標本來源患者的年齡集中在39~74歲,表明酵母樣真菌感染好發于中老年患者中。中老年患者相比青年患者疾病通常更為嚴重,機體受到的損傷更大,而且中老年患者通常存在多種疾病合并的現象,治療措施增多,侵入性操作隨之增加。研究結果提示臨床應當加強對中老年患者的酵母樣真菌感染預防。
3.3 不同種類酵母樣真菌分布及藥敏性
本次研究中,酵母樣真菌種類主要為白色假絲酵母菌,占比為39.83%,其次為光滑假絲酵母菌、克柔假絲酵母菌、熱帶假絲酵母菌,占比分別為22.97%、14.83%、9.88%。高振祥等[8]、范欣等[9]的研究中,均顯示白色假絲酵母菌的占比最高,證實白色假絲酵母菌是引起真菌病的重要病原菌。在本次研究的藥敏性分析中發現,白色假絲酵母菌、光滑假絲酵母菌、熱帶假絲酵母菌對5-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的敏感性較高,克柔假絲酵母菌對兩性霉素B、伏立康唑的敏感性較高。上述研究結果與趙董強等[10]、吳春芳等[11]的研究結果有不同之處,表明在不同地區或者不同醫院感染酵母樣真菌的耐藥性特征存在差異,提示臨床應當積極做好菌株鑒定與藥敏性試驗,根據實際檢測結果選擇抗真菌藥物。本次研究結果可知,兩性霉素B對整體的酵母樣真菌感染治療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可作為銅仁市人民醫院酵母樣真菌感染治療的首選藥物;5-氟胞嘧啶與伏立康唑在不同酵母樣真菌中所產生的藥敏性存在較大差異,故在臨床上需要針對具體的感染菌種選擇性用藥;氟康唑與伊曲康唑對整體的酵母樣真菌感染治療均出現較高的耐藥性,且光滑假絲酵母菌對氟康唑、伊曲康唑敏感存在固有的敏感性低的現象,克柔假絲酵母菌對氟康唑天然耐藥,在酵母樣真菌感染治療中應當避免使用這2種藥物。
3.4 針對本次研究提出的建議
重癥醫學科、神經外科是酵母樣真菌感染的高發科室,且酵母樣真菌感染容易發生于尿路系統中。重癥醫學科、神經外科在對患者實施治療、護理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對尿路感染的觀察和預防,對相關措施進行改進,減少感染的發生。尿路系統感染早期無典型癥狀,尤其昏迷、意識障礙等患者無法主動表達自覺癥狀,使尿路系統感染在早期不容易被發現。臨床醫護人員應當做好對引流尿液的觀察和送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酵母樣真菌感染對患者健康的危害程度。
一旦經檢查發現酵母樣真菌感染,應當積極采取抗真菌治療。由于獲得菌株鑒定、藥敏試驗結果的等待時間較長,為積極控制酵母樣真菌感染的進一步發展,可根據既往的相關經驗總結,通過患者的原發疾病情況、疑似感染發病部位等推斷最可能出現的病原菌,給予抗真菌經驗治療。比如根據本次研究的統計結果,可在等待藥敏試驗結果期間給予對整體酵母樣真菌感染具有較好敏感性的兩性霉素B。在獲得藥敏試驗結果后,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抗真菌的用藥方案。
嚴格按照藥物劑量規定用藥。針對病情嚴重的患者,可適當增加劑量,但要考慮抗真菌藥物大劑量用藥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應選擇聯合用藥方案,通過控制不同種類抗真菌藥物的劑量,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重癥醫學科、神經外科是銅仁市人民醫院較容易發生酵母樣真菌感染的2個科室,感染部位以泌尿系統為主,主要發生在中老年患者中;不同種類的酵母樣真菌對不同抗真菌藥物敏感性有所不同,酵母樣真菌MIC藥敏試驗對臨床上合理使用抗真菌藥物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 單明珠,顏鳴菊,朱作斌,等.2007—2019年肺部真菌感染危險因素與病原菌分布的薈萃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20,30(2):174-179.
[2] 栗方,李志榮,趙建宏,等.2016—2017年河北地區侵襲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9,14(5):257-263.
[3] 李若瑜.侵襲性真菌病流行現狀[J].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21,36(10):21.
[4] 張麗,王賀,肖盟,等.Etest方法與微量肉湯稀釋法檢測念珠菌屬對唑類抗真菌藥物的敏感性評價[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9,34(4):67-70.
[5] 李穎,王賀,張戈,等.Sensititre YeastOne顯色藥敏板與微量肉湯稀釋法檢測曲霉體外抗真菌藥物敏感性的一致性研究[J].中國真菌學雜志,2020,15(4):197-201.
[6] 劉寶,江滟,萬珊,等.2016—2021年貴州省某三甲醫院臨床無菌體液標本中侵襲性酵母樣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藥性[J].貴州醫科大學學報,2022,47(5):542-546.
[7] 程鵬,蘇丹虹.侵襲性酵母樣真菌感染的相關分析[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9,17(5):469-471.
[8] 高振祥,陶鳳蓉,駢亞亞,等.北京醫院侵襲性酵母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9,14(6):338-341,373.
[9] 范欣,郭莉娜,楊洋,等.侵襲性感染酵母菌流行病學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真菌學雜志,2020,15(1):10-14.
[10] 趙董強,王彥,楊雪芹,等.2015—2019年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感染真菌患者菌株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現代藥物與臨床,2021,36(8):1723-1727.
[11] 吳春芳,林養,林榮華,等.285株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臨床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8):57-59.
(編輯:徐亞麗)
作者簡介:陳 佳,女,本科,副主任技師。